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成語:「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人類與大多數動物的區別,就在於能夠直立行走。西方也有個斯芬克斯之謎:「什麼動物早晨用四隻腳走路,中午用兩隻腳走路,到了晚上又用三隻腳走路?」正確的答案當然還是人類了。進入現代社會以來,走路除了是人們必要的生存活動之外,還成了一種健身的手段。無論何時何地,公園裡、大街上或者健身房中,我們都能看到快步行走的健身者。每天堅持一定的步數,對保持我們身體的活力和健康是有好處的,這是不是就意味著走路步數越多,一個人就越能活得更健康和長壽呢?
關於這個問題,不僅我們普通老百姓感興趣,科學家們也希望通過嚴謹的研究得出答案。就在去年,全球著名的醫學雜誌《JAMA(美國醫學會雜誌)》就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在分析了1.8萬名老年女性每日的行走行為之後,得出了這樣一些的結論:
1、走路確確實實能夠提高她們的身體健康程度,每天的行走每增加1000步,全因死亡率就會降低15%。
2、細化她們的研究成果後,人們發現走路鍛鍊對人體健康的益處也是有限度的:每天平均行走2700步以上,人們才能獲得顯著的健康益處。
3、如果每天步行達到4400步時,死亡風險將會減低40%;每天步行達到7500步時,健康獲益達到了頂點;以後再增加步數,死亡風險將不會降低,當然也不會上升。
根據以上研究的結論,我們可以發現:對於70歲左右的中老年人來說,每天平均的走路步數控制在7500步左右,是較有利於保持身體健康的,相對來說也可能獲得更加長壽的預期。我們需要特別明確的是,一個人是否能夠健康長壽,所取決的因素是多樣性的,比如:
1、整個家族是否具有長壽的「傳統」,我們要知道遺傳基因可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影響因素;
2、如果我們沒有「長壽基因」,就要了解影響我們健康長壽的「家族因素」有哪些;這些因素是否可以通過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從而使我們部分擺脫基因的影響;
3、儘量避免在中年以後罹患各種重大的慢性疾病,如「三高」疾病、惡性腫瘤以及其他影響我們生活質量的急慢性疾病;如果不幸被「中招」了,能否得到及時的治療以獲得治癒的效果,或者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的惡化發展;
4、我們的飲食、生存環境或工作環境是否存在衛生隱患或汙染問題;如果存在,我們是否能夠得到很好的防護措施的保護;
5、我們的生活方式是否符合自然的規律:每天的作息是否合理;是否按照四季的變化調整我們的衣食住行;處於不同的年齡段,採取適合自己身體狀況的飲食起居和運動養生方式等。
總而言之,要想獲得超出地區平均壽命的預期,就應該更加重視自己的身心健康問題。一個人的健康狀況,除了自己的「底子」是否深厚之外,還取決於我們長期養成的健康生活習慣,生活環境衛生條件的改善,當然也不能忽視醫療保健技術的幫助。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單靠步行或者體育鍛鍊就想獲得額外的長壽獲益,是不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