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lySim平臺+多旋翼飛行器實踐教程,將如何成就業界未來?

2020-08-28 飛思實驗室

成為一名無人系統領域的工程師,有相當的難度係數,但對於一個企業或單位而言,沒有這樣的工程師,也就意味著沒有核心競爭力。如何在具有較高難度係數和核心競爭力之間取得平衡?


無人系統的前景正越來越明朗和開闊。

尤其是今年以來的疫情防控中,無論是噴灑消毒、還是疫情宣傳與巡查、物資運送等,無人機、無人車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一名無人系統領域的工程師,是面向未來的「香餑餑」中,越來越閃耀的那一個。


對於更多的人而言,唯一的問題,大概是有沒有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成為無人系統領域工程師的可能性?


由北航可靠飛行控制研究組打造的RflySim平臺加教程的「解決方案」,就是在這樣的情勢下應運而生。其最大的特色,在於大大降低了個人成為無人系統領域工程師的研究門檻和開發難度。


這在業界是毫無疑問的首開先河之舉。


降低工程師門檻,基於RflySim的開發已做到「傻瓜式」


RflySim平臺的開發前後共有兩三年之久,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全權教授領銜,北航可靠飛行控制組的戴訓華、王帥、柯晨旭三人負責,目前RflySim平臺已正式向外界推廣。


創辦RflySim平臺的初衷,源於團隊實驗室在開發算法應用到實際飛行時,實現一個很簡單的算法,竟然花了三四周的時間,「剛好我們實驗室有代碼生成的一些經驗,我們就想把這個平臺做起來以後,既能方便我們自己的科研,也可以為未來其他有類似問題的人服務。」根據全權教授的介紹,從時間上說看,有關這個想法最初可追溯到2017年,正式啟動則是在2018年年初。



RflySim平臺的打造,是業界毫無疑問的開先河之舉,其對夯實國內包括無人機及其他無人系統的基礎促進作用表現在:第一,它是在國內推行基於模型的開發理念,這個理念也是目前中航工業極力推行的理念——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MBSE。MBSE這樣的一套方法論,可以用MATLAB來完成,也可以用其他的軟體工具來做完成。



「我們首先是要在高校培養新生力量,用先進的工具來提高他們的開發效率,這是第一個貢獻。第二個貢獻在於我們的平臺具有分布式構架來保證任意數量無人機集群仿真的實現,也使用了Unreal Engine 4(UE4, 虛幻4)這樣最新的三維引擎來保證逼真的顯示效果並提供視覺控制功能,有利於我們在科研上做一些大規模的飛行器仿真,加速我們的科研。」



如果你要接觸諸如MBSE這種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RflySim平臺可以幫助你快速入門。「RflySim平臺目前主要面向高校和研究所、公司,平臺的核心是降低門檻。」 在RflySim平臺上,算法從開發到真機實驗通常包括四個階段,算法開發與軟體在環仿真(數字模型+控制算法)測試、控制算法自動代碼生成並部署到真實控制器硬體、硬體在環仿真(實時仿真器+控制器硬體)測試、真機部署(真實機架+控制器硬體)與飛行實驗。正是這樣循序漸進的開發與測試流程,保證了最終控制算法在真機上的快速實現。



RflySim平臺的開發主要由戴訓華負責,王帥負責平臺的課程開發,柯晨旭主要負責平臺商業版。目前,「RflySim平臺有好幾個版本,其中教育版開發很長,因為它是一個很大的體系。」自動化專業博士戴訓華表示,自己做這個平臺的目的就是要讓人們能在無人機、無人車、機器人等智能系統的控制上更快的上手。


目前,RflySim平臺已基本上實現傻瓜式的操作,「平臺可以通過腳本實現一鍵安裝,底層控制算法可以通過Simulink一鍵自動生成代碼並燒入飛控,像多旋翼、固定翼、無人車等不同載具的實時運動仿真模型可以通過Simulink建模並自動導入,一些複雜的視覺與集群算法的仿真可以通過我們的自動化腳本實現一鍵啟動一鍵測試,三維引擎中的高逼真地形場景和飛機模型的導入也非常簡單。」戴訓華說,即便不是飛控或者說自動化專業的人,也能很快的去做研究,「傻瓜式的操作解決了高門檻的難點。」


RflySim教育版商業版,主打易用性和可靠性


重磅加持RflySim平臺的,是一本由全權、戴訓華、王帥編撰的《多旋翼飛行器設計與控制實踐》。該書分為實驗平臺和實驗任務兩大部分,其中實驗平臺依託為該書特別設計的RflySim平臺,利用先進的開發理念——「基於模型開發」流程,將多旋翼飛行器以及Pixhawk自駕儀等緊密連接。實驗任務則包括動力系統設計、動態系統建模、傳感器標定、濾波器設計等8個實驗,適合無人機特別是多旋翼飛行器設計與控制的愛好者。


