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走路,遠不止朋友圈刷刷步數這麼簡單

2020-11-23 杭州日報

商報記者 陳敏娜 馮雙 製圖 史卓旎

指導專家 浙江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 林堅教授

浙江省人民醫院骨科運動醫學及關節中心副主任醫師 趙晨

如今每天刷步數成了一些朋友互相關注的新方式,俗話說「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走路,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的運動。有研究表明,走路對於身體有很多好處,在防病、保健方面功效突出。但怎麼走才是正確的方式同樣也困擾著不少健身愛好者。

1.人老腿先老 增強腿部肌肉力量很關鍵

曾有媒體報導,一母親為捐肝救子,每天暴走十幾公裡減掉脂肪肝的新聞。其實,走路的好處遠不止於此。

浙江省人民醫院骨科運動醫學及關節中心副主任醫師趙晨表示,走路的好處之一就是增強人的心肺功能,使心臟慢而有力;增強血管彈性,減少血管破裂的可能性。

對於肢體來說,走路能增強肌肉力量,強健腿足、筋骨,並能使關節靈活,促進人體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

尤其是老年人,多走走動動,可以強健身體,提高身體免疫力,減少疾病,有延年益壽的作用。

趙晨介紹,一個人要想享受生活,就得有健康的身體和靈活的膝關節。但由於人體2/3的肌肉集中在下半身,所以六十多歲的人可以有年輕人七成的握力和臂力,但下半身力量卻只剩下四成,所以民間才有「人老腿先老,百病從腿養」的說法。

不過,大家也不必擔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關節受到磨損,機能退化。要想延緩腿部的衰老,就要想辦法強化關節周圍的肌肉,更好地支撐腿部骨骼。而走路,就是一種強化肌肉的方式。

對腿腳來說,行走相當於對骨骼進行力量訓練,能明顯增強腿腳骨骼和肌肉力量。除此之外,適當做一些靠牆蹲、抬抬腳、踮腳尖等對抗性的動作,對肌肉的強化也有很大好處。

但趙晨不建議老年人做深蹲動作,「深蹲對膝蓋的磨損嚴重,尤其不適合老年人」。

2.走路要快快走 提高免疫力

美國匹茨堡大學研究人員對3.4萬名65歲以上老人的研究發現,結合個人病史、吸菸和血壓等情況,走路速度大體可以預測老年人的剩餘壽命。一般來說,步伐80釐米/秒的老人能達到70-75歲,步伐超過1米/秒的老人壽命可超過75歲。

走路的最佳節奏是每分鐘120步。年輕人一般7-10分鐘走1公裡,步幅在0.75米左右。

浙江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林堅主任醫師說:論點是正確的,運動水平較高的老年人死亡率較低。但這個數字不能輕易判斷是否合理,畢竟歐美和亞洲人種不同、個人身體素質不同、身高與步伐大小不一樣、走路習慣和頻率也不盡相同。

老年人在進行走路等運動時,首先要注意控制在中等強度的運動量,以時間為標準,量力而行,應按個人習慣走路,而不是刻意去迎合所謂的「節奏」。身體稍微有點喘、微微出汗的時候,就應該停下來進行休息。最好結伴而行,互相照顧。

趙晨建議,為了提高心血管系統的有氧耐力水平,走路運動時心率必須保持在一個合理適度的範圍內,目前最流行的理論最大心率計算公式為MAF180,即:最大心率=180-實際年齡。然後,根據你目前的健康和訓練狀態,進行調整。

3.野外走路四小時 回杭需要坐輪椅

「走路運動帶來的傷害可以分成三大類,一類是骨關節損傷,包括跌倒骨折,軟骨磨損,滑膜損傷,半月板受損,膝關節、踝關節及髖關節損傷等;第二類是肌肉韌帶受損,各種肌肉拉傷、肌間隔受損;第三類傷害是全身性,比如心臟傷害、呼吸功能、腦血管、腎臟傷害,比如過度鍛鍊帶來的橫紋肌溶解症候群等。」

