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放式單槳旋翼,噴氣動力,西科斯基40年代高速直升機概念揭秘

2020-12-06 旋翼飛行器

作者:丁尹 出品:旋翼飛行器

弁言

到上世紀40年代末,關於直升機的飛行原理和概念得到了充分的驗證和認可,數量可觀、種類繁多的以旋翼為主要升力面和操縱面的直升機都進入了生產線。不少設計師們已經開始把注意力聚焦到「如何擴展直升機的速度包線」這個點上

對於常規直升機而言,由於「周期性旋轉導致的來流不對稱」問題導致其飛行速度有著無法逾越的「理論限制」,因此它們的速度一般被認為不可能超過180節(約333千米/時)。為此,當時很多直升機製造廠都開始積極探索採用獨特構型的高速型旋翼飛行器來嘗試突破直升機固有的理論限制。

圖——西科斯基給出的燃油效率-速度評估曲線

西科斯基公司,作為實用直升機的締造者和領頭羊,自然不會在直升機相關領域落後於人,他們也提出了一種名為「Stowed Rotor」(收放式旋翼)的概念,這種概念最大的特點就是其旋翼只有單片槳葉,並且這單葉旋翼還能夠收縮到機身內部,以便使該飛行器「變形」為具備高速飛行能力的固定翼飛機,而為了確保單片槳葉能夠穩定旋轉,工程師在該片槳葉的「對面」設計了一塊恰當的「配重塊」。

圖——單片槳葉旋翼系統設計示意圖

收放式旋翼飛行器的早期發展

在那個航空行業粗放發展的年代,固定翼飛機由於過度追求速度導致其起飛和降落所需的跑道越來越長,飽受詬病;而作為當時獨具垂直起降能力的航空器——直升機——又由於巡航速度太低、航程太短而致使其應用範圍相當有限。為此,工業界提出了多種所謂「可變形飛機」(或者叫做「轉換式飛機」,Convertiplane)的概念,這些概念試圖將直升機和飛機的特點融合到一起,最終形成一種同時具備垂直起降能力和高速飛行能力的複合式飛行器。

圖——轉換式飛機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傾轉旋翼機了,圖為貝爾早期傾轉旋翼機XV-3

從上世紀40年代末開始,西科斯基公司就著手探索「收放式旋翼」的相關技術,在項目啟動初期,研究人員考慮的還是將常規的多片槳葉式旋翼收縮到機身內部,但是這個難度顯然非常大,畢竟絕大部分直升機的旋翼都會超過機頭,要將其收放到機體不現實。在多輪激烈討論之後,一個大膽的想法在研究團隊中被提了出來:既然常規旋翼行不通,為什麼不嘗試一下只有一片槳葉的旋翼呢?

說幹就幹,西科斯基的工程師都是實打實的行動派,他們敲定單片槳葉搭配配重塊的旋翼方案之後,在1948年的8月份,把造好的新旋翼系統裝到了「世界上第一型實用直升機」西科斯基R-4上進行了飛行測試。在測試之前,工程師們還在設想著種種可能出現的問題——振動過大、側翻、脫槳諸如此類;然而,整個飛行測試出乎意料的成功,除了確實存在「可接受範圍內」的振動問題之外,其他一切正常,「單槳旋翼測試」圓滿成功。這一次的成功給了研製團隊莫大的鼓舞,激勵他們繼續推進「收放式旋翼」飛行器的研製工作。

圖——安裝單槳旋翼的R-4正在進行飛行測試

從1949年開始,西科斯基的研發團隊正式開始設計收放式旋翼飛行器的具體方案,該型飛行器擁有一副獨特的旋翼系統,旋翼系統要能夠為其提供足夠的升力來支持它垂直起飛,但是到了前飛階段,該飛行器的旋翼系統必須要能夠空中停轉,然後收縮到機體內部,從而「轉換為」一種類似於常規固定翼飛機的飛行器,直到降落階段,再將旋翼從機體中釋放出來,最終實現垂直降落。在那個年代,提出這種相當超前的「概念設計」是相當具有前瞻性的,而西科斯基的工程師從這時候也已經認識到:對於未來的飛行器而言,將垂直起降能力和高速飛行能力結合到一起是存在可能的!

