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節中,聞櫻桃醉記述了1812年,拿破崙大軍前後出動約70萬人遠徵俄羅斯,在佔領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後,未能繼續向前推進,而是在停留一個多月後開始撤退逃跑,在包括斯摩稜斯克會戰、波羅丁諾會戰、以及數不勝數的遊擊戰、人與自然之戰之後,70萬的拿破崙大軍只剩下3萬多人,幾乎全軍覆沒。
關於1812年俄法戰爭,西米衣谷認為描寫記載得最好的是託爾斯泰的小說《戰爭與和平》,推薦小夥伴們閱讀劉遼逸翻譯作品。
此外,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也對這場戰爭進行過論述,我們在本文中摘錄幾段如下:
1812年的俄國戰爭也告訴我們:首先,想要徵服一個地域遼闊的國家是很困難的(其實人們早就應該知道這一點的);其次,會戰的失利、首都的淪陷和局部地區的失守,並不意味著不可能取得最後的勝利(以前,所有外交官都把這種情況會減少取勝的可能性看作是千古不變的真理,所以一旦遇到這種情況,就會被動地暫時接受一個不利於自己的和約);最後,這場戰爭又同時告訴我們,當敵人的進攻力量已經消耗殆盡時,原本是防禦的一方卻成為最強大的,在這種情況下,轉守為攻就是一種十分明智的做法。
……
博羅迪諾會戰(波羅丁諾會戰的另外一種譯法)也屬於這一類型的例子。關於這個例子,我們還要多說幾句,因為在我們看來,單單責備一下拿破崙是沒有意義的;同時我們認為,這種情況與其它類似的情況都是非常罕見的,即在會戰結束時,統帥被總體局勢所束縛。拿破崙的崇拜者,比如沃東庫爾、尚布雷和塞居爾,以及一些法國軍事作家嚴厲地責備了拿破崙,責怪他沒有在最後關頭用盡所有兵力將俄軍全部粉碎,否則足以使俄軍的失利變成徹底的失敗。在這裡我們並不打算詳細地解說雙方軍隊當時的情形,否則將會離題太遠,但有一點是很明確的,當拿破崙渡過涅曼河的時候,他率領的共三十萬人準備全部投入到博羅迪諾會戰中,但是最終卻只有十二萬人參加了博羅迪諾會戰。他也許是擔心這些兵力不足以用來向莫斯科進軍,而莫斯科看來是決定所有問題的關鍵點。在取得這次勝利後,他堅信能夠佔領這個首都,因為在他看來俄國人無法在八天內發起第二次會戰,拿破崙原本希望締結和約的地點是莫斯科。
如果能打垮俄軍,當然有更大的把握締結和約,但無論如何最重要的是要到達莫斯科,因為假如能夠率領一支兵力雄厚的軍隊抵達莫斯科,就可以依靠這支軍隊來控制首都,從而控制整個俄國和它的政府。可是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些抵達莫斯科的兵力沒有能力完成這一任務。但是,如果為了打垮俄軍而把自己的軍隊全部消耗在博羅迪諾會戰中,那就更無法做到這一點了。拿破崙深知這一點。在我們看來,他的選擇是完全正確的。因此這種情況不能歸於是統帥由於總的形勢而無法在勝利後進行初步追擊的例證。這裡所涉及的不只是單純的追擊問題。當天下午四時,勝負已經確定,但是俄軍仍然保留絕大部分陣地,而且並不打算放棄它。在拿破崙重新發起進攻時,他們準備進行頑強的抵抗,儘管這種抵抗必定會遭受徹底的失敗,但也會迫使對方付出慘重的代價。因此,我們只能把博羅迪諾會戰列入沒有進行到底的一類會戰中,就像包岑會戰。但是包岑會戰的失敗者寧願早點離開戰場,而博羅迪諾會戰的勝利者卻願意滿足於半個勝利,這不是因為他不確定結局是否已定,而是由於他的兵力無法獲得完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