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97發動機排氣影響螺旋槳性能?西科斯基高速直升機的細節追求

2021-01-15 旋翼飛行器

弁言——細節決定成敗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西科斯基公司開始考慮「前行槳葉概念旋翼」(ABC Rotor;Advanced Blade Concept Rotor)飛行器的時候,他們對於這種新構型的複合式直升機的關注焦點主要還是在「共軸剛性雙旋翼系統」上,對於輔助推進裝置,他們的想法很簡單:夠用就行。

圖 1 XH-59A的出現見證了一種新構型高速直升機的誕生

於是在XH-59A——也就是西科斯基公司所打造的第一種共軸剛性旋翼複合式直升機——的打造過程中,研製團隊測試了多種複合推進裝置,其中不僅包括尾部推進螺旋槳,還包括掛載在機身兩側的噴氣發動機。

在強調輔助推進裝置推力的情況下,研製團隊甚至對這些「額外」輔助部件的重量性能估算不足,導致XH-59A在加裝輔助推進裝置之後,一度面臨超載(總重超過最大起飛重量)而導致無法垂直起飛,必須通過短距滑跑才能起飛的問題。

當然,這都是早期的略顯「粗放」的設計和「試錯型」製造過程中的小插曲,隨著西科斯基公司將「共軸剛性旋翼」技術推進到X2時代,共軸剛性主旋翼+尾部推進螺旋槳的總體布局開始成為該系列複合式直升機的標配之後,故事的發展脈絡就開始變得更加清晰了。

圖 2 S-97的高速飛行能力和許多機動動作都是需要尾部螺旋槳來實現的

尾部推進螺旋槳的優化設計工作顯然已經成為該構型直升機的一項重點工作。

要進行優化設計,首先要進行的就是分析計算,對於常規空氣螺旋槳來說,由於其不存在揮舞/擺振運動(或者說幅度相當小可以忽略不計),也不存在這些運動和槳葉變距運動之間的耦合關係,所以其分析工作本質上來說是要比旋翼系統來得簡單一些。

但是這個問題在S-97直升機上卻又變得不一樣了,因為S-97複合式直升機的推進螺旋槳是位於該機的尾部的,換言之,在前飛過程中,螺旋槳系統將會受到主旋翼系統和機身等系統所產生的尾跡渦流的影響,從而使其氣動特性分析的複雜程度顯著提升。

圖 3 實驗測試中的S-97

等等,似乎還漏了什麼,沒錯,正如標題裡所說的:「發動機排氣」也會對尾部螺旋槳的氣動特性帶來一些改變。儘管我們在平時的研究過程中對於這個問題的關注並不多,但是其影響確實實實在在的。

在「美國陸航裝備現代化」大背景下,西科斯基、貝爾、波音等直升機巨頭在高速性旋翼飛行器的競賽已經進入了白熱化階段,可以說,如果不同的方案都能夠滿足需求指標,並且其性能相差不是那麼顯著的話,細節將會決定最終的成敗。我認為這也是西科斯基公司從小處著手,考慮這麼多設計細節的重要原因。

針對「發動機排氣對尾部螺旋槳的氣動影響」的研究,正是西科斯基公司挖掘細節的,也是本文的主要介紹內容,下面,請看正文。

圖 4 正文主體內容的大致脈絡

什麼是「發動機排氣」對尾推螺旋槳的影響?

所謂「發動機排氣」對尾推螺旋槳的影響,其實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個發動機排出氣體與尾部推進螺旋槳之間的「氣動幹擾」問題,雖然聽起來很清晰,但是這個問題卻比想像中要來的複雜一些。

圖 5 CH-53K直升機發動機排氣設計缺陷曾成為該機的一個關鍵性能問題

首先,發動機的排氣並不是直接影響到尾部推進螺旋槳的,它還會受到主旋翼的尾跡流場的氣動幹擾影響,同時,飛行器機身上表面的幾何外形也會改變發動機排氣的向後運動和演變情況,從而都會對最終的結果帶來影響。

其次,在尾部推進螺旋槳前側,還存在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它們還有各自的操縱面(分別是升降舵和方向舵)這些部件的幾何特徵及其舵面偏轉的角度,實際上也會影響到尾推螺旋槳的氣動環境,從而影響其氣動特性。

總的來說,如果想要對這種新構型複合式直升機進行「發動機排氣對尾推螺旋槳氣動幹擾」的研究工作,很多細節的考慮是必不可少的。

為什麼要研究「發動機排氣」對尾推螺旋槳的影響?

