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不能至,心嚮往之 | 科學家給海底做CT

2020-07-17 地震三點通

遼闊的海洋底部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人類從未停止對海洋的探索。

《精衛填海》中哀怨執著的精衛鳥、

《哪吒鬧海》裡掀動怒海惡浪的四海龍王

皆源自古人對於海洋殘酷一面的畏懼。

《山海經》、《八仙過海》、《徐福出海》等傳誦千年的神話

則反映出古人對於海洋神秘一面的幻想。

直到1872-1876年英國「挑戰者」號環球考察

才揭開了人類向深海大洋進行科學探索的序幕。


一百多年以來,科技飛速發展,可用於海洋的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不斷湧現。聲學探測(回聲測深、多波束測深、旁側掃描聲吶)、原位觀測與衛星遙感,可以看成對海水以及海底表層的「望聞問切」——直接「診療手段」;

取樣(水樣和沉積物樣)可以比作「抽血化驗」;

而對海底表層以下的鬆散沉積物、固結巖石以及石油、天然氣、水合物等能源的探查,則需要藉助海洋地震的手段,如同做「CT」一樣。


CT(Computed Tomograpgy)是用X線束對人體某部一定厚度的層面進行掃描,基於人體各個組織的物理性質差異,可使器官、組織的結構和病變清楚顯影。


而海洋地震探測則是以海底巖石和沉積物的物理性質(密度、磁性、彈性、導熱性、導電性和放射性等)差異為依據,用多種物探方法和儀器,觀測並研究各種地球物理場的空間分布和變化規律,進而闡明海洋底的地質構造及其演化,查明各地質年代沉積物的分布,尋找石油和天然氣以及固體礦產資源。


海洋地震探測的實驗原理是利用在海水中人工激發的地震波向下傳播時,遇到不同速度、密度的地層分界面就會產生反射波或折射波返回海水中,用專門的儀器可記錄這些地震波,分析它的傳播時間、振動幅度與形狀等,通過專門的計算程序處理,能較準確地測定海底地層界面的深度和形態,從而推斷地層的巖性和結構。從淺部到深部,有不同的地震手段來給海底做CT。

身不能至,心嚮往之 | 科學家給海底做CT

針對不同深度地層,海洋地震探測手段有所不同:

淺層——淺地層剖面和單道地震;

中層——多道地震;

深層——海底地震儀


淺地層剖面(SBP)


淺地層剖面可以對海底做一個經濟快速的淺表層「CT」,它利用聲波在海水和海底沉積物中的傳播和反射特性和規律對海底沉積物結構和構造進行連續探測,從而獲得較為直觀的海底淺層地層結構剖面。


它的發射頻率較低,產生聲波的電脈衝能量較大,具有較強的穿透力,能夠有效的穿透海底以下幾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地層,同時它在海底淺表層的探測上有著很高的解析度,最高可達5釐米,可以反映豐富的海底地層結構及構造細節。此外,微地貌類型,比如海底麻坑、海底丘狀體、大型海底圓丘、泥火山等在SBP上都可以得以顯現。


身不能至,心嚮往之 | 科學家給海底做CT

淺地層剖面方法的作業航行示意圖、

船載計算機採集界面和成果剖面


單道地震方法


它主要用於以較高解析度探測海底下數十米至一兩千米左右深度範圍內的地層,提供該深度範圍內的地層結構等特徵。


單道地震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機械方法引起海底以下中、淺部地層震動,利用專業儀器記錄震源震動後中、淺部地層中各接收點原始震動信息,來解釋海底中、淺部地層結構等。單道地震具有配置靈活、操作簡單、高效經濟的特點。

身不能至,心嚮往之 | 科學家給海底做CT

單道地震方法的作業航行示意圖


多道地震方法


幾千米到上萬米的地層深度需要用多道地震探測。通過分析地層對人工激發地震波的振幅和傳播時間來推斷構造形態和巖性特性。所使用的地震波類型主要有反射波、折射波等。海上地震工作通常是以地震船隊的形式出現,多使用空氣槍震源,在地震船的航行過程中不斷地進行地震波的激發和接收,由於激發和接收均處於海水介質中,淺層速度穩定且吸收衰減少,獲得的海洋地震資料品質較高。

