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軸高速直升機如何巧妙借用常規直升機的氣動分析模型?

2021-01-12 旋翼飛行器

作者:丁尹

Ref : Juhasz, O., H. Xin和M.B. Tischler. 《Inflow based flight dynamics modeling improvements for the Sikorsky X2 technologyTM demonstrator》, 2020.

不負責任的聲明:這是一篇偏學術派的硬核論文導讀,不過中間還是有一段一點也不硬核的白話討論章節,如因強行閱讀本文誘發頭暈目眩、昏昏欲睡等症狀,丁某概不負責

概要性的介紹

動態入流模型(Dynamic Inflow Model)是一種在常規直升機旋翼氣動分析中很常見的氣動分析模型,可以求解出旋翼誘導速度沿方位角和展向的變化分布,由於其計算效率較高,而置信度又由於常規的動量/葉素模型和線性入流模型,且能夠計算非定常誘導速度變化,所以在常規直升機旋翼氣動特性分析計算和飛行力學仿真(穩定性分析和控制系統設計等)學科應用廣泛。

而在共軸高速直升機的研究中,情況又有些不太一樣:一方面,共軸雙旋翼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氣動幹擾問題,必須要採取置信度較高的入流模型才能夠捕捉到正確的幹擾效應,而置信度較高的模型一般都是比較複雜且計算效率較低的,比如說黏性渦粒子方法和網格CFD方法;另一方面,兩副旋翼+嚴重的氣動幹擾無疑大大增加了計算複雜程度和計算工作量,一旦涉及到迭代工作,那麼計算量更會急劇增大,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有需要某種計算效率較高的模型來加快迭代次數從而在可接受的計算時間跨度內得到計算結果。

正是出於以上目的,來自美國海軍學院的Ondrej Juhasz,西科斯基公司的Hong Xin和美國陸軍作戰能力發展-航空和飛彈中心的Mark B. Tischler合作發布了一篇論文(見本文開頭所引用),該論文對現有的動態入流模型進行了改進,並用改進後的模型對西科斯基X2技術驗證機模型進行了計算,並將計算結果和飛行測試數據進行了對比。

該文的改進方法邏輯就是通過高階的模型方法來修正旋翼的入流計算結果,然後將其引入到動態入流的模型中。文中介紹了兩種改進的方法:

第一種方法將尾跡畸變效應引入到了已有的可用於共軸旋翼計算的動態入流模型中;

第二種方法是採用了系統辨識技術,從自由渦尾跡方法中給辨識出完整的共軸旋翼動態入流模型,這種模型自身就能夠捕捉尾跡幾何形狀的改變對於旋翼氣動載荷的影響。

該文的通過這樣的一系列嘗試,得出了令人滿意的結果:作者表示,改進的動態入流模型在飛行力學方面的計算結果在很大的頻率範圍內都能完美契合X2的測試結果。

題外話

這裡提一句:對飛行器設計這種偏向實際工程應用的學科,為什麼要發展這樣那樣的理論模型?

有很多讀者朋友問過這樣的問題,從直觀感覺上來說,理論模型始終是理論模型,到型號那一步,總歸是要進行風洞測試或者飛行測試之類的,為什麼不直接通過測試<--->調整這樣的模式來進行設計,非得要搞那麼多理論模型呢?

歸根結底一句話:成本問題。

大型風洞吹風的成本已然不低,上升到具體型號的飛行測試,成本就更高了,如果是你一開始憑經驗給出的設計方案(包括布局、外形和控制系統等)不合適,甚至有可能造成災難性的後果,這成本就更離譜了。

那有些朋友可能還會認為:理論模型只要有個基礎的估算模型就行了,反正基礎模型和高階模型很多時候計算出來的結果相差並不會大太多。

這個問題從樸素的邏輯思路來考慮是沒錯的,但是很多時候,置信度較低的估算模型得出的設計結果在飛行測試之後會發現不合適或者不合理,就需要進一步調整,因為估算模型的較大偏差的存在,這個調整很可能要耗費較大的成本,更是進一步拉大的型號的研發周期,很多時候,時間是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

而開發一種置信度較高的模型,在大多數情況下就能夠使得設計的結果更合理,在進行測試之後所需要調整和修改的地方就更少,這就能大大縮短研發周期。

而且,一種方法模型一旦建立,它往往是可以重複使用的,即便通用性不佳,也可以通過改進和修正來滿足不同型號的任務,這其中的經濟和時間耗費可比飛行測試來得划算太多。

回到主題

哈哈哈,「小小」跑題了一下,現在回到主題。

方法模型的具體實現細節我就不贅述了,希望深入了解的讀者朋友們想必都會直接去閱讀原文。

這裡大致說下該文得出的研究結論:

如果採用常規直升機那一套動態入流模型來計算X2高速直升機的話,其計算結果並不合理,至少在橫軸的響應方面,計算結果是不準確的;

要得到合理的X2高速直升機旋翼誘導速度情況,有必要計入上下旋翼的入流耦合情況和尾跡畸變效應。其中雙旋翼的入流耦合需要在均勻入流項和周期變化項中都體現出來;