新構型新設計勢必會帶來很多新的問題,對於常規直升機而言,其尾部是一個朝向側方的尾槳(也有一些會有朝向斜上方的側傾角,比如說黑鷹直升機),對於尾槳來說,發動機的排氣對其的影響並不是那麼顯著。

而對於S-97這樣的構型的複合式直升機來說,其發動機排氣與尾部螺旋槳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是「正當其衝」,當大量的發動機廢氣從排氣口湧出之後,不得不考慮這些氣體對於位於其後方的氣動部件的影響,這些影響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氣動性能,另一個就是噪音。

圖 6 S-97一些獨特的飛行機動動作都需要尾部螺旋槳的參與

對於S-97直升機來說,其尾部推進螺旋槳的主要功能涉及到兩個方面,一個主要方面就是高速飛行的時候提供全機的主要推進力,從而實現高速飛行;另一個輔助方面就是改善全機的機動飛行能力,提供任意俯仰姿態的懸停、空中急停(此時螺旋槳就是空氣剎車)、姿態保持狀態下的倒飛等等。

從這段描述我們可以看出,在S-97的方案設計中,尾部推進螺旋槳其實是該機最重要的關鍵氣動部件之一,為了提高這一關鍵氣動部件的氣動性能,勢必要對影響其氣動性能的因素進行分析。

在噪音方面,這個現象的影響其實是相對弱一些,主要對應的是城市複雜環境中的突擊滲透和「巷戰」情況下對於匿蹤性能的要求,不過西科斯基公司的在S-97性能報告中曾經提出——在低速飛行的城市作戰中,該機的尾部螺旋槳甚至可以直接停車,從而全面降低全機的噪音水平,在這種情況下,發動機排氣對尾部螺旋槳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所以目前針對這方面降噪的研究工作還是相對很少的。

西科斯基是如何展開相應的研究工作的?

總的來說,西科斯基公司主要還是採用「計算流體力學「(CFD)方法進行的相關實驗,相應方法是基於成熟軟體建立的計算框架,其置信度是通過縮比模型的風洞數據和試飛數據來進行驗證的。我之前是準備詳細介紹一些西科斯基公司用來研究S-97氣動特性的CFD方法和研究內容,摶了一些文字,但是由於最近事務較多而不能完稿,暫且用這篇開個頭,會面慢慢補齊吧。

西科斯基公司在針對這一現象的CFD研究工作中,其主要工作是聚焦在對尾部螺旋槳及其周邊部件的幾何特徵細節的復現方面。研究人員仔細繪製了發動機排氣系統、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等部件的操縱面的加入。

圖 7 S-97發動機排氣對尾部部件氣動幹擾影響示意圖

為了將渦軸發動機的輸出邊界條件應用到排氣面的出口處,研究人員增加了朝上的排氣系統的排氣道和排氣道葉柵片的幾何形狀。葉柵片的加入,對於準確模擬發動機排氣口的流動分布及其對飛行器和螺旋槳載荷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至於方向舵和升降舵的幾何形狀(主要涉及偏轉角)則是根據每種配平狀態下的實際試飛數據來確定的。這些操縱面的幾何形狀是可以旋轉的,其網格也是根據不同的配平狀態各自獨立生成的。

圖 8 機身/主旋翼/螺旋槳氣動幹擾分析(不含發動機排氣)

上面這張圖展示的是包含有主旋翼/機身/螺旋槳氣動幹擾的流場模擬圖。下面圖 4展示的就是包含有發動機排氣的對尾部螺旋槳氣動幹擾影響的流場模擬圖。這張圖片清晰展示了發動機排氣與螺旋槳槳葉進行相互作用的細節。

圖 9 發動機排氣與螺旋槳之間的氣動幹擾示意圖

圖 5展示的是飛行器縱向中心界面的速度流場模擬圖,該圖對比了是否存在發動機排氣影響向下的螺旋槳尾流情況。上面的圖是沒有主旋翼的,但是有槳轂,下面這張圖就有主旋翼和發動機排氣了。從圖中可以看到最直觀的對比就是主旋翼的下洗流顯著改變了槳轂尾流的演變。使得槳轂尾流與發動機排氣一道對尾部螺旋槳帶來了更顯著的氣動幹擾。

圖 10 有無主旋翼+發動機排氣狀況下尾部螺旋槳的速度場對比圖(上為無,下為有,空速130節,1節≈1.852公裡/時,下同)

下面這張圖左側同樣是沒有主旋翼和發動機排氣的,而右邊則有,圖中展示的是阻力分布情況,其計算規則就是計算阻力方向的表面壓強分布。對比來看,可以發現平尾表面受力情況差異較大,其迎角顯然也有著顯著的變化。