在林堅接觸的走路受傷病人中,最嚴重的要數本地的一名企業高管,40歲不到的年紀,熱愛戶外運動鍛鍊活動。一次去西部地區徒步,在山林間的緩斜坡連續走了4小時的路程,當天就覺得很累,站不住腳,到當地醫院一檢查,雙腿肌肉嚴重壞死,最後坐著輪椅回杭就醫。儘管林堅教授及其團隊想盡了各種治療辦法,高管還是留下了一定殘疾,日常需要藉助拐杖甚至輪椅。

趙晨也表示,之前風靡的「倒著走」也是一個錯誤的走路方式。每年都會有因為倒著走摔倒骨折而到他這裡就醫的老人。在倒著行走時,由於看不到路,就會不時地扭頭看路。加之倒著走需要很強的平衡能力,因此很容易因脊柱過度用力而使頸椎受到損傷,嚴重的會導致股骨頸。

所以,走路雖好,但也需要保持正確「姿勢」。

4.「花樣走路」法能不能走出健康來?

實際上,走路這件事,很容易變幻出各種花樣來,最常見的就有以下這些:

倒著走能治腰疼?

林堅點評:倒走對治療腰疼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一般不提倡進行倒走運動訓練。這是因為倒走帶來的跌倒風險遠大於倒走獲得的益處,即便身邊有人攙扶,攙扶本身對於倒著走是一種幹擾,不能對倒著走的結果產生正面影響。

走一字步能緩解便秘?

林堅點評:走路是一種運動,本身對改善便秘是有幫助,但走一字步還是八字步,都跟防治便秘沒啥關係。

邊拍胸口邊走呼吸暢?

林堅點評:走路時呼吸要保持順暢,如果能夠掌握呼吸與拍打胸口的節奏和諧,那麼可以嘗試下。但一般來說,運動時的幹擾動作越少越好,否則會破壞平衡。

甩手大步走不駝背?

林堅點評:走路會改善駝背,但不絕對。很重要的一點是,在走路時千萬不要硬挺著身子走路,會憋氣。

踮腳走能護腎

林堅點評:這種說法並無科學依據支持,踮著腳走路並不是一種健康的走路方法。

什麼時間走路最合適?

其實,什麼時候走路合適並沒有標準答案,一般而言,下午3-4點相對適合運動。不過總體而言,走路時間因人而異、因病而異。舉例來說,高血壓患者不能選擇早上走路,因為晨起血壓波動最大;糖尿病人最好選擇餐後90分鐘以後走路;多血質(這是人的氣質類型之一,這類人活潑、好動、敏感、反應迅速、喜歡與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轉移、興趣和情感易變換)的年輕人不宜晚間走路,因為交感神經容易興奮,容易睡不好。

一句話,選擇空氣相對較好、沒有工作或者其他事務纏身的時候,放鬆身心去走路即可。

走路的服裝和鞋子該如何選擇?

對普通人,即非運動員或保持運動習慣者來說,衣服只要是寬鬆舒適、透氣透汗即可,鞋子也以舒適的運動鞋為首選。如果是專業運動員或保持運動習慣的人,可以選擇速幹或緊身的專業運動衣。沒有運動習慣的人輕易嘗試,反而會因為衣服過於束身,負擔過重而傷心肺。

去哪裡走路最好?

要選擇空氣好的地方,公園最佳,路面要平整,離開交通繁忙的道路周邊。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老觀念裡晨起去樹林裡鍛鍊,因為空氣好,氧氣足,其實氧氣足是因為光合作用,換言之,太陽出來之前,樹林裡空氣不見得好。

走路前要做熱身活動嗎?

事實上,走路前的熱身和結束時的整理動作,比走路本身更重要。5分鐘以上的熱身活動是必須的,年紀越大,熱身應越久。

熱身活動應將上肢、軀幹、下肢儘可能拉伸,每個動作至少做5次,每次都做到位,在無痛的狀態下,保證熱身活動儘可能做到末端肌肉放鬆,比如儘可能把手伸出去,伸到伸不出去為止。

出門前抓住門框拉一拉手臂,這是拉伸上肢;做一做擴胸運動,拉伸放鬆軀幹;下蹲起立及踝關節背伸,拉伸下肢。這些動作不僅僅是熱身放鬆,還有助於自查是否存在關節小問題,如有疼痛感出現,說明有損傷,就不能繼續走路鍛鍊。

走路姿勢怎麼擺?

