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啟軍教授團隊:提升我國直升機高性能旋翼的自主設計能力

2020-09-05 科學出版社

招啟軍,江蘇金湖人,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學院與直升機旋翼動力學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直升機空氣動力學叢書」主編。主要從事直升機空氣動力學、計算流體力學、旋翼氣動噪聲、主動流動控制、高性能旋翼氣動設計及隱身設計等領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國防「973」項目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航空預研、重點實驗室基金等國家級項目20餘項以及各省部級項目30餘項。在AIAA JournalJournal of American Helicopter SocietyJournal of Aircraft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航空學報》(中英文版)、《力學學報》、《聲學學報》、《空氣動力學學報》等國內外知名期刊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SCI和EI收錄150餘篇,出版專著3部。獲得國防科技進步獎4項,獲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333」高層次人才培養計劃等榮譽稱號。

高性能的旋翼是現代直升機的重要標誌,旋翼設計技術成為直升機的核心技術之一,因此在直升機更新換代過程中,旋翼設計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環。面對未來直升機大速度、大載重、低噪聲的設計要求,以往一些經典的旋翼氣動外形逐漸力不從心。為此,各國都在開展新型旋翼氣動外形的設計研究,世界上較為先進的直升機均採用了新穎的旋翼槳葉氣動外形,這些非常規槳葉外形有效地提高了旋翼氣動性能和直升機飛行性能。《先進旋翼設計空氣動力學》結合國外旋翼設計理念與作者團隊的高性能旋翼設計經驗積累,詳細闡述了先進旋翼翼型及槳葉氣動外形設計方法,力求為我國直升機型號中旋翼自主設計能力的提升貢獻一份力量。

世界上3種較為先進的直升機及其旋翼槳尖構型

旋翼的流場特徵十分複雜,主要體現在:旋翼複雜的運動特徵與前飛來流的疊加,導致旋翼槳葉工作在嚴重非對稱、非定常的氣流環境中,旋翼流場中可能同時出現尖部跨聲速流動、根部低速/反向流動,並伴隨動態失速、槳/渦幹擾等多種複雜空氣動力學現象。旋翼的非定常氣動特性限制了直升機氣動性能的進一步提高,因此改善旋翼的流動特徵、氣動與噪聲特性等一直是直升機空氣動力學領域的重點和難題,設計先進的直升機旋翼氣動外形對提升直升機的氣動性能、飛行品質並抑制噪聲及振動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工程實用價值。

直升機旋翼流場中的特殊氣動現象

針對直升機旋翼特殊的氣動環境與旋翼氣動外形設計的難點,國內外學者展開了系統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設計方法與旋翼外形方案,進而推動了直升機旋翼氣動設計技術的發展。其中以徐國華教授和招啟軍教授為代表的學術團隊研究成果斐然,自20 世紀90 年代起,在我國直升機學術泰鬥王適存先生指導下,開發並逐步完善了旋翼計算流體力學(CFD) 軟體,發展了旋翼翼型及槳葉三維氣動外形的優化設計方法,並發表了數十篇高水平論文。先後設計了具有新型槳尖的CLOR 系列先進氣動外形旋翼,涵蓋了傳統直升機、高速共軸直升機、傾轉旋翼機、涵道風扇等多種旋翼飛行器。通過試驗和模擬分析,這些旋翼設計水平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近五年,招啟軍教授團隊創新性地提出了基於動態失速特性的旋翼翼型設計理念,並設計出能夠大幅提升旋翼氣動性能的系列翼型。

除了常規的旋翼氣動外形設計外,招啟軍教授團隊還積極開展主動流動控制技術在旋翼氣動設計中應用的理論與探索性試驗研究。主動流動控制技術具備靈活、實時控制、響應快等優勢,可實現對旋翼的實時控制,在全工作範圍內有針對性地改善旋翼氣動性能,為提升旋翼氣動性能提供了一種新思路。旋翼主動流動控制技術研究的突破將會在改善旋翼流場與提高直升機飛行性能方面做出革命性貢獻。招啟軍教授團隊針對目前最具發展潛力的合成射流、動態前緣、後緣小翼、旋翼變轉速技術以及旋翼變體技術進行了研究,闡述了這些主動流動控制技術在提升旋翼氣動性能方面的應用潛力。

