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美國-1812年的戰爭

2021-01-11 一個有歷史的故事

1812年戰爭,焚燒華盛頓是一個英國入侵華盛頓特區的首都美國。

1814年8月24日,在紐約戰勝美國人後布萊登斯堡戰役由少將率領的英國部隊羅伯特·羅斯燒毀的建築物包括白宮(被稱為總統府),以及美國國會大廈,以及的其他設施美國政府。這次襲擊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最近美國人的報復多佛港被毀在上加拿大。縱觀美國的歷史,英國是唯一一個被佔領的國家華盛頓特區;華盛頓大火也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唯一一次美國獨立戰爭一個外國勢力擁有的被俘和被佔領美國首都。

總統詹姆斯麥迪遜英國在布萊德斯堡戰役中獲勝後,軍方官員和他的政府逃離了這座城市。他們最終在布魯克維爾,一個小鎮在馬裡蘭州蒙哥馬利縣今天被稱為「美國首都一天」。麥迪遜總統在卡萊布本特利的房子裡過夜,卡萊布本特利是一名貴格會教徒,在布魯克維爾生活和工作。本特利的房子,今天被稱為麥迪遜之家,仍然矗立在布魯克維爾。

襲擊開始後不到一天,一場突然的、非常猛烈的雷雨——可能是一場暴風雨颶風——滅火。它還派生出一個龍捲風穿過首都中心的憲法大道並舉起兩門大炮,然後將它們扔下幾碼遠,殺死了英國軍隊和美國平民。暴風雨過後,英國人返回了他們的船隻,其中許多船隻嚴重受損。對華盛頓的佔領只持續了大約26小時。「拯救華盛頓的風暴」過後,不久美國人返回了這個城市。

英國政府,已經與拿破崙法國,採取了防禦戰略美國1812年美國宣戰時。增援部隊被加拿大方面阻止,轉而依靠當地民兵和本土盟友來支持駐加拿大的英國軍隊。但是,在戰敗和流放之後拿破崙·波拿巴1814年4月,英國利用現有的兵力和船隻對美開戰。除了派往加拿大的增援部隊外巴瑟斯特伯爵是,負責戰爭和殖民地事務的國務卿派遣一個陸軍旅和更多的海軍艦艇前往百慕達群島在整個戰爭期間,對美國海岸的封鎖,甚至對一些沿海島嶼的佔領,都是在那裡進行監督的。他們決定在大西洋沿岸的突襲行動中使用這些部隊,把美軍從加拿大撤出。但是,指揮官們受到嚴格的命令,不得在內陸執行任務,也不得企圖控制領土。

1814年初,海軍中將長官亞歷山大·科克倫被任命為皇家海軍總司令北美和西印度群島站,控制以新百慕達船塢還有哈利法克斯海軍基地在整個戰爭中用來封鎖美國大西洋港口。他計劃在2000年發動攻擊,將戰爭帶入美國維吉尼亞反對紐奧良。

金鐘大廈溫德姆山,百慕達群島襲擊計劃地方(圖)

海軍少將喬治·考克本曾指揮中隊進駐切薩皮克灣自去年以來。6月25日,他寫信給科克倫,強調那裡的防禦薄弱,他認為幾個大城市容易受到攻擊。科克倫建議進攻巴爾的摩是,華盛頓和費城。7月17日,考克本建議把華盛頓作為攻擊目標,因為攻擊首都比較容易,「可能會產生更大的政治影響」。羅斯將軍指揮了一支4500人的軍隊,由第4 輕騎兵、第21皇家北英軍步兵第44 軍團和第85軍團步兵組成。

另一個動機是對1814年5月約翰·坎貝爾上校領導下的美國部隊在英國看來「肆意破壞伊利湖北岸私人財產」的報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突襲多佛港。一八一四年六月二日,喬治·普雷沃斯爵士是,總督關於加拿大人,寫信給科克倫金鐘大廈在貝利灣,百慕達群島呼籲對美國破壞私人財產的行為進行報復戰爭法。

