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要聞丨研究發現,我國植被吸碳能力比學界固有認知高了一倍

2020-11-25 澎湃新聞

研究發現,我國植被吸碳能力比學界固有認知高了一倍

實現碳平衡,森林或是有力砝碼

視覺中國供圖

冰川退縮,凍土融化,全球海平面逐漸上升……這一切都與陸地上空不斷積聚的溫室氣體有關,而二氧化碳就是其中最主要的成分。

11月14日記者獲悉,浙江工業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方雙喜聯合國內科研團隊,在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團隊實測的中國陸地植被吸碳能力,比學界對其的固有認知高了一倍。

「我們從國內7個站點測得2009年至2016年間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摩爾分數,也利用碳衛星遙感技術測量了植被土壤數據,估算出,2010—2016年,中國陸地生物圈的平均碳排放量為-11.1±3.8億噸,相當於這一時期國內每年人為排放量的45%。」方雙喜解釋道,也就是說,在這7年裡,中國人為活動的碳排放量,近一半被陸地生物圈吸收。

方雙喜向記者展示了一張團隊繪製的圖表。圖表顯示,2010年到2016年,我國植被覆蓋面積逐年增加,與此相對應的是,陸地生物圈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呈現出相同的增長趨勢。「對比當前世界對中國陸地生物圈的固有認知,我們猜測,這其中植被發揮的作用可能一直被低估了。」方雙喜說。

碳在大氣圈和生物圈的循環之旅

碳元素無處不在,它在地球的生物圈、巖石圈、水圈及大氣圈中交換,並隨地球運動循環不止。

「如果人們因為溫室效應而覺得碳元素在大氣中最多,那就錯了。」方雙喜解釋道,其實地球上的巖石圈和化石燃料才是最大的儲存碳元素的兩個「倉庫」,其中所儲存的碳元素的量約佔地球上碳元素總量的99.9%,在這兩個「倉庫」中,碳元素遷移、轉化活動緩慢,起著貯存庫的作用。

「和上面兩個『倉庫』比起來,大氣、水體、生物體則像是物流倉庫,在它們中的碳元素會在不同物質間迅速遷移、轉化、交換。」方雙喜說。

方雙喜團隊青年教師臧昆鵬介紹,植物從空氣中獲得的二氧化碳,會經光合作用轉化為葡萄糖,再綜合成為碳化合物。動物食用植物後,將其轉化成動物體的碳化合物。動植物的呼吸作用又把體內的一部分碳轉化為二氧化碳排入大氣,另一部分則構成生物的機體或在機體內貯存。動植物死後,殘體中的碳,通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生成二氧化碳最終排入大氣。水環境下的碳循環與空氣中的碳循環大同小異。

方雙喜說,很長一段時間,地球上的碳基本保持著「邊增長,邊消耗」的動態平衡。但是進入工業時代,人類開始大量開發使用化石燃料,把地球存儲下來的碳元素轉化為二氧化碳釋放到空氣中,打破了「碳平衡」,造成了全球變暖的後果。

因此,要想重新實現「碳平衡」,就要減少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的數量,並將多餘的碳封存固定起來,不排放到大氣中。

方雙喜介紹,目前的固碳方式主要有兩種,物理固碳和生物固碳。前者是將二氧化碳長期存儲在開採過的油氣井、煤層和深海裡,而後者則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碳水化合物,以有機碳的形式固定在植物體內和土壤裡。

影響森林固碳的各種因素

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無疑是系統中最大的「碳庫」。

2018年,《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曾以專輯形式,發表了來自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的7篇論文。論文稱,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在過去幾十年一直扮演著重要的碳匯角色。所謂碳匯即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從而減少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過程、活動或機制。

例如上述論文提到,2001—2010年,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億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是固碳主體,貢獻了約80%的固碳量。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專家指出,森林的固碳量與森林的年齡組成密切相關。一般森林據其年齡可分為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成熟林和過熟林,其中固碳速度在中齡林生態系統中最大,而成熟林和過熟林由於其生物量基本停止增長,其對碳的吸收與釋放基本平衡。

「影響森林固碳的還有火災。」臧昆鵬說,森林火災發生的過程中,不僅直接造成森林生態系統的碳排放,而且還破壞了原有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從而改變了整個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固定、分配和循環,並影響與大氣間的氣體交換。

此外,森林固碳還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比如溫度、降水、光照、熱量、徑流和土壤性質等。「陸地植被對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會隨不同季節光合作用的強弱而變化。因此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也會隨著季節產生周期性變化。」臧昆鵬說,一年中,大氣二氧化碳含量在春季最高,夏秋季降至最低。

植被固碳能力是這樣測定的

那麼,科研人員又是如何對植被固碳能力進行精準測定的呢?