儘管當前已經有諸多旋翼氣動原理與設計理論、優化設計方法等方面的教材和專著出版,但是由於直升機旋翼氣動外形及氣動特性的複雜特徵,全面提升旋翼氣動性能的設計研究十分困難,因此目前國際上尚未出版系統性介紹直升機旋翼氣動外形設計方法的專業書籍,招啟軍教授所著《先進旋翼設計空氣動力學》的出版填補了該領域的空白。該書在系統介紹直升機旋翼及翼型氣動外形設計方法的同時,詳細展現了作者及其團隊的諸多最新研究成果,如基於動態失速特性的旋翼翼型設計方法、新型槳尖設計方法、旋翼主動流動控制技術等,給出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直升機旋翼(CLOR系列) 及翼型外形,並通過試驗驗證了所設計旋翼外形的先進性。

該書完整而全面地覆蓋了旋翼氣動外形設計的內容,又涵蓋了國際前沿動態與新技術的應用探索,具有完善的學術體系,內容翔實、論述科學、結構嚴謹。全書將理論方法、國際動態、設計實例以及新技術應用有機結合,文筆流暢、層次分明,具有很高的可讀性和借鑑性。該書對直升機旋翼設計、風力機葉片設計、螺旋槳設計以及涵道尾槳設計等相關研究人員有較大的參考價值。該書的出版將有效地推動我國直升機空氣動力學和旋翼設計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也將為世界直升機旋翼設計空氣動力學的發展和應用做出重要貢獻!因此,我向廣大讀者推薦此書。

2019 年11 月

作者研究團隊通過20多年在直升機旋翼空氣動力學與高性能旋翼設計研究方面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旋翼翼型(適合動態環境) 與槳葉非常規氣動外形系列(CLOR 系列),多年的旋翼氣動設計方法與設計流程的研究促成了《先進旋翼設計空氣動力學》的出版,是「直升機空氣動力學叢書」的重要組成。

本書圍繞直升機旋翼氣動設計的特殊性,在作者團隊已建立的經典氣動理論方法與計算流體力學(CFD) 方法的基礎上,結合試驗驗證,在旋翼空氣動力學特性、旋翼氣動設計方法、旋翼氣動外形設計實例方面逐級開展了研究與分析。對旋翼氣動性能影響較大的槳尖氣動外形著重進行了闡述,介紹了國內外在新槳尖構型研究方面的新進展。最後,前瞻性地分析了主動流動控制技術在直升機旋翼設計中的應用潛力。

本書的架構與邏輯關係

在旋翼氣動特性分析、氣動外形設計及主動流動控制方面,本書引入了一些創新性的分析與設計方法,形成了一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旋翼系列,並嘗試開展了旋翼主動流動控制試驗研究,本書脈絡及特色體現在以下方面。

▎▎目前針對旋翼翼型動態失速特性的研究多局限於定常來流狀態、迎角做周期性振蕩的情形,然而槳葉旋轉一周所面臨的是十分複雜的時變來流,因此翼型動態失速特性的分析結果往往與旋翼翼型實際流場環境下的有很大差異(第2 章)。基於此,作者將非定常氣流特徵引入翼型動態失速的CFD分析中,著重研究了來流速度的非定常變化對翼型動態失速特性及動態失速渦運動特徵的影響。分析結果表明,來流的時變特徵會導致翼型動態失速加劇,這一新結論有助於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旋翼翼型設計。

