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化石能源的使用,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比如石油,人類在數百年前就已經發現了這種可以燃燒的黑色液體,但是對石油資源的大規模開採,則要等到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才開始。石油不但是工業的血液,還是一種能夠決定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宗商品,國際油價的上下波動,牽動著無數人的心。
從小我們就知道,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能源,早晚有一天會用完。而且石油形成的原因,是古代的動物和微生物殘骸在地殼中經過分解沉積等過程。這一解釋還說明了石油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因為古生物殘骸是有限的,自然石油也就是有限的。
從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就有科學家斷言石油資源很快會枯竭。然而現在都2020年了,全世界的石油開採量反而越來越高,以至於產油大國不得不坐在一起開會,商量著減少石油產量,這樣才能控制國際油價的下跌。這無疑是一種諷刺。如果石油資源是不可再生的,那為什麼越開採越多?如果石油資源非常有限,那目前為什麼每年都有大型油田被發現?
當然,這涉及到一個本質性的問題,那就是能量守恆。我們知道古生物遺骸也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它們也需要被降解,把能量重新還給生態系統。如果古生物的殘骸都成了石油,那生態系統不可能正常運轉到現在。作為一種高密度的能源,到底需要多少古生物遺骸才能形成動輒幾十億噸儲量的大油田?
就算我們把地球歷史上所有能夠進入到地底沉積的生物遺骸加起來,估計都不足以滿足現在的世界石油儲量。
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懷疑石油產生的原因。或許石油並非是不可再生能源,也不是什麼古生物殘骸,而是一種自然形成的能源,甚至是可以再生的。
有種新的觀點認為,石油可能根本就是地殼中的碳在高溫高壓下和氫發生反應,從而形成的。石油從本質上講是碳氫化合物,而在地殼深處形成後,密度較小的碳氫化合物會自然上升到地殼的表層位置,故而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石油。
這也就是我們在一些認為已經枯竭的油井當中,後面又湧出石油的原因。
當然,這一切都沒有得到科學家的認可,或者說沒有得到石油工業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