圖——收放式旋翼飛行器的設計三視圖

可惜的是,當時航空界的研究主要還是通過「製造——試驗——糾錯——再製造」這樣的試錯性方式來打造飛行器的,這種方式對於要打造一型「未來式飛行器」的西科斯基團隊而言,顯然是不合適的,他們必須對相關的技術和分析手段(比如說結構受力分析、旋翼氣動載荷和振動分析等等)進行探索,才能在此基礎上開展收放式旋翼飛行器的研究。為此,從1951年到1958年,西科斯基的研究團隊一頭扎進「技術的海洋裡」,瘋狂探索打造一型「可變形飛機」所需要的種種技術知識和手段。這種研究同樣非常需要大量經費的支撐,美國空軍就是當時西科斯基的「金主」,他們在「收放式旋翼」的概念上與西科斯基公司籤署了兩份研發合同,以此來支持西科斯基的研發團隊持續推進相應的研究工作。

美軍的支持,項目的進展與終止

事實上,早在50年代初,美國空軍和陸軍就展開了一項聯合設計競賽,該競賽的目的就是從多家「轉換式飛機」方案的參賽者中選出一家的方案來給予經費支持,將其從概念設計階段推進到原型階段,其中包括初步設計、風洞測試和模型製造。美軍當時是希望這種新式飛行器能夠用於偵察和間諜任務,並且希望探索該技術是否能夠應用到大型飛行器上。經過多輪競標,西科斯基公司的「收放式旋翼飛行器」方案入選了,並被美軍定型為XV-2,同期入選的還有麥道公司的XV-1複合式直升機和貝爾公司的XV-3傾轉旋翼機。

圖——麥道公司的XV-1原型機,可謂是複合式直升機的鼻祖

為了設計出布局最優的飛行器,西科斯基的研究團隊嘗試了多種旋翼和推進系統。在50年代初,燃氣輪機的技術尚且不成熟,受限於這一困境,研製團隊遲遲未能找到性能合適的動力系統。研製團隊也嘗試過噴氣驅動式旋翼系統,但是由於其槳盤載荷過小而難以實現,最終也放棄了。不過儘管西科斯基的團隊很多初期設計都被放棄,但是該機特有的單槳旋翼系統卻一直保留了下來,這主要是因為對於一副要收縮到機體內部的旋翼系統而言,單片槳葉的設計確確實實是最方便的。

圖——西科斯基內部代號S-57的轉換式飛機概念圖

經過1951年到1953的艱難探索和試錯之後,XV-2終於定型了,最後的設計方案本質上是一架噴氣式飛機,但是附帶了一套單片槳葉帶額外配重的,通過高壓噴氣發動機驅動的旋翼系統。這樣的設計能夠確保旋翼能夠在高速飛行中停止轉動,並收縮到機身內部,這樣一來,該機就真正意義上同時具備直升機和飛機兩種飛行器的特點了。同時為了防止旋翼在低轉速的時候過度揮舞,工程師設計了一套鎖死機構,能夠保證其旋翼系統的揮舞鉸在旋翼轉速較低(低於標準速度的1/4)的情況下自動鎖死,從而規避揮舞過大的問題。可是這樣一來,在揮舞鉸鎖死的情況下,旋翼旋轉產生的力將會剛硬地傳遞到機身上,致使機身存在俯仰和滾轉運動的趨勢,這對於要空中停轉和啟轉的飛行器而言是相當危險的。為此西科斯基的工程師又針對性提出了一種措施:為實現空中停轉,在關閉旋翼動力之後只調整旋翼的槳距,使其進入「零升力」狀態,這樣旋翼的型阻力就能使其逐漸停止轉動,而零升力的槳葉本身不存在揮舞運動,也就不至於產生力矩傳遞到機身。反過來,對於零升力狀態的旋翼,只要啟動動力系統,讓其轉速超過揮舞鉸鎖死的臨界速度,隨後調整旋翼槳距就能讓其重新產生升力。