姿勢其實是走路的一門學問,不過對於非運動人士來說,走路當然是怎麼舒服怎麼來,抬頭挺胸、自然擺動手臂,以自己最習慣的基本步態開始。在積累一定運動基礎以後,可以著手考慮追求姿勢,比如說保持骨盆45°轉動、步跨距離1米等,千萬別一開始走路就想著標新立異追求花樣走姿。

走路時應該快步走還是勻速慢步?

相對來說,慢步走路能夠保持健康狀態,但對於身體機能幾乎沒有提高。快步走更有助於健康,有研究指出,堅持每天快走能有效對抗糖尿病、減少中風、預防老年痴呆等。

但每個人身體機能不同,對於快的反應也不同,所以走路時應適應自己的頻率,而不是盲目地追求速度。在快走時,可以充分甩手,適當扭腰扭胯,步幅的大小可以根據自己的適應程度來調整。

走路時心跳多少為宜?

千萬別只拿心跳來衡量運動水平,它也不是運動量的唯一標準。只要自己覺得身體發熱,微微出汗但不感到累,這就是最好的狀態。

建議有條件的人,尤其是老年人到醫院做一項心肺聯合測試,能夠從各個方面來評測適合的運動量以及運動時的心跳水平。

一次走路的距離或者量應該如何控制?

每次堅持快走或慢走,30-40分鐘即可,應以時間為標準,量力而行,按照個人習慣走路,而不是刻意去迎合所謂的「節奏」。身體稍微有點喘、微微出汗的時候,就應該停下來休息。

運動量的加碼切忌快,每周的運動量增加10%以內是一個合適的增量。過快過急的加量,一則生理負荷過大無法承受,二則心理容易反感,不利于堅持。

真的應該每次走9000步?

有研究認為,走路過多較為傷身,9000步較為合理。實際上,數字不能作為唯一標準,畢竟每個人的身體素質不同、身高與步伐大小不一樣、走路習慣和頻率也不盡相同。

還是那句話,中等強度的運動量,以時間為標準,當走到自己覺得身體發熱,微微出汗但不感到累,就可以了。

出現哪些問題應立即停止走路?

當出現以下三種情況時,應立即停止走路:

1、有疼痛感,包括關節痛、肌肉痛、腹痛等任何需要你去忍的疼痛出現時;

2、有悶的感覺出現,比如呼吸不順暢了、胸口悶住氣上不來了,說明呼吸或者心肺功能存在異常;

3、感覺頭暈、眩暈時。

走路不能空腹走,最好身邊有人一起,這樣萬一遇到突發狀況,朋友之間也要有照應。

遇到天氣不佳時,跑步機上走路是否合適?

嚴格意義上來說,走路應該是主動的,但在跑步機上走路是被動的,非自然的運動方式,速度恆定,韌帶活動不到位,更容易帶來運動損傷。

如果實在天氣不好又有走路需求的,也可以選擇跑步機走路,但不要上了跑步機還拿著手機、iPad等電子設備不放,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傷。

走路結束後需要做整理放鬆運動嗎?

既然有Warm Up(熱身),自然有Cool Down(放鬆)。把熱身時候的動作再做一遍即可,但每個動作應該更慢,整理活動時間更久。如果感覺腿部肌肉有酸脹感,不妨準備一個泡沫軸,在酸疼的肌肉處緩慢滾動,不用過於用力,每次滾動按壓30秒,重複兩三次即可。(林堅教授提供)