前飛狀態下直升機旋翼槳盤相對來流馬赫數分布示意圖

▎▎在旋翼翼型氣動外形設計方面,常規方法是給定幾個典型狀態(方位角一般為90°與270°) 翼型氣動性能的目標值,在靜態條件下開展單目標或有限多目標的外形設計。雖然該方法可以在某些狀態下滿足旋翼氣動性能需求,但由於旋翼氣流環境的複雜性,嚴重非定常的來流和變距規律使槳葉旋轉一周無法滿足全域內的槳葉剖面翼型氣動特性需求。因此,本書將一個周期內旋翼氣動特性參數(升力係數、阻力係數及力矩係數等) 融合,提出了基於非定常氣動特性的翼型氣動外形設計方法。通過旋翼翼型的優化結果及其在旋翼上的應用可知,動態設計方法可以很大程度上延緩甚至抑制旋翼翼型動態失速現象(第3 章)。

動態優化設計旋翼翼型抑制渦形成示意圖

▎▎槳尖外形對旋翼氣動性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但目前國內外的研究工作多為定性地分析槳尖外形對旋翼氣動特性的影響。作者通過理論分析,推導了槳尖剖面法向來流速度與後掠角的關係式,定量分析了後掠角對旋翼氣動特性的影響規律,並給出了相應的後掠槳尖設計準則。在此基礎上,自主設計了高性能、低噪聲的新型槳尖旋翼,同時針對新構型的共軸剛性旋翼與傾轉旋翼進行了氣動外形設計,初步形成了包含常規旋翼、共軸剛性旋翼及傾轉旋翼的CLOR 槳葉系列(第4 章與第5 章)。

不同旋翼的槳尖渦對比

▎▎雖然通過旋翼氣動外形設計方法可以在特定狀態下有效地提升旋翼的氣動性能,但直升機在不同飛行狀態下的最優性能對旋翼設計的要求可能存在矛盾,旋翼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折中的過程,因此通過外形設計無法保證在全飛行狀態都有優異的氣動性能。主動流動控制技術具有使用靈活的特點,可以在需要時通過改變槳葉外形和槳葉運動規律及向流場輸入能量等方式實時控制旋翼氣動性能,在提升旋翼氣動性能方面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本書前瞻性地闡述了基於合成射流、動態下垂前緣、後緣小翼及自適應旋翼等技術的新型主動流動控制技術在旋翼非定常氣動特性與動態失速控制方面的作用機理與規律,開展了動態下垂前緣控制規律的優化設計,並開展了旋翼非定常氣動特性合成射流控制的原理試驗(第6 章與第7 章)。

這些分析手段、設計方法與主動流動控制試驗的開展可以為未來旋翼氣動設計方法和新控制手段的發展提供技術參考。

本文摘編自《先進旋翼設計空氣動力學》(招啟軍等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20.7)一書「第1 章緒論」「序」,有刪減修改,標題為編者所加。

(直升機空氣動力學叢書)

ISBN 978-7-03-063985-1

責任編輯: 惠 雪 喬麗維

本書提出了旋翼氣動性能的多層次設計思想、旋翼及翼型先進氣動設計理論與方法。主要包括:研究了旋翼翼型靜態和非定常動態氣動特性,揭示了動態失速機理、後掠槳尖旋翼流動機理和旋翼氣動外形參數對其氣動及噪聲特性的影響規律,闡述了旋翼及翼型氣動外形的參數化與先進設計方法,提出了基於動態失速特性的旋翼翼型優化設計新思路和後掠槳尖設計新原理;介紹了國外具有代表性的先進旋翼氣動設計原理,給出了融合高精度CFD 分析方法與先進設計方法的CLOR 系列旋翼設計歷程,並推廣至新構型直升機旋翼氣動設計;探索並分析了合成射流、動態下垂前緣、後緣小翼、變轉速旋翼、變直徑旋翼、變扭轉旋翼以及變翼型旋翼等主動控制技術在旋翼氣動性能改善與未來設計方面的應用潛力。

本書可供直升機設計、涵道風扇設計、風力機設計、螺旋槳設計等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及科研人員參考學習。

進入「飛行器」專題

(本文編輯:劉四旦)

親愛的讀者,由於微信公眾號試行亂序推送,您可能不再能準時收到「科學出版社」的推送。為了不與「科學出版社」失散, 您可將「科學出版社」點亮為星標帳號,並常點文末右下角的「在看」哦~

