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響警鐘!熱帶雨林正失去吸碳能力,歐洲冬季氣溫比標準值高3.4℃

2020-12-04 猩猩科學頻道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大家好,我是小猩猩

說到氣候變暖,相信大家也是經常會看到相關的消息,這些年來,地球的氣溫似乎在持續上升。科學報告的資料也顯示,有記錄以來最高溫的10年中,有5年出現在2015年之後,其中2016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第二熱的年份。雖然我們暫時不知道2020年的整體氣溫趨勢會怎樣,但是據世界氣象組織(WMO)的科學報告顯示,接下來幾個月內,世界上很多地區的氣溫都有可能會高於平均水平。

其實,從進入2020年開始,我們也慢慢察覺到接下來的氣溫趨勢可能會持續上升,因為2020年1月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月份,新的報告也顯示,我們國家、歐洲、美國等地區經歷了一個暖冬,其中歐洲平均氣溫比標準值高出3.4℃,歐洲2019/2020年的冬季成為有記錄以來最溫暖的冬季。隨著氣溫的上升,季節也出現了一些「異常」,如美國大部分地區的春季提前到來了,其中美國東南部分地區春季甚至比平常期提前了幾周時間,可能是有記錄以來最溫暖的春季。

看起來,氣候變暖、氣溫上升確實是一個趨勢了,如何緩解氣候變暖的趨勢,確實是值得我們深思。從氣候變暖的主要根源來看,主要的原因在於大氣中含有大量的溫室氣體,形成了一個溫室效應,最後讓大氣層看起來就像是一個起到保溫的「棉被」。因此緩解氣候變暖的方法,就在於緩解溫室效應,一方面可以通過優化能源結構,減少排放,另一方面熱帶雨林等綠色植被也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亞馬遜雨林也被譽為「地球之肺」。不過,現在「地球之肺」的情況並不樂觀。

根據《自然》的科學報告,這些熱帶雨林正在快速失去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20世紀90年代與21世紀第一個10年相比,結果發現這些熱帶雨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從460億噸降至250億噸,吸收能力已經大幅降低,從17%降至6%。按照目前的預測情況,預計在未來10年,亞馬遜熱帶雨林的釋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可能會超過其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即預計到2030年代中期,亞馬遜熱帶雨林可能會成為二氧化碳排放源頭,熱帶雨林不再「吸收」二氧化碳了?這些問題確實是值得重視。這些熱帶雨林正在失去吸收二氧化碳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森林砍伐、火災等原因。

相信大家也知道,熱帶雨林作為地球之肺,可以吸收大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隨著這些熱帶雨林吸收碳能力的喪失,我們地球的情況會怎樣呢?釋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將沒法通過這些熱帶雨林沉降下來,氣候變暖的趨勢可能會更加嚴峻。所以,這些雨林面臨的困境,也是向我們敲響了警鐘,值得關注。

伴隨氣候變暖的持續,氣溫上升只是其中一個表現,在其背後,還隱藏了很多讓人擔憂的事情。因為隨著氣候變暖的持續、氣溫上升,還會出現很多我們意想不到的連鎖反應。如當前橫掃多國的蝗災,其實就是阿拉伯地區出現了降雨異常,導致這些蝗蟲大規模繁殖,最後蝗災出現了。除此之外,還有可能出現我們常說的海平面上升的問題。隨著海平面上升,一些低洼的沿海地區可能會面臨被淹沒的處境。

根據《 自然氣候變化》的科學報告,研究人員設定了2個氣候情景,其中一個是假設碳排放量將有增無減的情況,這是最壞的情況;另一個則是我們採取措施減少碳排放的情況。如果按照最壞的情況來預測,到2100年,地球將會有近132000公裡的海岸線會消失,世界將失去49.5%的沙灘,近一半的沙灘消失。如果我們採取措施減少碳排放以減緩氣候變暖的趨勢,到2100年,仍然會有三分之一的海岸線可能會消失。

雨林正在失去吸收碳的能力,而氣候變暖的趨勢卻持續,各種極端的天氣問題也可能會不斷出現,我們該怎麼辦?看起來,減少碳排放是一個方面的措施,如何吸收已經釋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也值得我們思考。鑑於這些雨林的功能逐漸缺失,我們需要做的,或許是從其他的途徑來補充地球綠色植被的面積,以彌補這些雨林所喪失的功能。因此,植樹造林,或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

而根據NASA的科學數據顯示,從2000年代初期至今,地球綠化面積增加了5%,相當於增長了一個亞馬遜雨林的面積,我們國家新增面積佔了其中的25%。試想一下,如果不是植樹造林,在雨林功能缺失的情況下,我們的環境可能會更加糟糕。隨著這些雨林吸收碳能力的退化,我們需要有更多的綠色植被。

