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12到十月革命:託爾斯泰時代的俄羅斯

2021-01-11 三聯生活周刊
從1812到十月革命:託爾斯泰時代的俄羅斯 2010-11-29 18:06 作者:舒可文 2010年第47期

託爾斯泰以一種極度的道德熱情經歷著理想與現實的痛苦分裂,他就像19世紀俄國思想的照妖鏡,一生都在尋找著「人生大道」,而被他所質疑的那個知識階層在同樣的道德熱情支配下,變得激進和極端。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待19世紀終結的時候,最激進的列寧主義成為最有行動能力的思想力量。

託爾斯泰在生命最後一年裡的寫作中,「人生大道」,「論瘋狂」,「論社會主義」這些題目幾乎為19世紀的俄羅斯文化畫出了一道清晰的線索。《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中又幾乎描述了整個19世紀俄羅斯的精神和生活全貌,但他本人卻從未真正進入他所描寫的任何一種精神世界。如果說他是19世紀俄羅斯最瘋狂的探索者,那也可以說他是最冷靜的懷疑者。

俄羅斯帝國從一確立就開始了向西方求學的過程,每一次政治變革的推動力都首先來自沙皇在歐洲爭霸的需要,試圖通過政治改革和啟蒙運動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然後,它被學習了西方思想的知識階層繼續向前推動。伴隨著每一次開明改革,俄羅斯的知識階層便從西方尋找到更多的社會變革觀念。

俄羅斯19世紀的這種躁動似乎很符合「託克維爾定理」:一個專制政府為了國家利益進行改革以緩解政治壓力,但是託克維爾看到,這種強大壓力下的改革又是最危險的政治時刻,「革命的發生並非總因為人們的處境越來越壞,最經常的情況是,一向毫無怨言仿佛若無其事地忍受著最難以忍受的法律的人們,一旦法律的壓力減輕,他們就將它猛力拋棄。被革命摧毀的政權幾乎總是比它前面的那個政權要好些。……被消除的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覺察到尚未被消除的那些流弊,於是人們情緒更加激烈」。託克維爾定理清楚地解釋了為什麼革命總是發生在社會情況開始好轉的時候這一似乎於理不通的現象。

發生在英國、法國和德國的社會變革有著成熟的社會動力,資本主義經濟造就了一個完整的資產階級階層,宗教改革啟動的世俗教育得以使一種社會要求達成共識。相比而言,俄羅斯的變革社會動力不足,沙皇政府在改革危害到專制權威時總是出現停滯或後退,知識階層所推動的社會思潮總是依賴引入的西方觀念,不同觀念引導著各自所愛的理想,所有這些動力都因為俄羅斯社會特有的一個巨大鴻溝而難以傳達到整個社會,結果就如奈仁在評論革命時所發現的,「由於現實並不往理念靠攏,兩者之間出現的一條溝,比先前窄是窄了,但卻深了許多」。俄羅斯的社會革命悲劇性地延續了「讓修辭勇敢地凌駕於現實之上」的政治修辭傳統。

託爾斯泰以一種極度的道德熱情經歷著理想與現實的痛苦分裂,他比同時代的知識階層更為煎熬的是,那些被熱捧的種種觀念和政治設想都在他特殊的追問下,變得荒謬可疑。他就像19世紀俄國思想的照妖鏡,一生都在尋找著「人生大道」,而被他所質疑的那個知識階層在同樣的道德熱情支配下,變得激進和極端。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待19世紀終結的時候,最激進的列寧主義成為最有行動能力的思想力量。■

本期封面故事包括以下內容:

   從1812到十月革命

P46   託爾斯泰時代的俄羅斯

P48   託爾斯泰尋訪之旅

託爾斯泰的100年忌辰如此寂靜,當地報紙的內版裡偶見小小的黑白照片,旁邊配的故事卻是俄羅斯年輕人新的文學愛好,比如偵探小說。「文學在這二三十年裡的邊緣化,應該是整個俄羅斯社會的趨勢。」莫斯科國立大學教授米哈耶爾·克魯普科夫說。