圖——XV-2的設計細節圖

1953年的時候,西科斯基的團隊完成了全尺寸旋翼的製造工作,並開始進行戶外測試,已驗證噴氣驅動的噴嘴、管道是否安裝正確,同時也要對整體的氣動性能和結構完整性和強度進行驗證。驗證完成之後,該旋翼系統被運往美國空軍的賴特菲爾德基地進行風洞試驗,在風洞試驗中,試驗團隊對照旋翼尺寸給其配了機身,以此來驗證旋翼和機身之間的相互幹擾,並且對了工程師所設計的揮舞鉸鎖死系統進行了全方位的測試。

圖——1953年,風洞中測試的XV-2模型

試驗結果表明,XV-2的方案從理論上來說是可行的,但是實際工業水平卻無法支撐這一超前的概念,而實際製造和操縱的複雜度以及可能會研製失敗的風險也讓美軍望而卻步,從而使他們將更多的重心轉向可行性更高的XV-1和XV-3,直至最後,XV-2宣告終止。

圖——儘管XV-2最後失敗了,但是西科斯基的工程師仍在報告中表示「收放式旋翼」是一種經過驗證的切實可行的方案

儘管西科斯基公司的這一設計非常優秀,但是由於當時的工業製造技術和動力傳動系統的實際性能沒能趕得上設計的水平,而且該機的操縱控制系統對當時的飛行器而言也是「難度超標」了,加上美軍經費的收緊,這一傑出概念就此中止,甚至都沒能走到原型機打造的地步,最終只留下了一臺模型、幾張圖紙和幾篇報告而已。

