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德國工程師尼古拉斯·奧託1876年發明四衝程發動機,大大提升了發動機的熱效率,成為人類工業歷史上繼蒸汽機之後又一偉大發明;而這之後汽車的發明也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時至今日我們可以看到奧託循環、阿特金森循環和米勒循環三種不同的四衝程發動機,這三者到底有何區別?對汽車動力又有何影響呢?
工程師的終極目標
汽車發明之後,為了提升車輛性能,增加氣缸數可以簡單粗暴的提升車輛動力。但對於發動機工程師而言,提升單個氣缸的熱效率與增加氣缸數目,顯然前者在技術上更有吸引力。問題自然就回到了「如何提升發動機熱效率?」(動力更強油耗更低)這一根本問題上。
可以說內燃機技術爆發的時代,發動機工程師的終極目標就是如何最大化的榨取內燃機的效能。
奧託循環的特徵
尼古拉斯·奧託的設計是:四衝程內燃機在一個工作循環內完成進氣、壓縮、膨脹、排氣四個衝程。較二兩衝程發動機而言,因其配氣結構更為完善,進氣排氣過程也更為獨立,減少了可燃氣體與廢氣之間的混合情況,發動機的熱效率自然更高。
尼古拉斯·奧託的四衝程發動機,最大一個特點是其發動機壓縮比(氣缸內氣體被壓縮的程度)與膨脹比(氣缸內氣體膨脹的程度)是一致的。即壓縮比=膨脹比,我們把此種循環稱之為奧託循環。
顯然,使用四衝程提升了發動機的熱效率,那麼發動機的熱效率能不能進一步提高呢?
阿特金森的另闢蹊徑
尼古拉斯·奧託在1876年獲得四衝程內燃機專利。6年以後當英國工程師詹姆斯·阿特金森(James Atkinson)要研發一種新發動機時,就不能沿用奧託的結構了。
為了規避專利,同時也為了提高發動機的熱效率,詹姆斯·阿特金森研製了一款發動機,其通過複雜的連杆巧妙的實現了活塞壓縮行程小於活塞膨脹行程,即壓縮比<膨脹比。效果如何呢?舉個例子:子彈分別從手槍和步槍中發射,後者射程遠更一樣,是因為步槍槍管更長,火藥氣體做功的距離也就更長。自然,使用阿特金森循環的內燃機熱效率比奧託循環的更好。
但是,如今奧託循環發動機仍然是主流,原因是阿特金森循環發動機複雜的連杆結構導致發動機體積過大,不適宜裝配的狹小的車廂內,同時故障率也較高,其更多使用在大型船舶發動機上。
那麼有沒有一種技術即可以實現較大的膨脹比,又規避阿特金森循環發動機體積巨大、結構複雜、故障較高的缺點呢?
米勒的理論構想
美國人米勒在1940年代提出了米勒循環的理論構想:在奧託循環的基礎上,保持發動機膨脹比不變,適當減少發動機壓縮比,從而同樣實現:壓縮比<膨脹比(即阿特金森循環)。如何實現減少壓縮比的呢,我們來看一張圖:
發動機控制系統,通過進氣門可變正時技術,較晚關閉進氣門,有意讓一部分壓縮空氣排出氣缸(即進氣反流)。燃燒室容積沒變,但氣缸壓縮的容積變小了,壓縮比自然變小。從而巧妙的實現了阿特金森循環的特性,但卻沒有過於複雜的機械連杆結構。與阿特金森循環相比,他們達到的效果是相同的,但是從結構上來說他們有著本質的區別。
總之,我們把通過進氣門正時控制實現壓縮比<膨脹比的技術稱之為米勒循環。把米勒循環從一種理論構想最終工程化的是馬自達,同時也申請了諸多專利。因此,目前許多汽車廠商為了規避專利名稱,把米勒循環的發動機都稱之為「阿特金森循環」發動機。
米勒循環結構簡單,熱效率又比奧託循環的要高,為什麼米勒循環沒有成為主流的發動機技術呢?
米勒循環的最大缺點
米勒循環最大的缺點就是壓縮行程中,部分被壓縮的氣體被排除氣缸外。可燃氣體(氧氣)少了,發動機可以做的功自然也少了。舉個例子:豐田的雷凌雙擎發動機排量為1.8L,而其最大功率僅有73KW,而大眾Polo 裝備的EA211 1.6L發動機,最大功率卻又有81KW。簡單一句話總結:米勒循環通過犧牲車輛的部分動力性來換取經濟性。
混動時代的米勒循環
使用米勒循環的發動機中低轉速功率輸出不如奧託循環,而在這個轉速區間的動力對車主又特別重要。因此在常規動力時代,米勒循環僅僅是一種非主流技術。隨著混動時代的來臨,混動車型在車輛起步階段,由電動機驅動,電動機低速扭矩大,使汽車加速快,以此來彌補了阿特金森循環發動機的低轉速動力性不足缺陷。而到了中高轉速時,米勒循環的發動機熱效率高,又可以提高燃油的經濟性。可見在混動時代米勒循環發動機的春天已經到來了。
總結:
奧託循環的壓縮比等於膨脹比,而阿特金森循環和米勒循環的壓縮比都小於膨脹比;但是,阿特金森循環和米勒循環實現的方式截然不同,前者通過複雜的機械連杆實現,後者則是通過進氣門正時控制實現。米勒循環中低轉速動力不如使用常規奧託循環的發動機,而中高轉速區間則燃油經濟性好於奧託循環。純電動汽車時代到來前的混動時代,米勒循環(包括宣傳的阿特金森循環)發動機必將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