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決意要取得她,即使我的身軀丟失在火焰裡,我的慘毀的翼子永遠在無盡的黑夜裡振悸,我決意取得她。」徐志摩一生決意要取得的兩個女人---林徽因和陸小曼,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張幼儀只不過是他短暫生命的一個匆匆過客而已。
對於徐志摩,他是我們大家所熟知的浪漫的文學家、詩人,對他的印象始終都停留在《再別康橋》的深情與浪漫中。但其實徐志摩在現實生活中對待感情上,妥妥的是一個「超級渣男」!
1915年,18歲的徐志摩娶了15歲的張幼儀,開啟了他的婚姻生活。但是,這一切都是傳統中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接受過新式教育身為北大高材生的徐志摩,對這段強加與他的婚姻並不滿意。儘管張幼儀亦是出身名門,受過良好的教育,其兄張君勱為德國柏林大學政治學博士,為中華民國《憲法》重要起草人之一,但是如此顯赫的家世背景並未獲得徐志摩的垂愛。在徐志摩看來,相貌平凡的張幼儀只不過是舊式中國的鄉下女人,不符合自己「美貌加智慧」的擇偶標準,不是自己的理想情人。
三年後,張幼儀懷有身孕,徐志摩完成了傳宗接代的任務,在父親的安排下,隻身一人前往美國學習經濟,準備學成歸國後繼承父親龐大的產業。然而枯燥的經濟理論無法滿足大詩人的孤寂文學心靈,於是1920年,已經完成碩士的徐志摩,放棄唾手可得的博士學位,毅然決然離開紐約,來到具有深厚文學氣息的英國劍橋大學,追求屬於自己的心靈世界。
此時遠在中國的徐志摩雙親,發現原本在美國求學的徐志摩,不知道什麼原因,竟然放棄大好的前程,跑去英國學一些毫無實用,不能賺錢的東西,出於對兒子的擔憂,徐家破例讓原本只能在中國家鄉服侍公婆的張幼儀,前往英國陪伴丈夫徐志摩,順便看看他究竟在搞什麼鬼?
而這一趟的英國之旅,開啟了張幼儀的西洋視野,也徹地改變了張幼儀一生的命運。張幼儀晚年回憶說:「我斜倚著甲板等著上岸,我的心涼了一半。因為他(徐志摩)是那堆接船的當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兒表情的。」 張幼儀預感的沒錯,她是不被歡迎的,因為她的到來影響了徐志摩與其他女人的地下戀情。
林徽因是當時中國北洋政府司法總長林長民的愛女,1920年林長民攜愛女林徽因赴英國倫敦考察,在一場演講會上,林長民與徐志摩結識成為摯友,並進一步邀請徐志摩到家作客。而林長民沒有想到的是,眼前這位風度翩翩謙和有禮的年輕人,在遇見愛女林徽因之後,竟然會瘋狂地展開一場禁忌之戀。而林徽因自己也沒想到,眼前這位來家中作客,大自己八歲、已婚的叔叔長輩,竟然會是讓自己情竇初開、身陷情網的超級才子。
一個是「有婦之夫」,一個是「豆蔻少女」,看似荒謬、毫無未來的兩條平行線,在康河柔波的催情下,竟纏綿交織成為熊熊烈火的愛情蔓延,正當雙方享受著被虐式的刺激、浪漫與甜蜜時,張幼儀奉公婆之夢追隨丈夫來到了英國,然而她的到來,卻打亂了徐志摩與林徽因在那河畔金柳、波光豔影中所共同舞動的美麗節奏。為了繼續這番美夢,張幼儀,這位擾人清夢的不速之客一定得走。
歌頌徐志摩的人會大聲地讚揚,徐志摩是勇敢的。因為這個世界上,大部分人的婚姻都是隨便找來一個人,平平淡淡過一生。好不容易來人間走一回,卻從未嘗過愛情的滋味。愛情這杯美酒,只要親自品嘗過其中的醇美,有誰還願意繼續從前的乏味?
徐志摩只是做了很多人想做,卻不敢做的事。因為一個人一輩子,不可能永遠只喜歡一個人,感情是流動的,在婚姻這座囚牢裡,如果覺得彼此不合適,分開之後尋找更好的伴侶,不是更符合人性嗎?
