全國200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傳播學概論試題
湖北自考網4月18日整理
課程代碼:00642
第一部分 選擇題(共40分)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在西方馬克思主義中,最早提出「文化霸權」理論的學者是( )
A.盧卡奇 B.葛蘭西
C.哈貝馬斯 D.馬爾庫塞
2.人們常常比較容易回憶起在報刊、廣播、電視報導中佔顯著位置的新聞,這一現象
印證了( )
A.認識連貫論 B.認知不和諧論
C.實用論 D.可獲得性(易得性)論
3.針對信息革命實質的問題,美國學者貝尼格爾提出了 ( )
A.控制革命的觀點 B.第三次浪潮的觀點
C.媒介一人體的延伸 D.信息革命與信息爆炸
4.在「使用與滿足」的早期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主要是( )
A.面訪記錄法 B.心理實驗法
C.實地調查法 D.內容分析法
5.20世紀30-40年代改進輿論調查方法,並取得研究成果的代表人物是( )
A.李普曼 B.盧因
C.蓋洛普 D.拉斯韋爾
6.使受眾的判斷能力和主動精神受到不利影響的是( )
A.文化傳遞的功能失調 B.授予地位的功能失調
C.社會協調的功能失調 D.娛樂功能失調
7.美國政府在60年代為緩解貧富兒童受教育機會的不平等而製作的著名的兒童啟蒙教育電視片是( )
A.《米老鼠與唐老鴨》 B.《貓和老鼠》
C.《芝麻街》 D.《湯姆歷險記》
8.網際網路是( )
A.單一型媒介 B.複合型媒介
C.第三媒介 D.傳統媒介
9.傳播活動是一種( )
A.客觀現象 B.主觀現象
C.心理現象 D.社會現象
10.把關人所處的位置,就是盧因指出信息在傳播渠道中流通必經的( )
A.地區 B.門戶
C.門區 D.樞紐
11.從說服傳播的長期效果來說,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是( )
A.信源的可信性 B.媒介的權威性
C.傳播對象的自身屬性 D.內容的說服力
12.雜誌在傳播媒介的競爭中採取的主要對策是( )
A.增插靜態圖像 B.注意擴版
C.向專業化方向發展 D.模仿報紙的做法
13.創新與普及的研究表明,「知識溝」的根源在於不合理的( )
A.社會政治結構 B.社會經濟結構
C.社會教育結構 D.社會文化結構
14.在控制研究領域中,探討傳播者究竟為誰傳播、為什麼傳播等重大問題的是( )
A.耶魯學派 B.哥倫比亞學派
C.傳統學派 D.批判學派
15.「有限效果論」注重考察的是具體傳播活動的( )
A.微觀效果 B.宏觀效果
C.長期效果 D.潛在效果
16.會分散和衝淡受眾對重大問題注意力的傳播內容是( )
A.新聞性信息 B.娛樂性信息
C.消息性信息 D.維持性信息
17.有關自然災害和戰爭威脅的報導,體現了大眾傳播社會功能中的( )
A.社會動員 B.社會規範
C.環境監測 D.社會協調
18.針對傳播主體展開的研究是( )
A.內容分析 B.議題設置
C.媒介研究 D.控制研究
19.傳播學和新聞學的研究對象( )
A.區別很大 B.完全相同
C.各不相同 D.有重合之處
20.「編碼與釋碼」理論的提出者是( )
A.霍爾 B.薩爾瓦焦
C.貝爾 D.羅傑斯
21.各人的(武漢自考)心理差異影響他們對信息刺激物的挑選及其對信息刺激物意義的解釋,這種看法出自( )
A.社會分類論 B.個人差異論
C.社會分化論 D.社會關係論
22.媒介的「高清晰度」指的是( )
A.字跡清晰 B.聲音清楚
C.信息的明確度高 D.畫面清晰
23.霍克海默和阿道爾諾用「文化工業」這個術語指稱( )
A.流行文化 B.通俗文化
C.大眾文化 D.商業文化
24.在調查問卷上,適宜於放在前面的問題是( )
A.有難度的 B.敏感性的
C.容易回答的 D.反映主要情況的
25.大眾傳播基本上是信息的
A.雙向溝通 B.多向傳遞
C.單向流動 D.循環往復
26.批判學派可以追溯到( )
A.霍夫蘭學說 B.功能主義
C.資訊理論 D.法蘭克福學派
27.受眾收聽、收看輕鬆愉快的信息內容,主要的動機是( )
A.滿足信息需求 B.追求娛樂與消遣
C.獲取知識 D.交往的需要
28.個人之間面對面的信息交流被稱為( )
A.人際傳播 B.自我傳播
C.群體傳播 D.網絡傳播
29.大眾傳媒的授予地位功能,可使個人和集體的地位( )
A.規範化 B.合法化
C.合理化 D.標準化
30.「小道消息」不脛而走,造成信息的誤傳和混亂,這說明了信息富於( )
A.傳遞性 B.擴散性
C.擴充性 D.共享性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有二至五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31.在大眾傳播中,來自受眾的信息反饋是( )
A.及時的 B.有限的
C.滯後的 D.大量的
E.真實的
32.口語傳播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 )
A.缺乏親切感 B.傳播距離有限
C.不利於信息的保存 D.傳播範圍有限
E.表達不自然
33.巴斯的把關模式中,「雙重行動」是指( )
A.新聞加工 B.新聞編輯
C.新聞策劃 D.新聞報導
E.新聞採集
34.非隨機抽樣的主要形式有( )
A.等距隨機抽樣 B.判斷抽樣
C.整群抽樣 D.雪球抽樣
E.多階段抽樣
35.格伯納將大眾傳播比喻為現代社會的( )
A.故事講解員 B.熔爐
C.文化武器 D.鏡子
E.看不見的手
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共60分)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3分,共12分)
36.參照群體
37.意見領袖
38.簡單隨機抽樣
39.信息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5分,共25分)
40.什麼是阿特休爾有關控制研究的基本觀點?
41.從經濟角度簡要分析傳播媒介的主要作用。
42.簡述德福勒模式的主要特點。
43.在組織傳播中,組織的權威性和傳播內容的可信性之間有什麼關係?
44.新聞與非新聞信息相比有哪些特殊性?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45小題9分,第46小題14分,共23分)
45.從施控與受控的傳播理論角度,說明我國報業集團建立的重要意義。
46.試析網絡傳播對大眾傳播產生衝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