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盤點蘇人驚人太空項目 欲發射載大炮太空站

2020-11-26 環球網

【環球軍事報導】俄羅斯《莫斯科時報》網站11月18日發表題為《蘇聯讓人驚掉下巴的五大軍用太空項目》的報導稱,太空技術的軍事遺產可以追溯到納粹德國時期。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生產的V2彈道飛彈嚇壞了英國。二戰結束後,蘇聯和美國部分延續了這一計劃。美國將自己的太空計劃一分為二——軍用和民用,蘇聯卻只有一項計劃。莫斯科稱自己的太空計劃完全是用於民用目的,卻持續實施軍用項目——有時秘密進行,有時以民用項目作掩飾。《莫斯科時報》現對蘇聯的五大軍用太空項目介紹如下:

1.上世紀50年代——R-7洲際彈道飛彈

這款飛彈讓人類邁入了太空時代。R-7由生於烏克蘭的天才火箭設計師謝爾蓋·科羅廖夫研製。蘇聯當時的領導人赫魯雪夫希望R-7能使美國龐大的戰略轟炸機群成為過時貨,從而使美國不再具有核優勢。1957年10月4日,R-7派上了另一個用場——將人類首顆衛星Sputnik 1送上太空。該計劃最終演變為當代的「聯盟」號火箭。

2.上世紀60年代——「神風」衛星

上世紀60年代,空中偵察機被軌道間諜衛星取代。當時,蘇聯試圖摧毀美國部署在天上的窺探之眼。辦法相對簡單:給衛星的底盤裝上爆炸物,然後操縱衛星靠近敵方衛星,當兩者的軌道交叉時用爆炸物碎片毀壞敵方衛星。蘇聯曾在自己的衛星上進行試驗,但從未部署這種進攻性武器。

3.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米格-105「螺旋」

這種小型太空飛機旨在對抗美國空軍實施的被稱為Dyna-Soar的類似計劃。這種只能搭載一人的太空飛行器由火箭送上軌道。它為小尺寸戰鬥部(如衛星、偵察設備或武器)留出了空間,能像飛機一樣返回地球並著陸。米格-105研究工作的價值在上世紀70年代末顯現出來,當時勃列日涅夫(他認定美國的太空梭實際上是一種太空轟炸機)要求本國航天部門建造自己的太空梭「暴風雪」,以求與美國勢均力敵。

4.上世紀70年代——「鑽石」空間站

美蘇都曾計劃在特別空間站部署軍事人員,以監視對方。美國從未發射軍用空間站,但蘇聯人(他們是上世紀70年代空間站設計領域的開拓者)發射了3個「鑽石」空間站。不過他們從未承認過這件事。這3個據說裝有太空炮的「鑽石」空間站是在民用「禮炮」空間站計劃的掩護下發射升空的。該計劃最後還是被放棄了,因為衛星在執行偵察任務方面效率更高。

5.上世紀80年代——「極地」號戰鬥空間站

儘管有關「極地」號太空飛行器的詳情仍不清楚,但近年來開始浮出水面的說法顯示,當時蘇聯人尋求研製一種大型戰鬥空間站,旨在用反衛星雷射武器威脅美國總統隆納·雷根的「星球大戰」飛彈防禦計劃。據美國《航空航天雜誌》報導,一個空間站原型曾於1987年發射升空,但未能進入軌道,又落到了地球上。

