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科學家對矽的導電性進行了最敏感的測量

2021-01-15 騰訊網

為了在矽中產生電荷,研究人員將脈衝雷射照射到樣品上。使用可見光的單光子測試僅能穿透矽樣品很小的厚度-約為微米級(百萬分之一米)或更小。但是,新的使用近紅外光的雙光子測試可以穿透矽的深度更大、更深,達到毫米級或更大。單光子測試會在相對較小的體積中產生大量電荷(此處顯示為正負)。相比之下,雙光子測試在大得多的體積中產生的電荷要少得多。圖片來源:S. Kelley/NIST

矽是最著名的半導體,在包括手機、筆記本電腦和汽車電子等電子設備中無處不在。現在,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的研究人員對矽中電荷移動的速度進行了迄今為止敏感度最高的測量,這是衡量矽作為半導體性能的標準。他們使用一種新穎的方法發現了矽在科學家以前無法測試的情況下,特別是在超低電荷水平下的性能。新的結果可能提出進一步改善半導體材料及其應用的方法,包括太陽能電池和下一代高速行動網路。NIST的科學家在Optics Express中報告了他們的結果。

與以前的技術不同,新方法不需要與矽樣品進行物理接觸,並且使研究人員可以輕鬆測試相對較厚的樣品,從而可以最準確地測量半導體性能。

NIST的研究人員以前使用其他半導體對該方法進行了原理驗證測試。但是,這項最新研究是研究人員第一次將這種基於光的新技術與傳統的基於接觸的矽方法進行對比。

現在要確切地說出行業如何使用這項工作還為時過早。但是,新發現可能是未來工作的基礎,該工作致力於為各種應用製造更好的半導體材料,包括潛在地提高太陽能電池、單光子光探測器、LED等的效率。例如,NIST團隊的超快測量非常適合測試高速納米級電子設備,例如第五代(5G)無線技術中使用的那些設備。此外,本研究中使用的低強度脈衝光模擬了太陽能電池從太陽接收的低強度光。

NIST的蒂姆·麥格納內利(Tim Magnanelli)說:「我們在本實驗中使用的光類似於太陽能電池在陽光明媚的春日可能吸收的光強度。因此這項工作有可能在未來找到提高太陽能電池效率的應用。」

可以說,這項新技術也是對矽中電荷的移動如何受到摻雜產生基本了解的最佳方法,摻雜是光傳感器單元中常見的一種過程,涉及將材料摻入另一種摻雜物質(稱為「摻雜劑」)。增加電導率。

深入挖掘

當研究人員想要確定某種材料作為半導體的性能時,他們會評估其導電性。衡量電導率的一種方法是測量其「載流子遷移率」,即電荷在材料中移動的速度。負電荷載流子是電子;正電荷載流子稱為「空穴」,是缺少電子的地方。

測試載流子遷移率的常規技術稱為霍爾法。這涉及將觸點焊接到樣品上並使電流在磁場中通過這些觸點。但是這種基於接觸的方法有缺點:結果可能會因表面雜質或缺陷甚至接觸本身的問題而出現偏差。

為了解決這些挑戰,NIST研究人員一直在嘗試使用太赫茲(THz)輻射的測量方法。

NIST的太赫茲測量方法是一種快速,非接觸式的測量電導率的方法,該方法依賴於兩種光。首先,可見光的超短脈衝會在樣品中產生自由移動的電子和空穴,這一過程稱為「光摻雜」矽。然後,在遠紅外至微波範圍內,用太赫茲脈衝(其波長比人眼所見的波長長得多)照射樣品。

與可見光不同,太赫茲光甚至可以穿透不透明的材料,例如矽半導體樣品。多少光穿透或被樣品吸收取決於有多少載流子可以自由移動。載流子自由移動越多,材料的電導率就越高。

NIST的化學家泰德·海威爾(Ted Heilweil)說:「這種測量不需要接觸。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只有光。」

尋找最佳點

過去,研究人員使用可見光或紫外光的單個光子執行光摻雜過程。

但是,僅使用一個光子進行摻雜的問題在於,它通常僅以很小的方式穿透樣品。由於太赫茲光完全穿透了樣品,因此研究人員可以有效地使用此方法來研究非常薄的矽樣品-大約10至100納米,比人類頭髮的厚度薄約10000倍。

但是,如果樣品那麼薄,研究人員就會遇到與傳統霍爾技術相同的問題,即表面缺陷會扭曲結果。樣品越薄,表面缺陷的影響越大。

研究人員陷入了兩個目標之間:增加矽樣品的厚度,或提高單光子光的測試靈敏度。

研究人員的解決方案是一次用兩個光子照射樣品,而不是一次一個。

通過在矽片上照射兩個近紅外光子,科學家仍然只使用少量的光。但這足以通過更厚的樣本,同時仍能每立方釐米產生最少的電子和空穴。

麥格納內利說:「兩個光子同時被吸收,我們可以更深入地進入材料,並且可以看到產生的電子和空穴少得多。」

使用雙光子測量意味著研究人員可以將功率水平保持在儘可能低的水平,但仍可以完全穿透樣品。常規測量可以解析每立方釐米不少於100萬億個載流子。NIST團隊使用其新方法可解析僅10萬億載流子,靈敏度至少提高了10倍,從而降低了測量門檻。

