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心目中,我國古代各地的城池都以方形或者正方形為主,有一些城由於地形等原因呈不規則形。但在我國有一個地方,它在歷史上的城池卻呈正圓形。這個地方就是安徽省安慶市的桐城市。
桐城是個好地方,在歷史上有很大的名氣。別的不說,它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根基所在,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或者說打出桐城派旗號的是晚清名臣曾國藩。清代康、雍、乾三朝的「政壇常青樹」張廷玉的籍貫就是這裡,喜歡清代劇的朋友可能對他一點都不陌生。他的父親張英更是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著名的「千裡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裡今猶存,不見當年秦始皇」的「六尺巷」的故事,這是鄰裡之間和諧的典範,至今在桐城城內還有六尺巷,這可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哦。
桐城的城牆是呈正圓形的,這在我國城牆建築史上是獨一份,不僅如此,這在古今中外也是獨樹一幟的。在那一帶,古有鐵打的桐城,紙糊的安慶之說。據有關資料記載,桐城有南北向的大街,貫穿於城中心作為城市的中軸線,連接南門和北門,而它的東門和西門的位置則不是相對應的,西城門偏北,東城門偏東北,西北方向還有一個城門,這座城共5個城門。由於有河流穿過其中,還有3個水門。


城內圍繞城牆還有環城路,這和其他的城市的布局沒有什麼兩樣,不過這個環城路也是圓形的而已。除了環城路,城裡的大街小巷由於城牆是圓形的原因,並不像其他的城池裡的道路橫平豎直呈棋盤狀,而是彎彎曲曲的,還有斜街。城內由於建城時地理的影響,還有座小山。在城的西北位置則布置著縣衙、寺廟、祠堂等功能性建築。
這座城建成於明代萬曆四年(公元1576年),由鄉賢盛侍郎汝謙、吳布政二人所營造,歷經十餘年才建成,該城以其堅固壯觀成為安徽省各個城池之冠。
可就是這樣的一個堅城,卻在1938年日寇屢屢入侵之後被迫拆毀。
1938年,為了延遲日寇向武漢方向的進攻,安徽省戰時民眾總動員委員會暨軍事長官通令各縣作防禦部署,擬訂了三條策略:一為破壞公路以斷交通,二是拆毀城垣以免資敵,三是疏散人口以備空襲。桐城也正是因為這個命令進行了城池的拆毀。在拆城牆之初,是僱傭民工進行拆除工作的,但進度特別緩慢,在時間上達不到上邊的要求,當時的城牆拆除委員會就採用了一個策略,允許拆除下來的磚材石料等物料民夫所有,這一下就調動起大家的積極性了,全城的青壯婦孺都搶著去幹,不到一個月功夫,周長6裡的桐城就拆除完畢了。城牆所餘的城牆根石基開闢為後來的東、西環城馬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