海洋多道地震探測可以分為二維地震、三維地震和四維地震探測。


二維地震探測是一條「線」的探測,得到的是一條測線的地震剖面,只能對測線之下的地層結構進行分析;


三維地震探測是一個「面」的探測,由地震船拖曳由多條等間距平行布放的電纜同時接收同一震源激發的地震反射信號,成像處理後得到是三維空間上的數據體剖面,能夠對一個勘探區域的地層結構進行整體分析解譯,它比二維地震探測更精確、更直觀,是海洋石油勘探的有利工具;


四維地震探測就是在三維地震的基礎上增加了時間維度的探測,即對相同的探測區域,在不同的時間上進行重複三維地震觀測。


就像醫生對比病人治療前後的CT檢查結果,分析治療效果和制定下一步的治療方案一樣,四維地震勘探主要應用在油氣田的開發階段,油氣開發工程師們通過對不同開發階段的三維地震探測成像結果對比,分析剩餘油氣的分布狀況與油氣運移特徵,制定下一步有針對性的開發方案。

身不能至,心嚮往之 | 科學家給海底做CT

二維多道地震的原理示意圖

身不能至,心嚮往之 | 科學家給海底做CT

三維多道地震的原理示意圖


海底地震儀(OBS)


對於超過萬米深度的探測,如果還是依賴船載檢波器收集信號,那麼就有些遙不可及了,這時候海底地震儀(OBS)就派上用場了,直接將檢波器放置在海底,探測深度可達30千米以上。


按照記錄信號源頻率的不同,OBS可以分為短周期和長周期,短周期OBS用於對海洋人工地震剖面的探測(人工源探測),探查海洋地殼和地幔的速度結構及板塊俯衝帶、海溝、海槽演化的動力學特徵等;長周期OBS用於觀測天然地震(被動源探測),等同於在海底布設流動地震臺站,研究天然地震的地震層析成像以及地震活動性和地震預報等。


近年來,隨著海底科學研究的不斷推進,海底地震儀也在向低成本、小型化、易回收、能長期置於海底的方向發展,並且在海洋深部結構和海洋油氣勘探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身不能至,心嚮往之 | 科學家給海底做CT

海底地震儀(OBS)工作原理示意圖

身不能至,心嚮往之 | 科學家給海底做CT

準備投放到預定海域的海底地震儀(OBS)實物


地球表面71%被海水所覆蓋,身不能至,心嚮往之。通過對海洋開展科學調查和探測,人類對海洋終於有了不夠全面但較為科學的認知。浩瀚的海洋還有太多的空白等待我們填補,有太多的奧秘等待我們探索......