如果「極地」號發射成功,它會成為遊戲改變者。蘇聯會搶在美國前面部署天基雷射武器系統——後來華盛頓最終放棄了這一項目。

相關焦點

  • 俄媒:中國2022年發射空間站 並向外國太空人開放
    原標題:中國計劃2022年發射天宮空間站俄媒:航天將實現跨越式發展參考消息網8月9日報導俄媒稱,中國計劃2022年發射天宮空間站。天宮預計將遵循與國際空間站類似的設計標準,並向外國太空人打開大門。
  • 中國料明年春季發射太空站核心艙,已選定太空人開展訓練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空間站(太空站)建造任務已全面開啟。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介紹,太空站核心艙將於明年春季發射。目前,執行太空站建造階段4次飛行任務的太空人乘組已經選定,正在開展任務訓練。
  • 俄航天集團專家提議使用電磁炮彈向太空發射衛星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2月16日消息 俄羅斯《拉沃奇金科研生產聯合體信使》雜誌刊文披露,俄國家航天集團的主要科研機構中央機械製造研究所(TsNIIMash)專家提議使用電磁炮彈載體發射小型衛星。文章指出,「我們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現代的技術能力已經適宜評估此前如何進入環地軌道空間的理念了,在地面建立質量動態加速系統就是其中之一,儒勒凡爾納(Jules Gabriel Verne)1865年寫的科幻小說中就曾首次提到了『月球大炮』的想法。」俄航天集團學者稱,「但這在當時還是科幻,現在已經有了150年前所沒有的新技術和新材料,這一理念已經可以實現。
  • 國際太空站的兩位太空人也收到聖誕禮物(圖)
    中新網12月26日電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俄羅斯一艘無人駕駛的飛船載著糧食、食水、燃料以及聖誕禮物抵達國際太空站。  兩位在太空站上的太空人收到的聖誕禮物包括巧克力、一些裝飾品以及DVD影碟。   美國太空人比爾·麥克阿瑟說:「聖誕老人的雪撬來了。」他還說,他與太空站上另一位太空人瓦列裡·託卡列夫,今年的表現很好,應該收到很多禮物。
  • 美太空船今天成功發射,載4名太空人升空;美國將建太空核電站
    (Cape Canaveral)發射升空,載著4名太空人駛向國際太空站,預計航程需要27小時。綜合CBS及《國會山報》報導,太空總署(NASA)向「飛龍號」發出準許後,標誌著私營企業首次可以參與載人太空任務。
  • 俄媒:中國成功發射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 在太空探索領域向美國發出新的挑戰
    俄媒:中國成功發射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 在太空探索領域向美國發出新的挑戰(© AP Photo / Andy Wong)(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弗拉基米爾 •費奧多羅夫):中國已經取得技術突破
  • 俄專家稱5年後國際空間站或崩,中國將成多國最優選,不包括美國
    【南方+11月27日訊】據11月26日俄媒報導,在俄科院太空委員會會議上,俄羅斯科學院通訊院士、蘇聯飛行員兼太空人、「能源」火箭航天集團第一副總經理索洛維約夫表示,2025年以後,國際空間站上將有大量構件發生故障。
  • 美媒關注中國太空站計劃:2022年前完成天宮三號發射
    美媒稱,在沒有太多宣傳的情況下,中國在2011年將自己的太空站——重達8噸的天宮一號送入軌道,它堅持了兩年,為中國建造和發射8.6噸重的天宮二號提供了實踐經驗。  據美國戰略之頁網站5月30日報導,天宮二號在2016年底發射升空,預計它能堅持更長時間。2017年4月,中國的一艘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實現了自動交會對接。
  • 俄媒:中國布局海上發射平臺 與傳統發射場形成互補
    參考消息網6月12日報導 俄媒稱,最近最重要的一條航天新聞,當屬中國首度自海上浮動平臺完成火箭發射,對中國來說具有火箭運輸上的優勢。在美國,「移動發射基地」施工潮也在湧動。據俄羅斯《消息報》6月10日報導,中國在6月5日首次海上發射「一箭七星」,讓人聯想到上世紀90年代雄心勃勃的「海上發射」項目。
  • 我國空間站發射時間正式確定,太空人數量超以往總人數
