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24時,國內成品油價格調價窗口開啟,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下調1015元和975元,創下2008年以來的最大單次降幅!
細分至我們熟悉的燃油標號以及計量單位,按照全國平均來看:
92號汽油每升下調0.80元
95號汽油每升下調0.84元
0號柴油每升下調0.83元
此次降價直接將油價打回到「5元時代」。
然而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都有一個疑問,不論是小學的自然課還是初高中的地理課,課本上都告訴我們的都是「石油資源越來越少」這一觀點,甚至有些權威雜誌當年還發表過「石油只夠人類用20年」這樣極其吸引眼球的內容。
可是20年過去了,傳說中的「石油資源枯竭」這一可怕現象並沒有發生,反而出現了「石油越用越多,價格越來越便宜」的局面,這和我們當年設想的完全不同,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需求增長 營銷作祟
雖然大家經常和汽油打交道,但真正接觸過石油(原油)的朋友並不多,不過這並不妨礙我們對它的認知——黑色、粘稠狀液態混合物。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爆發,內燃機逐漸代替蒸汽機被廣泛使用,石油從1870年全球年產80萬噸猛增至1900年的兩千萬噸,重要性日益凸顯。
進入20世紀後,汽車和化工產業迎來爆發式增長,石油需求再次大增。面對這種情況,一般來說通過產油國增加石油產能就能直接解決這一問題,然而西方的一些石油巨頭卻並不滿足於此。通過高價收購世界範圍內的油田開採權,並且加強巨頭與巨頭之間的合作,人為控制供應量,讓這個本不稀缺的資源強行變得稀缺,以換取更高的利潤。
然而一般經濟學的模型告訴我們,一件商品價格越高需求就會變得越低,高價石油直接導致需求端的萎靡。石油巨頭們似乎從鑽石商人那裡獲得了靈感,為了讓更多人爭相購買高價石油,這些公司人為製造恐慌情緒,通過散播「石油資源即將枯竭」、「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等看起來非常有道理但卻難以求證的觀點,逼迫石油機構甚至貧油國家花高價大量買入囤積,以實現他們獲取高額利潤的目標。
技術提升 儲量翻倍
玩過遊戲《石油大亨》的朋友應該對傳統石油開採過程並不陌生,簡單來說,當勘探隊找到油田後,架設油井直至地底儲油區,通過打入高壓水,利用兩者的密度差將石油從密閉空間中逼出,再使用我們常見的「磕頭機」進行抽取。然而實際情況是,這只是石油開採最為原始的階段,還有科技含量更高的石油開採方式。
例如,覆蓋地球70%以上面積的海洋深處就蘊藏著不少大油田。之前由於技術限制人類無法對其進行開採,而最近數十年隨著石油鑽井平臺技術的進步,海底石油開採已經成為石油資源的主要生產方式之一。
更神奇的還有頁巖油,相比大油田,頁巖油就好比無數蘊藏在石頭中的超小型油田。同樣得益於技術發展,石油開採公司可以通過壓裂技術將這些分散的油集中起來再經過一系列複雜的工藝進行提純和收集。
這兩項技術的發展直接改變了世界石油格局,原先的恐慌式營銷已經壓制不了井噴一樣的石油產能。於是,我們看到了石油價格在短時間內由於供應量大增而出現的價格暴跌。
不僅如此,很多之前被廢棄的油田並不是因為石油資源耗盡,而是開採到最後的成本相比購買石油更貴,因此也就失去了繼續開採的價值。然而同樣仰仗技術的發展,這些油田的開採成本可能會進一步降低。當其開採成本大幅低於國際原油價格後,這些被廢棄的油田就又重新「復活」了。
起源成迷 枯竭尚早
想要搞清楚石油到底還能供人類開採和使用多少年,弄清石油在地球上的產生過程是第一步。目前較為主流的說法有兩種,第一種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遠古時期有機生物沉澱假說」,就是古生物死亡後在高溫高壓環境下形成石油;另一種是「地球無機起源假說」,認為石油是地球內部元素混合後自發形成。前者代表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後者則代表石油為可再生資源。時至今日,我們依然沒有確鑿證據證明這兩種假說誰更正確,因此也就無法搞清腳下這顆星球上到底有多少石油。
搞不清到底有多少石油,那石油枯竭論又從何談起呢?假如做最壞的打算,假設我們已經探明了地球上所有的石油,根據BP公司在2018年發布的數據顯示大約在2000億噸左右,而按照目前每年40億噸左右的消耗量來計算,滿足未來50年的需求綽綽有餘。
不過顯然石油勘探公司們並未倒閉,相反這一行業員工在國際上的薪資水準非常高,說明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和活力,也側面證明地球上石油資源的使用期限相對預計的50年要更長久。
寫在最後
與其擔心地球石油資源枯竭,還不如潛心研究技術,在石油開採、勘探等領域獲得進一步發展。這就好比當年的水稻,一畝地產200-300斤的時候全家都吃不飽,但雜交水稻問世後,一畝地產量直逼1000斤,人口翻倍不說還都能吃飽,甚至以消耗糧食飼養的雞鴨魚肉也都成了餐桌上的常客。
回到此次的成品油降價,從普通老百姓角度來看無疑是件大好事,可直接降低出行成本,並且也間接刺激了汽車市場需求,讓用車成本進一步降低。所以,好好享受低油價帶來的便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