到目前為止研究的樣本比其他一些樣本厚-大約半毫米,這已經足夠厚以避免表面缺陷問題。

在降低測量自由空穴和電子的閾值時,NIST研究人員發現了兩個令人驚訝的結果:

其他方法表明,隨著研究人員產生越來越少的電子和空穴,他們的儀器測量樣品中越來越高的載流子遷移率,但只能達到一個點,此後載流子密度變得非常低,遷移率達到平臺狀態。通過使用他們的非接觸式方法,NIST研究人員發現平臺期發生在比以前認為的更低的載流子密度上,並且遷移率比以前測得的高50%。

海威爾說:「這種意外結果向我們展示了我們以前對矽所不了解的東西。儘管這是基礎科學,但更多地了解矽的工作方式可以幫助設備製造商更有效地使用它。例如,某些半導體在比目前使用的摻雜水平更低的情況下可能會更好地工作。」

研究人員還在另一種流行的光敏半導體砷化鎵(GaAs)上使用了該技術,以證明其結果並非矽所獨有。他們發現,在GaAs中,載流子遷移率隨著載流子密度的降低而繼續增加,這比常規接受的極限低約100倍。

NIST未來的工作可能集中在對樣品應用不同的光摻雜技術,以及改變樣品的溫度。用較厚的樣品進行試驗可能會在半導體中提供更令人驚訝的結果。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們對矽的導電率進行了迄今為止最敏感的測量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為了在矽中產生電荷,研究人員將脈衝雷射照射到樣品上。利用可見光進行的單光子測試只能以微小的方式穿透矽樣品——以微米或更小的數量級。但是新的雙光子測試使用近紅外光穿透矽的深度,達到毫米或更深。
  • 科學家對矽的電導率進行了最敏感的測量
    矽是最常見的半導體材料,在包括手機,筆記本電腦和汽車電子設備的電子設備中無處不在。現在,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的研究人員對矽中電荷移動的速度進行了測量,這是衡量矽作為半導體性能的標準。他們使用一種新穎的方法發現了矽在科學家無法測試的情況下的性能,特別是在超低電荷水平下。
  • 白熾燈最護眼嗎?用矽光電池測量白熾燈頻閃
    有一種神話認為白熾燈是最「護眼」的,而LED傷眼睛。白熾燈的光譜連續,算一個優點;但頻閃相對於目前的燈具是最嚴重的。 現在用矽光電池和示波器簡單快速地測量一下其頻閃,後續會有更精確的方法。測量環境矽光電池使用 2CU8(圖中圓形的那個). 其頻譜響應是 300~1000nm;其頻率響應(對亮度波動的響應)數據沒查到,但實測對於100Hz(市電頻率的兩倍)的白熾燈頻閃是沒問題的。測量時的環境光線越暗越好。實測是1.2Lux,此時矽光電池電壓約30mV。
  • 納米半導體摻雜鋁大大提高導電性
    一個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微結構物理學研究所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了一個可以用來製作具有非常強導電性矽納米線的效應:利用鋁作為催化劑生成這類納米線。科學家們發現,矽在這一過程中吸收的鋁,大大超過了他們的預期。摻雜的鋁含量高,改善了納米線的導電性。這一效應可用來製造其他高摻雜性的納米材料。    科學家們發現,矽在這時候吸收的鋁甚至能超過熱力學定律允許的1萬倍。
  • 科學家發布迄今為止最「高清」太陽照片:像流動的黃金
    Inouye太陽望遠鏡(DKIST),拍下了迄今為止太陽表面最高清的圖片,為科學家們提供了重要的細節。高清圖像裡,太陽仿佛是流動的黃金,展現出太陽作為等離子體複雜的結構,呈現出細胞狀的結構。DKIST捕捉到的細節精確至30公裡(18英裡)寬,每個「細胞」都相當於德克薩斯州那麼大。為人類認識太陽和預測太陽活動,提供了更進一步的素材。
  • 科學家造世界最圓球體 有望成千克新標準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7月3日消息,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導,最近,一個由工程師和能工巧匠組成的國際小組造出一對幾近完美的球體,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圓的物體,科學家希望它能夠成為千克度量新標準。
  • 腦神經科學家繪製出迄今為止最詳細的大腦區域地圖
    此前最著名的大腦地圖之一也僅僅是基於組織中細胞的排列方式將大腦皮層分成52個區域。 為了構建地圖,由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家Mathew Glasser領導的團隊使用了從 210 位健康年輕人那裡收集而來的成像數據,這些人參加了人腦連接組項目(Human ConnectomeProject),此項目是美國政府資助的旨在繪製大腦結構和功能連接。
  • 納米科學:科學家使用氧氣,剪刀,製作獨立的單原子矽層!