    中國空間站發射安排進入最後階段,發射時間已定,太空人也已選定!天宮空間站目標星辰大海,即將起航!據環球網採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信息,中國將於今年春季在海南文昌用長徵五號B遙二火箭發射空間站核心艙!屆時,這將標誌著中國籌劃多年的太空低地軌道常駐空間站建造的開始!
  • 美媒盤點:美太空軍創建周年六大事件
    原標題:美媒盤點:美太空軍創建周年六大事件參考消息網1月3日報導美國《防務新聞》周刊網站2020年12月31日刊發題為《2020年六大軍事太空事件》一文,作者為內森·斯特勞特。全文摘編如下:美國太空軍的頭一整年標誌著美軍在太空領域進入重要發展階段。從一個新生的軍種發展到籤訂大規模的新發射合同,2020年是太空領域繁忙的一年。
  • 俄媒:美國間諜衛星在近地軌道非常活躍
    參考消息網4月10日報導 據俄羅斯衛星網6日報導稱,美國智庫「安全世界基金會」(Secure World Foundation)近日發布的關於世界反太空防禦系統報告指出,美國「同步空間態勢感知項目」(GSSAP)軍事間諜衛星多次秘密靠近俄羅斯和中國的軍用、民用太空飛行器,並對其進行偵察。
  • 短短1年4次發射失敗,中國航天是怎麼了?俄專家:絕非驚人巧合
    這些年我國在航天領域,有了重大的突破,而我國的航天事業也得到了大力的發展,並且多年來,我國也成功的發射了成千萬上萬顆人造衛星。尤其隨著北鬥導航系統的最後一顆組網衛星,成功的發射,更是完善了我國的衛星導航系統,並且可以服務於全球。同時也表明,我國發射衛星的成功率也非常的高。然而近期卻傳出,我國固體運載火箭再次發射衛星任務失敗。短短一年之內4次發射失敗,中國航天這究竟是怎麼了?
  • 中國衛星實力曝光,拍下美國車輛實時動態,俄媒:之前藏得太深
    俄媒對此評論道,我國之前藏得太深,如果不是吉林一號頻頻發布新動態,外界都不知道我國的衛星遙感技術已經發展到如此地步。吉林一號身上集中了諸多先進技術,比如星載一體。以前的普通衛星是沒辦法做到這一點的,因此這些衛星往往非常重而且成本高昂,不適合大規模商用。在突破了這一技術之後,我國科研人員成功地把衛星的重量和價格都降下來了,也讓吉林一號的出世成為了現實。
  • 這是什麼「神仙」大炮,炮彈能打到太空?看完你就知道
    然而在火炮的歷史中,出現過這樣一種火炮,它的炮彈能打到太空,並且還能發射衛星。這種火炮就是—巴貝多大炮。巴貝多大炮是上個世紀60年代加拿大的吉拉德·布爾博士主持研製的一種的超級大炮。因為它的試驗場在巴巴比斯島,因此它被稱為了「巴貝多大炮」。「巴貝多大炮」有多恐怖呢?它曾將190千克的炮彈打到了太空中。
  • 美國太空擴軍箭在弦上,俄急欲打造月球基地,還要拉上中國一起?
    美國太空領域進展神速與步履蹣跚的俄羅斯相比,他們在航天領域的老冤家美國現在倒是意氣風發。美國航天局的SLS超級火箭和&34;飛船等項目如今都已取得了階段性進展,美歐之間還達成了所謂的&34;合作計劃,其進取意識之強可見一斑。
  • 俄媒:中俄大學生研發第一顆衛星或2020年前發射
    參考消息網2月3日報導俄媒稱,烏拉爾聯邦大學稱,第一顆由中俄大學生研發的衛星應在2020年前被送上太空。不排除這顆衛星將從東方港航天發射場發射的可能性。  率先發射的「紫丁香二號」  2010年11月,哈工大衛星技術研究所的青年教師王峰在荷蘭做訪問學者時得知QB50工程將要啟動。QB50工程由比利時馮卡門流體動力研究院聯合歐空局等機構於2010年提出,邀請全球高校參與,採用50顆立方體衛星組網,計劃2016年底發射。該工程是目前世界上參與國家和地區最多的微小衛星國際合作項目,也將是一次發射衛星最多的項目。
  • 俄計劃2030年代初發射「光譜-M」太空望遠鏡
    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俄羅斯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發言人葉戈羅夫18日表示,俄「光譜-M」太空望遠鏡(毫米波天文臺項目)擬於2030年代初發射升空。   葉戈羅夫在發布會上說:「按計劃,『光譜-M』不會很快發射,要到2030年代初。」
  • 中國長徵5B火箭發射成功,中國的太空站也必將穩穩走起
    距離我國最後一次載人飛船的發射已經過去了4年;而我們原先的小型空間站——天宮一號,天宮二號分別於2018年,2019年主動墜毀。這一次的載人航天發射的技術積澱雖然談不上長,但是好像過去了好久。因為人類要想在太空中遨遊依然還是太難了。這個不像我們平常乘坐的交通工具,每天都會使用到。
  • 為什麼太空站不建在月球上,而是在太空中
    我們人類為了探索太空,了解宇宙我們建立了地球以外的基地空間站,為了長時間的生存和工作在太空裡,我們以空間站為跳板,來探索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