通過尾跡畸變的修正或者系統辨識方法都可以改進動態入流模型的置信度;

改進後的動態入流模型計算效率高、置信度好,能夠準確捕捉X2高速直升機的入流響應,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相關焦點

  • 西科斯基高速直升機的細節追求
    圖 1 XH-59A的出現見證了一種新構型高速直升機的誕生於是在XH-59A——也就是西科斯基公司所打造的第一種共軸剛性旋翼複合式直升機——的打造過程中,研製團隊測試了多種複合推進裝置,其中不僅包括尾部推進螺旋槳,還包括掛載在機身兩側的噴氣發動機。
  • 美國最先進的高速直升機,極速能達到460公裡,SB-1挑戰者直升機...
    SB-1挑戰者直升機是基於西科斯基X2和S-97侵襲著直升機而研製的,因而有很多設計元素都與這倆者有許多相似之處,整機包括旋翼長度為18.5米、旋翼直徑為17.25米,機身和氣動設計跟早期的S-97侵襲著直升機很像。
  • 解讀美國首架火星直升機:共軸反轉旋翼,源於中國1800年前竹蜻蜓
    ,可以看出其大小相當於一輛小孩的自行車每分鐘2800轉的旋翼速度也比地球上直升機旋翼速度快10倍,一般情況下,10噸級這樣的常規直升機旋翼每分鐘的轉速為300至400轉,無人直升機可達到上千轉不等,這是因為重量更大的直升機受到槳尖線速度的限制,線速度要控制在每秒180至220米之間,低於0.6倍音速。
  • 俄羅斯神秘「七鰓鰻」艦載直升機漸露崢嶸,老卡27終於後繼有人
    俄羅斯軍事博客BMPD近日報導,卡莫夫直升機公司研製的卡-65「七鰓鰻」(Минога)艦載直升機終於露出廬山真面目,其全尺寸模型在莫斯科附近託米利諾(Tomilino)的俄羅斯直升機公司試飛和研發基地(LIiDB)被拍到。
  • 招啟軍教授團隊:提升我國直升機高性能旋翼的自主設計能力
    其中以徐國華教授和招啟軍教授為代表的學術團隊研究成果斐然,自20 世紀90 年代起,在我國直升機學術泰鬥王適存先生指導下,開發並逐步完善了旋翼計算流體力學(CFD) 軟體,發展了旋翼翼型及槳葉三維氣動外形的優化設計方法,並發表了數十篇高水平論文。先後設計了具有新型槳尖的CLOR 系列先進氣動外形旋翼,涵蓋了傳統直升機、高速共軸直升機、傾轉旋翼機、涵道風扇等多種旋翼飛行器。
  • 新型航空技術,為下一代直升機帶來了什麼?
    1 尾槳改為電動方式目前的常規設計中,為了降低尾槳的功率消耗,增大扭矩,必須布置於遠離機身的尾部,從傳動齒輪箱引出一根長細軸進行傳動。由於細軸的剛性差,直升機的旋翼、發動機、尾槳等激振源的工作狀態複雜,很容易導致異常振動,輕者降低乘員舒適感,重者有可能導致疲勞損壞。
  • 收放式單槳旋翼,噴氣動力,西科斯基40年代高速直升機概念揭秘
    不少設計師們已經開始把注意力聚焦到「如何擴展直升機的速度包線」這個點上。對於常規直升機而言,由於「周期性旋轉導致的來流不對稱」問題導致其飛行速度有著無法逾越的「理論限制」,因此它們的速度一般被認為不可能超過180節(約333千米/時)。
  • 人類第一架火星直升機升空!
    10倍,一般情況下,10噸級這樣的常規直升機旋翼每分鐘的轉速為300至400轉,無人直升機可達到上千轉不等,這是因為重量更大的直升機受到槳尖線速度的限制,線速度要控制在每秒180至220米之間,低於0.6倍音速。
  • 中國反潛直升機,不能再湊合了
    但在輝煌底下,有一塊顯眼的短板,這就是艦載反潛直升機。直-9C和卡-28艦載反潛直升機是驅護艦反潛作戰的關鍵一環。艦艇聲納尺寸大,理論性能好,但水聲性能難以避開本艦高速航行中的推進和波浪噪聲影響,停船在靜默中搜索則有很多戰術限制,不是總可以做到的。
  • 迎難而上,西科斯基為何接下X翼複合式直升機項目?
    為了打造一種同時具備直升機懸停性能和固定翼飛機高速飛行性能的先進飛行器,多年以來,世界各國的航空公司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腦洞大開的概念設計方案,其中就包括直升機行業的執牛耳者——西科斯基——曾參與的新穎概念設計方案:X-Wing(國內一般讀作「叉翼」)。
  • 你覺得座頭鯨的氣動外形怎麼樣?德國科學家認為可以提高直升機機動性能
    ,但前提是氣動性能沒有對其施加限制。直升機有別於其他飛機要歸功於其能夠依靠主旋翼垂直起降的特殊能力,但是這同時也帶來了氣動性能的缺陷。阻力增加並且旋翼頭控制杆承受很大的氣動載荷。「這限制了直升機在高空中的最高速度,特別是其機動性能,」來自DLR氣動與氣流技術研究所的Kai Richter解釋道。此外,由此產生的振動也給乘客的舒適性帶來損害。如果沒有這些限制的話,現代發動機將能夠提供更好的飛行性能。「失速是直升機氣動性能面臨的最嚴重的也是最複雜的問題之一。」 Richter說道。
