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7年,前蘇聯使用自己研製的運載火箭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真正意義上的人造衛星,標誌著世界進入了航天時代。在冷戰時期,美國和前蘇聯進行了毫無節制的軍備競賽,導致兩國的軍費不斷上漲,這也間接導致了前蘇聯的解體。但是投入的軍費並非毫無意義,這些錢財極大地促進了包括航天科技在內的科學技術水平發展。
前蘇聯製造的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
我國當然也不甘心屈居人後,在航天技術領域加大投入,也取得了許多令人驚喜的成果。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迭代,我國原有的相關成果及技術已經到達了令人痛苦的瓶頸期,這也使得新型火箭的研發計劃迫在眉睫。
就在近日,我國航空航天領域傳來了令人振奮的訊息:我國新一代重型火箭—長徵五號B型發射取得成功,完成了既定的發射計劃。長徵五號B型火箭是我國自主開發並生產的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其在上百千米軌道上的運載能力達到了驚人的22噸,這也使其一舉成為了我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其中有許多技術指標位於世界前列。
長徵五號B發射成功
這次發射對於我國的航天事業發展來說意義非凡,因為就在前不久,我國接連兩次發射火箭失敗,當時讓人們擔心我國的航天事業是否會因此受阻。而此次中國航天人用他們的努力再次向世界證明了,我國對於發展航天事業的決心與能力不會被失敗打垮。
我國航天並不會因此偃旗息鼓
近年來,隨著國際空間站的預期使用壽命不斷接近底線,我國提出了自己的空間站建造計劃。但是其他相關的組織或國家並不看好這項計劃,因為我國在之前並沒有強大的運載火箭,並且研發能力受到質疑,是否能夠將空間站主體部分運輸到軌道上仍是一個問號。然而中國並沒有在意,因為我們從來不會披露一個完全沒有把握的事情,而長徵五號的成功發射也證明了這一點。
國際空間站
這次發射成功也同時標誌著我國的「太空實驗室」正式進入快速搭建階段,而且未來進行火星探測、載人登月以及深空探測都擁有了載具基礎。其龐大的5米直徑、22噸近地載荷完全能夠滿足一段時間內我國的航天需求。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就向西方世界主導的國際空間站項目發起過合作,然而以美國為首的部分勢力卻對此事極力阻撓,妄圖遏制我國航天事業的進步與發展,美國在當時甚至還出臺了一系列禁運政策和禁止合作的法案。
但是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和技術實力的持續爆發,我國的航天計劃與成果也開始進入厚積薄發的時期,不但突破了一項又一項的難題,在國際空間站進入耄耋之時,成為了世界上唯一有能力,並且正在計劃發射空間站的國家。目前陸續已經有十數個國家向我國提交了合作申請,而其中並沒有美國的蹤影,想必也是拉不下這個臉吧。(狼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