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小說作家厄爾·德爾·比格斯筆下曾經出現過一個在西方稱得上家喻戶曉的中國人物形象:華人警探陳查理。陳查理智慧過人,常常出現在電視劇、電影、卡通片中,除了斷案如神外,他的說話習慣也很特別,他喜歡像呂秀才一樣動不動就來一句「子曰(孔夫子說過)」。
他的樣子和藹可親,身形有些發福,但動作敏捷。上個世紀90年代,美國電視臺進行相關調查時,很多人都說自己最了解的中國人就是陳查理。可見,杜撰的人物隨著文化藝術廣為傳播,照樣能造成巨大的影響力,大家喜歡陳查理,卻害怕與他一樣被杜撰出來的「傅滿洲」。
「滿洲」這個詞,一聽就與清朝有莫大的關聯。「傅滿洲」的英文名字是「fumanchu」,他和陳查理一起成了西方流行文化中影響力最大的兩個亞洲人物,只不過傅滿洲的模樣一看就讓人想到殭屍:穿著清朝官服,眼神邪惡,個子高大、面色蒼白、留著細長鬍鬚,神情可怖。
而且,「傅滿洲」的特點就是集高智商和邪惡手段與一身,用現代人的話來說,他是個頂級聰明的反派。「傅滿洲」這個形象是1913年出現的,他本是一個小說人物,當時英國作家薩克斯洛莫爾憑藉自己非凡的想像力創造了他,沒想到隨後小說的銷量一路猛增。
這是因為書裡的「傅滿洲」專門針對白人,書裡的白人善良又意志堅強,而「傅滿洲」精通多種語言,爪牙遍布世界各地,整天想著如何傷害白人、欺男霸女、而白人只有聯合起來才能勉強應付他的狡詐,第一本小說問世後,作者又接連寫了十幾部以他為主角的作品,可以說,他用「傅滿洲」的形象來供養自己的生活,直到臨死的那一刻。
戲劇性的是,作者本人從來沒有到過中國,更不了解中國的文化,在真正去過中國、並且對中國傳統文化深表讚嘆的莊士敦(末代皇帝溥儀的外籍帝師)寫紫禁城回憶時,貧困潦倒的他順應歐美流行的「黃禍」論,杜撰了這麼一個邪惡的清國人形象,賺了一大桶金。
於是,「傅滿洲」正式成了那個年代「黃禍」的代言人,越來越多的西方人讀到了他的故事或者看到了與他有關的電影,他們被傅滿洲陰險的手段、詭異的目光嚇得不輕,從此在腦海中留下了「中國人都如此陰險狡詐」的固定印象,從而產生了排斥中國人的文化心理。
經過藝術加工改造的「傅滿洲」越來越邪惡,越來越無所不能,身上總是籠罩著神秘黑暗的氣息,然而諷刺的是,「傅滿洲」被創造出來的時候,清廷已經在列強的進逼下走向了土崩瓦解,根本不可能有這樣一個神一般的反派去歐美大陸上為所欲為。
所以說,「傅滿洲」是西方文化中被妖魔化了的中國人代表,甚至現在還有人受此論調影響而相信東方有神秘的邪惡力量。這個形象讓後來西方世界裡針對黃種人的歧視變得前所未有的嚴重,甚至近年來也有廣告商用「傅滿洲」相關素材打廣告,引發大眾憤怒。這個形象的誕生當然是不符合歷史真相的,雖然「假作真時真亦假」,但杜撰的東西終究取代不了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