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父輩們通過艱苦奮鬥讓國家從一窮二白變得富強起來,我也耳濡目染,逐漸養成了拼搏上進的人生追求。」11月21日,中鐵一局集團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西安地鐵指揮部技術負責人梁西軍向記者說。
參加工作以來,他一直紮根施工一線,專注地鐵施工技術,從一名地鐵施工的「門外漢」成長為技術「領軍者」,他也是陝西省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獲得者之一。
「在學習中奮進」的人
說起梁西軍,他可以稱得上是「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2006年開工建設的西安地鐵2號線是國內黃土地區首個地鐵工程,走出大學校門不久的梁西軍成為第一批接觸盾構法施工的工人。「以前沒有機會接觸盾構施工,一切都是從零開始。」梁西軍說,他用了整整4個月時間,才把盾構施工的所有原理和流程熟記於心。
這是我國第一次在黃土地區修建地鐵,溼陷性黃土和文物保護是工程面臨的兩大難題,梁西軍和同事們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鑑,對黃土土體改良,是這次地鐵施工的關鍵技術。但要改良到什麼程度,如何從感官上做出判斷,始終困擾著梁西軍。「我就到現場去問師傅,他參與過大量施工,有非常豐富的經驗,我師傅就跟我說,你抓一把土捏到手裡,如果它能形成麵團、不沾手,那就非常好。」
師傅的一番話讓梁西軍豁然開朗,他和同事們經過上百次試驗、多次完善施工方案,終於確定了黃土層的盾構機施工參數。按照這一方案,項目先後創下盾構掘進單班14環、單日27環和單月485環的三項全國施工紀錄,被載入《中國企業新紀錄》。
「在心臟上動手術」的人
2014年,梁西軍受命擔任西安地鐵4號線11標項目經理,這項工程極其複雜,可以稱得上西安地鐵修建以來最難的工程。「隧道斷面11.7米、飽和軟黃土8米厚、覆土厚度10.5米,下穿隴海線西安火車站18股道、每7分鐘就有一輛列車通過,技術要求單日沉降不超過1.5毫米、累計沉降不超過15毫米,暗挖作業稍有不慎就會坍塌、車毀人亡……」在這樣的地質結構上建地鐵,被業內稱為「在心臟上做手術」。
這次隧道掘進採取「先隧後站」法施工下穿西安火車站站場道岔「咽喉區」,盾構施工下穿世界文化遺產大明宮國家遺址保護區、西安明城牆等7處文物古蹟,集中了4號線近40%的重大風險。
梁西軍帶領團隊直面困難,喊出了「不流血、多流汗、勇創新、敢亮劍、堅決打贏下穿國鐵攻堅戰」的誓言。為防止坍塌控制沉降,他們在地面鋪設了28臺自動監測機器人,3000多個監測點,進行全天候監測。歷經3166次工程實驗、333次技術參數比選、615個日夜堅守,他們戰勝了身體上的極度疲勞和精神上的高度緊張,不分晝夜深鑽細研,成功挑戰了工程極限,也為類似工程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經驗。
2019年11月,西安地鐵李家村4、5號線聯絡線進入了緊張的施工階段,這個聯絡線的建設對於未來5號線通車至關重要。但由於開挖隧道範圍及頂部有富水夾砂層,加之受條件限制無法降水,施工控制不力坍塌隨時可能發生,安全風險大、技術要求高、工期要求緊。「施工期間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給我們的施工管理增添了更多困難。」梁西軍說,他們當時對工人全部實行實名制,集中管理調配,在做好防疫的同時保證工程進度的連續性,提前10天完成了施工任務。
「在海底鑽隧道」的人
2015年,以梁西軍名字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正式成立,2017年底,他們接到了大連地鐵5號線跨海盾構施工技術攻關任務。
這個項目的跨海隧道全長2000多米,需要下穿鐵路、碼頭、航道等重要設施,因為地層脆弱,下穿區間遍布1000多個溶洞,所以被稱為「超級穿海工程」。而此時,梁西軍負責施工的西安地鐵4號線正值最後雙向貫通衝刺階段,雖然此前他已經安排專人負責大連項目創新工作室工作,但也絲毫不敢放鬆,通過位於西安的盾構大數據平臺遠程監測大連項目的動向,在什麼部位預測會出現什麼樣的故障,就通知現場工作人員馬上排查,及時解決問題。
每當項目討論重大施工技術方案和關鍵工序時,梁西軍就會從西安趕到大連,與項目部工作室的成員一起商量施工對策。目前大連地鐵5號線跨海盾構項目正在以每天6米的掘進速度向前挺進,全力保證施工進度。
梁西軍參建的地鐵工程先後榮獲「全球傑出工程」大獎、「全國建築業創新技術應用示範工程」等30多項榮譽;取得國家專利9項、省部級科研成果7項、管理創新成果3項,編寫省部級工法及工程建設標準2項,攻克了多項世界級施工難題,填補了技術空白,創新成果累計創造經濟效益近億元。他個人也先後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陝西青年五四獎章」「陝西省優秀建造師」「全國優秀項目經理」等榮譽稱號。
梁西軍
梁西軍在施工一線。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