  • 傾轉旋翼機這麼好,為什麼仍不能取代直升機?
    ,旋翼前飛時的氣動效率通常要比機裂低。傾轉旋翼機是新一代高速、變性能旋翼飛行器,它既能像直升機那樣不需要機場就可起飛著陸,又具有比普通直升機塊得多的巡航速度和夫的航程。V-22傾轉旋翼機速度可達到500km/h以上,航程可達到3000km。因此,這種旋翼飛行器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和發展潛力。
  • 直升機真能在火星上飛嗎?若成功,NASA載人火星探測計劃將提速
    為此,他們開始考慮各種各樣的設計,包括類似於大疆無人機的四軸飛行器和其他幾種多旋翼飛行器,以及更常規的單旋翼帶尾槳構型的直升機。然而在最終的設計採取了配備有共軸反轉雙旋翼設計的直升機,這種共軸主旋翼設計的直升機最常見於蘇聯(俄羅斯)卡莫夫設計局的作品中,其中兩副旋翼上下安裝在同一根主軸上,轉向相反,以此來平衡兩者之間的反扭矩。
  • 【行業動態】SB-1共軸複合推進直升機的飛行速度達到230節航速
    導讀:據美國《國防新聞》10月14日報導,由西科斯基-波音公司研製的SB-1共軸複合推進直升機演示樣機「無畏」在一次降落中飛行速度達到230節航速,升和水平飛行達到211節航速,滿足美國陸軍計劃在2030年部署的未來遠程突擊飛機的速度要求。
  • 傾轉旋翼機和水平推進直升機,二者優劣勢都很突出,很難相互替代
    近20多年,在美國在高速直升機領域誕生了兩種重要的旋翼技術的分支,一個是傾轉旋翼系統,一個是共軸雙旋翼+水平推進裝置。那麼誰會代表未來的旋翼機發展方向呢?今天宣仔就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如果論技術先進性,毫無疑問是傾轉旋翼。
  • 為什麼直升機難飛上高原?難道直升機也有高原反應嗎
    直升機可以說是一種非常優秀便捷的交通工具。在一些地形崎嶇的地區,公路鐵路無法鋪設,固定翼飛機也無法起降。這時候直升機就能夠大顯神通,發揮重要的作用了。直升機常常用於抗震救災、醫療救護,可以說非常實用。不過直升機也有它難以飛去的地方,這就是高原。為什麼「高原」被稱為直升機的禁區,直升機也有高原反應嗎?
  • 一種基於線性化直升機數學模型的仿真系統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10/307880.htm關鍵詞:無人直升機;線性化模型;數學模型;仿真系統;半物理仿真飛行控制系統決定了無人直升機的飛行性能,隨著無人直升機性能的不斷提高及功能的日益增加,飛行控制系統越來越複雜。
  • 【油動直升機】油動直升機簡介導購 油動直升機產品推薦
    >>選購:遙控油動直升機 | 耐摔油動直升機   ■ 油動直升機熱賣產品推薦■ 一些入門級油動直升機的選擇建議    目前世面上的飛機可謂琳琅滿目,看得人眼花繚亂。那麼如何選擇一架比較好的飛機呢?首先,機身最好不要是金屬的,不要以為金屬的經炸,就好。金屬機身一旦炸機,很容易炸壞設備,而一架直升機設備與空機的價格比至少也在2比7以上。從經濟角度考慮,選擇玻纖為首選。    其次塑膠,再次碳纖。從穩定及經炸角度考慮,首選碳,再次玻,最後為塑膠。然後控制模式,最好選擇目前市面上的主流模式,120度CCPM斜盤控制模式。為什麼非要選擇120度呢?
  • 國產多用途輕型民用直升機—AC311
    極客飛機網訂閱號 AC311直升機是航空工業研製生產的一款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兩噸級輕型民用直升機,最大起飛重量2200千克,可乘坐6人,升限高度可達6000多米,AC311直升機採用全數位化設計和製造技術,充分體現了「安全性、經濟性、舒適性、環保性」設計理念,追求用戶利益最大化原則,可廣泛應用於客貨運輸、公安執法、醫療救護、護林防火、觀光旅遊等多個領域。
  • 世界十大武裝直升機排名 武直10強勢插入
    世界十大武裝直升機排名 武直10強勢插入武裝直升機是一種名副其實的攻擊性武器裝備,因此也可稱為攻擊直升機。它的問世使軍用直升機從戰場後勤的二線走到戰鬥前沿,由不具備攻擊力的「和平鴿」成為在樹梢高度搏擊獵物的「雄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