圖 11 有無主旋翼+發動機排氣狀態下機體表面阻力分布對比圖(左為無,右為有)

圖 12 模型對應縮略語說明表——AV指的是S-97機身,DP指的是「離散螺旋槳槳葉「模型,Exh指的是發動機排氣,VBM-MR指的是採用「虛擬槳葉模型」的主旋翼

下面這張圖展示了不同的部件組合對於螺旋槳時間平均效率的影響。圖中展示了三種不同的模型,其對應的縮略語可以參考上面的圖 7。從下圖可以看出,增加了發動機排氣之後,尾部螺旋槳的效率提升了一點,這是因為發動機排氣的加入使得螺旋槳入流減小導致的。而主旋翼的加入對於發動機效率的提升更大,這就是因為上文所提到的槳轂尾流在旋翼下洗流作用下與發動機排氣一起作用到螺旋槳軸流內,從而進一步降低了其入流佔比。

圖 13 相對螺旋槳效率對比圖

下面的圖 9和圖 10展示的是飛行器各個部件的升阻力示意圖。對飛行器各個部件阻力和升力方面影響最大的顯然就是主旋翼的下洗流作用。總的來說,飛行器的阻力增量是要大於發動機的升力增量的。此外,從圖中還可以看出,所受到的相對影響最大的要算是平尾的升力了,其升力由於受到主旋翼下洗流的作用,甚至改變了方向,而這個結論對於飛行器本身和主旋翼的配平計算都有著根本性的影響。

圖 14 飛行器各部件阻力示意圖

圖 15 飛行器各部件升力示意圖

一點簡單的總結

圖 16 總結的本質是對自己的激勵

總結其實都是些老生常談的東西,寫下來主要也是對自己的一些激勵吧。

總的來說,對於好的東西、優秀的東西、先進的東西,無非就是拿來主義,學以致用,「見賢思齊焉」。

首先是學,要學的是先進的技術方法和形成這種技術方法的內在邏輯。其實在西科斯基對於S-97的數值氣動分析研究中,他們並沒有採用自寫代碼這種方式來進行研究,而是採用了一套成熟的CFD分析軟體來進行自定義改造以此來形成自己的計算框架。

這樣做的好處主要還是採用一個經過驗證的方法模型可以大幅縮短開發周期和成本,並儘可能加快研究的進度。雖然由此可能會帶來一些「自由度」方面的缺失(比如說對於自身構型的某些特殊特點無法完美復現,比如說剛性旋翼的揮舞特點),但是西科斯基公司完全可以藉助縮比模型測試和試飛數據的修正來彌補這些小瑕疵。

對於我們來說,其中有一個關鍵點就是——邏輯懂了,那麼去哪裡找一款合適的成熟商用軟體呢?

其次是用,一方面是直接用西科斯基公司已經得出的結論來指導研究的前進方向,重複造輪子在某些情況下(比如純理論研究或者預先研究)實際上是沒有太大的必要的;另一方面就是用相應的先進的技術方法來進行研究,從內在邏輯出發,形成自己的方法體系。

學以致用往上走就是「創造和改進」,我認為主要就是「務實」地針對實際情況改造相應的技術方法,使其能夠實實在在與「本地」的研究內容相結合,如果這一步能夠順利走通的話,那麼在此基礎上創造出包含一系列「微創新」的改進方法也不是不可能。

