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犬吠日是成語但不是科學,不過也有很多故事

2020-12-04 闞山水世事

我們有一個成語叫蜀犬吠日,常用於比喻少見多怪。這個成語的出處是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僕往聞庸蜀之南,恆雨少日,日出則犬吠,餘以為過言。」

蜀犬吠日作為一個成語我們已經習慣使用了,但蜀地的狗對著太陽吠叫則不是科學,完全不成立,這個成語是根據傳聞和巧合附會形成的。

吠叫是狗的一種天性,能夠表達各種不同的意思。我們都常見狗遇到陌生人的時候通常都會叫上一陣子。狗見到陌生人之後吠叫的原因不止一個,其中一個原因是引起別人的注意。狗是一種團體觀念很強的動物,它躋身於人類社會,便希望受到人類的重視。遇到陌生人之後,狗這麼"汪汪"一叫,陌生人就知道狗的存在了,這就相當於咱們衝著陌生人打個招呼,這個世界上的確很少有喜歡被人忽視的狗。另一個原因是狗見到陌生人是以為要侵佔自己的領域,故而狂叫示威,屬於一種警戒,也是一種先天性行為。總之狗對見到的新鮮事物都有一定的緊張感和恐懼感。

同時我們知道狗其實有後天學習行為,否則人類也不會馴養狗了,否則也不會有什麼軍犬、獵犬、導盲犬等等。狗的學習行為有遺傳因素的作用,還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是在兩者結合之下,通過學習和經驗而獲得的。

蜀地的狗不是從天而降的,也是人類馴化的。根據目前對人類馴化狗的歷史研究,狗至少已經被人類馴化了萬年以上,而柳宗元生活的唐代離我們現在也就一千多年。如果狗有對太陽吠叫的遺傳基因,那麼天下的狗都會吠日,但各位看到的顯然不是這樣。那麼蜀地的狗會不會是唯一一個吠日的犬種遺傳呢?也不是,因為如果蜀地的狗是一個吠日的品種的話,蜀地的人都沒消亡,那蜀地的狗也不會消亡,也就是現在蜀地的土狗中一定是有很大比例是古代蜀地狗的後代。但現今生活在蜀地的人也沒發現土狗會吠日。所以遺傳說法一定不成立。

那麼狗對陌生事物可能會吠叫又對不對呢?蜀地多雨霧少晴日這個地理現象是存在的,就是天晴的時間少,所以稀奇。這個說法也是明顯不對的,一條狗從它出生就生活在蜀地,從小就習慣了晴天少的現象啊,怎麼會把少有出現的太陽視作稀奇事情呢?小狗第一次睜眼看見太陽不知道會不會汪汪叫,即使會汪汪叫,那這普天下的小狗都會對著太陽汪汪叫,而不只是蜀地的小狗。然後在小狗成長的過程中總不會一直見不到太陽吧,見過幾次以後那還算是新鮮事物嗎?顯然不是。還有另一個方面,我們講過,狗是有後天學習行為的,小狗沒見過太陽,老狗總是見過太陽的,老狗對小狗說這是太陽,你別對著它叫了,小狗不就學會了。

所以根本就不存在蜀地的狗對著太陽叫的普遍性,蜀犬吠日不是科學。

那麼蜀犬吠日這個成語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我們需要完整的閱讀柳宗元那篇文章,從文章裡我們能發現更多問題。

柳宗元那篇文章此段完整內容是: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僕往聞庸、蜀之南,恆雨少日,日出則犬吠,餘以為過言。前六七年,僕來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數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後始信前所聞者。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然雪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幾人,而誰敢炫怪於群目,以召鬧取怒乎?