狂風裹著白絮亂飛,俄羅斯開始降下今冬的第二場雪。大街上穿著整齊的乞討者,掛著個吉他唱自編的《託爾斯泰歌謠》:「我是託家的孩子,我的媽媽在火車包廂和託老爺廝混……」但很快被圍觀的俄羅斯人罵走。

「世界上有這麼多受苦的人,為什麼你們只看到我一人?」這是託爾斯泰臨終前最完整的一句話。

記者◎ 葛維櫻(發自俄羅斯)

……

P62   託爾斯泰的三部小說

「這兩位作家是對立的。託爾斯泰是史詩傳統最重要的繼承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莎士比亞之後最具戲劇氣質的人。託爾斯泰沉迷於理性和事實,陀思妥耶夫斯基蔑視理性主義,熱愛悖論。託爾斯泰像一個站立在大地上的巨人,喚起真實、可見的整體具體經驗,陀思妥耶夫斯基總是處於幻覺的邊緣。託爾斯泰歷史性地在時間的河流中看到人類的命運,陀思妥耶夫斯基從戲劇性暫時的靜止狀態觀看人類。」——喬治·斯坦納

記者◎薛崴

……

P70   託爾斯泰:向聾子提問的人

19世紀俄羅斯知識階層的人們既懷疑絕對價值,又以極端的誇張渴望找到一個絕對價值,激烈的內心交戰讓他們不能沉入現實,社會文化在種種抽象觀念中執迷難行,社會批判就成了核心話題。

◎舒可文

……

P80   託爾斯泰筆下俄國的「戰爭」與「和平」

託爾斯泰一生在追求愛和理想,卻最終出走。他年輕時認為戰爭不可避免,卻在晚年否定戰爭的必要性。從他年輕時代的從軍經歷中可以看到他在戰爭和人道問題間的徘徊。從他的《戰爭與和平》中,則能看到他對當時俄國戰爭與和平的態度。

