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日,據BBC報導,有國際團隊研究發現,中國森林碳吸收量對世界所做出的貢獻極大,國際低估了中國的貢獻。此團隊表示,中國兩個地區的新造樹林對於二氧化碳的吸收量,超過中國陸地「碳匯」的35%。
這兩個被忽略的地區是中國的西南地區和東北地區,主要是西南部的雲南、貴州以及廣西,還有東北地區的黑龍江和吉林。
據報導,這兩個地區的造林速度極快,其減碳能力也不容小覷。研究發現,這些地區已經有了大範圍快速造林的格局,在這過去的十到十五年內,省級森林面積每年都會增加4萬到44萬公頃。
除此之外,西南部的陸地生物圈也已經是中國最大的碳匯,佔中國陸地碳匯的31.5%,遠遠高於其他地區,而東北的生物圈,因為存在季節因素,所以只佔了4.5%。研究該工作的教授帕爾默表示,這些森林的碳吸收量雖然聽起來匪夷所思,但是這個結果完全值得相信。
科學結論必須要有大量的證據作為支撐,他們已經收集了相關證據,對於中國的碳循環得出的結論,是經得起考驗的。雖說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佔全球的28%,但是,中國已經承諾會努力在2060年以前實現碳中和。
近些年來,中國綠色植被的增長是毋庸置疑的,這些年來,中國種植了數以十億的樹木以抵抗沙漠化以及水土流失問題,與此同時,木材和造紙業也不斷發展起來。
中國提出的淨零排放對於全球的碳匯問題還有氣候問題都有著很大的影響。2019年,NASA就曾表示,相較於20年前,世界更綠了,這一改變,中國的功勞不可磨滅。據報導,中國以及印度的植樹造林和農業等活動是全球變綠的主要因素,據衛星的數據來看,中國和印度的綠化帶很明顯,和世界各地的農田重疊。
中國的綠化是主導世界更綠的中堅力量,雖然在全球的植被面積中所佔比例並不大,但其增長速度確實是世界第一,就如同NASA所言,中國植被面積佔世界的6.6%,但世界上葉被面積的淨增長有四分之一都來自中國。
編輯丨堅果 審稿丨悠悠
免責聲明:本文由《每天十點港澳臺》原創創作,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部分消息參考:共青團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