王帥負責《多旋翼飛行器設計與控制實踐》後面一系列的實驗,他認為使用RflySim這個平臺其實很容易,剩下的是個人對具體開發項目所需知識的基礎。


從《多旋翼飛行器設計與控制實踐》這本書大致的特點看,首先是它有RflySim平臺做支持。第二是課程非常的系統化,環環相扣。另外一方面是,每一個課程裡面都有階梯式的基礎實驗,有分析實驗和設計實驗幫助學習者理解實驗原理。



RflySim根據硬體在仿真方式的差別分為兩個版本,即教育版和商業版。目前,教育版的基礎功能是隨書發布的完全免費,而教育版的高級功能主要針對視覺與集群算法的開發,會收取一定費用。另外,商業版主要針對控制系統軟硬體整體的可靠安全測試,由於需要對飛機與飛控進行深度定製,也會收取一定費用。目前,飛思實驗室作為RflySim平臺的官方服務商,負責技術諮詢和銷售。


教育版RflySim 強調易用性,使用個人電腦就可以運行模型,通過串口與控制板進行通信。商業版RflySim 強調可靠性,使用帶FPGA的高性能實時仿真器來運行飛機模型和傳感器晶片等,採用高速通信接口與控制板通信。


在主要負責平臺商業版的柯晨旭看來,RflySim平臺可以算是給國內的相關行業補短板的存在,「之前調代碼費時費力,現在是自動代碼生成,可以加快整個流程,包括你的開發測試。」這個「加快」的概念,是速度可以達到之前的2-3倍。「有了這套東西你不需要去過於關注底層的代碼,更多的去關注圖形化的界面下的邏輯關係並進行修改,加上仿真程序,可以在仿真階段就把很多問題都解決掉。」



當前,無人機行業除了研究所和高校之外,大部分的無人機公司都受到比如說經驗、財政的影響,很難聘請到大量的專業工程師。但每個做開發的公司,又都需要這樣的人才。鑑於一般無人機公司規模都比較小,人員流動比較頻繁,能在各個位置都能頂上的人就顯得非常重要。


「目前來說,RflySim平臺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可以說很好的創意平臺,截止目前大概有70%的用戶是海外用戶。」戴訓華說,相對而言,因為國內無人機發展比國外更快,國外在這方面的教育也相對要落後,所以,RflySim平臺其實也是個國際性的平臺。


未來RflySim平臺的目標是做成「全球性的評測平臺」


5月31日,北航可靠飛行控制研究組舉辦了一次公開講座,主要介紹「如何利用RflySim平臺培養更多的飛控全棧式工程師」,6月份又跟唐朝機器人做了一個多旋翼快速開發的課程,目前已招收了100多名學員,講解平臺的基礎功能。



「RflySim教育版和商業版共通的地方,就是將基於模型的開發這種全新的流程展現給業界。」全權告訴記者,RflySim教育版的擴展性可以有很多個,可以適用於高校,科研機構,也包括企業。商業版注重於單個飛行器的可靠飛行控制的開發,比較適合於注重於高安全的如飛行汽車飛控軟體的開發與測試。



目前,國內的無人機行業應該說全棧式工程師很少。「全棧式工程師需要對飛行器的各類知識都比較了解,打造全棧式工程師應該具備兩個方麵條件:一方面是理論知識的完整度,一個是實踐方面的知識完整度,我們是相當於兩個方面都整合到。理論方面我們有《多旋翼飛行器設計與控制實踐》,實踐方面整合到RflySim這個平臺。」



「我們做RflySim平臺,包括我們《多旋翼飛行器設計與控制實踐》的出版,就是為了培養全棧式工程師,RflySim提供一個幫助全棧式工程師能夠快速開發的平臺,這樣公司就可以用最少的人來做他想做的事情。」全權說。


與此同時,那些原來即便不是做無人機方面的人,通過學習課程,進入無人機公司時相信也會更加順暢。通過這些學習,加上個人的工作的經歷,以及原來的知識儲備,可以進一步的加深對整個系統的了解,甚至未來成為總師。「我們就是為了打造和培養 CTO(技術總監)。」



全權表示,未來他的團隊將把相應的課程做得更加完整完善,爭取能夠發起一個基於RflySim平臺物理仿真環境的全球性比賽。並且將爭取進一步的標準化,使得一般人更容易入手,讓平臺變得更加容易使用。同時也希望把RflySim做成標準化的評測平臺,以進行一些算法的評測,最終做成一個全球性的評測平臺——不光面向國內,同時面向全世界。


在他看來,目前就整個無人機行業而言,存在較弱的環節裡,一個是開發效率,一個是可靠性安全性。「RflySim平臺和我們最新出版的書籍,其實就是希望可以作為行業發展的補充,作為基於模型開發這個理念的先行者。」