相關焦點

  • CT檢查會致癌?哪些人不能做?你恐怕不知道
    做一次ct致癌概率大嗎?雖然說做ct會加大癌症的風險,但久久一次的ct並不會對健康有太大的影響,一般也不會因為做了一次CT就患癌症,大家不用太擔心。但也不能經常做ct檢查,因為研究證實,暴露在X射線下會導致多種腫瘤發生,包括白血病、甲狀腺癌、乳腺癌和肺癌等,還有可能導致唾液腺、胃、結腸、膀胱、卵巢、中樞神經系統和皮膚的腫瘤。
  • 做一次CT,對一般人的傷害有多大?終於有人肯說實話了
    相信很多人對於ct檢查都有聽說過吧,可能有些人雖然聽說過,卻不怎麼了解,只知道ct對人體的傷害是很大的。也因此有很多人在聽到需要做ct的時候就直接拒絕,生怕她對身體有什麼傷害。但其實,如果需要做ct檢查,就要進行,而且ct檢查雖然有危害,但是有些卻不是傷害特別明顯的。
  • 皮膚ct做局部還是全身_三維皮膚ct是全身照嗎
    皮膚ct做局部還是全身_三維皮膚ct是全身照嗎?白癜風是皮膚病的一種,白癜風在早期的時候肉眼有時候難分辨出區別,很多患者就是因為誤判漏判導致病情加重,對於這種沒有把握的疾病症狀,患者還是應該到專業的白癜風醫院進行檢查。檢測過病情之後,才能得到更好的治療。對於白斑白點,只有更為先進的技術才能做到更的檢查。
  • 做肺部ct可以查出什麼病?提醒:檢查前注意這5項
    隨著近些年環境的變化、菸民增多、大氣汙染、霧霾等多個原因的影響,患肺部疾病的人群也越來越多,而臨床上最常用到的肺部檢查就是ct。在眾多影像學檢查中,最常見的一種是ct,它也是臨床普及度較高、且相對簡單的影響血檢查方式,其檢查價格相對合理,容易被廣大患者所接受。
  • 黃大年:給地球做CT的科學家
    剛剛大學畢業的黃大年,在畢業留念冊上,就寫下了這樣的豪言,「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父輩們的祖國情結,伴隨著我的成長、成熟和成才,並左右我一生中幾乎所有的選擇。這就是祖國高於一切!」從他的一份工作自述中,也能清晰地管窺他高尚的內心世界。這是怎樣一位純粹的、有情懷的、赤膽忠心的科學家!
  • 人類能夠潛至海底一萬米嗎?科學家:單單海底生物就足以嚇退人類
    如果把地球面積做個比喻的話,那麼百分之三十是陸地,其中百分之七十就是海洋和河流了,那麼海洋中究竟存在著什麼呢?小時候就經常看書《海底兩萬裡》,海底究竟有沒有這麼深呢?據現在的科學研究表明,最深的海域是在日本,深度大概有一萬米。到現在還沒有人去到這麼深的海域,科學家也曾經說過,海底裡的東西足夠嚇退人類,那麼海底是存在什麼龐然大物嗎?
  • 海底奇觀|海洋生物之最
    小學的自然科學課堂裡也許提過,目前地球上,最大的海底哺乳類是藍鯨、陸地上的則是非洲象、最大的鳥類是鴕鳥,但海底生物們更勝一籌,有許多各種之「最」 ,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它們吧!最大的無脊椎生物大王酸漿魷(Colossal Squid)別名南極大王魷,居住地在南極深海,相當罕見;體型長達17至20米,體重可達500公斤,是目前所知最大的無脊椎生物,有著與抹香鯨廝殺戰鬥的能力,光眼睛就長達35釐米!
  • 郎朗身置海底對魚演奏
    郎朗身置海底對魚演奏
  • 科學家拍到罕見鯨落畫面:鯨屍沉至海底,章魚、蠕蟲在大快朵頤!
    鮮花枯敗凋落,落在地上會成為珍貴的養分,而當鯨魚死亡後,也會給大海留下一個持續數十年或數百年之久的「綠洲」,科學家給這過程起了一個飽含詩意的名字—鯨落(Whale Fall)。但海洋浩瀚無際,在鯨魚死亡後完全沉到海底之前幾乎不可能發現它。不過日前美國海洋研究團隊在加州海岸幸運地撞見這個罕見又駭人的鯨落現場,只見周圍還有一群章魚、清道夫魚跟食骨蠕蟲在大快朵頤。
  • 科學家拍到罕見「鯨落」畫面,鯨屍沉至海底,軀體被蠶食!
    科學家拍到罕見「鯨落」畫面,鯨屍沉至海底,軀體被蠶食!人們將一整條鱷魚沉入水底的時候,沒過一會兒,就引來了好幾隻的海蝨,海蝨樣子古怪又恐怖,它們的腹部有著密密麻麻的腳。此時鱷魚堅硬的盔甲已經毫無作用了,只能被這些海蝨給蠶食掉。
