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植樹造林,減碳能力被低估

2020-12-02 每天十點港澳臺


導讀:近日,據BBC報導,有國際團隊研究發現,中國森林碳吸收量對世界所做出的貢獻極大,國際低估了中國的貢獻。此團隊表示,中國兩個地區的新造樹林對於二氧化碳的吸收量,超過中國陸地「碳匯」的35%。

這兩個被忽略的地區是中國的西南地區和東北地區,主要是西南部的雲南、貴州以及廣西,還有東北地區的黑龍江和吉林。


中國新造樹林的減碳速度讓人驚訝

據報導,這兩個地區的造林速度極快,其減碳能力也不容小覷。研究發現,這些地區已經有了大範圍快速造林的格局,在這過去的十到十五年內,省級森林面積每年都會增加4萬到44萬公頃。


除此之外,西南部的陸地生物圈也已經是中國最大的碳匯,佔中國陸地碳匯的31.5%,遠遠高於其他地區,而東北的生物圈,因為存在季節因素,所以只佔了4.5%。研究該工作的教授帕爾默表示,這些森林的碳吸收量雖然聽起來匪夷所思,但是這個結果完全值得相信。


科學結論必須要有大量的證據作為支撐,他們已經收集了相關證據,對於中國的碳循環得出的結論,是經得起考驗的。雖說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佔全球的28%,但是,中國已經承諾會努力在2060年以前實現碳中和。

近些年來,中國綠色植被的增長是毋庸置疑的,這些年來,中國種植了數以十億的樹木以抵抗沙漠化以及水土流失問題,與此同時,木材和造紙業也不斷發展起來。


中國是全球綠化的重要支柱

中國提出的淨零排放對於全球的碳匯問題還有氣候問題都有著很大的影響。2019年,NASA就曾表示,相較於20年前,世界更綠了,這一改變,中國的功勞不可磨滅。據報導,中國以及印度的植樹造林和農業等活動是全球變綠的主要因素,據衛星的數據來看,中國和印度的綠化帶很明顯,和世界各地的農田重疊。


中國的綠化是主導世界更綠的中堅力量,雖然在全球的植被面積中所佔比例並不大,但其增長速度確實是世界第一,就如同NASA所言,中國植被面積佔世界的6.6%,但世界上葉被面積的淨增長有四分之一都來自中國。

編輯丨堅果 審稿丨悠悠

免責聲明:本文由《每天十點港澳臺》原創創作,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部分消息參考:共青團中央

