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發射的美國宇航局毅力號火星車攜帶了人類首架火星航空器:Ingenuity直升機,在火星表面的飛行環境相當於3萬米高度的大氣,這是目前地球上直升機飛行高度的2倍以上。科比所乘坐的西科斯基S-76直升機升限為4500米,Ingenuity直升機理論上能夠在3萬米高度進行飛行。該直升機採用的共軸反轉旋翼技術是旋翼技術的一種,後者源於中國1800年前竹蜻蜓。
出品:太空伊卡洛斯
7月30日,美國宇航局第5輛火星車毅力號即將升空,這次搭載的載荷與2011年發射的好奇號相似,就是一輛火星車,質量為1噸左右,採用鈽-238放射性核材料作為動力來源,可持續運行數十年之久。毅力號火星車這次降落的方式與好奇號也是一樣的,使用自帶8臺反推發動機的火星著落裝置,通過纜繩將毅力號放在火星表面。這套流程在好奇號上已經實現,從難度上說不算冒險,毅力的降落地點是傑澤羅撞擊坑,直徑大約45公裡,這裡在數十億年前曾經是三角洲,擁有河流衝刷過的地貌,與地球上的三角洲非常相似。
毅力號與好奇號火星車基本相當,儀器上有新增,以尋找火星生命為主,還帶了採集樣本收集裝置,以供未來火星任務時索取後返回地球。筆者認為,毅力號最大的亮點應該是攜帶了一架直升機,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架直升機。
圖註:傑澤羅撞擊坑,直徑大約45公裡,這裡有三角洲地貌,存在微生物遺蹟的可能性也越大
圖註:傑澤羅撞擊坑周圍懸崖示意圖,毅力號降落的難度還是有點大,如果降落到懸崖上,那基本就報銷了
圖註:毅力號火星車全貌
這架直升機命名為Ingenuity,中文名為「創造力」,寓意是在火星表面首創使用航空器,也是人類首次在地球之外使用航空器。這架直升機的尺寸很小,螺旋槳直徑為1.2米,機高0.8米,旋翼直徑超出機身儀器艙長度。整體結構為一副共軸反轉的螺旋槳、4個支架式起落支撐裝置、14釐米邊長的儀器艙,頂部有一個太陽能電池板,可提供350瓦功率。總質量為1.8公斤,共軸螺旋槳轉速為每分鐘2400轉,槳尖速度小於0.7馬赫,最大飛行距離為300米,無線電控制範圍為1公裡,最大飛行高度僅為5米,最大水平飛行速度為每秒10米,垂直速度為每秒3米。從這個數據看,這儼然像是一架無人機的標準。但是,正是因為這架直升機要求火星表面上飛行,我們所看到的這些數據僅僅是表象,如果我們看看火星表面的環境就知道,Ingenuity直升機飛行環境其實是相當惡劣的。
圖註:火星直升機起飛的想像圖,這架直升機的尺寸很小,螺旋槳直徑為1.2米,機高0.8米,旋翼直徑超出機身儀器艙長度。
火星表面的溫度區間為零下90攝氏度,有些地區還會更冷,大氣壓力僅為地球的1%,這對於航空器而言是個災難。飛機起飛的原理是依靠機翼上下表面的壓力差獲得升力,火星大氣密度極低,說明其飛行環境非常惡劣。同時,火星的引力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這對降落、懸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綜合評判,Ingenuity直升機在火星表面的飛行環境相當於3萬米高度的大氣,這是目前地球上直升機飛行高度的2倍以上。我們以黑鷹直升機為例,升限為5700米,科比所乘坐的西科斯基S-76直升機升限為4500米,Ingenuity直升機理論上能夠在3萬米高度進行飛行。
每次起飛到著落,持續時間僅為90秒,這是因為Ingenuity直升機的總功率只有350瓦,全靠太陽能電池提供電量,電池板安裝在直升機最頂端。設備艙內只有導航裝置、高解析度彩色成像儀,沒有其他科學儀器,鋰離子電池可為直升機蓄電,在火星的夜晚為成像儀提供熱量。
圖註:火星Ingenuity直升機摺疊起來的樣子,收納在火星車底部
圖註:正在製造中的Ingenuity直升機,可以看出其大小相當於一輛小孩的自行車
每分鐘2800轉的旋翼速度也比地球上直升機旋翼速度快10倍,一般情況下,10噸級這樣的常規直升機旋翼每分鐘的轉速為300至400轉,無人直升機可達到上千轉不等,這是因為重量更大的直升機受到槳尖線速度的限制,線速度要控制在每秒180至220米之間,低於0.6倍音速。如果槳尖速度太大,那麼會導致失速,並非旋翼轉得越快,速度或者升力也越大。Ingenuity直升機之所以能夠達到每分鐘2400轉,除了使用碳纖維材料外,火星上的大氣稀薄是最大的因素,稀薄的大氣需要更快的轉速才能獲得升力。
圖註:Ingenuity直升機放置在火星車底部
共軸反轉技術是直升機旋翼結構的一種,最早可追溯到我國古代民間玩具竹蜻蜓。我們知道竹蜻蜓的結構為旋翼、中軸杆兩個,玩的時候要用力搓動杆,旋翼就可以旋轉了,旋翼產生了升力,就飛了起來。中國的竹蜻蜓出現的時間可追溯到1800年前,比歐洲要早得多。共軸反轉技術就在竹蜻蜓上又增加了一副旋翼,形成雙旋翼,但技術原理與竹蜻蜓是一致的。一直到1754年,俄羅斯科學家羅蒙諾索夫設計出世界上第一種共軸雙旋翼飛行器,實現了該設計的機械化進程。到了1861年,法國、英國開始利用小型蒸汽機為動力,研發出由三個齒輪轉動的共軸雙旋翼直升機。