首先,蜀犬吠日比喻少見多怪的願意其實是從屈原的賦《九章·懷沙》「邑犬群吠,吠所怪也。」這句來的,也就是前文提到狗對怪異的新鮮事物有吠叫的習性。柳宗元在說到蜀犬吠的時候其實是有一句客觀的評價「餘以為過言」,就是說那個事情是言過其實了。但他筆鋒一轉又寫到了自己在南越的經歷,南越大致就是今天兩廣一帶。柳宗元去南越剛好遇到了下雪,他所經過的幾個州都是狗在吠叫,持續數日,直到沒有雪了才停止。可惜這事情又是他自己附會的了,柳宗元是恰巧趕上了下雪,而他被貶南遷則是異鄉人,狗豈有見生人不叫之理?至於雪停狗叫停這個事要麼是杜撰要麼是人停雪停而後狗叫停。也就是柳宗元已經到了目的地安頓下來了,狗自然就不叫了。

柳宗元在這裡寫他南越的經歷其實是借景生情抒發情緒。其真正想表達的是「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這句,韓愈和他都有這相同的遭遇,鶴立雞群以為怪,遭人誹謗陷害,蜀犬吠的是日,而越犬吠的是雪。雪和太陽並沒有過錯,吠叫的是犬,這天下不像犬那樣吠叫的人又有幾個?這段話放在當今也適用,炫怪於群目,必召眾怒。不知道現在炫富這個詞裡的炫是不是從這裡來的。

從柳宗元這段話裡產生的成語是同義的兩個:蜀犬吠日和粵犬吠雪,古代粵、越通用。而我們通常對蜀犬吠日比較熟悉,而粵犬吠雪這個詞相對沒那麼熟悉,使用也相對少一些。

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在原文裡並不是只講了蜀地,而是庸、蜀之南,日出犬吠。唐代沒有庸州,這裡的庸也不可能是隋朝設置的庸州,隋開皇五年(585)置庸州,治石城縣(今重慶黔江縣壩鄉縣壩村)。大業三年(607)廢庸州,石城縣隸屬巴東郡。這裡的庸大概是來自於古代的庸國,有一個成語叫庸人自擾,就是指的古庸國。古庸國的核心地帶在今湖北、重慶、湖南和貴州交界地帶。

所以這裡產生了兩個問題,一個是為什麼成語不是庸犬吠日,二是為什麼粵犬吠雪不那麼常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知道蜀犬吠日這個成語到底是什麼時候定形形成的。因為成語的出處雖然在柳宗元的文章裡,但柳宗元並沒有直接用了蜀犬吠日,這是後人歸納總結形成的。

目前我找到最早出現這個成語的書是《幼學瓊林》,其卷一天文篇:蜀犬吠日,比人所見甚稀;吳牛喘月,笑人畏懼過甚。這是一本古代的兒童啟蒙讀物,作者為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最早名為《幼學須知》,又稱《成語考》、《故事尋源》。清朝嘉慶年間的鄒聖脈、民國時人費有容、葉浦蓀和蔡東藩等進行了增補。文中並未出現粵(越)犬吠雪,由此判斷蜀犬吠日這個成語是先形成的,日後人們在原文出處又總結出了粵犬吠雪。這是蜀犬吠日比粵犬吠雪更常見的主要原因,先入為主。

而在明朝,庸這個地名基本上已經不怎麼存在了,但蜀仍然是存在的。從明朝的行政劃分看,省府州縣四級地名中都沒有與庸相關的了,而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下轄了成都府、嘉定府、夔州府、重慶府、順慶府、敘州府、鎮雄府、保寧府、馬湖府、龍安府十府。因此在歸納出蜀犬吠日時因為庸已經寂寂無聞了,從而在柳宗元文中只取了蜀字,形成了蜀犬吠日這個成語。由於這是卷一的天文篇,「雪花飛六出,先兆豐年」一句在蜀犬吠日之前已經用過了,因此在後文不宜再重複,並且為了和吳牛喘月形成日月的對應,這裡就只取了蜀犬吠日。所以這個成語基本上確定就是在明代定形的。

我們講了蜀犬吠日並不科學,同樣粵犬吠雪也不科學,還同時引出了吳牛喘月也不是科學,因為吳牛白天要幹活,晚上如果還要喘月的話大概是要累死的。因此有些成語的寓意我們還在使用,但其字面意思未必是科學,不要把字面意思也當作是真的了。