相關焦點

  • 1812年英美戰爭,美國歷史上唯一一次連首都都丟了的戰爭!
    1812年英美戰爭,美國歷史上唯一一次連首都都丟了的戰爭!美國在1775—1783年的獨立戰爭獲勝。既然美國是通過打敗英國,推翻它的殖民統治而獲得獨立的,那麼兩國的恩怨就自然不會因為一場戰爭而了結。第一次獨立戰爭之後,美英兩國籤訂了《巴黎條約》,規定密西西比河以東是美國的領土,但美國並不滿足,而是想要藉助戰爭的勝利繼續擴張領土,這就威脅到了英國的利益,英國並不想看到美國實力壯大起來。所以,英國對於美國仍然採取在各方面打壓的態度。
  • 白宮被燒毀後美國是被神風所救?1815年1月8日美軍結束1812年戰爭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薩沙歷史上的今天白宮被燒毀後美國是被神風所救?1815年1月8日美軍結束1812年戰爭1815年1月8日:美軍於紐奧良戰役獲勝結束1812年戰爭。很多人不知道1812年戰爭,這也被稱為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它從1812年開始,持續了接近3年時間。
  • 1812年美英戰爭爆發,各州害怕失去對民兵的領導權導致初期失利
    1812年美英戰爭不同於獨立戰爭,後者是一場全面戰爭,舉國參戰,而1812年美英戰爭可以說是一場有限的戰爭,美國和英國參展的規模和人數也不是很大。但是就是這場有限的戰爭,開啟了美國現代化軍事思想的道路。
  • 高清組圖:俄羅斯重演波羅金諾戰役紀念1812年戰爭200周年
    今年是俄羅斯1812年戰爭勝利200周年,俄羅斯各地舉行了大型慶祝活動。9月2日,在俄羅斯1812年戰爭的決定性戰役——波羅金諾戰役的古戰場舉行了大型戰役重演活動,數千名演員身著戎裝、騎著戰馬,在火炮聲中真實還原了當年宏大的戰爭場景。當日,約有10萬名觀眾來到現場參觀了表演。 波羅金諾戰役是1812年俄法戰爭的重要轉折點。
  • 1812年戰爭:北角戰役
    1814年9月12日,英國進攻馬裡蘭州巴爾的摩時,爆發了北角戰役1812年戰爭。隨著1813年的結束,英國人開始將注意力從拿破崙戰爭與美國的衝突。這始於海軍力量的激增,皇家海軍擴大並加強了對美國海岸的全面商業封鎖。這削弱了美國的商業,導致通貨膨脹和商品短缺。
  • 歐洲史:俄羅斯1812年衛國戰爭
    1802年,拿破崙·波拿巴當上了法國終身的執政官,與英國爭奪歐洲以至世界霸權,是拿破崙對外政策的基本出發點,1803年英法兩國重新開戰。法國進軍德國和義大利使俄國的利益受到威脅。1804年3月,法軍進入巴登,逮捕了居住在那裡的波旁家族的後裔昂吉安公爵,並將其押解回巴黎處死。俄向法國提出強烈抗議,並與其斷絕了外交關係,俄法矛盾急劇尖銳。同年9月,俄英籤訂了兩國同盟條約草案。
  • 茲拉託烏斯特的冷兵器:沙俄崛起與1812年俄衛國戰爭的見證者
    但沙俄政府在1811年有了個新主張,即建設一個專門生產特定兵器的新兵器中心,從而為圖拉「減負」。當時,拿破崙戰爭席捲至東歐,1812年俄羅斯衛國戰爭爆發,營造新兵器中心的計劃被擱置,直到戰爭結束後才重新被提起。
  • 莫斯科基督救世主大教堂,為紀念1812年俄國對拿破崙戰爭勝利而建
    原是為紀念1812年俄國對拿破崙戰爭勝利而建的,1831年完成設計,8年後奠基,是一座集宗教性和歷史性於一身的紀念建築物,是俄羅斯最大的東正教教堂,可同時容納一萬人。這座教堂內的壁畫與聖像畫經過細心雕琢,製造出壯闊的空間感。
  • 論國民士氣12章34節:《戰爭論》對1812年俄法大戰的分析
    上一節中,聞櫻桃醉記述了1812年,拿破崙大軍前後出動約70萬人遠徵俄羅斯,在佔領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後,未能繼續向前推進,而是在停留一個多月後開始撤退逃跑,在包括斯摩稜斯克會戰、波羅丁諾會戰、以及數不勝數的遊擊戰、人與自然之戰之後,70萬的拿破崙大軍只剩下3萬多人,幾乎全軍覆沒。
  • 美國介入的戰爭中有哪些是沒打贏的
    美國歷史如果從五月花號算起迄今只有400年,不過當五月花號登陸北美大陸時世界上其實並不存在美利堅合眾國這樣一個國家。之所以寫美國歷史從五月花號寫起其實就像寫《三國演義》從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寫起一樣——寫美國歷史當然也要從其正式建國之前那些導致這個國家最終孕育形成的因素寫起。
  • 白宮名字由來:源於1812年美英戰爭中,英軍火燒總統官邸「所賜」
    1783年9月3日籤署的《巴黎和約》,不僅標誌著英國承認了美國獨立,還使新生的美國獲得了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其它殖民地15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此時,美國的領土已經達到了230萬平方公裡,但是依然不能滿足這個新生國家對於領土的渴望。於是在1803年,美國從法國手中買下了路易斯安那。