  • 做一次CT,對人體的傷害有多大?醫生來告訴你!
    相信很多人對於ct檢查都有聽說過吧,可能有些人雖然聽說過,卻不怎麼了解,只是認為CT對人體的傷害很大。因此我在問診時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就是很多病人在聽到需要做ct的時候就突然很猶豫或者直接拒絕,生怕這對身體有什麼傷害。那麼做一次CT,對人體的傷害到底有多大呢?
  • ct技師考試題庫全套!
    ct技師考試題庫全套!
  • 英國科學家在海底發現巨大洞穴能解釋百慕達三角時空隧道之謎
    今天,小編想和大家一起探秘百慕達三角時空隧道之謎,那麼百慕達三角是否真的存在時空隧道呢?神秘百慕達三角到底有多神秘?輪船飛機頻繁失事!首先和當地多變的天氣有關;其次本站認為和地質環境有關。比如當地可能蘊藏著磁鐵礦,會產生較強的磁力線閉環,而飛機,船隻在經過某一區域,剛好做切割磁力線的動作,也就產生電流。從而直接影響了機器運轉。
  • 科學家提出在海底建一道牆,以阻止冰川融化,網友:緩「冰」之計
    科學家提出在海底建一道牆,以阻止冰川融化,網友:緩「冰」之計隨著人類科技等更項領域的不斷發展,我們給自己營造出了一個更良好的居住環境,但給地球卻帶來了極大的破壞。有什麼辦法能緩「冰」之計?科學家建議在海底建一堵牆,可阻止冰川融化!南極的冰和海床所連接的地方被稱為接地線,科學家們經過研究發現,在南極的冰川中每年會有大概25米接地線的增長速度,但有超過10%的接地線在退後,這就導致了每年有上百平方公裡的冰川會浮在海面上。
  • 肺部ct能查出什麼病 檢查需要注意這些
    那麼,肺部ct能查出什麼病?做ct能檢查出什麼?ct掃描有危害嗎?下面我們就具體的來了解一下吧。肺部ct能查出什麼病任何檢查方式都有其適應範圍,沒有什麼檢查手段是萬能的。CT檢測對於血流方面是不錯,增強掃描可以提高解析度,檢查出疾病的機會提高。但是CT是射線檢測原理,需要權衡後開展。肺部檢查手段多,需要針對性的開展。
  • 科學家成功喚醒海底「1億歲老細菌」
    經過一番細心照料,日本的科學家成功在實驗室中喚醒一批古老、無聲卻又生機蓬勃的細菌,而它們的年紀……超過1億歲。科學家一直以來都知道,部分細菌有辦法在非常極端的環境中生存,例如:高溫、氧氣稀薄等。超長的壽命就連科學家也摸不著頭緒,諸野教授因此說道:沒有任何微生物學理論可以解釋,但我們就是發現了。這群古老的細菌來自2010年的綜合大洋鑽探計劃帶回來的樣本,採集自南太平洋環流的海底平原。這個區域的環境非常獨特,堪稱「海洋沙漠」。
  • 做一次CT,對人體的傷害有多大?對照《輻射劑量表》,心裡有數了
    「因為去年年中被查出肺部有纖維灶,所以做了3次CT,聽人說,多次做會致癌,是真的嗎?「 「本人身體體質很差,體檢要求做CT,可是我擔心輻射會致癌,怎麼辦?」
  • 百慕達三角之謎將解開?科學家在海底發現這些...
    視頻:揭開百慕達之謎?
  • 從平潭島挖海底隧道至臺灣
    彭阜南(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教授):  平潭至新竹線,在地質上條件較為單一,大陸一側的海底基底已固結成層,可作為隧道工程或橋梁工程的良好基礎;臺灣海峽處於臺灣地震帶的西帶西部,所有來自菲律賓海板塊的地應力,多在臺灣東帶和西帶都釋放了,臺灣海峽北部地區(包括從平潭島至新竹或桃園地帶)的地震強度和頻度都較南線為弱;北線迄今尚未發現有火山記錄,由於火山或海底火山噴發而導致的海嘯的危險性是不存在的
  • X光和CT不能做?
    X光和CT不能做?至於已經生了病,必須要做這些檢查的,就不要糾結了,哪個利、大哪個弊大應該心知肚明啦。不要因小失大,耽誤了病情。但從事放射相關專業的醫生,由於診療的需要,接受到的輻射機會比我們大眾高得多,幾乎是普通公眾的20倍!所以啊,我們根本沒有必要過於擔心。2手機的輻射對身體危害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