相關焦點

  • BBC:中國植樹造林的作用「被低估了」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一個國際團隊近日研究發現,中國森林碳吸收量對全球的貢獻被低估了。BBC:中國植樹造林的碳吸收作用「被低估了」BBC在報導中寫道:「此前被低估的兩個碳匯地區是在中國西南部的雲南、貴州和廣西三地;以及東北部,主要是黑龍江和吉林。」
  • BBC:中國植樹造林的作用「被低估了」​
    這一報告於10月28日發表在《自然》(Nature)科學期刊上,研究人員基於實地考察和衛星觀測,分析出中國兩個區域的新造樹林吸收二氧化碳規模被低估了。「被低估了」報導稱,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在中國兩個地區的新造樹林對二氧化碳的吸收程度被低估了。
  • BBC:中國植樹造林的碳吸收作用「被低估了」
    BBC:中國植樹造林的碳吸收作用「被低估了」報導稱,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在中國兩個地區的新造樹林對二氧化碳的吸收程度被低估了。該團隊表示,兩個地區加起來,佔中國整體陸地「碳匯」的35%多一點。(作者註:碳匯 carbon sink,是指通過植樹造林、植被恢復等措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活動或機制。)而這兩個被嚴重低估的碳匯地區,是中國的西南地區和東北地區。
  • 「中國的貢獻被低估了!」英媒:中國植樹造林的碳吸收規模令人驚訝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一個國際團隊近日研究發現,中國森林碳吸收量對全球的貢獻被低估了。BBC:中國植樹造林的碳吸收作用「被低估了」這一報告於10月28日發表在《自然》(Nature)科學期刊上,研究人員基於實地考察和衛星觀測,分析出中國兩個區域的新造樹林吸收二氧化碳規模被低估了
  • 「中國被低估了!」研究發現中國植樹造林的碳吸收規模令人驚訝
    據英國BBC報導,一個國際團隊近日研究發現,中國森林碳吸收量對全球的貢獻被低估了(「underestimated」)。BBC:中國植樹造林的碳吸收作用「被低估了」這一報告於10月28日發表在《自然》(Nature)科學期刊上,研究人員基於實地考察和衛星觀測
  • 「中國被低估了!」研究發現中國植樹造林的碳吸收規模令人驚訝丨外媒說
    >被低估了(「underestimated」)。這一報告於10月28日發表在《自然》(Nature)科學期刊上,研究人員基於實地考察和衛星觀測,分析出中國兩個區域的新造樹林吸收二氧化碳規模被低估了。該團隊表示,兩個地區加起來,佔中國整體陸地「碳匯」的35%多一點。註:碳匯(carbon sink),是指通過植樹造林、植被恢復等措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活動或機制。
  • 為何英國BBC報導:中國植樹造林作用被低估?種樹狂魔有多努力
    一個國際團隊近日研究發現,中國森林碳吸收量對全球的貢獻被低估了。這一報告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上,還被英國BBC廣播電臺報導,從而引發全球關注。)的土地碳匯,以前都被全年低估了。中國植樹造林有多努力?由於中國的植樹造林覆蓋面較大,如果一個個點出來說,那感覺不太現實。今天,我們就揀重點來聊聊——三北防護林。
  • 中國提前完成2020年氣候行動目標 減碳按下快進鍵
    減碳按下快進鍵  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危機之一。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將碳強度下降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採取了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節能提高能效、推進市場機制建設、積極增加森林碳匯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通過艱苦卓絕努力,提前完成2020年氣候行動目標。
  • 研究稱中國植樹造林碳吸收作用被低估了
    根據發表在《自然》上的一項研究,中國有兩個地區的碳吸收作用被低估了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國中國的綠色植被增長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最近數十年已經新種了數以十億計的樹,來抵抗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同時還發展起了蓬勃的木材和造紙產業。最新分析檢查了許多數據源。這當中包括林業記錄、衛星遙感的植被綠色度測量,土壤水分供應情況;還有從太空觀察以及地面空氣直接採樣獲取的二氧化碳觀測數據等。被低估的兩個碳匯地區是在中國西南部的雲南、貴州和廣西三個省份;以及東北部,主要是黑龍江和吉林省。
  • BBC只好承認:中國植樹作用被低估
    雖然說這種變綠和季節變化相關,但在塔克拉瑪幹沙漠中,越來越多的綠洲在沙漠中湧現,這是我國植樹種草對抗沙漠的結果——,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中國植樹造林的作用被低估了,BBC報導稱,一個國際團隊近日研究發現,中國森林碳吸收量對全球的貢獻被低估了。
  • 中國被低估了!研究發現中國森林竟這麼能「吸」,規模驚人
    10月28日,《自然》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國森林強大的固碳能力在以往的研究中被低估同時,東北地區在夏季也有很強的碳匯創造能力,每年平均創造0.05拍克(0.5億噸)的碳匯,佔全國的4.5%。研究還發現,2010~2016年間,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
  • BBC只好承認:中國植樹作用被低估
    雖然說這種變綠和季節變化相關,但在塔克拉瑪幹沙漠中,越來越多的綠洲在沙漠中湧現,這是我國植樹種草對抗沙漠的結果——,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中國植樹造林的作用被低估了,BBC報導稱,一個國際團隊近日研究發現,中國森林碳吸收量對全球的貢獻被低估了。
  • 全球四分之一增長來自亞洲,全球低估了中國
    一個國際團隊近日研究發現,中方森林碳吸收量對全球的貢獻被低估了。這一報告於上個月月底發表在《自然》(Nature)科學期刊上。中方兩個地區的新造樹林對二氧化碳的吸收程度被低估了。該團隊表示,兩個地區加起來,佔中方整體陸地「碳匯」的35%多一點。而這兩個被嚴重低估的碳匯地區,是中方的西南地區和東北地區。
  • 最新研究:中國新增森林的減排作用被低估
    【歐洲時報10月29日顧硯編譯】近日,《自然》(Nature)雜誌刊登了一項關於中國大規模植樹對碳排放的影響的研究。進行這項研究的國際團體確認,中國兩處新的森林區域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約佔中國地面碳匯總量的35%,其作用被低估。
  • 最新研究結果出爐,專家發現大大低估了中國,這一領域中國是主力
    嘴上說著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每個人都應該重視植樹造林的重要性。但是這麼長時間以來,真正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國家卻是真的少之又少。在這個問題上,中國一直都有著非常明確的目標,但是由於國際上普遍糟糕情況的存在,很多方面皆認為中國一樣不過也都是說說而已。
  • 質疑中國植樹造林,學術分歧究竟在哪裡?
    而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國外相關媒體報導也對中國在乾旱地區的「植樹造林」活動產生質疑。有關這些爭議的真實情況究竟是什麼?「植樹造林」防止荒漠化 需因地制宜中國最早的「植樹造林」活動並非是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早在40年前,中國就啟動了「三北防護林工程」,主要目的就是防風固沙、減緩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那時候「溫室效應」的議題還沒有進入公眾的視線。
  • 溫室氣體濃度變化證明 我國陸地碳匯被低估
    >  ■我國陸地生態系統(森林、草地等)固碳能力被低估;  ■高精度二氧化碳觀測數據缺乏,使得東亞地區碳匯能力計算存在不確定性;  ■自上而下的碳同化反演算法,未來或成為溫室氣體核查的重要支撐和驗證方法
  • 作為頭號碳排放國,中國「固碳」的能力有多強?
    中國:被嚴重低估的固碳能力近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劉毅團隊在《自然》正刊上發布了最新研究成果:我國陸地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巨大。由於現有觀測覆蓋稀疏,資料不足,加之人為排放和陸地生態系統存在著很大的時空變化,因此如何定量評估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導致這一能力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
  • 新研究發現中國等國植樹造林的固碳貢獻大
    這表明,中國等國的植樹造林活動對固碳具有重要作用。森林被廣泛認為是重要的碳匯,可以捕獲和儲存大氣中的大量二氧化碳。此前科學界主流觀點認為,熱帶雨林在吸收溫室氣體方面發揮較大作用。英國伯明罕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計算機建模方法,計算出2001年到2010年間原始森林的碳吸收量,並將其與新造林進行比較。
  • 最新研究顯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人民網北京10月30日電(趙竹青)「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這一生態領域重要研究成果,北京時間29日凌晨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