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以「出軌」與否來判斷一個男人的好壞,這樣的觀點未免太淺薄、狹隘了。更何況徐志摩的感情都是開誠布公的,他不想欺瞞張幼儀,他也並沒有腳踩兩隻船。他想追求林徽因,在追求之前,先跟張幼儀把婚給離了,這比現在很多腳踏兩條船的男人要坦誠多了。
這番為男人外遇辯護的言論,洋洋灑灑、擲地有聲。從這樣的觀點來看,徐志摩就不是渣男,而是勇敢、果斷地面對愛情,斬斷婚姻的偉大情聖。只可惜,理論永遠禁不起事實的檢驗。
張幼儀打亂了徐志摩編織愛情的美夢,徐志摩一看對張幼儀便對她挑三揀四,很不順眼,為了讓張幼儀知難而退,徐志摩甚至找一位朋友,住進了他們在英國居所,擺明不想和張幼儀獨處,開始為醞釀離婚的氣氛進行準備。但是搞笑的是,在徐志摩如此討厭張幼儀的情況下,張幼儀竟然又懷孕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原來徐志摩儘管討厭張幼儀,但是年輕雄性的大詩人卻仍有有「需求」,尤其白天和林徽因打得火熱之際,礙於這位小妹妹是中國司法總長兼好友愛女的身份,徐志摩只能痛苦地垂涎卻不能偷吃這位神聖妹妹,極度痛苦的壓抑之下,到了晚上,張幼儀剛好有自投羅網。
我們甚至可以進一步推測,徐志摩不順眼張幼儀至極,竟然還願意繼續與她發生關係,以我們大詩人偉大的性靈狀態,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他與張幼儀同房的時候,心裡想得是林徽因。也就是說,徐志摩根本把張幼儀當作是「充氣娃娃」。
更惡劣的是,當徐志摩得知張幼儀懷孕時,要求「把孩子打掉。」張幼儀害怕地說:「有人因為打胎而死掉。」,徐志摩竟然回答:「有人被火車撞死,你就不坐火車了嗎? 」
如果你以為就是徐志摩的渣男行徑,那麼更精彩還在後頭。
張幼儀並沒有同意徐志摩所提出的離婚要求,徐志摩在盛怒之下,乾脆直接拋棄張幼儀。
張幼儀是這輩子第一次出國,一句英文都不會講,重點是還懷有三個月的身孕,把一個不會講英文的中國孕婦丟在英國,根本是要讓她自生自滅,而那一位和他們住在一起的朋友,當然不想處理徐志摩留下的爛攤子,於是也選擇不告而別。
孤伶伶的張幼儀在發現被丈夫拋棄時,一度想要自殺,但是一想到家鄉父母還有那已經三歲的長子,張幼儀堅忍地活下來。他寫信向在法國求學的二哥求救,最後再輾轉來到七弟在德國的居所,生下了第二個孩子彼得。生產過後的張幼儀身體可謂相當虛弱,痛苦難耐,就在這個時候,徐志摩終於出現。
張幼儀以為徐志摩良心發現,要來接母子二人回家,沒想到徐志摩竟然拿著「離婚協議書」逼著張幼儀籤字。歷經千辛萬苦,張幼儀總算保住徐家的骨肉,獨自一人把孩子生下來,沒想到徐志摩根本不管張幼儀與孩子的死活,一心只想與她離婚,好讓自己可以光明正大去追求林徽因。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張幼儀決心離開徐志摩,當她在文件上簽字時,徐志摩興奮地大叫,甚至向張幼儀道謝,並承諾將給予五千美金的贍養費,但是最後徐志摩一毛都沒給。離完婚後的徐志摩興奮地回中國追求林徽因,再次把自己的二兒子和張幼儀丟在德國。
三年後,徐志摩二兒子彼得因缺乏照料病死德國,徐志摩在雙親催促之下,才勉為其難來到德國探望張幼儀,而在看到自己兒子的骨灰罈時,卻又能夠配合氣氛地掉下幾滴眼淚。這是真情流露還是鱷魚眼淚,也只有徐志摩自己知道。
徐志摩返回中國後,林徽因和梁思成在雙方父親的撮合下,已經有了口頭婚約。梁思成是誰呢?就當時中國大名鼎鼎的政治家,同時亦是徐志摩在北京大學的老師「梁啓超」之子。面對競爭對手的父親就是中國思想巨擘亦是自己的恩師梁啓超,徐志摩可是完全沒在怕,他認為只要林徽因還沒結婚,自己仍然是有希望的,大家都可以公平競爭。