    納米科學:科學家使用氧氣,剪刀,製作獨立的單原子矽層!該材料是矽,矽是最薄的矽形式,由二維矽晶體層組成。電子在矽質中移動超快,減少了驅動電子設備所需的能量,並為更小,靈活,透明和低能耗的電子設備鋪平了道路。
  • 數百名科學家製作出迄今為止最大3D宇宙地圖
    在對400多萬個星系和蘊含巨大能量的超亮類星體進行分析後,天體物理學家們當地時間周一公布了迄今為止最大的3D宇宙地圖。
  • 科學家測量宇宙形成以來所有恆星發射的所有光子數量
    為了測量星光的發射量,克萊姆森科學學院的馬克·阿耶洛及其同事轉向了美國宇航局費米伽馬太空望遠鏡的數據。費米望遠鏡於 2008 年推出,迄今為止提供了有關伽馬射線(最具能量形式的電磁輻射)以及它們與河外背景光(EBL)相互作用的寶貴信息- 一種由所有紫外線組成的「宇宙霧」,可見由恆星或附近的塵埃發出的紅外光。
  • 外媒:數百名科學家製作出迄今為止最大3D宇宙地圖
    外媒稱,在對400多萬個星系和蘊含巨大能量的超亮類星體進行分析後,天體物理學家們當地時間周一公布了迄今為止最大的3D宇宙地圖。據法新社日內瓦7月20日報導,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鐵盧大學的威爾·珀西瓦爾說,來自全球約30家機構的數百名科學家通過努力「全面展示了宇宙的膨脹」。
  • 有機半導體導電性會受到水的影響!
    (圖片來源:Thor Balkhed)然而,有機半導體的導電效率,卻比不上矽或者其他無機材料製成的半導體。科學家們發現,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在有機材料中形成的陷阱會困住載流子。全世界有幾個研究小組一直致力於理解這些陷阱的位置,以及如何消除它們。
  • 矽整流二極體的檢測方法
    矽整流二極體是廣泛用於通信、化工、交通及其他電子設備電源部分,在汽車電子中常用。下面,我們主要看一下汽車電子中矽整流二極體的檢測方法有哪些。
  • 用三個直徑0.9微米的矽土球,3D列印出迄今為止最微小的納米雕塑
    (詳情閱讀原文)新年之初,一張3微米高的微笑雪人照片席捲網絡,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實驗室的科學家們藉助電子束微影系統,用三個直徑只有0.9微米的矽土球堆成了它。憨態可掬的表情讓人們過了一把圍觀微觀雕塑的癮。但現在,人們無需手動,用3D列印就能製作出這樣可愛的微觀雕塑。
  • 首次拍出紅超巨星心宿二,迄今為止最詳細的大氣圖!
    天文學家最新繪製出迄今為止最詳細的紅超巨星心宿二大氣圖,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和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卡爾·G·詹斯基超大型陣列(VLA)都具有前所未有的靈敏度和解析度,揭示了從紅超巨星恆星表面上方,整個色球,一直到風區,心宿二大氣的大小和溫度。
  • 豐田:正極導電性如何精確計算?
    炭黑(CB)是最常見的導電添加劑,其粒徑(< 50 nm)通常比活性材料顆粒(<10 μm)小得多,因此,即使只有少量的CB,由於尺寸比和結構效應,電極也能表現出很高的電子導電性。通常,導電/絕緣複合材料中的導電性符合逾滲理論,在複合電極中,CB為導體,其它成分(即活性材料和粘結劑)被認為是絕緣體。
  • 斯坦福石墨烯籠有效解決鋰離子電池矽負極問題
    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使用矽來作為鋰離子電池的負極材料,它每次充電可以存儲比目前商用的陽極10倍的能量,使高性能電池變得更小更輕
  • 使用二維材料製造的運算放大器,展現比矽基模擬電子的優勢
    使用二維(2D)材料製造的運算放大器,展現相對於矽基模擬電子的優勢物理世界是一個模擬世界,傳感器通常會測量需要在進行數字轉換之前進行預處理的模擬信號。通常使用剛性矽電子電路執行此預處理,這會限制柔性傳感器的功能。通常使用矽作為活性材料來製造模擬電路。
  • 電磁幹擾(EMI)解決方案———導電矽橡膠
    導電矽橡膠具有易成型、易加工、耐老化、耐高低溫、低成本、體積電阻率低、導電性可調以及電磁屏蔽性能好等優點,可根據需要添加不同的染色填料製成不同顏色的產品,在電磁屏蔽領域應用極其廣泛。導電矽橡膠的製備過程如下:按配方比例將矽橡膠生膠、導電顆粒、硫化劑、染色填料等組分依次加入開練機中,在室溫下混煉一定的時間,混煉均勻後出片;在硫化機模壓20min,溫度為180℃,壓力為15MPa;在烘箱中進行二次硫化,理溫度為200℃,時間4h。
  • [多圖+視頻]科學家發現全新碳納米纖維 具備如同金屬的高導電性
    科學家於1991年發現了碳納米管(CNT),跟一般的導電物質相比,其導電性能大大優於後者,當其重量為一般導電物質的1/6時,其導電性就能達到了一般導電物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