讓無人科研更簡單

相關焦點

  • 【SDCC 2015現場】大疆Paul Yang:多旋翼飛行器的未來就是機器人的...
    在最後,他也分享了一些行業應用案例,以及總結道:多旋翼飛行器的未來就是機器人的未來;行業應用剛剛開始,基礎技術和新的技術都需要進一步發展;DJI提供開放平臺幫助開發者一起拓展。所以我們就涉及到多傳感器測量數據的融融合。在掌握這些測量之後,我們對飛行器有一個要求就是在充滿障礙的空間裡來進行躲避和自己的路徑的規劃,這些技術對於國際上比較領先的機器人研究者講他們都是從軟體的角度來思考這些問題的,所以也會讓我們想,當我們去探索這些技術的時候,我們就需要一個平臺,那麼這個平臺就是我剛才所介紹的MS100。
  • 詳解多旋翼飛行器上的傳感器技術(上)
    - YY碩的回答」這個問題下面發布了一篇科普多旋翼飛行器技術的回答,在知乎上至今獲得了889個贊同、近10萬次瀏覽,並且被幾十家媒體和公眾號轉發。2014年中正是多旋翼飛行器市場爆發前的風口,後來很多朋友告訴我說正是這篇文章吸引他們走入了多旋翼飛行器行業。兩年來,大疆精靈系列更新了兩代,飛控技術更新了兩代,智能導航技術從無到有,諸多新的軟體和硬體產品陸續發布。
  • 為什麼大型可載人四旋翼飛行器仍然不能取代直升機?該部件是關鍵
    從飛控邏輯上來講,四旋翼飛行器的控制率看起來似乎清晰明了,但是事實上,四旋翼飛行器只有在慣性導航系統和相應的加速度傳感器就位且正常工作的情況下才會穩定飛行。重點來了,四旋翼飛行器的四副旋翼裡面,只要有一副旋翼出現了故障,那麼它就將很難繼續穩定飛行(基本就摔了),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四旋翼飛行器的安全性並不出色。
  • 多旋翼無人機的結構—新疆凱蘭無人機駕駛員培訓
    多旋翼無人機是近十幾年興起的一類旋翼類飛行器,從它出現之後,因飛行控制系統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其得到了飛速發展。早在1907年布雷格(Bregue)兄弟就進行了他們的旋翼式直升機的飛行試驗。1920年,E.Oemichen設計了第一個四旋翼飛行器的原型,但是第一次嘗試飛行失敗了。E.Oemichen的飛機在經過重新設計之後,於1924年實現了起飛並創作了當時直升機領域的世界紀錄。在接下來幾十年中受制於性能極差的發動機,多旋翼飛機發展極為緩慢。
  • 多旋翼無人機的結構和原理
    四旋翼飛行器是一種六自由度的垂直升降機,但只有四個輸入力,同時卻有六個狀態輸出,所以它又是一種欠驅動系統。  (1)垂直運動:同時增加四個電機的輸出功率,旋翼轉速增加使得總的拉力增大,當總拉力足以克服整機的重量時,四旋翼飛行器便離地垂直上升;反之,同時減小四個電機的輸出功率,四旋翼飛行器則垂直下降,直至平衡落地,實現了沿 z軸的垂直運動。當外界擾動量為零時,在旋翼產生的升力等於飛行器的自重時,飛行器便保持懸停狀態。
  • 微型四旋翼製作1———(四旋翼的介紹以及發展)
    那在下一場雪景到來之前,我該如何避免再次遇到這個尷尬呢?四旋翼,或許就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之一了。那正式開始製作四旋翼之前,首先還是得制定計劃,保證項目的實施以及四旋翼的成功製作。(字寫得實在是....太醜了,會改的,我保證)整個項目從頭學習並且完成相應的硬體搭建,功能調試等預計會在四個月左右,記錄下相關問題以及心得就大概五個月了,所以整個博客的記錄也將在五個月完成。說了半天的四旋翼,那到底什麼是四旋翼呢?
  • 上世紀的全能無人旋翼飛行器,西科斯基開路之作,賽飛無人機
    裝配有傳感器懸艙的西科斯基賽飛(Cypher)無人機模型起點——DARPA的一份「小合同」1986年7月份,美國國防先進項目研究局(DARPA;Defense Advanced Projects Research Agency)找到了西科斯基公司,一番磋商之後,雙方籤署了一份「小合同」,經費不多,
  • 我的世界紅石飛行器代碼指令 紅石飛行器製作教程分享
    導 讀 我的世界紅石飛行器如何造?
  • GD32F103+MPU9150四旋翼飛行器第一步:姿態融合算法
    前言: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72279.htm  相比直升機來說,四旋翼乃至多旋翼飛行器的機械結構簡單,操控靈活,飛行穩定,體積也能做的更小,當然也能更大,它將直升機複雜的機械結構設計難度轉化到了電子電路和算法上面,因此四旋翼飛行器的設計更容易上手,更民眾化。