願與諸君共勉。

相關焦點

  • 美國最先進的高速直升機,極速能達到460公裡,SB-1挑戰者直升機...
    SB-1直升機發展背景垂直升降高速度飛行的飛行器一直以來都是美軍近些年研發的重點飛行器,在早些年美國西科斯基飛機公司就已經開始進行研發,包括西科斯基X2和西科斯基S-97突襲者直升機都是對於快速機動直升機的技術測試,而這些年,美國陸軍已經融合西科斯基X2和S-97的實驗成功數據,並講這些成果投入新一款飛行器的研發中,這款飛行器就是本期武器大講堂的主角,來自美國波音公司與西科斯基公司共同為美國陸軍未來直升機計劃和未來遠程突擊飛機計劃而研製的
  • 收放式單槳旋翼,噴氣動力,西科斯基40年代高速直升機概念揭秘
    為此,當時很多直升機製造廠都開始積極探索採用獨特構型的高速型旋翼飛行器來嘗試突破直升機固有的理論限制。圖——西科斯基給出的燃油效率-速度評估曲線西科斯基公司,作為實用直升機的締造者和領頭羊,自然不會在直升機相關領域落後於人,他們也提出了一種名為「Stowed Rotor」(收放式旋翼)的概念,這種概念最大的特點就是其旋翼只有單片槳葉,並且這單葉旋翼還能夠收縮到機身內部,以便使該飛行器「變形」為具備高速飛行能力的固定翼飛機
  • 追求速度的世界各國雜交直升機
    然而,它整體性能是適度的,特別備受關注的是前飛速度。甚至在艾戈爾.西科斯基公司將現在這種一個單個巨大主旋翼帶一個小的反扭距尾槳的構造完美化後,同固定翼飛機對照直升機的速度仍然有限。儘管西科斯基的基本設計經歷了時間的考驗,並成為世界範圍內的佔統治地位的直升機(如今將近95%的直升機是這種結構),普遍使用的所有在役直升機經受著一個最主要的局限性:前飛速度未能超過200節(230英裡/小時)。儘管直升機的影響巨大,西科斯基認識到這是直升機從開始就固有的速度限制,並預言直升機的速度永遠無法與飛機相匹配。
  • 「升力,追求更大升力」——淺說直升機發動機早期發展史
    早期直升機直升機的大小、性能和應用都取決於它所安裝發動機的數量、大小和類型。沒有合適的動力,直升機不過是一個大的裝飾品,合適的發動機對於維持直升機在空中的姿態和旋翼一樣重要。早期直升機使用的是為固定翼飛機設計的定製發動機或對轉發動機,但在那些喜歡追求完美的直升機設計師的藍圖裡,它們很快就被更強大的電動機和新型發動機所替代
  • 新型航空技術,為下一代直升機帶來了什麼?
    壹 大功重比發動機新一代發動機設計與製造技術的進步,推動渦輪軸發動機的功重比不斷提升,特別是功率的極大提高,對於直升機性能的提升是非常顯著的。此外,CH-53K預留了第4臺發動機的安裝位置,以備在需要時可以通過較為簡單的方式,再次增大發動機總功率,進一步提升使用性能。
  • 迎難而上,西科斯基為何接下X翼複合式直升機項目?
    為了打造一種同時具備直升機懸停性能和固定翼飛機高速飛行性能的先進飛行器,多年以來,世界各國的航空公司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腦洞大開的概念設計方案,其中就包括直升機行業的執牛耳者——西科斯基——曾參與的新穎概念設計方案:X-Wing(國內一般讀作「叉翼」)。
  • 和西科斯基對決,爭奪科幻直升機訂單
    這也就意味著,美國陸軍已經正式在貝爾公司和西科斯基公司之間選擇下一代的"基奧瓦"了。因為在上個月,西科斯基公司也得到同樣的合約,這是美國陸軍的獨特測評方式,由兩家公司分別推出原型機,以便進行性能PK,美國陸軍根據評估結果擇優選取其中一款大批量採購。
  • 基礎知識 | 直升機課堂之航空發動機|汽缸|燃油|氣缸|曲軸|螺旋槳...
    註:相比渦噴式,渦槳式(個人理解 渦槳=渦噴+螺旋槳)在發動機前端加裝螺旋槳,螺旋槳與尾部噴流同時提供了推力,使得此型發動機更具經濟性。    註:原理類似渦噴,但是只用到了渦輪排氣驅動傳動軸那部分扭矩,通過齒輪箱傳動於直升機旋翼主軸。
  • 旋翼通鑑|自行車籃搞貨運,傳動用皮帶,西科斯基一代直升機詳解
    他們打造了各種各樣的直升機,可是這些直升機要麼只能上天飛個十幾秒鐘,要麼上了天翻個跟鬥又栽了下來,看起來直升機要比固定翼飛機難造許多,以至於不少直升機發明家最終都只能無奈改行做固定翼飛機工程師來謀生。伊戈爾·西科斯基先生也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 中國反潛直升機,不能再湊合了
    但在輝煌底下,有一塊顯眼的短板,這就是艦載反潛直升機。直-9C和卡-28艦載反潛直升機是驅護艦反潛作戰的關鍵一環。艦艇聲納尺寸大,理論性能好,但水聲性能難以避開本艦高速航行中的推進和波浪噪聲影響,停船在靜默中搜索則有很多戰術限制,不是總可以做到的。
