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中國的長徵5B火箭從海南島的文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長徵5號B運載火箭的成功升空不僅為2020年的中國航天開了個好頭,和火箭一同被發射升空的新一代載人實驗飛船和柔性充氣式實驗返回艙亦擔負著幫助中國航天驗證多項創新技術的重任。
這是中國大型火箭「長徵5」的第四次發射,也是長徵5號的第一個改進型長徵5B的第一次發射,與美國現役並已執行任務的最大型運載火箭德爾塔4相當。長徵5號曾在2017年7月的第二次發射任務失敗,但在去年12月27日,長徵5號重型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把8噸重的「實踐20號」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軌道,以及在本月5號的長徵5B成功發射表明了長徵5號系列目前已重回正軌。據航天科技五院載人飛船總體主任設計師楊慶介介紹,本次發射任務旨在驗證新一代載人飛船的穩定性,檢驗在軌運行、返回地面、回收等幾項技術。
對我國航天事業的科研人員來說,過去兩個月時間是比較難熬的,因為從3月到4月份,我國連續兩次火箭發射失利。其中3月16日長徵7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失利,到了4月9日,長徵3號乙運載火箭也未能成功將衛星送入軌道而墜毀。
長徵5系列火箭對於中國未來航天計劃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未來中國空間站的大型模塊艙段都需要長徵5號這樣的重型運載火箭來完成。在長徵5B成功發射後的新聞發布會上,季啟明透露,按計劃,我國空間站將於2022年前後完成建造,一共規劃12次飛行任務。此次任務後,將先後發射核心艙和實驗艙,進行空間站基本構型的在軌組裝建造;期間,規劃發射4艘神舟載人飛船和4艘天舟貨運飛船,進行航天員乘組輪換和貨物補給。5月5號的成功發射也為以後的發射任務掃清了障礙,中國還計劃7月利用長徵五號完成一個火星探測器發射任務,這將是中國太空飛行器首次嘗試登陸火星。在今年底,長徵五號還計劃參與一次登月任務。在中國航天史上,嫦娥五號飛船將首次從月球帶回巖石樣本。
此次長徵5B的成功發射不僅展示了自己的軟實力,也表明了表明中國在對抗COVID-19的大流行中取得了「勝利」 。如果中國的太空計劃能按預期進行,那麼未來幾年,中國將與美國宇航局所取得的一些成就相媲美:在地球軌道上建造模塊化空間站、在火星上軟著陸並進行科學飛行任務、發展深空探測系統。
中國的航天計劃不僅依靠自己紮實的腳步往前走,也在尋求更多的合作,中國已邀請了多國參加自己的空間站計劃,根據資料顯示,已有17個國家將參加中國的空間站任務,這17個國家分別是中國、俄羅斯、印度、日本、法國、德國、義大利、比利時、肯亞、荷蘭、挪威、墨西哥、波蘭、秘魯、沙烏地阿拉伯、西班牙和瑞士,而他們的科研項目也將圍繞空間生命科學、空間天文學以及生物技術等幾個前沿太空科研領域展開。多國聯合參加中國的航天任務,不僅展現出了中國在航天領域的技術領先,也表示了中國航天計劃的開放與包容性。合作不僅加強了各國航天員之間的交流,也加強了各國間航天技術的交流與學習。
如果中國依照計劃在2020年發射首個長期空間站模塊,那將意味著,它在不到20年裡追趕上美國從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到為國際空間站發射首個模塊的近40年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