相關焦點

  • 成語版「地圖炮」:蜀犬吠日、粵犬吠雪、黔驢技窮、吳牛喘月
    其實早在古代,「地圖炮」這個群體就已經興起了,最著名的莫過於「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為我們貢獻了蜀犬吠日、粵犬吠雪、黔驢技窮等「地圖炮」的成語。慈眉善目的柳宗元【蜀犬吠日】蜀犬吠日:四川盆地的地形是群山環繞,中間平原,導致中間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開,空氣潮溼,天氣多雲,所以那裡的狗經常看不到太陽,突然看到太陽後就覺得很奇怪,不停地對著太陽叫。
  • 少見多怪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管見所及,反義詞有:見多識廣、多見少怪,少見多怪是貶義成語,複句式成語;可作謂語、狀語;含貶義。少見多怪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少見多怪(shǎo jiàn duō guài)成語釋義:少見:見識少。見識太少;遇到事情就以為奇怪。多形容見聞淺陋。
  • 三個成語,三個故事,看透人情冷暖
    雖然每個人從出生到長大,內心都有著對美好的人際關係的嚮往和期待,但世界往往並不是我們所期待的樣子。除了我們最親近的親人愛人,和真正能夠引為知己的朋友之外,這世上的世故人情,實際上都逃不過人情冷暖這四個字。
  • 成語故事:富弼「詬如不聞」
    富弼不以為然,他說,天下間同名同姓的人很多,並不只有他一個人叫富弼,那個人罵的一定是別人,既然這樣,就當這件事沒有發生吧。這就是「富弼詬(gòu)如不聞」的故事,這個成語如故事一樣,意思是被人辱罵卻好像沒有聽見一樣,不動聲色。形容寬宏大量(近義詞),有涵養。
  • 這些常用成語的來源故事,與現代含義完全不同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不自覺地用到成語,比如畫龍點睛、沉魚落雁等等,但是是誰畫的龍,又是誰的美貌讓魚兒下潛、大雁跌落?關於這些細節就不甚了解了。今天小編就跟大家分享一些常用成語的背後故事,這些成語的初始含義也與現在截然不同,歡迎大家收藏分享哦。
  • 生活圓桌|一個成語 一個故事
    成語成語,成之於語 當二師與成語發生碰撞 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 一起來和小i看看吧! 校園篇 歡迎來到二師成語世界
  • 成語中的合肥文化:聆聽成語故事 品味廬州經典
    比如古老的神話傳說、民間典故,還有精彩的人物傳記、歷史戰役等,其中衍生出的大量成語故事,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文脈氣象,彰顯出多彩的中華傳統文化魅力。你知道這些熟悉的成語涉及哪些歷史人物嗎?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和合肥有著什麼樣的淵源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華成語中的合肥文化。
  • 【成語故事 · 春秋】後生可畏
    成語出處:《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成語釋義:後生,年輕人,後輩;畏,敬畏。年輕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過前輩。成語故事:春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經常外出遊歷嘔心瀝血地宣揚他的政治思想,有一天,孔子外出乘車的路上,看見有一個小孩兒站在一旁觀看其他幾個孩子玩耍。孔子很奇怪地問他為什麼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認真地回答孔子說:「因為他們在一起玩就是廝打在一起搞得汗流浹背,這樣身體很容易受到傷害,如果撕破了衣服也沒有一點好處。
  • 成語故事-一丘之貉
    成語解釋成語一丘之貉
  • 瘋狂猜成語之引狼入室的成語故事
    瘋狂猜成語之引狼入室的成語故事 2013-08-23 12:26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成語故事:一衣帶水
    【成語】: 一衣帶水 【拼音】: yī yī dài shuǐ 【解釋】: 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為交往的阻礙。