主筆◎蔡偉

……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1812序曲》和《列寧格勒交響曲》
    管弦樂《1812序曲》同交響樂《列寧格勒交響曲》,柴可夫斯基與蕭士塔高維奇,俄羅斯抗擊拿破崙入侵和蘇聯反擊希特勒進攻。艱苦卓絕的兩場戰爭,震撼人心的兩大作品。《1812序曲》,音樂中的刀光劍影,悠長寬廣的樂曲開場,東歐平原上的俄羅斯音樂風格,《馬賽曲》由遠及近,預示著拿破崙的入侵,尤其是結尾部分,槍林彈雨,「炮聲隆隆」,樂團指揮猶如戰場上千軍萬馬的統帥,指揮著交響樂團「陸海空三軍」(弦樂、管樂、銅管樂)的大合奏,氣勢恢宏,鐘聲宣示抗擊侵略的最後勝利。
  • 莫斯科基督救世主大教堂,為紀念1812年俄國對拿破崙戰爭勝利而建
    原是為紀念1812年俄國對拿破崙戰爭勝利而建的,1831年完成設計,8年後奠基,是一座集宗教性和歷史性於一身的紀念建築物,是俄羅斯最大的東正教教堂,可同時容納一萬人。這座教堂內的壁畫與聖像畫經過細心雕琢,製造出壯闊的空間感。
  • 俄羅斯
    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改稱為俄羅斯聯邦,隨後採用白、藍、紅三色旗為國旗。    國徽:為盾徽。1993年11月30日,俄決定採用十月革命前伊凡雷帝時代的、以雙頭鷹為圖案的國徽:紅色盾面上有一隻金色的雙頭鷹,鷹頭上是彼得大帝的三頂皇冠,鷹爪抓著象徵皇權的權杖和金球。鷹胸前是一個小盾形,上面是一名騎士和一匹白馬。雙頭鷹由來可追溯到公元15世紀。
  • 高清組圖:俄羅斯重演波羅金諾戰役紀念1812年戰爭200周年
    今年是俄羅斯1812年戰爭勝利200周年,俄羅斯各地舉行了大型慶祝活動。9月2日,在俄羅斯1812年戰爭的決定性戰役——波羅金諾戰役的古戰場舉行了大型戰役重演活動,數千名演員身著戎裝、騎著戰馬,在火炮聲中真實還原了當年宏大的戰爭場景。當日,約有10萬名觀眾來到現場參觀了表演。 波羅金諾戰役是1812年俄法戰爭的重要轉折點。
  • 論國民士氣12章34節:《戰爭論》對1812年俄法大戰的分析
    上一節中,聞櫻桃醉記述了1812年,拿破崙大軍前後出動約70萬人遠徵俄羅斯,在佔領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後,未能繼續向前推進,而是在停留一個多月後開始撤退逃跑,在包括斯摩稜斯克會戰、波羅丁諾會戰、以及數不勝數的遊擊戰、人與自然之戰之後,70萬的拿破崙大軍只剩下3萬多人,幾乎全軍覆沒。
  • 那些不被我們熟悉的俄羅斯白銀時代作家
    提到俄羅斯文學,許多中國讀者往往想到的是下面這一串名字:託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阿赫瑪託娃、茨維塔耶娃、帕斯捷爾納克、巴別爾等,但對於布爾加科夫、勃留索夫、索洛古勃、安德列·別雷、布寧、安德烈耶夫等人則遠沒有上述名字那麼耳熟能詳。近日,由浙江文藝出版社推出的「雙頭鷹經典」將為中國讀者拓寬補充對於俄羅斯文學的視野。
  • 歐洲史:俄羅斯1812年衛國戰爭
    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19世紀俄羅斯的戰爭。19世紀初亞歷山大一世即位時,俄英矛盾尖銳,實際上處於戰爭狀態。在貴族的強大壓力下,亞歷山大一世迅速改變了其父保羅一世聯法反英的對外政策,為了鞏固俄國在歐洲的地位,重新回到了聯英反法的道路上去。
  • 名家專訪|劉文飛:託爾斯泰和普希金的優秀作品永不過時
    記者:多年來您一直致力於俄蘇文學研究,在您看來當下俄羅斯文學創作有什麼總體性?劉文飛:蘇聯解體之後的三十年來,俄羅斯文學的變化很大。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十九世紀輝煌的俄國文學基本上是男性作家創造的,在白銀時代有著一批優秀的女性寫作者,但她們的創作往往僅在詩歌方面,現在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在當下的俄羅斯,認真寫作的女性作家比男性作家還要多;最後,俄羅斯的文學意識形態也在不斷轉變,蘇聯解體之初,俄國文學放棄了特別死板的意識形態,變成了非傳統意識形態的文學,但近十年來,俄國文學中的宗教情懷再次佔領上風,出現了一大批訴諸人類信仰問題的作品,在形式上回歸了現實主義之後
  • 柴科夫斯基 第五交響曲 1812序曲
    推薦曲目:  E小調第五交響曲 第二樂章  1812序曲  《1812序曲》作於1880年春,作品以俄國人民反抗拿破崙侵略,取得決定性勝利的1812年的歷史事件為題材,生動地再現了俄國軍隊英勇反抗拿破崙入侵及人民歡慶勝利的莊嚴場面。