相關焦點

  • 收放式單槳旋翼,噴氣動力,西科斯基40年代高速直升機概念揭秘
    圖——單片槳葉旋翼系統設計示意圖收放式旋翼飛行器的早期發展在那個航空行業粗放發展的年代,固定翼飛機由於過度追求速度導致其起飛和降落所需的跑道越來越長,飽受詬病;而作為當時獨具垂直起降能力的航空器——直升機——又由於巡航速度太低、航程太短而致使其應用範圍相當有限
  • 旋翼通鑑|自行車籃搞貨運,傳動用皮帶,西科斯基一代直升機詳解
    從圖中可以看出的該型直升機早期的獨特設計特點有:用於操縱尾槳的單個腳蹬、座位右側的總距操縱輪,此外,主旋翼軸頂部還伸出數根鋼索連接到槳葉上,這是為了防止旋翼槳葉在靜止不動的時候過度下垂。*註:儘管周期變距系統「部分回歸」了,但是西科斯基設計團隊實際並未從數學物理原理上認識到旋翼旋轉過程中存在的「陀螺進動效應」,他們只是根據試驗試飛的結果,經驗性地歸納出了操縱與響應對應的關係。
  • 傾轉旋翼無人機—固定翼和直升機的混血兒
    「鷹眼」由複合材料製造,機身結構緊湊,整體呈扁豆型,具有防腐蝕、防黴菌和防鹽霧的能力。機體由前機身、中機身、尾機身、機翼襟副翼和短艙組成,而且機體大部分可以拆卸,便於運輸和維護。該無人機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其旋翼可以傾轉。無人機起飛和著陸時,旋翼軸處於垂直狀態,因此可以保障無人機的垂直起降。成功飛機後,旋翼軸會轉變為水平狀態,使無人機由直升機模式成功過渡到飛行模式。
  • 我國旋翼飛機取得新突破,裝備16個螺旋槳
    傾轉旋翼飛行器在保證固定翼高速巡航的前提下,兼具旋翼飛行器的垂直起降能力,起降受場地限制較小,有很高的靈活性,在各個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領域。說起這種飛行器,很多人可能就會想起美國的V-22「魚鷹」,魚鷹具備操作安靜、遠距滲透性佳的特點,運載能力與體積重量有較好平衡,是執行特種作戰任務的理想機型。在天津直博會上,中國有一款裝備了16個螺旋槳的電驅動旋翼飛行器初次亮相就賺足了眼球,被網友稱之為「中國魚鷹」飛機,也讓全球見識到了中國在旋翼飛機領域的新突破。
  • 解讀美國首架火星直升機:共軸反轉旋翼,源於中國1800年前竹蜻蜓
    共軸反轉技術共軸反轉技術是直升機旋翼結構的一種,最早可追溯到我國古代民間玩具竹蜻蜓。我們知道竹蜻蜓的結構為旋翼、中軸杆兩個,玩的時候要用力搓動杆,旋翼就可以旋轉了,旋翼產生了升力,就飛了起來。中國的竹蜻蜓出現的時間可追溯到1800年前,比歐洲要早得多。共軸反轉技術就在竹蜻蜓上又增加了一副旋翼,形成雙旋翼,但技術原理與竹蜻蜓是一致的。一直到1754年,俄羅斯科學家羅蒙諾索夫設計出世界上第一種共軸雙旋翼飛行器,實現了該設計的機械化進程。
  • 「四川造」無人直升機完成首次高原自主航線飛行
    四川日報訊(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朱雪黎)9月28日,四川大型無人機企業四川騰盾科技有限公司研製的HA無人直升機在甘孜州康定機場完成首次高原自主航線飛行,開創國內同級別無人直升機高原自主航線飛行的先河。首次高原自主航線飛行,飛行場高100米,最大飛行空速112千米/小時,全過程自主飛行,無人工操控幹預,全機各系統穩定,高原性能試飛取得圓滿成功。四川騰盾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內無人智能裝備研製的骨幹力量,致力於大型固定翼無人機及無人直升機研發。HA無人直升機是專門面向高原複雜使用環境研發的無人智能裝備。
  • 「直」擊航展:航空工業X-M20變距多旋翼無人機
