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電五局300米級高堆石壩科技成果交流會在蓉召開
□欣憶
6月18日至19日,由中國水電五局依託長河壩水電站大壩工程開展的《300米級高堆石壩施工關鍵技術研究》重大科研專項階段成果評審交流諮詢會在成都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馬洪琪、中國電建集團總工程師宗敦峰及行業內20餘名專家出席諮詢會。
會上,院士及各位專家充分肯定了中國水電五局在長河壩水電站大壩工程建設中取得的豐碩科技成果。中國工程院院士馬洪琪說:長河壩水電站大壩科研技術創新很多,內容很豐富。在深厚覆蓋層建設這樣一座大壩,非常困難,這是非常珍貴的施工經驗。中國電建集團總工程師宗敦峰介紹,下一步科研課題組將按照專家組的意見,進一步總結提煉完善,促進土石壩技術的創新。
中國水電五局組建於1954年,是中國電建集團所屬骨幹企業。中國水電五局土石壩施工經驗豐富,是國內大型土石壩施工主力軍之一,半個多世紀以來,先後承建了土料心牆壩、瀝青心牆壩、面板堆石壩等各類土石壩60餘座,遍布於國內15個省(市、自治區)及蘇丹、摩洛哥等非洲國家,創造了行業的奇蹟:嶽城水庫壩體總填築量4400萬立方米,迄今仍居國內土壩之首;碧口水電站大壩是國內首座超百米大壩;承建的長河壩水電站大壩壩高240米,是目前國內外建在深厚覆蓋層上的最高壩;聯合承建的兩河口水電站大壩壩高295米,是目前國內在建的最高礫石土心牆壩。
長河壩水電站是大渡河幹流水電梯級開發的第10級電站,是國家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工程。水電站大壩壩高240米,集超高心牆堆石壩、河床深厚覆蓋層、高地震烈度、狹窄河谷四大難度於一體,目前世界上尚無已建成的同等規模工程,且工期短、強度高,施工極具挑戰性。因此,長河壩水電站大壩兼具未來300米級高土石壩超大工程量、高施工強度、河床深厚覆蓋層、狹窄河谷、高地震裂帶等特點和難點,對於300米級高堆石壩施工技術是非常理想的實驗研究場所。
科技創新
驅動工程建設新引擎
工程緊、強度高、難度大,三個關鍵詞高度地概括了長河壩水電站大壩工程施工特點。如何破解工程管理和建設過程中技術難題、工程快速推進、保證長河壩水電站大壩工程建設進度,成為擺在中國水電五局建設團隊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它們考驗著建設者的勇氣、智慧和能力。2012年12月,隨著大壩填築施工向前縱深發展,中國水電五局在長河壩水電站大壩工地全面展開《300米級高堆石壩施工關鍵技術研究》重大科研專項工作,課題立項研究內容主要分為9個研究專題和38個研究子課題。課題研究得到了河海大學、四川大學、天津大學等高等院校的配合。
為了確保《300米級高堆石壩施工關鍵技術研究》重大科研專項工作與大壩填築施工同步進行,從而推進施工進度和提高施工質量,中國水電五局長河壩水電站大壩工程建設團隊按照「精心管理、科學規劃、安全文明、創新卓越」的管理理念,打破傳統的思維方式;以頑強拼搏、敢於擔當、科學務實的精神,創新工作思路、攻堅克難;以精雕細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主抓細節、追求極致,最終通過重大科研專項研究破解了「不可能」「硬骨頭」「攔路虎」道道難題。如「土料動態製備技術」「反濾料自動摻配工藝」「重車過心牆技術」「雙料攤鋪工藝」「泥漿噴塗工藝」「自動加水系統」和「無人駕駛振動碾技術」等一大批有益於提高施工質量和施工效率的新技術、新工藝在長河壩水電站大壩施工中得到了有效應用。這些科技成果的應用改變了人們普遍認為土石壩因為就地取材、施工方便、技術簡單的傳統認識。為此,在《300米級高堆石壩施工關鍵技術研究》重大科研專項階段成果評審交流諮詢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馬洪琪給予了長河壩水電站大壩工程「土石壩不土」的技術定位。
科技創新
企業賴之以贏
中國水電五局踐行「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的科技創新理念,通過《300米級高堆石壩施工關鍵技術研究》重大科研專項研究,多項技術創新成果不僅推動著長河壩水電站工程建設又好又快地穩步推進,並且取得了良好的工期效益、技術效益、創新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科技創新
領跑國內高土石壩新技術
6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馬洪琪在《300米級高堆石壩施工關鍵技術研究》重大科研專項階段成果評審交流諮詢會上指出,長河壩水電站大壩工程在快速檢測技術、數位化大壩監控系統、無人駕駛振動碾技術等方面都有很多創新和應用,亮點很多,具備衝擊國家科技獎的條件,希望進一步歸納和總結,為土石壩施工技術作出更大的貢獻。
在我國西部水電電源點建設和南水北調西線的規劃中,超高壩壩型中的高心牆堆石壩佔有重要地位。在建和規劃設計中的高土石壩有數十座都接近或超過300米壩高,如:兩河口(295米)、雙江口(314米)、如美(315米)等這些工程都位於雲南、四川等高山峻岭、河谷狹窄地區。這些高土石壩同樣具備諸多施工技術難題,依託長河壩水電站大壩工程開展的《300米級高堆石壩施工關鍵技術研究》重大科研專項研究,為今後類似高土石壩填築施工提供技術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