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蔡」是蔡氏的小村莊,在金石市的北面,在蔡瀾和姐姐蔡亮的文章中談到故鄉,寫「金石市」,這兩個字的「石門」在周邊迴響,表示著特別的地方,村裡有政府機關,門樓的牆壁用花崗巖的榫連在一起,建築物的腹部,「門樓肚」的正面,門框左右兩側是兩塊石牆,門上又躺著一片石牆,託靠門框左右兩塊石牆,從外牆凹進門樓腹部左右兩側的牆壁,又是兩塊石頭,這樣五大崗巖連接著,這就是石門這個名字的由來。
這個「石門」的五塊石牆是平的,樸素而美麗,「高粱」是「柱」,「門框」是「門簪」,雕刻得很清楚,映入眼帘的是門上「額」的書「武士的第」,這個說關於那個歷史,蔡大用官位於御史,得到朝廷的恩準建立了「蔡氏家廟」,清光緒修了兩次,前一年又修過一次,家裡的一個廟裡留有原跡,也就是說有一個很大的字叫「蔡氏家廟」,吳大書,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額上的「蔡」字在草字下面右推上的兩筆為什麼少了一個?
近年來東南亞一帶的潮州人喜歡把潮州的故鄉稱為「原鄉」,或者說很現實,但還是感覺不到味道,因為是蔡瀾的故鄉,所以蔡瀾來過石門蔡,在蔡瀾祖母老家的彩塘仙樂村,他父親也帶著他們去那裡,向他們講述了年輕時來這裡做客,坐著表姐扶養的船回家的詩一般的往事,那時,水路是最方便、最舒適的交通,他們村前的這條小溪流,兩端在中接溪流,以前揭陽載貨物往來的船,經過這裡不停地延續。##&&image&#
村口那邊小河上的那座橋被稱為「鐵橋」,以前以金石聞名,一座金橋的邊緣是一座金橋,1995年蔡瀾弟主編的新加坡連續劇《潮州家族》在橋旁集市拍攝,這是故鄉的心情,對蔡有著濃濃的愛情,她是新加坡女子中學的退休校長,帶著孩子回鄉下,把「石門」的「武士第」告訴了孩子,讓孩子知道了「蔡氏家廟」。
##&&image&#害怕在新加坡呆久,後代不記得故鄉,不記得「武士第」和「蔡氏家廟」,不記得祖先,蔡瀾姐姐收集資料,自己編輯了他們的「蔡氏家譜」,這是家裡的意識,是中華文化意識,他們是蔡先生的很多名人,今天名字最好聽的是蔡瀾,所以,說到這個村子,除了舉出祖先蔡大用以外,都是蔡瀾。蔡瀾來過,蔡先生出來的,對於這裡的記憶,有多少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