    該機具有高效率的旋翼及動力系統、輕量化的復材機身,續航能力優異,在攜帶典型載荷(5kg)時仍可飛行1小時,高出市售多旋翼無人機近1倍。市場上還沒有同類產品採用直升機變槳距式旋翼技術。高性能槳葉設計。專門針對X-M20的轉速及載荷設計了專用的高性能槳葉,賦予了出色的飛行性能。同樣得益於高性能的槳葉,可以最大限度地減低能量消耗,從而增加航時,噪音水平低,真的很低。
  • 為什麼大型可載人四旋翼飛行器仍然不能取代直升機?該部件是關鍵
    ▲常見多旋翼無人機的旋翼系統本質上只是空氣螺旋槳,與直升機複雜的旋翼系統有著天壤之別其實就目前來說,四旋翼飛行器和直升機最主要的區別還是在旋翼系統的設計上,而兩種差異巨大的設計當然,上述是從飛行控制角度來說的,下面還得從另一個更加關鍵的角度來說——直升機具備自轉下滑能力,而四旋翼不具備。所謂自轉下滑,是指旋翼類飛行器在發動機空中停車之後,通過恰當的操縱(基於自動傾斜器),使得儲存在旋翼高速旋轉的槳葉中的動能能夠被用來降低下降速速和實現軟著陸。
  • 仔細觀察直20直升機,一個細節令人疑惑,尾旋翼為何是歪的?
    直-20是我國參考美國黑鷹直升機的成功經驗進行的設計,兩者雖然外形上有一定的相似,不過我國在內裡有不少獨到的創新,但是如果網友們仔細觀察直-20曝光的照片和視頻,就能發現直-20的一個特點,尾槳是歪的,這在其他國產直升機上從未出現過!
  • 國產無人直升機挑戰世界最高民航機場
    9月27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自主研製的我國首款高原無人直升機AR-500C在全球海拔最高的民用機場——稻城亞丁機場完成首次高原試飛AR-500C總設計師曾國貴表示,本次高原科研試飛結果驗證了AR-500C具備在4411米海拔高度攜帶80千克載荷飛行5小時以上的能力。這意味著,如果該型機應用到高原地區應急救援中,1次飛行至少解決30人1天的糧食供給。AR-500C無人直升機是航空工業自主研製的一款高原型無人直升機,主要以高原地區為主要應用場景,並實現全疆域覆蓋使用。
  • 力學之:從竹蜻蜓到直升機旋翼系統
    由於竹蜻蜓傾斜飛行時的進動特性,若直接將類似於竹蜻蜓的旋翼安裝在直升機上,直升機真的只能「直升」了,其前進、後退以及側向運動控制,將難以有效實現。現代直升機旋翼系統的構型種類繁多。最常見的是單旋翼、尾部側面布置小螺旋槳的直升機,還有多種雙旋翼直升機,比如共軸雙旋翼、縱列雙旋翼、橫列雙旋翼等。總的來說,現代直升機旋翼系統既克服了不利的陀螺進動,又利用了有利的陀螺進動特性。我們以單旋翼為例來談一談這個問題。為了克服由於陀螺進動特性而引起的旋翼槳盤後倒問題,直升機旋翼系統採用揮舞鉸(亦稱水平鉸)應對。
  • Avidrone採用有著獨特雙旋翼設計的無人機進行貨物配送
    但Avidrone 210TL不同,它採用的是雙旋翼設計。210TL由加拿大初創公司Avidrone Aerospace製造,本質上採用了兩架微型無人直升機的形式,尾部由水平吊杆連接在一起。它有點像波音公司的 Chinook 重型直升機的無人機版本。
  • 主流直升機介紹收藏版
    EC120直升機是一種面向21世紀的多用途輕型直升機,該型直升機設計一流。它採用帶有3片高性能複合材料槳葉的球柔性主旋翼和新式低噪聲涵道尾槳,安裝有性能可靠的大功率發動機,配備了先進的電子設備,具有油耗低、噪音小、乘坐舒適、使用維護成本低等特點,可廣泛用於治安巡邏、公務運輸、通用航空、航空醫療運輸和訓練,是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輕型直升機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航部隊也早已大批量列裝。
