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石油一直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但是又不可或缺的能源,小的時候學習知道了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資源,那按照正常邏輯,隨著我們人類的不斷發展,對石油的消耗也是越來越大,那既然是不可再生的資源,那應該是越用越少才是,但現在好像發現,石油貌似越用越多了。
石油其實它的主要組成成分是碳和氫,是短鏈烷烴、環烷烴和芳香烴和不飽和烴的混合物。為什麼說我們覺得石油會越用越少,其原因關係著石油是如何形成的。
最開始人們發現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和氫,認為是無機物在地下深處,經歷高溫高壓的環境下形成了石油,而在地殼內就有許多碳,一些碳原本就是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而這些碳氫化合物在地球初期就存在了。
但隨著石油勘探研究技術的進步,發現其實石油絕大部分都來自於沉積盆地,通過對石油的檢測發現石油的成分中含有生物體內才有的有機物。所以覺得石油的形成應該是在地球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史前的海洋生物和藻類死去後,這些動植物死後的有機物慢慢與淤泥混合,被埋進了厚厚的沉積巖下,最後才形成石油。
這正是「油氣有機成因說」的觀點,並且這個石油的成因被大多數人給認同,記得小時候在教材上也看到過。正是因為這個觀點,所以石油被認定成不可再生的資源,與此同時,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石油地質學家哈伯特認為石油作為不可再生資源,那麼所有地區的石油產量都會達到一個最高點,而之後就會開始下降。於是他提出了石油峰值理論。
然而後面發生的確反駁了他的觀點,石油產量並沒有下降,而且現在據各國2019年剩餘可開採石油儲量的數據,全球石油的儲量較上一年還有小幅度上升。剩餘探明可採石油儲量為2305.8億噸,增長了0.6%。如果是史前生物沉積形成的石油,那得有多少生物死亡才行。
現在更是發現一些開採完被廢棄的油田,過了幾十年又可以開採石油了,這說明石油應該是可再生的,現在的人更多的是認同石油是多種方式形成的,既有有機物形成又有無機物形成的。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更是找到了頁巖油來作為石油的替代,它的儲量是遠遠超過石油的儲量的,隨著開採技術的提升,未來「石油」肯定越來越多。
不過不管怎麼說,我們還是應該減少石油的消耗,防止對環境的破壞,科技在進步,未來安全環保的新能源替代石油就好了,這樣也可以保護好我們生活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