  • 新民藝評|從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的旋律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有這樣一部交響樂作品,在沒有現場音樂會的這段日子裡一直縈繞在我的耳畔,那就是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1812序曲》是老柴於1880年創作的一部大型交響樂作品,為了紀念1812年庫圖佐夫帶領俄國人民擊退拿破崙大軍的入侵,贏得俄法戰爭的勝利。該作品以曲中的炮火聲聞名世界,在一些戶外演出中,曾多次啟用真的大炮作為樂器使用。
  • 歷史上的14號,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也代表著美國內戰的開始
    1784年1月14日,歷史上的今天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了。歷史背景:哥倫布發現美國大陸後,各國殖民紛紛來臨。其中,大英帝國在北美西海岸建立了13個英屬殖民地。殖民地為英國本土提供了豐富的物資。矛盾發生在這裡,不能調和,沒辦法,開始戰爭吧。但是有一個前提是,這種殖民地的反抗和我國古代歷史上的犯作亂象一樣,矛頭肯定不是朝向皇帝,殖民地的反抗自然也不是朝向國王,反饋貪婪腐敗的內閣,聰明的國王善良善良,典型的清君方。萊剋星頓的槍聲響起後,殖民地成立的大陸議會還向國王喬治三世提交了和平委託書,在委託書中充分表達了對國王的忠誠,要求國王約束內閣,停止了對他們的壓迫。
  • 《1812序曲》和《列寧格勒交響曲》
    法國18世紀唯物論者赫韋修士1789年革命前夕說:「只有偉大的熱情才能創造偉大的人」。管弦樂《1812序曲》同交響樂《列寧格勒交響曲》,柴可夫斯基與蕭士塔高維奇,俄羅斯抗擊拿破崙入侵和蘇聯反擊希特勒進攻。艱苦卓絕的兩場戰爭,震撼人心的兩大作品。
  • 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無比輝煌的慶典序曲:一點一點啃古典007
    享玩音樂:一點一點啃古典《1812序曲》,也稱為《1812慶典序曲》,作品第49號,降E大調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於1880年創作了《1812序曲》,這部作品是為了紀念1812年俄國擊敗法軍,贏得俄法戰爭勝利的歷史事件
  • 《利維坦》捕鯨業如何塑造美國歷史?
    正如多林所言,「捕鯨一直是這個國家演變的重要動力之一,無論從字面意義還是從象徵意義來講,美國的文化、經濟,甚至精神都可以說是從鯨魚身上得來的。」為避免陷入當代環境保護主義的論調,多林拒絕討論捕鯨是否道德,而更強調捕鯨業如何影響了美國歷史。該書的談論範圍,上起於1614年約翰·史密斯北美沿岸捕鯨,下止於1924年「流浪者號」最後的捕鯨之旅。
  • 音樂藝術中心線上課堂|音樂裡的春天之三十五《1812序曲》
    今天繼續聽俄國作曲家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降E大調序曲「1812」,作品第49號)。這是柴科夫斯基於1880年創作的一部管弦樂作品,為了紀念1812年庫圖佐夫帶領俄國人民擊退拿破崙大軍的入侵,贏得俄法戰爭的勝利。該序曲於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
  • 美國歷史十大燒錢戰爭公布 二戰位居第一
    在美國歷史上,很多早期戰爭都以奪取土地而終結。美國在19世紀40年代的美墨戰爭中,奪取了如今美國西南部的大部分土地。同樣,在19世紀末的美西戰爭中,美國奪取了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賓的控制權。二戰之前的所有衝突中,幾乎所有的美國防預算都花在了直接衝突上,也就是戰爭開銷。例如,美國花了1899年GDP的1.1%來打美西戰爭,總國防開銷僅佔GDP的1.5%。
  • 柴科夫斯基 第五交響曲 1812序曲
    推薦曲目:  E小調第五交響曲 第二樂章  1812序曲  《1812序曲》作於1880年春,作品以俄國人民反抗拿破崙侵略,取得決定性勝利的1812年的歷史事件為題材,生動地再現了俄國軍隊英勇反抗拿破崙入侵及人民歡慶勝利的莊嚴場面。
  • 美國歷史:感恩節的由來——幸運的火雞與不幸的印第安人
    北美獨立戰爭期間,絕大多數印第安部落都站在英國一邊。1778年7月,以印第安人為主的鎮壓部隊,殘忍地屠殺了近400名擁戴獨立的白人。這就是美國史上著名的「懷俄明慘案」。而北美獨立戰爭的最後一場陸戰,竟然也是發生在大陸軍與印第安部落之間。1782年11月,克拉克將軍擊潰了驍勇的印第安人肖尼部落,並將其驅逐到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