相關焦點

  • 每天走路萬步和走路六千步,哪個對身體好?最合適的步數是多少?
    這裡所說的「日行萬步」並非是指每天總計的走路步數,而是用來鍛鍊健身的一次性走路步數。一個人毫不停歇地走路一萬步,大約在7.5公裡左右。每天堅持這樣走路鍛鍊,就屬於超負荷運動,膝蓋的承受力是有限的,難免會受到損傷。美國人做過一項研究,專門測試人在走路和跑步時,膝蓋分別承受的壓力,結果顯示走路時承受力的壓力要更大。
  • 美國醫學會雜誌刊文,每天走路步數比走路快慢更與低死亡率相關
    現在我們的手機上都會記錄你每天行走的步數,微信就會調用這個數據做出一個排行榜,很多人都在盯著好友的數據在搖晃著自己的手機,希望自己的排名能夠再靠前一些。現在很多媒體也把每天的步行步數作為一個衡量健康水平的指標。
  • 每天走路1萬步等於健康?大錯特錯!
    最近微信運動和運動手環普及之後,感覺在朋友圈曬步數的朋友越來越多了。運動手環之類的流行有個好處是:一些平時不怎麼運動健身的長輩,也在這種風潮下開始走路運動曬健身。這確實是很好的一個現象,運動健身,本來就不只是年輕人的事情。母親節也快到了,也希望大家能更多關注自己父母的健康。
  • 每日步行步數與死亡率
    >一、步行與死亡率2019年5月《美國醫學會雜誌》發表一篇論文,研究人員在2011~2015年對1.8萬多名美國老年婦女(平均年齡72歲)進行調查,讓她們連續7天佩戴記錄設備,記錄下了每天行走的步數和步速
  • 每日步行步數與死亡率
    今年5月《美國醫學會雜誌》發表一篇論文,研究人員在2011~2015年對1.8萬多名美國老年婦女(平均年齡72歲)進行調查,讓她們連續7天佩戴記錄設備,記錄下了每天行走的步數和步速。然後在2018~2019年間跟蹤調查這些人的狀況,發現有504人已經死亡,由此分析得出了每天走路步數與死亡率的關係。
  • 馬雲又來搞事情了,你走路的步數還能當錢花,越來越好玩了
    而最近支付寶為了培養大家的運動習慣,推出了一個體育服務,原來通過手機記錄走路的步數,可以獲得能量去澆水,現在這個步數直接可以兌換卡幣,而卡幣是可以通過直接兌換或者抵現的方式在卡幣商城中消費的,可以是實物商品,也可以是優惠券,還有可以參加體育服務的平臺抽獎活動。
  • 手機是如何算出我們每天行走的步數?其中的原理你知道嗎?
    如今科技的快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的在提高,追求的也不再僅僅是溫飽了,而是更實在的身體健康,隨之,各種各樣的運動軟體開始出現,朋友圈甚至一度盛行起運動數據的比拼,步數過萬的人似乎很是厲害,看到誰給自己的微笑運動點了贊就會很開心,而支付寶螞蟻森林裡,也有行走的捐步來收集綠色能量,
  • 微信運動到底是如何記錄步數的?步數背後的秘密是加速度
    微信運動每天的步數排名愈發受人關注,人們總會在意今天走了多少步,在好友中排名多少,獲得了幾個贊,又是誰佔領了自己的封面。為了獲得最高排名,有人也是用盡了各種辦法。那麼微信運動是如何記錄我們每天的步數的呢?   那麼,手機是如何計步的呢?步數存在的依據究竟是什麼?
  • 健康險新玩法:走路步數越多保費越低,上傳步數還可換咖啡
    健康險新玩法:走路步數越多保費越低,上傳步數還可換咖啡 澎湃新聞記者 胡初暉 2017-09-05 20:25 來源:
  • 手機上的步數是怎麼計算出來的?答案在這
    不管是出門佩戴手環、計步器,還是拿手機,記錄自己行走的步數,已經是很多人的生活習慣了。可是,計步器到底是怎麼工作的?它是怎麼知道我們每天走了多少步的?機械式計步器,原理類似擺錘  廖勇,是中國電子科學研究院工程師。他表示,「最開始的計步器是機械式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就跟擺錘一樣。因為人在走路的時候是會把那個擺錘帶著動。
  • 每日步行步數與死亡率(必讀)
    今年5月《美國醫學會雜誌》發表一篇論文,研究人員在2011~2015年對1.8萬多名美國老年婦女(平均年齡72歲)進行調查,讓她們連續7天佩戴記錄設備,記錄下了每天行走的步數和步速。然後在2018~2019年間跟蹤調查這些人的狀況,發現有504人已經死亡,由此分析得出了每天走路步數與死亡率的關係。