為了可以名正言順地追求林徽因,徐志摩在北京成立一個文人俱樂部,定期邀請文化界人士聚餐討論,胡適、梁啓超等重量級人士都是座上賓,當然包括準夫妻梁思成與林徽因,由於林徽因與徐志摩都喜歡印度詩人泰戈爾,於是就將泰戈爾文集中的「新月集」,作為俱樂部的名稱,取名為「新月社」,這就是後來著名的「新月詩派」。
儘管「新月詩派」在中國現代詩上有其一席之地,但是「新月詩派」最先開始竟然只是徐志摩「把妹」的工具。因為透過「新月社」的定期聚會,徐志摩就可以明目張胆、光明正大與林徽因共同討論文學、新詩。
1924年,印度詩人泰戈爾訪華時,徐志摩更是充分把握利用這個機會,邀請林徽因和自己共同擔任擔任泰戈爾的翻譯。從上海、南京、濟南、再到北平,徐志摩與林徽因跟隨著泰戈爾的腳步,也貪婪地享受那近似蜜月的甜蜜假期,由於這是文化界的大事,全中國各大報紙都留他們二人甜蜜倩影。
一個是中國思想巨擘梁啓超未來的媳婦,一個是剛剛拋棄髮妻的風流才子,兩個人卿卿我我的流言蜚語讓梁啓超臉面無光。梁啓超念於師生之情,壓抑住心中怒火,寫了一言辭懇切的書信勸勉徐志摩:
其一,萬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樂。弟之此舉,其於弟將來之快樂能得與否,殆茫如捕風,然先已予多數人以無量之苦痛。其二,戀愛神聖為今之少年所樂道。……茲事蓋可遇而不可求。……況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鶻突,而得滿足得寧帖也極難。所夢想之神聖境界恐終不可得,徒以煩惱終其身已耳。嗚呼志摩!天下豈有圓滿之宇宙?……當知吾儕以不求圓滿為生活態度,斯可以領略生活之妙味矣。……若沉迷於不可必得之夢境,挫折數次,生意盡矣,鬱悒佗傺以死,死為無名。死猶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墮落至不復能自拔。嗚呼志摩,可無懼耶!可無懼耶!
梁啓超在信中無一字提到林徽因,但要徐志摩不要「把自己的歡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要明白世間愛情「可遇而不可求」,言下之意就是要徐志摩放棄林徽因。
原本以為傳統中國的師長之尊,徐志摩至少會賣老師梁啓超一個面子,知難而退,不要再來糾纏林徽因,但是「視愛情為終身信仰」的徐志摩,眼看恩師不顧「公平競爭」法則,為了自我利益,竟然也公開加入了情敵陣營,徐志摩怒火攻心,決定不再顧及師生的名分,在回信中慨然答道:
我之甘冒世之不韙,竭全力以鬥者,非特求免兇慘之苦痛,實求良心之安頓,求人格之確立,求靈魂之救度耳。人誰不求庸德?人誰不安現成?人誰不怕艱險?然且有突圍而出者,夫豈得已而然哉?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徐志摩不愧為當代中國散文大師,這篇擲地有聲的慷慨之言,儼然就是追求林徽因的愛情宣言。林徽因就是徐志摩的靈魂伴侶,追求林徽因乃是「良心之安頓,人格之確立,求靈魂之救」,換言之,徐志摩將愛情升華到「宗教、道德」等級,誰敢阻撓他追求林徽因,篤定要和他拼命。
梁啓超見這位弟子已經走火入魔、無藥可救,為了徹底讓徐志摩死心,梁啓超直接將梁思成與林徽因送去加拿大讀書順便結婚。還沉醉在與林徽因共同蜜月的幻想裡,突然之間,愛人已是梁思成人妻。視愛情為宗教生命的徐志摩,在失去靈魂伴侶的痛徹心扉中,又會做出什麼傷天害理的舉動呢?