  • 飛行器,這不是一個玩具
    近年來,飛行器大熱。越來越多大廠商重視四軸飛行器領域,根據可靠消息,騰訊公司正考慮和九星科技合作推出一款四旋翼無人機,早在一個月前,傳聞稱小米公司投資了一家名為「飛米」的無人機團隊。
  • 圖文:自動四旋翼在湍流中移動平臺上的動態著陸
    在移動平臺上自動降落對多旋翼飛行器提出了獨特的挑戰,包括需要精確定位平臺,快速軌跡規劃以及精確/魯棒控制。以前的工作研究了這個問題,但是大多數都沒有明確考慮風的幹擾,這通常會導致下降緩慢到平臺上。這項工作提出了一種完全自動化的基於視覺的系統,該系統通過緊密結合本地化,計劃和控制來解決這些限制,從而能夠在移動平臺上快速準確地著陸。
  • 四旋翼無人機和動作捕捉系統能碰撞出哪些火花?
    然後高精度的點坐標根據預先創建的再四旋翼飛行器上的4個點所代表的剛體信息來解算飛行器的質心位置和位姿。位置誤差轉為姿態誤差。四旋翼飛行器最常見的控制方法是分層控制。最低級別的是控制螺旋槳的轉速。下一級別是飛行器的姿態控制,最高級別的是飛行器的航跡控制,控制框圖如圖8所示。
  • 四旋翼無人機的製作與調試
    在學習如何自己製作一臺四旋翼無人機之前,我們先科普一下四旋翼無人機的飛行原理。如果同時增加四個電機的轉速(圖中各個電機中心引出的向上箭頭表示加速,若箭頭向下表示減速),每個電機帶動螺旋槳產生更大的升力,當合力足以克服整機的重量時,四旋翼飛行器便離地垂直上升;反之,同時減小四個電機轉速,四旋翼飛行器則垂直下降,當旋翼產生的升力等於飛行器的自重且無外界幹擾時,飛行器便可保持懸停狀態。
  • 收放式單槳旋翼,噴氣動力,西科斯基40年代高速直升機概念揭秘
    圖——轉換式飛機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傾轉旋翼機了,圖為貝爾早期傾轉旋翼機XV-3從上世紀40年代末開始,西科斯基公司就著手探索「收放式旋翼」的相關技術,在項目啟動初期,研究人員考慮的還是將常規的多片槳葉式旋翼收縮到機身內部,但是這個難度顯然非常大,畢竟絕大部分直升機的旋翼都會超過機頭,要將其收放到機體不現實。
  • 一款超酷飛行器......
    飛船、衛星、空間探測器……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飛行器的概念不斷刷新著我們的認知。同時帶給我們更多關於未來、關於星辰大海的憧憬。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未來飛行器長啥樣,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在眾多科幻電影中大量出現的飛碟、懸浮機車、反重力摩託艇等,無不承載著人們對更快捷、更智能、更安全飛行的想像。
  • 一款超酷飛行器......
    唐長紅院士就曾談到:「未來飛行器應該是什麼樣的?儘管現在還不夠清晰,但對飛行器未來創新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在這個方向開展探索非常有意義,相信未來肯定是更美好的。」這款傾轉旋翼飛行器將串列翼布局形式與傾轉旋翼相結合。
  • 《湄公河行動》的無人機,是如何解決單旋翼飛行器自轉問題的?
    sWRednc有網友質疑二郎的無人機下面機身是圓柱體,只有一個單旋翼螺旋槳,這種單旋翼飛行器會產生自轉,根本無法穩定,要解決自轉的問題,要麼都有一個尾漿或者同軸雙翼來抵抗這種旋轉,現實中的無人飛行器靠四旋翼甚至更多的旋翼來調節。單旋翼是不可能的,機身在自轉,你沒法穩定攝像。而且也沒有見到現實中存在的圓形的活動的光電探頭。
  • 解析多旋翼無人機飛行原理 在應用方面的優勢
    同理,多旋翼無人機也是由電機的旋轉,使螺旋槳產生升力而飛起來的。而回到四旋翼飛行器上,它的螺旋槳也會產生這樣的力,所以為了避免飛機瘋狂自旋,四旋翼飛機的四個螺旋槳中,相鄰的兩個螺旋槳旋轉方向是相反的。之所以強調同時,是因為保持多個旋翼轉速的相對穩定,對保持飛行器機身姿態來說非常重要,看了之後的講究你就會明白了~原地旋轉:上面已經說了,當無人機各個電機轉速相同,飛機的反扭矩被抵消,不會發生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