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特撰此文,以紀念為香港回歸作出卓越貢獻的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開國元勳們。
自香港租借給英國之後,歷屆國民黨政府都曾做過努力,但都因「弱國無外交」和連年的軍閥混戰等原因而未果。1945年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提出在香港接受日本投降的要求,想趁機收復香港,但因英方提出了同樣要求,而美國也站在英國一邊,致使蔣介石的計劃落空。
與此同時,遠在延安的毛主席,也在時刻關注著香港。1946年12月9日,毛主席在與西方記者哈默、羅德裡克等人的會談中,專門談到香港問題,說:「我們現在不提出立即歸還的要求。中國那麼大,許多地方都沒有管理好,先急於要這塊小地方幹嗎?將來可按協商辦法解決。」
這是毛主席第一次發表對於香港問題的處理意見。
1949年10月,人民解放軍橫掃廣東,兵鋒直逼深圳界河畔。此時,生活在對岸的香港人惶惶不安,先期逃到那裡的國民黨大小官員和工商階層,也都紛紛開始作逃離準備,英國朝野上下更是大驚失色。
然而,正當收復香港在軍事上易如反掌之時,毛主席作出了「暫不收回,維持現狀」的決定。
毛主席為什麼沒有一鼓作氣拿下香港?絕不是害怕港內駐紮的一萬餘名英軍,而是有著更為深遠的戰略考慮。
早在1949年初,毛主席在與史達林代表米高揚的談話中就曾指出:「中國還有一半的領土尚未解放。大陸上的事情比較好辦,把軍隊開去就行了,海島上的事情就比較複雜,需要採取另一種較靈活的方式去解決,或者採用和平過渡的方式,這就要花較多時間了。在這種情況下,急於解決香港、澳門問題沒有多大意義。相反,恐怕利用這兩地特別是香港的原來地位,對我們發展海外關係、進出口貿易更為有利些。」
在毛主席看來,暫不收回香港可以打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對我新生政權的全面封鎖,使香港成為中國走向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同時把香港留在英國手裡,還可以分化瓦解西方反華勢力集團,使英國不能也不敢對美國的對華政策跟得太緊。
此後不久,周恩來的一次講話也可以看作是對這一決策的詮釋。周恩來說:「香港是大英帝國在遠東政治經濟勢力範圍裡的象徵。在這個範圍裡,英國和美國存在著矛盾和鬥爭。因此,在對華政策上英美也有極大的分歧和矛盾。美國要蠶食英國在遠東的政治經濟勢力範圍,英國要力保大英帝國的餘輝。那麼保住香港、維持對中國的外交關係,就成了英國在遠東的戰略要點。所以,可以這樣說,我們把香港留在英國人手裡比收回好,也比落入美國人手上好。
「香港留在英國人手上,我們反而主動。我們抓住了英國人的一條辮子,我們就拉住了英國,使它不能也不敢對美國的對華政策和遠東戰略部署跟的太緊,靠得太近。這樣,我們就可以擴大和利用英美在遠東問題上對華政策的矛盾。在這種情況下,香港對我們大有好處,大有用處。我們可以最大限度地開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工作,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支持我們的反美鬥爭,支持我們的國內建設。」
應該說,我國當時奉行的香港政策總體是成功的,因此在新中國成立不久,英國就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中第一個承認了新中國。
也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戰略決策,當西方國家跟隨美國對中國實施封鎖禁運時,中國才能夠通過香港這一特殊渠道,進口石油、化工等重要戰略物資。
應該說,在此期間,香港不僅對祖國內地的經濟建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樣,它本身也因背靠祖國而獲得快速發展,很快成長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進入70年代後,隨著中美關係的緩和與建交,中英關係也開始密切起來,香港問題自然也被重新提了起來。
1974年5月25日,毛主席在北京會見了來訪的英國保守黨領袖、政府首相希思。在會談中,毛主席談到了香港問題,周恩來、鄧小平等人當時都在現場。據希思事後回憶:「毛主席又對我說:『我們只剩下最後一個問題,那就是1997年我們要收回香港了。』」希思當即代表英國政府作出保證,說:「1997年香港會有一個平穩的交接。」
毛主席笑說:「我也是這樣想的。不過到那時,我們(他指了下旁邊的周恩來)就不在了。」又指了指身邊已70歲的鄧小平,說:「具體事情由他們年青人去辦吧。」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在鄧小平的努力下,香港於1997年7月1日順利回歸,完成了老一代革命家的使命。
歷史客棧作者:劉炳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