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20年5月5日18時,於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研製的我國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成功,並順利地將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送入預定軌道。這對於中國航天而言將是巨大的提振。原因就是在最近的前兩次發射中,我們都出現了失敗。雖說時間上有間隔,但是這絕對在中國航天史上是不多見的。
5月5日火箭順利升空
中國航天的發展史是從飛彈開始,然後經過不斷發展壯大。距離我國最後一次載人飛船的發射已經過去了4年;而我們原先的小型空間站——天宮一號,天宮二號分別於2018年,2019年主動墜毀。這一次的載人航天發射的技術積澱雖然談不上長,但是好像過去了好久。因為人類要想在太空中遨遊依然還是太難了。這個不像我們平常乘坐的交通工具,每天都會使用到。每一次發射,都需要經過精密的測算,除了儀器的校準,更主要的是突發狀況的模擬解決。
這次飛行的重大意義就是一開始說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以及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船。先說新一代載人飛船。這一代設計的最突出特點就是搭載人員數量顯著提高。從一開始的一人到三人再到現在六人,甚至七人。這是不可想像的。人員的增加決不僅僅是空間的增加。大家也知道,太空的環境和地球的環境是截然不同的。面對人數的增加,所消耗的能源自然而言就要增加。這個對於火箭的燃料,火箭的整體重量,太空飛船的內部設置等等。等會有些許不一樣。目前還是空船升天。我不知道這次的火箭是否已經改良完畢。我想一般多少還是有點差別。等到飛船上安置了模擬假人之後,可能火箭上還會有些調整。自從天宮一號,二號主動墜毀後,我國就掌握了一批建立太空站的關鍵數據,而中國也的確會重新建立太空站,發射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也正是為了這個目的。太空站的建立需要人也需要儀器。而太空站一旦建設完畢,同樣需要派送物資,這個就是我們重要的運輸通道。本次發射就是為了兩步走,一步是為人服務,一步是為機器服務。
國際空間站效果圖
國際空間站內景
新一代載人航天飛船
我想載人航天的這個周期取決於兩點,是先載人航天成功,還是與空間站共同進行。先看載人這塊,從神舟飛船的載人航天裡程來看,我國從1999年開始發射神一再到2003年神五發射,總共經歷了4年的周期。而人數最多,停留時間最長的一次是2013年發射是神十。又一次經歷了十年。我想我國從一開始一般不會送6個人一次性上去,雖然飛船本身允許,但是我們一般送三個人上去,這個周期在吸取神舟的經驗上,我覺得在4年之內能夠完成。而搭建太空站這一塊,參考國際空間站,整個周期大概持續了12年,按照我們自己的說法,就是一個輪迴。不過由於目前技術的發展,這個周期可能會縮短。但是目前的火箭發射成功率因為之前的兩次失敗而打了折扣。但是底子在,我相信問題總能解決。所以從目前來看,兩手一起抓可能會更好一點的。兩者的時間可以相互錯開。雖然在某些節點,空間站的建設需要人力操作,但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依然是通過地面以及機器進行操作,畢竟在太空,操作風險是相當大的。而隨著載人飛船多人技術的不斷成熟,整個飛船滿員一定可以實現。而到了那個時候,中國空間站也能開門為中國人服務。國際空間站目前最大的特點就是使用壽命已經嚴重超期了。所以一旦中國空間站能夠建成,那麼這個局面對於全世界的航天界而言,將是一個全新的局面,當然了,前提是能夠成。
但是這一次發射,也有不好的消息。原定於5月6日返回的貨物返回艙再次出現問題。這次問題是發生在返回途中。根據小道消息,就是返回途中出現了空中翻滾現象。而這原因需要進一步排查。希望能夠妥善有效解決。畢竟這是往返太空重要的運輸工具。而載人航天飛船於5月8日安全返回。
至於我們為什麼對於太空嚮往,原因很簡單,為了將來做準備。地球滅亡是一個必定的現實,正常的消亡時間就是太陽發生異變的時候。但是萬一真的發生異常情況如小型天體撞擊地球,那麼就會讓地球消亡提前。所以這一切都是為了之後做準備。希望在今後的100年,人類的太空史能夠上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