相關焦點

  • 歐洲多國六月氣溫創新高 再次敲響氣候變化警鐘
    自6月下旬以來,歐洲多國始終處於炎炎烈日的炙烤下。據安莎社報導,自1850年人類有氣象記錄以來,剛剛過去的6月創下了歐洲同期氣溫最高值。法國、西班牙、義大利等國的6月平均氣溫甚至比歷史平均值高出了6至10攝氏度。
  • 冰川消融,人類環保的警鐘已經敲響!
    根據專家研究表明,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使全球氣溫升高是冰川消融的主要原因,而我國冰川正在不斷消融!地球早已為我們敲響警鐘,南北極的溫度都在不斷升高,其餘地方更是如此了。我國地形呈三級階梯狀,西藏地區地形為高,氣溫也極低,但近幾年來,西藏阿里地區也都已多次發生冰崩事件。根據有關數據統計,我國冰川面積已經減少了12442.4平方公裡,佔冰川總面積的20.6%,這說明我國五分之一冰川已消融,幾十年間,我國冰川整體萎縮了12442.4平方公裡,佔總面積的20.6%。這數據著實令人心驚!
  • 人類警鐘被敲響,北極圈出現史上最高氣溫,部分北極熊已無家可歸
    根據《人民日報》的報導,根據歐盟哥白尼大氣監測服務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剛剛過去的6月對於北極地區來說,完全是史上最熱的6月,雖然全球的平均氣溫和去年同期比是持平的狀態,不過位於北極的西伯利亞地區卻格外的熱,今年的6月平均氣溫要比史上最高氣溫還要熱1攝氏度左右,非常驚人。
  • 人類警鐘再次被敲響!加拿大科研團隊預測:北極熊或在2100年滅絕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人類警鐘再次被敲響今年依然可能是最熱的一年前不久國外一項研究指出,今年的全球平均氣溫仍然有可能打破上一年的紀錄,成為史上最熱的一年。同時該研究還預測了未來五年全球氣溫的變化情況,不幸的是氣溫依然會保持上升的狀態。
  • 動物滅絕警鐘再度敲響
    2007年10月4日訊 10月4日是「世界動物日」。「世界動物日」源自19世紀義大利修道士弗朗西斯的倡議,他長期生活在西西里島上的森林中,熱愛動物並和動物們建立了「兄弟姐妹」般的關係,他要求村民們在每年的10月4日「向獻愛心給人類的動物們致謝」。弗朗西斯為人類與動物建立正常文明的關係做出了榜樣,後人為了紀念他,就把10月4日定為「世界動物日」。
  • 2020年地球面臨巨大危機,瑪雅人的預言給人類敲響了警鐘
    2020年地球面臨巨大危機,瑪雅人的預言給人類敲響了警鐘。在2012年之前,人類依據瑪雅預言得知,地球歷經四個太陽紀,每一個太陽紀結束地球就會發生一次大毀滅,按照瑪雅曆法,地球時間將在2012年12月22日終結,而作為地球附屬品的人類也會隨著地球的毀滅而消亡。慶幸的是,人類與地球安然的度過了那個惶恐不安的「世界末日」。
  • 徹底敲響警鐘
    2019年8月18日,來自冰島的人們舉行了一個特殊的葬禮,給全人類敲響了警鐘!死者的身份是一座巨大的冰川,名為Okjokull(「jokull」在冰島語中是冰川的意思)。據了解,Okjokull是冰島首座死亡的冰川,壽命大約700歲,這天哀悼者聚集在冰島,紀念在大約700歲時去世的Okjokull!
  • 警鐘敲響!廣東高溫和乾旱將成為持「久」戰
    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廣東將敲響全新的警鐘,因為廣東有兩種天氣情況將會成為持「久」戰,一種情況是不斷發展的乾旱,一種是目前還看不到盡頭的高溫。首先關注一下乾旱。比較棘手的是,短期內廣東沒有大面積的強降雨來襲,因此乾旱的警鐘將持續敲響,同時應對乾旱將成為持「久」戰。廣東還將敲響全新的高溫警鐘,今天在廣東各主要城市中,廣州,韶關,惠州,梅州,汕頭,佛山,肇慶,江門,河源,清遠,雲浮,潮州,中山,揭陽等地將出現35~36度的高溫,另外在一些局部區域可能有38度的高溫來襲。
  • 雲南水利廳長:百年大旱敲響警鐘
    雲南遭遇百年大旱再次敲響了保護水資源的警鐘。3月22日,雲南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廳長周運龍在紀念「世界水日」的座談會上表示,如果只注重經濟社會發展,忽略水資源保護,經濟社會發展也將難以為繼。九大高原湖泊5個重度汙染周運龍介紹,雲南水資源總量2222億立方米,排名全國第三,但同時又是一個水資源「窮省」,目前全省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僅為6.9%,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3。除去自然因素外,全省水功能區水質總體達標率僅為54.8%,符合地表水Ⅰ-Ⅲ類水質標準的河長僅佔評價總河長的74.4%。
  • 白色警鐘已敲響:冰川消融或讓古老病毒重見天日