相關焦點

  • 西科斯基高速直升機的細節追求
    弁言——細節決定成敗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西科斯基公司開始考慮「前行槳葉概念旋翼」(ABC Rotor;Advanced Blade Concept Rotor)飛行器的時候,他們對於這種新構型的複合式直升機的關注焦點主要還是在「共軸剛性雙旋翼系統」上,對於輔助推進裝置,他們的想法很簡單:夠用就行。
  • 迎難而上,西科斯基為何接下X翼複合式直升機項目?
    為了打造一種同時具備直升機懸停性能和固定翼飛機高速飛行性能的先進飛行器,多年以來,世界各國的航空公司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腦洞大開的概念設計方案,其中就包括直升機行業的執牛耳者——西科斯基——曾參與的新穎概念設計方案:X-Wing(國內一般讀作「叉翼」)。
  • 旋翼通鑑|自行車籃搞貨運,傳動用皮帶,西科斯基一代直升機詳解
    於是,西科斯基第一代直升機VS-300(生產代號S-46)誕生了。VS-300之於西科斯基先生,就好比小白鼠之於生物學家,針對它展開的一系列設計、試飛、修改等工作最終奠定了西科斯基直升機未來發展的基礎,也引領了大半個世紀的世界直升機潮流。
  • 美國最先進的高速直升機,極速能達到460公裡,SB-1挑戰者直升機...
    SB-1直升機發展背景垂直升降高速度飛行的飛行器一直以來都是美軍近些年研發的重點飛行器,在早些年美國西科斯基飛機公司就已經開始進行研發,包括西科斯基X2和西科斯基S-97突襲者直升機都是對於快速機動直升機的技術測試,而這些年,美國陸軍已經融合西科斯基X2和S-97的實驗成功數據,並講這些成果投入新一款飛行器的研發中,這款飛行器就是本期武器大講堂的主角,來自美國波音公司與西科斯基公司共同為美國陸軍未來直升機計劃和未來遠程突擊飛機計劃而研製的
  • 美軍未來直升機太快了:幾乎和固定翼飛機差不多 一次就推出兩款
    美軍現役的V22魚鷹傾轉旋翼機的飛行速度就高達509公裡/小時,而傳統直升機技術強國俄羅斯和歐洲的概念型高速直升機速度也都達到或者接近500公裡/小時的速度,歐洲X3高速直升機平飛最大速度就已經達到472公裡/小時。
  • 追求速度的世界各國雜交直升機
    甚至在艾戈爾.西科斯基公司將現在這種一個單個巨大主旋翼帶一個小的反扭距尾槳的構造完美化後,同固定翼飛機對照直升機的速度仍然有限。儘管西科斯基的基本設計經歷了時間的考驗,並成為世界範圍內的佔統治地位的直升機(如今將近95%的直升機是這種結構),普遍使用的所有在役直升機經受著一個最主要的局限性:前飛速度未能超過200節(230英裡/小時)。
  • 上世紀的全能無人旋翼飛行器,西科斯基開路之作,賽飛無人機
    ▲西科斯基公司早期的涵道雙旋翼無人機概念專利圖作為DARPA每年都會啟動的一大堆小型預研項目之一,該研究局雖然對該項目有一定的興趣,但是並沒有持續投入大量的資金推進它。從概念原型到真傢伙——賽飛無人機的誕生賽飛的概念驗證原型機被稱為POC(Proof of Concept),該機的總體構型就是在一套圓環形涵道機身中央設計了一套共軸雙旋翼系統。
  • 和西科斯基對決,爭奪科幻直升機訂單
    (圖/西科斯基) 根據美國陸軍的計劃,FARA項目共分為三個階段,即:初步書面設計階段、直升機細節設計階段、生產出原型機和測試階段。在第一階段,共有8家公司提出概念設計,但最後只有五家公司進入了第二輪。目前已經進入到了第三輪,僅有貝爾和西科斯基2家公司成功入圍。貝爾取得的研發合約價值超過7億美元,而西科斯基的研發合約總價值更是高達9.4億美元。
  • 中國反潛直升機,不能再湊合了
    由於佔地小(卡-28比直-9C還短了1米),共軸反轉雙槳直升機只需要較短小的直升機甲板就可以起落。這可以縮短艦長,降低噸位,降低動力要求;或者在同樣噸位和動力配備的情況下,增加艦上空間,便於搭載更多系統或者改善綜合性能。這對戰艦設計是十分重要的。
  • 竹蜻蜓竟是現代直升機的鼻祖
    它以彈簧為動力旋轉,當達到一定轉速時,就會把機體帶到空中。駕駛員站在底盤上,拉動鋼絲繩,以改變飛行方向。事實上,達·文西稱自己的發明也只是提供一個直升動力,而不是真正能工作的飛機。西方人都說,這是最早的直升機設計藍圖。儘管現代科學家認為達·文西設計的「直升機」可能永遠不會起飛,但這一設計仍舊是達·文西最著名的發明之一。
  • 新型航空技術,為下一代直升機帶來了什麼?
    40噸。例如,以空客歐洲直升機公司RACER、西科斯基S-97、AVX公司JMR-TD方案為代表的幾種複合推進高速直升機設計中,均採用了推進式螺旋槳,其驅動功率即由傳動齒輪箱分出的驅動軸來提供,可以獲得比普通直升機旋翼前飛矢量更大的推力,巡航速度可以提高1.5~2倍。
  • 共軸高速直升機如何巧妙借用常規直升機的氣動分析模型?