  • 拳王泰森自曝一夜成名後的變化,原來遠不止一天24個這麼簡單
    其實泰森自己也透露過關於這方面的實情,講到了自己一夜成名後的巨大變化,原來遠不止一天24個這麼簡單..拳王泰森要說泰森一夜成名當屬1986年11月23日他在第二回合擊倒了WBC世界拳王伯比克,成為了當時最年輕的世界拳王僅有20歲。雖然在此之前泰森也有非常了不起的成績,但是都比不過這一晚所獲得的榮耀!
  • 《提線木偶》:跌跌撞撞才明白,走路並不太簡單
    如果你沒有被它折磨過,那麼iOS上近期的熱門新遊《長腿爸爸》(Daddy Long Legs)又給了你一次機會,你要控制一個腿長的驚人的小毛方塊往前移動,頭重腳輕的它移動起來分外艱難,玩法同樣很虐心,上手難度七顆星……如果你在被折磨了這麼久之後,還是對這種遊戲抱有好奇心的話,那麼恭喜你,《提線木偶》的出現無疑是一個好消息,它的關卡設定把一個高難度的「如何迅速學會飛簷走壁」的問題,分化成了
  • 手機是如何算出我們行走的步數?三種方式最常見,網友:長知識了
    手機是如何算出我們行走的步數?三種方式最常見,網友:長知識了現在隨著智慧型手機的發展,很多的手機中都具備計算步數的功能,因為在某些程度上來說,是倡導每個人進行每天的鍛鍊。我們可以從這些功能中看到我們每天的運動量,也就是走路的步數情況,步數越高,運動量就越大,現在不少的app中可以顯示這樣的步數計算,比如說微信或者是qq,在qq中我們還可以獲得一些金額較小的紅包,累積起來也是可以提現的。而且現在還有不少的用戶都以自己每天的步數很高為一種榮耀感。在手機計步那麼火爆的時候,你們知道手機是怎麼樣準確的算出我們行走的這個步數嗎?
  • 國家電投黃河水電公司:刷步數的你,被點名了!
    "鍵盤工作"……  疫情之下"刷步數"體現的是責任,更是擔當。"榜哥""榜姐"不易當,請聽朋友圈裡"霸榜"人背後的故事。  25794步:步數就是"安全指數"  疫情期間,要禁止多走動。但黃河公司西寧發電分公司運行部巡檢員盛嘉輝的微信步數卻每天持續在幾萬以上,對於他來說,微信步數代表的就是機組的"安全指數"。
  • 史丹福大學:中國人平均每天走路6189步 居全球首位
    最近,美國史丹福大學在Nature雜誌發表了一項研究,顯示中國人平均每天走路6189步,成為全球走路步數最多的國家。這張「全球走路地圖」分析了111個國家約72萬名居民的智慧型手機的計步信息(通過安裝一款名為Azumio Argus的APP),研究精確到分鐘,總時長相當於6800天的數據。
  • 想長壽,多走路?平均壽命較長的人,每天都走了多少步?
    西方也有個斯芬克斯之謎:「什麼動物早晨用四隻腳走路,中午用兩隻腳走路,到了晚上又用三隻腳走路?」正確的答案當然還是人類了。進入現代社會以來,走路除了是人們必要的生存活動之外,還成了一種健身的手段。無論何時何地,公園裡、大街上或者健身房中,我們都能看到快步行走的健身者。每天堅持一定的步數,對保持我們身體的活力和健康是有好處的,這是不是就意味著走路步數越多,一個人就越能活得更健康和長壽呢?
  • 每日步行步數與死亡率的關係,值得看看!
    《美國醫學會雜誌》2019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在2011~2015年對1.8萬多名美國老年婦女(平均年齡72歲)進行調查,讓她們連續7天佩戴記錄設備,記錄下了每天行走的步數和步速。然後在2018~2019年間跟蹤調查這些人的狀況,發現有504人已經死亡,由此分析得出了每天走路步數與死亡率的關係。
  • 走路內八字跟外八字,對身體有好處嗎?走路的正確方式是什麼
    其次,大家還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走路的姿勢,身體好的人,走路時通常不會有以下這兩種姿勢,如果沒有說明你的身體健康還不錯。第一種方式是內八字,在大街上走路時,大家仔細觀察,會發現很多人走路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可能是內八字。還有的人會故意學這個姿勢,其實這個走路姿勢並不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