  • 傾轉旋翼機和水平推進直升機,二者優劣勢都很突出,很難相互替代
    傾轉旋翼機以美國貝爾公司為代表,目前已經服役的V-22魚鷹傾轉旋翼機最大速度可達275節(509km/h)速度,另一款V-280則可以飛280節(520km/h)的速度,保持了目前直升機的速度記錄;之所以能這麼快,是因為傾轉旋翼機可以將轉動螺旋槳的主軸,在高速飛行時螺旋槳的幾乎水平(還是有一定角度),徹底變身為一架固定翼飛機。
  • 美軍未來直升機太快了:幾乎和固定翼飛機差不多 一次就推出兩款
    下一代直升機技術,高速已經是確定性能指標在下一代直升機技術指標方面,根據美國方面曝光的消息,高速指標已經被優先確定。眾所周知,受傳統布局直升機設計理論影響,現役的傳統構型直升機的飛行速度和航程性能都非常有限。
  • 這些動圖告訴你:同軸反轉螺旋槳的原理
    大家都見過下面這種飛行器上的螺旋槳發動機吧的螺旋槳,在性能上比常規螺旋能增加約6%-16%的效率。而且沒有了常規螺旋槳帶來的扭矩 。也就是隨著兩個螺旋槳向相反方向轉動而相互抵消了扭力。二、飛 機1.美國同軸反轉螺旋槳S-97突襲者高速直升機。
  • 世界上最小的「煙盒」直升機
    Fw-61全長7.3米,高2.65米,是一種橫列式雙旋翼直升機,其自重80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950公斤(一說1024公斤)。機身和發動機都直接採自同為福克產品的Fw44教練機,這種雙座教練機具有非常穩定的性能。
  • 中國航發要崛起,不能忘了螺旋槳
    應該先走一步的航空發動機還沒有取得同樣令人振奮的成就,但也在逐漸看到隧道的盡頭。中國的航發研發重點集中在戰鬥機和運輸機的渦扇,如WS15和CJ1000,直升機的渦軸也有起色,但螺旋槳飛機的渦槳還是重災區。這無疑是現有航發研發的重點所決定的。戰鬥機是國之重器,戰鬥機發動機的研發自然優先。民航客機的成敗最終取決於發動機,這也是中國製造2025的重點之一,也需要優先。
  • 共軸高速直升機如何巧妙借用常規直升機的氣動分析模型?
    而在共軸高速直升機的研究中,情況又有些不太一樣:一方面,共軸雙旋翼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氣動幹擾問題,必須要採取置信度較高的入流模型才能夠捕捉到正確的幹擾效應,而置信度較高的模型一般都是比較複雜且計算效率較低的,比如說黏性渦粒子方法和網格CFD方法;另一方面,兩副旋翼+嚴重的氣動幹擾無疑大大增加了計算複雜程度和計算工作量,一旦涉及到迭代工作,那麼計算量更會急劇增大,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有需要某種計算效率較高的模型來加快迭代次數從而在可接受的計算時間跨度內得到計算結果
  • 上世紀的全能無人旋翼飛行器,西科斯基開路之作,賽飛無人機
    賽飛-POC作為 一架概念驗證機,固然存在不少問題,但是西科斯基公司的設計師們發現該機在懸停狀態下,能夠實現任意自由度的操縱控制。不過受限於發動機的性能,該機並不能實現預期的前飛測試,於是設計師們只能採用一個折中的辦法——讓一輛平板卡車拖著賽飛-POC在跑道上來回跑——以此來觀測該機的水平飛行數據。
  • 中國軍工擁有的世界最強的心臟——國產航空發動機「渦扇30」
    燃氣輪機(Gas Turbine)是以連續流動的氣體為工質帶動葉輪高速旋轉,將燃料的能量轉變為有用功的內燃式動力機械,是一種旋轉葉輪式熱力發動機。  汽車燒的是汽油,汽油的分子質量比柴油低,燒起來沒有那麼難。因此,汽車的啟動一般會比採用柴油發動機(狄塞爾發動機)的拖拉機、坦克等使用柴油的軍事裝備要快。  柴油發動機的優點是扭矩大、經濟性能好。
  • 為什麼圖-95轟炸機的發動機有兩層螺旋槳?必須要共軸反轉
    在冷戰時期,蘇聯憑藉在武器裝備方面的獨特設計風格和先進的製造工藝技術,研發出了眾多性能先進的大型武器裝備,其作戰效能在很大程度上令各國都嘆為觀止。而遠程戰略轟炸機是蘇聯時期進行戰略威懾重要大殺器,蘇聯的軍工科技人員設計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採用螺旋槳發動機的圖95遠程戰略轟炸機。
  • 主流直升機介紹收藏版
    配備了無軸承的主旋翼系統,空客直升機獨有的Fenestron隱藏式尾槳,可用軟體修改發動機配置參數,和新型側進氣口,H135直升機在充分體現高超的飛行性能同時,還能提供額外的負載。H135直升機雙發動機設計,大大增強了直升機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