  • 三國成語故事:萬人之敵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張飛傳》,這是作者陳壽對蜀漢猛將關羽和張飛的一句評價。不過,張飛依然我行我素,屢教不改。此後,劉備準備攻打東吳,張飛本應該率領將士一萬人從閬中出發到江州與劉備會合。臨出發前,張飛帳下的將領張達、範強殺死張飛,拿著他的頭顱順江而下歸順孫權。張飛營中的都督將此時上表報告劉備。劉備聽說張飛手下的都督有表章上奏,脫口而出:「唉!張飛死了!」追封張飛為桓侯。
  • 劉禪是大愚若智還是大智若愚,這則成語故事說明真相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後主傳》注引《漢晉春秋》,時間是在蜀漢帝國滅亡後,主人公是後主劉禪。原文如下: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
  • 聽成語故事:作繭自縛 l 讓人心疼的蠶寶寶
    故事演播:魔法兔大禮帽大朋友是誰呀?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用下面的這個成語提示卡大朋友就能親自把這個成語解釋給小耳朵聽啦作繭,指的是蠶寶寶長大後,會不斷地吐絲,用這些絲做成一個橢圓形的殼兒,這就是蠶繭,用這個蠶繭把自己包起來。自縛,就是說自己束縛住自己。
  • 無臺詞表演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兒童劇《鷸·蚌·魚》把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的新表達《鷸·蚌·魚》由國家一級編劇、中國兒藝副院長馮俐編寫、青年導演吳旭執導。作品的靈感來源於《戰國策》中燕國蘇代遊說趙文惠王時所用的「鷸蚌相爭」的成語故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國人皆知,但因「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成語故事過於簡單,戲劇線條不豐滿,主創在原故事上緊抓故事寓意主題,在故事的發展、戲劇矛盾的推動、人物形象的刻畫上作了富有想像、深入淺出、層次分明的創作,加入了「漁妻」的角色,不僅講述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也增加了「漁夫婦相爭,鷸蚌得利」的橋段,成語故事的道理在孩子們的心裡進一步深化。
  • 一天一個成語故事之「狼狽為奸」
    大家好,我是不會寫文案的剪輯,今天是我們學習成語故事的第十一天啦,奧裡給,加油啊!( _)昨天我們學習的成語是「口蜜腹劍」,還記得什麼意思嗎?不記得快去翻翻吧!話不多說,我們進入今天的學習。今天要學習的成語是「狼狽為奸」。我想很多小夥伴都聽說過了吧。
  • 2020年第10期「成語裡的生物科學」系列分享課程預告
    ,使枯燥但又深邃的生物科學知識與中華傳統文化中那顆璀璨的明珠——成語相結合,令我們耳目一新,以一種生動形象的方式進入大眾的視野。六腑包括胃、膽、大腸、小腸、三焦和膀胱六大部分,這個成語從生物學角度解釋,就是人體內臟器官。人體科學中,人體的結構、功能,比如人體器官、肌肉的伸縮、性別特徵等等都在成語中有所表現,人體科學的知識大都能在成語裡得到了印證。
  • 三國成語故事:志盈欲滿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傅嘏傳》,時間是在曹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主人公名叫傅嘏。原文如下:孫權自破關羽並荊州之後,志盈欲滿,兇宄以極,是以宣文侯深建宏圖大舉之策。今權以死,託孤於諸葛恪。
  • 成語猜猜看一個1一個方塊成語是什麼_成語猜猜看一個1一個方塊答案...
    導 讀 微信成語猜猜看為大家帶來了很多樂趣,不過也有很多難題等著大家來解答,其中有一題是一個1和一個黑色的方塊在睡覺,很多朋友不明白,小編今天就為大家帶來了正確答案分享
  • 「喝西北風」是成語嗎?中華成語研究會會長:見仁見智
    昨天,「喝西北風竟是成語」這一話題迅速衝上熱搜,引發眾多討論,不少網友感慨:「奇奇怪怪的知識又增加了。」也有網友釋然道:「學霸撒貝寧都不知道,看來我不知道也不丟人。」成語應該如何定義?什麼樣的詞可以算作成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