    ​冰川消融對於整個地球影響重大,目前不斷出現冰川消融白色警鐘!消融原因是什麼?將產生哪些影響?一起來看看!根據中國兩次冰川編目統計,自1970年前後到2010年,全國冰川面積減少了12442.4平方公裡,佔冰川總面積的20.6%。那冰川消融會產生什麼可怕的影響呢?
  • 新疆6月下雪,學者:這是地球環境敲響的警鐘
    在今年的6月份,我國的新疆出現了下雪的現象,對於這一反常現象,學者直言:「這是地球環境敲響的警鐘。」   今年的地球氣溫也是再創新高,甚至新疆竟出現了在6月份下雪的反常現象。要知道,下雪一般都是出現在冬季的寒冷氣候中,6月份是夏季的時候,怎麼會出現下雪的現象呢?學者對此的解釋是地球的氣候惡化導致的氣候異常,雖說在以往我國北方也出現過類似情況,但是也是比較罕見的。
  • 2019年阿拉爾市冬季中期旬平均氣溫連續創新高
    2019年冬季(2019年12月—2020年2月)。冬季中期2020年1月,阿拉爾市冬季中期氣候穩定,旬平均氣溫持續偏高。2020年1月各旬旬平均氣溫分別為-5.8℃、-3.9℃、4.5℃,較歷年同期平均值分別偏高2.2℃、4.0℃、2.9℃。
  • 北極海冰正快速消失!19國科學家探險1年敲響氣候變暖警鐘
    他的結論敲響警鐘:「北極海冰的冰層正在以驚人速度消失。」穿越冰面的「神奇時刻」研究人員的觀察得到了美國衛星圖像的支持。經歷長達數月的完全黑暗自從這艘科考船起航以來,科學家們已經歷了長達4個月的完全黑暗,氣溫低至零下39.5攝氏度。這個過程中,他們看到了大約20隻北極熊。
  • 警鐘再次敲響!存在了4000年的陸緣冰架倒塌,科學家無能為力
    地球的警鐘再次敲響從7月30日科學家們通過衛星,發現這塊陸緣冰架的北部出現斷裂,一直到它徹底垮塌,僅用了不到1天的時間,科學家認為,這是地球再次為人類敲響警鐘。什麼是陸緣冰架呢?它是一種不斷凍結的固定冰,一般形成的時間都是以「千年」為單位來進行計算的,它和極地大陸相連接,非常的堅硬,而且也不容易融化。
  • 敲響地球警鐘!2019年全球海洋溫度創新高
    2019年,全球海洋溫度達到了創紀錄的水平,再次為全球變暖敲響警鐘。據報導,數據主要來自於用於監測海洋溫、鹽度的3800個ARGO浮標。結果表明,2019年全球海洋平均溫度比1981年至2010年的平均溫度高出0.075攝氏度。隨著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累積,熱量增加的速度越來越快,從1987年到2019年的速度比從1955年到1986年的速度快了四倍還多。因此,過去五年是有記錄以來海洋溫度最高的五年,並且絕大多數海洋地區的溫度都在增加。
  • 超150人傷亡,黎巴嫩大爆炸,敲響化學安全的警鐘
    現在小U相信,大家都應該知道了,這是8.4黎巴嫩首都爆炸事故的元兇,約2750噸的硝酸銨導致了巨大的爆炸,附近居民形容爆炸事故「就像一顆原子彈(爆炸)」。新聞黎巴嫩大爆炸,敲響化學安全的警鐘黎巴嫩大爆炸令人痛惜,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 評:「世界最大機械鐘」將停擺 為誰敲響警鐘
    評:「世界最大機械鐘」將停擺 為誰敲響警鐘 漫畫 劉軍  江西贛州市將停建號稱「世界最大機械鐘塔公園」的消息,引發不少民眾的關注,這項佔地485畝的大工程,已經累計投入4.5
  • 環保組織為北大西洋露脊鯨數量下降敲響了警鐘
    環保組織為北大西洋露脊鯨數量下降敲響了警鐘 來源:中國新聞網時間:2020-10-29 09:46:07 在過去十年中,尤其是在近幾年裡,北大西洋露脊鯨一直受到低繁殖率和高死亡率的影響。這些鯨魚很容易遭到船隻碰撞或被漁具纏住。報導指出,此前於2011年,這類鯨魚的數量還有超480頭。目前,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一個團隊正在制定一項計劃,旨在降低這類鯨魚因捕魚設備而面臨的風險。26日,環保組織為北大西洋露脊鯨數量下降敲響了警鐘。
  • 氫氣瓶爆炸敲響安全警鐘
    氫氣瓶爆炸敲響安全警鐘     本報1月4日刊發了《氫氣瓶爆炸 傷者成「黑人」》的報導後,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一些市民致電本報,對其居住、生活環境的安全性表示擔憂,同時提出了液化氣罐能否充氫氣
  • 綠色發展要聞丨研究發現,我國植被吸碳能力比學界固有認知高了一倍
    >研究發現,我國植被吸碳能力比學界固有認知高了一倍實現碳平衡,森林或是有力砝碼 11月14日記者獲悉,浙江工業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方雙喜聯合國內科研團隊,在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團隊實測的中國陸地植被吸碳能力,比學界對其的固有認知高了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