  • 歷數中國無人直升機的十八般武藝
    9月27日上午九點,我國自主研發的無人直升機AR-500C從海拔高度4411米的稻城亞丁機場騰空而起!AR-500C的「硬核數據」作為航空工業自主研製的一款高原型無人直升機,AR-500C無人直升機主要以高原地區為主要應用場景,並實現全疆域覆蓋使用。本次高原科研試飛結果驗證了AR-500C具備在4411米海拔高度攜帶80公斤載荷具備飛行5小時以上的能力。這意味著,如果該型機應用到高原地區應急救援中,一次飛行至少解決30人/天的糧食供給。
  • 從AC到AR 直升機所系列化研發通航產品
    VIP型直升機的舒適性設計對樹立AC311A直升機的自主品牌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而AC313直升機通過選裝消防吊桶,具備較強的航空護林直接滅火能力。該機可以載水3噸,在水深2.5米以上的水源點進行取水,以160千米/小時的速度飛往火場上空進行滅火作業,成功撲滅過廬山景區石門澗、景德鎮市珠山區、大興安嶺龍湖林場、內蒙古紅花爾基林區、海拉爾、根河、滿歸等地山火,切實發揮「森林衛士」的作用,是我國航空護林的主力裝備之一。而更高配置的AC313A直升機當前也正處於研發設計中。
  • 直升機真能在火星上飛嗎?若成功,NASA載人火星探測計劃將提速
    為此,他們開始考慮各種各樣的設計,包括類似於大疆無人機的四軸飛行器和其他幾種多旋翼飛行器,以及更常規的單旋翼帶尾槳構型的直升機。然而在最終的設計採取了配備有共軸反轉雙旋翼設計的直升機,這種共軸主旋翼設計的直升機最常見於蘇聯(俄羅斯)卡莫夫設計局的作品中,其中兩副旋翼上下安裝在同一根主軸上,轉向相反,以此來平衡兩者之間的反扭矩。
  • 國產傾轉旋翼無人機:基本飛行原理遠比直升機先進,代表未來方向
    國產傾轉旋翼無人機珠海航展上,國內展示了一種傾轉旋翼設計的無人攻擊機。傾轉旋翼的最大優勢,就是既具備直升機的垂直起降能力,又在航程和速度特性上,高度接近螺旋槳固定翼飛機。直升機最大的缺陷,就是由於基本飛行原理的限制,動力轉化成升力和飛行速度的效率非常低,飛行阻力特別大;即使是動力最充沛的武裝直升機,最大速度撐死也就是300公裡/小時出頭高一點,而航程和滯空時間也非常短。
  • 高原首飛的國產無人直升機AR-500C有哪些亮點?
    9月28日,天津保稅區企業——航空工業直升機設計研究所試飛團隊圓滿完成各項試飛任務並創下新紀錄。由該所研製的AR-500C無人直升機在海拔4411米的稻城亞丁機場成功開展試飛,創造了國產無人直升機起降高度新紀錄,驗證了AR-500C無人直升機的全疆域飛行能力。
  • 迎難而上,西科斯基為何接下X翼複合式直升機項目?
    為了打造一種同時具備直升機懸停性能和固定翼飛機高速飛行性能的先進飛行器,多年以來,世界各國的航空公司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腦洞大開的概念設計方案,其中就包括直升機行業的執牛耳者——西科斯基——曾參與的新穎概念設計方案:X-Wing(國內一般讀作「叉翼」)。
  • 我國完成首次涵道尾槳噪聲特性風洞試驗
    功能介紹 《科技日報》是富有鮮明科技特色的綜合性日報,是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中央主流新聞媒體,是黨和國家在科技領域的重要輿論前沿,是廣大讀者依靠科技創造財富、提升文明、刷新生活的服務平臺,是中國科技界面向社會、連接世界的明亮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