圖註:共軸反轉技術屬於旋翼技術的一種,後者源於我國1800多年前出現的竹蜻蜓
英國在1909年就研發使用共軸反轉的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安裝在著名的噴火戰鬥機上。在冷戰時期,蘇俄獲得了強勁的發展速度。1950年代,蘇俄也開發了NK12渦輪螺旋槳發動機,採用了共軸反轉技術。目前這款發動機仍然是世界上推力最大的渦輪螺旋槳發動機,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半個世紀之久,可見蘇俄在這方面的技術已經達到了黑科技的程度。直升機方面,卡莫夫設計局在1947年開始研製共軸反轉螺旋槳技術,目前成熟的型號諸如Ka-27、Ka-52、Ka-50、Ka-137等,都是共軸反轉的經典產品。從1945年開始,蘇聯奠定了共軸式直升機領域不可撼動的地位。
圖註:共軸反轉示意圖,上下旋翼的旋轉方向是不一致的,這樣可以抵消力矩
圖註:從側面看共軸反轉旋翼,上下旋翼通過鉸鏈整合在一起
為了簡化直升機的結構,美國宇航局在第一種火星直升機上採用了共軸反轉設計,我們看到Ingenuity直升機上有上下兩副旋翼,共用一個旋轉軸。上下旋翼的旋轉方向是相反的,這樣可以抵消力矩,讓直升機獲得平衡。傳統的直升機氣動結構是單旋翼加一個尾槳,用尾槳產生的側向推力平衡主旋翼產生的扭矩。這種氣動有個弊端,在主旋翼與尾槳之間有一個傳動軸,這就增加了系統的複雜性和質量。採用共軸反轉設計,大大降低了Ingenuity直升機自身的質量。
圖註:卡莫夫設計局使用的共軸反轉旋翼,鉸鏈結構比較簡單,減輕了結構重量
圖註:卡莫夫設計局的KA52直升機,尾槳被取消,懸停穩定性更好,但是大型載人的共軸雙旋翼技術無法直接應用到微小型直升機上
共軸反轉技術用在直升機上的優點在於結構緊湊、抗側風能力強、轉動慣量小、懸停效率高等。如果採用同樣重量的機身,使用共軸反轉技術的直升機旋翼半徑僅為單旋翼直升機的70%,整體佔地面積僅為單旋翼直升機的60%。由於沒有尾槳和傳動系統造成的功率損失,升力可比單旋翼直升機增加12%。
圖註:微小型直升機在低雷諾數的情況下,微小型直升機的流場與大型載人共軸直升機不同,空氣動力學特性也完全不同
圖註:只有手掌大的微小型直升機
從優點上說,Ingenuity直升機使用共軸反轉雙槳可提升飛行的穩定性,重心就位於傳動軸上,消除了尾槳之後,Ingenuity直升機就少了一個故障隱患:尾梁可發生形變引發傳動機構故障,導致直升機墜毀。根據卡莫夫設計局的經驗,採用共軸反轉的卡-27直升機在超低空懸停吊放聲吶時飛行員可以單手控制,而單旋翼直升機的飛行員就無法實現單手操作,另一隻手要控制尾槳。基於這些優勢,未來的火星直升機也會沿用共軸反轉雙旋翼布局,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可載人的共軸反轉雙旋翼技術要應用到微型直升機領域,還有更大的難度,從專業角度看,可在火星上飛行的Ingenuity直升機應該定位為微小型共軸反轉雙旋翼直升機。
圖註:Ingenuity直升機的共軸技術使用了齒輪組,結構精巧,加工難度較大
圖註:Ingenuity直升機內部結構,載荷艙內是小型相機
共軸技術微型化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輕量化設計,需要足夠輕的材料。Ingenuity直升機使用了碳纖維複合材料,也只有這樣才能用最小的功率拉起直升機。Ingenuity直升機的動力為電機驅動,載荷艙內部還有一個蓄電池組,使用太陽能電池板供電,從技術角度看,Ingenuity直升機能夠起飛還需要高效的新能源驅動技術。最複雜的要數流場上的模型建立,大型載人的共軸雙旋翼直升機無法直接用於微小型共軸直升機,在低雷諾數的情況下,微小型直升機的流場與大型載人共軸直升機不同,空氣動力學特性也完全不同,需要重新設計和優化。
圖註:毅力號火星車與Ingenuity直升機
圖註:Ingenuity直升機起飛時的想像圖
Ingenuity直升機旋翼的揮舞頻次與直升機的操縱性和穩定性關係較大,在火星表面大氣密度僅為地球1%的情況下,要起飛這架直升機的難度就不言而喻了,大致可相當於在地球上3萬米高度的工作環境。如果一陣風吹來,Ingenuity直升機要保持足夠的穩定性,否則就會被大風吹得偏離航線,導致任務失敗。美國宇航局在Ingenuity直升機上採用共軸反轉技術,也說明其認可了這項技術。為了安全起見,當Ingenuity直升機起飛時,毅力號火星車需要撤退到90米之外,這是因為如果直升機起飛失敗,旋翼可能打到火星車上的設備,造成嚴重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