記者了解到,上世紀,全球二氧化碳的觀測主要採用非色散紅外分析儀和氣相色譜儀,二者既可以安裝於大氣本底觀測站,開展現場連續觀測,也可以安裝於固定實驗室,開展大氣離散樣品的分析測定工作。

「進入21世紀,觀測設備逐步升級為腔增強吸收光譜技術分析儀,這種設備比傳統設備精度更高,穩定性更好,可獲取更高質量的大氣二氧化碳含量觀測數據。」方雙喜介紹道。

在浙江臨安北部山區,矗立著一個高達55米的高塔,高塔的3個採樣口,24小時不停歇地抽取空氣樣本。高塔旁幾間實驗室裡的高精密儀器,記錄著每一毫升樣本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這是方雙喜團隊的監測站點之一。

「獲取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數據對監測區域環境有著十分苛刻的要求。採樣的選址尤其關鍵。」方雙喜告訴記者。

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行業標準《大氣成分站選址要求》(QX/T 174-2012),明確了應避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地區,避開汙染源、滿足一定淨空條件等多項內容。

方雙喜介紹,團隊的觀測站點主要集中在7個區域,分別是青海瓦裡關、北京上甸子、浙江臨安、黑龍江龍鳳山、雲南香格裡拉、湖北金沙和新疆阿克達拉,它們分別代表歐亞大陸,以及我國京津冀、長三角、東北、西南、江漢平原和西北等區域的大氣特徵。

總的來說,這7個站點連續高質量的觀測數據,有力地反映了各區域內生態系統二氧化碳變化的特徵,為團隊的研究提供了具有核心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基礎數據源。

「在本研究期內,對植被綠色度的衛星觀測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植被的綠色度大大增加,這支持了這些造林地區土地碳匯的增加。」方雙喜認為,這一成果,也向全球展現了我國在環境治理上所做出的努力。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洪恆飛 陳曼姣 袁緣