王賡是一位超級學霸,獲得全額公費赴美留學,拿到常春藤名校中的普林斯頓大學文學學士學位,之後他又進入美國西點軍校就讀。在137名學生中,他排行第12名畢業,依舊是學霸等級,證明他是位文武雙全的通才。如此優異的表現,使王賡剛回國立刻擔任中國出席巴黎和會的武官代表,之後則晉升陸軍上校,並在北京大學任教。
由於都是學貫中西的青年才俊,王賡加入了由徐志摩所創立的「新月社」,並與徐志摩成為好友。後來王賡應西點軍校畢業的學長溫應星之邀,前往東北擔任哈爾濱警察廳廳長,由於王賡之妻陸小曼不願前往寒冷的東北,再加上喜愛文藝的陸小曼可與徐志摩談論文學,所以單純天真的王賡,就請失去靈魂伴侶、痛徹心扉徐志摩幫忙照顧。
俗話說:「朋友妻,不可戲」,然而處於心靈飢餓狀態的大詩人徐志摩,在照顧這位迷人嬌滴、才華洋溢,完全不輸林徽因的朋友太太陸小曼時,為了「良心之安頓,人格之確立,靈魂之救贖」,竟然把陸小曼照顧到床上去了。這時候擔任哈爾濱警察廳廳長的王賡,在得知自己的好友徐志摩竟偷吃自己的太太,氣得拿起廳長用槍,跑來北京揚言要殺徐志摩。
大詩人徐志摩有色卻無膽,嚇得跑去歐洲避難,無聊之餘,竟然還有臉去找還在歐洲的前妻張幼儀一塊同遊。然在得知胡適、梁啓超等人已經成功說服王賡與陸小曼離婚後,張幼儀已經沒有伴遊的價值,又再度把她丟在歐洲,跑回中國與陸小曼結婚。
如果徐志摩與陸小曼結婚後可以安分守己,那麼他的渣男行徑至少還有個極限。
但是,此時林徽因回國了,與夫婿梁思成共同在東北大學執教。昔日費盡心思、用心良苦的愛人林徽因終於又回到了中國,即使她早已嫁為人妻,甚至還有一個小孩,但是過往甜蜜又再度浮現眼前,徐志摩怎麼守得住那狂野的寂寞。於是徐志摩藉口染上鴉片的陸小曼開銷太大,必須賺取更多的薪水,於是從上海轉到北京大學任教。
事實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徐志摩北上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近水樓臺,方便探望林徽因。於是一段纏綿悱惻的舊日戀曲又重新敲譜出耐人尋味的詭異旋律。儘管男女雙方各有家庭,但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兩人又重新回到那段泰戈爾來華時的濃情蜜意。
不知道是故意裝傻還是神經太大條,林徽因的夫婿梁思成,對於太太的昔日情人三番兩頭就來東北大學探訪,竟然完全沒有表現出任何的不悅。甚至大方地接受徐志摩的建議,讓林徽因搬到北京養病,最後徐志摩竟然也住進了林徽因家中,注意喔!眼前這位大詩人可是前科累累的偷吃慣犯,梁思成的遲鈍、大方,無疑是引狼入室、開門揖盜。
果然,後來不知道什麼緣故,林徽因的病情居然嚴重到要與丈夫、小孩隔絕,獨自一人在山中靜養。然而詭異的是,說好的獨自一人養病,但總是有一位熱心的人上山探望,用膝蓋想也知道,這個人叫做徐志摩。種種的荒謬劇情不禁讓人懷疑,林徽因的病情究竟有什麼巧妙之處,可以讓徐志摩如此配合照顧無微不至。
如果照這樣的劇本發展下去,下一步,徐志摩就會和陸小曼離婚。此時曾經叱吒風雲、呼風喚雨的梁啓超已死,徐志摩已無後顧之憂,比起當初動刀動槍哈爾濱警察廳廳長王賡,梁思成僅是一介書生,很好應付,最後徐志摩就會動用一切資源,逼使梁思成與林徽因離婚,自己再跟林徽因在一塊。
好在,似乎老天有眼,這樣的假設沒有驗證的機會。1931年11月12日,徐志摩在上海家中與陸小曼大吵一架,徐志摩像當年拋棄張幼儀一樣,離家出走,寄居在朋友家中。七天後清晨,11月9日,徐志摩突然想起,當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有場中國建築藝術演講,(林徽因在養病還能公開演講,真是奇特)儘管天候不佳,徐志摩還是毫不猶豫地搭上飛機,同時發了封電報,要林徽因派車到機場接他,只是,這次林徽因再也接不回徐志摩了。
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和徐志摩是表兄弟。徐志摩有一筆名叫雲中鶴,而金庸《天龍八部》中四大惡人之中,以風流、渣男行徑著稱的大壞蛋,也叫雲中鶴。是巧合還是故意影射,留給我們無限想像。
細心的讀者或許會發現,徐志摩的風流多情,林徽因或許也有責任,由於夫婿梁思成的憨厚木訥,渴望靈性自由的林徽因在婚後並不快樂,因此在加拿大求學階段,已經嫁為人妻的林徽因竟然寫信給中國的徐志摩,表明「希望徐志摩可以給她寫信」。如果沒有林徽因的默許,徐志摩怎敢在搶了王賡老婆之後,又登門入室染指林徽因呢?如果徐志摩沒死,那麼梁思成就是第二個王賡,而陸小曼是不是也就成了第二個張幼儀?
不管怎麼來說,作為那個時代的名人,徐志摩做到了一個普通知識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時,也對民族命運有過深刻的思考。他與張幼儀的婚姻是那個時代的不幸,他與林徽因的濃濃情愫令人唏噓,他與陸小曼的婚姻熱烈而深情,卻又坎坷多舛......徐志摩的愛情故事和風流韻事,為那個時代戰亂頻仍黃土大地,巧妙地塗妝上茶餘飯後的粉色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