  • 種花家的鄰居——《最冷和最熱的俄羅斯》
    自彼得大帝時期開始,俄羅斯進入了改革期,無論是政治,文化,經濟,軍事,宗教,還是教育等方面,都做出了極大的變革,加上葉卡捷琳娜二世這位女沙皇的領土擴張時期,亞力山大一世反法聯盟勝利,終結拿破崙的時期,再到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時期,俄羅斯帝國漸漸成為了歐洲的新霸主。
  • 俄羅斯簡況(圖)
    國徽:1993年11月30日,俄決定採用十月革命前伊凡雷帝時代的、以雙頭鷹為圖案的國徽。轉自搜狐  從南方的大海到北極疆域轉自搜狐  到處是我們的森林和田野。轉自搜狐  你舉世無雙!轉自搜狐  你是上帝保佑的唯一沃土!
  • 新民藝評|從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的旋律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有這樣一部交響樂作品,在沒有現場音樂會的這段日子裡一直縈繞在我的耳畔,那就是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1812序曲》是老柴於1880年創作的一部大型交響樂作品,為了紀念1812年庫圖佐夫帶領俄國人民擊退拿破崙大軍的入侵,贏得俄法戰爭的勝利。該作品以曲中的炮火聲聞名世界,在一些戶外演出中,曾多次啟用真的大炮作為樂器使用。
  • 評展|從「拉斐爾前派」的純粹到俄羅斯繪畫的廣闊與鋪陳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熱展,本期評點展覽有上海博物館和劉海粟美術館的俄羅斯「巡迴展覽畫派」和「莫伊謝延科作品展」,兩個展覽如同一部現實主義俄羅斯近現代美術簡史;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大英博物館藏埃及木乃伊:探索古代生活」以開啟新技術對文物的再研究;英國國家美術館的「揚·凡·艾克和拉斐爾前派」以《阿爾諾芬尼夫婦像
  • 從聖彼得堡到莫斯科,俄羅斯為何遷都?
    公元1547年,伊凡四世大公加冕為俄羅斯沙皇,後世意義上的沙皇俄國正式成立,在此後的165年時間裡,俄國的首都始終是莫斯科。不過在1712年的時候,彼得大帝突然遷都聖彼得堡,隨後這座濱海城市便充當俄國的都城長達200多年,直到1918年新生的蘇聯再度將首都遷回莫斯科。從上述歷程上看,俄國的首都變遷主要歷經三個階段,其間的兩次遷都分別對應兩起時代巨變。
  • 【微評】強悍的「北極熊」:俄羅斯歷史與文化漫談
    俄羅斯人的祖先,也就在蒙古人治下達兩百多年。後來的事實證明,他們完美地繼承了蒙古人當年那種野心勃勃、徵服擴張的基因,還包括喜歡酗酒的天性——雖然現在俄羅斯迴避這一點,但他們確有明顯的歐亞混血痕跡。其次,沙皇時代的擴張與「歐化」進程。金帳汗國統治後期,國勢日漸衰落。
  • 《紐約時報》:俄羅斯反對派領袖納瓦爾尼打算返回俄羅斯
    昨日(9月14日),德國媒體報導稱,俄羅斯反對派領袖阿列克謝·納瓦爾尼的身體狀況正在持續好轉,他已經可以站起來說話了。在此之後,出現了有關納瓦爾尼進一步計劃的信息,美國媒體已經宣布了這些計劃。圖片來源:俄羅斯《軍事理論》官網因此,《紐約時報》在當地時間9月14日刊登的一篇文章中稱,在完全康復之後,阿列克謝·納瓦爾尼計劃返回俄羅斯並恢復他此前的政治活動。
  • 工業級嵌入式主控機MPC1812系列產品在智慧停車場的應用
    工業級嵌入式主控機MPC1812系列產品在智慧停車場的應用 2021年01月11日來源:我愛方案網 提要: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線上支付、雲平臺、大數據、物聯網技術在停車場管理中的應用快速開啟了停車場管理線上支付4.0時代,以及無人值守升級產物一自助停車5.0時代
  • 文化之旅:粗略了解俄羅斯的文化和教育
    俄羅斯文壇曾為世界造就了普希金、託爾斯泰、果戈理、萊蒙託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葉賽寧、高爾基、法捷耶夫、屠格涅夫,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一大批文學巨匠;俄羅斯畫壇湧現了列賓、列維坦等藝術大師。17世紀上半期誕生了俄羅斯的第一部小說《薩瓦·格魯津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