    /葉素模型和線性入流模型,且能夠計算非定常誘導速度變化,所以在常規直升機旋翼氣動特性分析計算和飛行力學仿真(穩定性分析和控制系統設計等)學科應用廣泛。而在共軸高速直升機的研究中,情況又有些不太一樣:一方面,共軸雙旋翼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氣動幹擾問題,必須要採取置信度較高的入流模型才能夠捕捉到正確的幹擾效應,而置信度較高的模型一般都是比較複雜且計算效率較低的,比如說黏性渦粒子方法和網格CFD方法;另一方面,兩副旋翼+嚴重的氣動幹擾無疑大大增加了計算複雜程度和計算工作量,一旦涉及到迭代工作,那麼計算量更會急劇增大,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有需要某種計算效率較高的模型來加快迭代次數從而在可接受的計算時間跨度內得到計算結果
  • 美軍無人遙控噴氣旋翼機設計,解決直升機傳統上多項技術難題
    為了發展21世紀的先進武裝直升機,美國陸軍曾一度考慮波音開發的X-50蒼蠅式(Draton Fly)無人遙控噴氣旋翼/機翼機(Canard Rotor/Wing,CRW)。X-50A具有垂直起降能力,其設計上最大的創新是採用V型噴氣式旋翼,渦輪發動機噴管直接將氣流導入旋翼尖端噴出而使旋翼轉動,進而產生升力。這一方式是在旋翼尖端對周邊的空氣施力,不會像傳統構造直升機那樣在機身上產生對應的扭力,所以無須安裝用來抵銷旋轉力矩的尾旋翼,簡化了機械結構。不過當年這類噴氣旋翼機由於方向控制技術不成熟以及過度耗油,並沒有成功實用化。
  • 主流直升機介紹收藏版
    4噸級輕型多用途直升機,80年代初開始交付用戶使用,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技術最為先進的輕型直升機之一。,主要用來取代該公司的貝爾206B「噴氣突擊隊員」和貝爾206L「遠程突擊隊員」。   CH-54直升機是美國西科斯基公司研製的雙發單槳重型起重直升機,公司編號為S-64,綽號「空中起重機」和「空中吊車」,美國軍用編號為CH-54,綽號「塔赫」。CH-54直升機機身怪異,仿佛被切掉了一大塊。這種直升機專門為起重設計,它的螺旋槳直徑達21.9米,駕駛倉在最前端,前後都有窗戶,方便駕駛員的起重作業。
  • 傾轉旋翼機和水平推進直升機,二者優劣勢都很突出,很難相互替代
    到了今天在旋翼技術能力在世界範圍內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領未來數十年世界旋翼機的發展方向。近20多年,在美國在高速直升機領域誕生了兩種重要的旋翼技術的分支,一個是傾轉旋翼系統,一個是共軸雙旋翼+水平推進裝置。那麼誰會代表未來的旋翼機發展方向呢?今天宣仔就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如果論技術先進性,毫無疑問是傾轉旋翼。
  • 解讀美國首架火星直升機:共軸反轉旋翼,源於中國1800年前竹蜻蜓
    7月30日發射的美國宇航局毅力號火星車攜帶了人類首架火星航空器:Ingenuity直升機,在火星表面的飛行環境相當於3萬米高度的大氣,這是目前地球上直升機飛行高度的2倍以上。科比所乘坐的西科斯基S-76直升機升限為4500米,Ingenuity直升機理論上能夠在3萬米高度進行飛行。
  • 「升力,追求更大升力」——淺說直升機發動機早期發展史
    早期直升機直升機的大小、性能和應用都取決於它所安裝發動機的數量、大小和類型。沒有合適的動力,直升機不過是一個大的裝飾品,合適的發動機對於維持直升機在空中的姿態和旋翼一樣重要。為西科斯基公司S-58/H-34「喬克託直升機的早期型號提供動力的「萊特・旋風」R1820型就安裝在駕駛員座艙的斜下方。在英國,阿爾維斯公司的利奧裡德發動機在1936年第一次運行,後被選為韋斯特蘭公司「蜻蜓」直升機的動力裝置,裝在旋翼下方,之後韋斯特蘭公司的「旋風」系列直升機都採用該發動機的斜置式。
  • 傾轉旋翼無人機—固定翼和直升機的混血兒
    上世紀末,傾轉旋翼無人機技術應運而生。  傾轉旋翼無人機結合了直升機機和固定翼的優點,既有旋翼又有固定機翼,而且旋翼可以從垂直位置轉向水平位或者從水平位置轉到垂直位置,因此這種無人機兼具垂直/短距離起降和高速巡航的特點。目前從世界範圍來看,傾轉旋翼技術還處於起步階段,只有少數國家技術相對成熟。
  • 高速旋翼機變轉速動力渦輪的發展
    高速旋翼機的發展,要求動力系統在旋翼機高速巡航條件下,降低輸出轉速的同時保持輸出功率基本不變。變轉速動力渦輪因其具有多狀態寬轉速範圍適應性,可避免變速傳動系統及其換擋機構的結構複雜性和增加重量,並且技術相對成熟,因此成為高速旋翼機動力系統研究的重點。
  • 沒啥名聲,但卻是蘇聯海軍反潛直升機奠基者,卡莫夫卡-25激素
    上世紀五十年年代末,蘇聯也和美國一樣開始重視起反潛直升機的發展起來,當時蘇聯海軍的艦載直升機主要還是卡-15和卡-18,兩者性能平平,有效載荷也完全不足以支撐海上反潛任務,為此,卡-25直升機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