記者:江耘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綠色發展要聞丨研究發現,我國植被吸碳能力比學界固有認知高了一倍》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德媒:研究顯示地球植被吸碳能力下降
    其中,大自然對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是重要基礎。地球植被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因此在生態系統中發揮著排水渠般的作用。眾所周知,二氧化碳濃度升高能促進植物生長,繼而能增強植被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但是,這種施肥效應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得到發展了嗎?為了研究這個問題,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分析了1982年至2015年的大量衛星和地面數據並建立了相關模型。研究人員探究植被在過去幾十年裡隨著二氧化碳濃度的升高是如何變化的,由此也能弄清二氧化碳施肥效應的變化。研究人員現在報告稱,這種效應明顯下降了。
  • 浙工大等科研團隊在《NATURE》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原來森林這麼...
    基於近10年的碳匯觀測,浙江工業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方雙喜聯合國內相關科研團隊定量估算了中國陸地植被的吸碳能力,比學界對其的固有認知,團隊測得的數據可以說翻了一倍。近日,這一最新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上發表,向全球展現了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治理上所作出的努力。  這個重要結論是怎麼得出的?它意味著什麼?
  • 浙工大等科研團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原來森林這麼能吸「碳」
    基於近10年的碳匯觀測,浙江工業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方雙喜聯合國內相關科研團隊定量估算了中國陸地植被的吸碳能力,比學界對其的固有認知,團隊測得的數據可以說翻了一倍。近日,這一最新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上發表,向全球展現了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治理上所作出的努力。 這個重要結論是怎麼得出的?它意味著什麼?
  • 綠色發展要聞丨李春良為保護地司和公園辦講黨課
    綠色發展要聞丨李春良為保護地司和公園辦講黨課 2020-07-03 11: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綠色發展要聞丨國家公園新政策速覽
    為宣傳解讀好我國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這項重要新政,《中國綠色時報》以一問一答的方式,推出一組國家公園新政速覽,以便公眾快速閱讀了解國家公園的由來、概念、理念、目標、意義及為何建、怎麼建、如何管等重大政策、理論與實踐問題和基本知識。 1.習近平在致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賀信中所作的重要指示是什麼?
  • 覽要聞丨《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20)》發布
    覽要聞丨《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20)》發布 2020-10-23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綠色發展要聞丨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印發
    遵循「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以增強黃河流域生態系統穩定性為重點,上遊提升水源涵養能力、中遊抓好水土保持、下遊保護溼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立足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以小流域為單元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開展多沙粗沙區為重點的水土保持和土地整治,堅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荒則荒,科學開展林草植被保護和建設,提高植被覆蓋度,加快退化、沙化、鹽鹼化草場治理
  • 我國科學家水稻綠色發展研究取得新突破
    我國科學家水稻綠色發展研究取得新突破 原標題: 近日,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團隊鑑定了一個氮高效基因,對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促進水稻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一成果今天(7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熱帶雨林正失去吸碳能力,歐洲冬季氣溫比標準值高3.4℃
    其實,從進入2020年開始,我們也慢慢察覺到接下來的氣溫趨勢可能會持續上升,因為2020年1月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月份,新的報告也顯示,我們國家、歐洲、美國等地區經歷了一個暖冬,其中歐洲平均氣溫比標準值高出3.4℃,歐洲2019/2020年的冬季成為有記錄以來最溫暖的冬季。
  • ...分布式量子精密測量、植被研究、調控花期、青藏高原地—氣相互...
    今日科技話題:嫦娥五號、分布式量子精密測量、植被研究、調控花期、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 2020-12-03 17: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最新研究!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嚴重低估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劉毅研究團隊研究發現,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該研究成果10月29日在《自然》發表。該研究團隊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
  • 第四屆中國有色金屬資源循環與綠色發展科技大會在株舉行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3號到5號,第四屆中國有色金屬資源循環與綠色發展科技大會在我市召開本次會議以「協同創新、綠色發展」為主題,邀請了國內各科研院所及有色冶煉、綠色發展、節能環保行業專家參加。大會圍繞當前企業發展需求,總結經驗,交流技術研發、技術轉化與生產應用成果,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提高有色金屬綜合回收、「三廢治理」、再生金屬循環利用,促進有色金屬工業持續進步和行業可持續發展,為有色金屬資源循環產學研合作搭建更為開放的平臺。
  • 綠色發展要聞|塞罕壩奇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創造
    當時確定的塞罕壩林場建場的四項任務:一是建設大面積華北用材林基地;二是改變當地自然面貌,為改變京津地帶風沙危害創造條件;三是研究積累高寒地區育苗、造林、營林經驗;四是研究積累大型機械化國營林場經營管理經驗,出人才、出成果。這四項任務鮮明地體現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體現了共產黨人的決心、胸懷和意志,體現了共產黨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了國家和人民的長遠發展的使命和擔當。
  • 研究發現羊肉等食物能保護人們的認知能力
    英國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某些食物可以對人們的大腦產生一些顯著的影響,能保護人們的認知能力。這些食物包括羊肉和紅酒等令人驚訝的東西,被發現與以後的認知能力更強有關。研究還表明,鹽對大腦並不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有害,除非一個人已經有患老年痴呆症的風險。
  • 新研究發現電流刺激 無助提升老年人認知能力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預防認知衰退的研究越來越多。此前有研究證明大腦功能訓練疊加電流刺激有助於提升年輕人的認知能力,但新研究發現該訓練方式對老年人的認知能力提升不大。據研究人員之一、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教授保羅·杜克斯介紹,最新的研究是對131名年齡在60歲至75歲之間的實驗對象展開的,並衡量訓練前後受試者完成問卷調查等任務的程度,觀察這種訓練是否對老年人的注意力、判斷力、記憶力等認知能力有積極影響。
  • 中國植樹造林,減碳能力被低估
    導讀:近日,據BBC報導,有國際團隊研究發現研究發現,這些地區已經有了大範圍快速造林的格局,在這過去的十到十五年內,省級森林面積每年都會增加4萬到44萬公頃。研究該工作的教授帕爾默表示,這些森林的碳吸收量雖然聽起來匪夷所思,但是這個結果完全值得相信。
  • 研究發現:提前退休會加速認知能力下降
    儘管提前退休會讓你的身體更加輕鬆,但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提前退休可能對大腦不是那麼有益。 一項由賓漢頓大學開展的研究發現,提前退休會加速老年人認知能力的衰退。 為了研究提前退休和養老金福利對60歲以上老年人個體認知的影響,研究團隊分析了中國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和中國最新的退休縱向調查。其中,退休縱向調查是對中國45歲以上人群進行的一項具有代表性的全國性調查,旨在測試受訪者的心理認知、情景記憶和總體心理健康水平。
  • 我國鋁業當下的環境足跡及綠色發展
    原鋁因其應用廣泛,而決定其產量是巨大的,而且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原鋁生產從2003的555萬噸增加到2013年的2206萬噸。雖然與10年前相比,我國原鋁生產能耗下降約16%,溫室氣體排放下降約21%,在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為了滿足其快速發展的需要,總有一些有悖於綠色發展理念的事情發生。
  • 戰略研究丨我國天基信息系統發展現狀及未來展望
    中國工程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刊發《我國天基信息系統發展現狀及未來展望》,立足中國航天長遠發展,以文獻調研、專家諮詢為研究手段,梳理與總結了國外天基信息系統發展現狀,凝練我國在本領域的政策、產業、裝備和技術發展情況,並對天基信息系統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概括。文章重點分析了我國天基信息系統面臨的體制機制、政策保障、技術能力、產業發展等短板問題。
  • IC周報丨回顧盛會,ESC Asia 2020要聞一覽
    國際循環」關注我們,然後點右上角「…」菜單,選擇「」一周要聞回顧時間ESC Asia 中國之聲丨顏紅兵教授:調整年齡的D-二聚體界值可改善心梗患者PCI術後風險分層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顏紅兵教授的研究團隊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摘要曾榮獲ESC 2020 Best E-po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