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熱點頗多的一年。國際原油創 78.40 美元 / 桶的歷史新高,隨後高位跳水;中石化回購子公司股票,加速管理體制改革進程,進一步整合大石化公司集團資源;倉單市場的日趨成熟,中國塑料價格指數體系的發布,進一步深化對塑料市場的影響;國內塑料現貨價格繼續延續 2004 、 2005 年牛市行情,並在衝高見頂回落後,年末步入高位震蕩區間,後市分歧巨大。雖然, 2006 年塑料平均價格走勢超越 2005 年是全年最大的看點,但在各種相關因素層面,現貨市場無論是在供應,流通還是定價方面格局都有所改變,這些改變將成為 07 年塑料價格走勢的起點。
圖 1 : 2006 年中塑指數、中塑現貨指數和現貨平均價對比圖
從中國塑料價格指數、中塑現貨指數和塑料現貨平均價格走勢對比圖中可以看出,2006年的國內塑料市場藉助中前期原油期貨衝高突破的拉動,歷經三浪拉升,至8月中旬達到歷史高位;後隨著原油及倉單市場價格的回落而隨之進入長達二個月的震蕩下滑走勢,11月份美國中期選舉結束,藉助原油回暖,塑料價格反彈並進入高位震蕩整理直至年底。
2006 年度 PE 市場報告及 2007 年 PE 市場展望
一、世界 PE 生產發展概況
據統計, 2002 年世界 PE 生產能力約為 5900 萬噸,產量為 5000 萬噸;而隨著一些新增 HDPE 能力於 2003 ~ 2006 年投運, 2004 年世界 PE 生產能力約為 6200 萬噸,產量為 5600 萬噸;到 2005 年 PE 的生產能力和產量已經分別達到 6786 萬噸和 5836 萬噸; 2008 年,世界 PE 市場將達到 8140 萬噸,年均增長率為 6.4% 。其中亞洲,尤其是中國將更快增長,而西歐增長率為 4% ~ 4.5% 。到 2008 年,美國和西歐的市場份額將減少到 49.5% 。今後幾年內,歐洲 LLDPE 需求的年增長率為 8% ~ 10% ,中東新增的 LLDPE 能力也將面向亞洲和歐洲市場。
據統計,全球前十位聚乙烯生產商分別為:陶氏化學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埃奎斯塔化學公司、馬塞爾公司、雪佛龍 - 菲利浦斯公司、北歐化工公司、沙特基礎工業公司、 BP 公司、諾瓦化學公司、阿託菲納公司等。我國中石化集團的 HDPE 生產能力居全球前十名。
全球 PE 生產現狀:
聚乙烯( LDPE 、 LLDPE 和 HDPE )在通用樹脂中比例最大,據統計, 2002 年全球主要聚合物需求 14,050 萬噸, PE 需求量佔 40% ,約 5500 萬噸。其中 HDPE17% , LLDPE10% , LDPE12% , PP23% , PS8% , ABS4% , PVC20% , PET6% 。如按 PE 需求平均增幅 3 ~ 5%/ 年計算,至少需新建 5 到 6 座世界級大型 PE 廠方可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 2003 年全球新增 PE 生產能力 220 萬噸 / 年,其中主要分布在亞太地區和中東 / 非洲,接近 130 萬噸 / 年,西歐約 40 萬噸,北美約 15 萬噸,中歐及前蘇聯地區約 20 萬噸; 2004 年全球 PE 新增產能約 100 萬噸 / 年; 2005 年新增產能 390 萬噸 / 年,主要集中在中東 / 非洲、亞太地區,約 290 萬噸 / 年,其餘地區約 100 萬噸 / 年; 2006 年增加產能 230 萬噸 / 年,其中亞太地區和中東 / 非洲計增加 170 萬噸 / 年; 2007 年產能增加量將高達 380 萬噸 / 年,尤以中東 / 非洲增加最多為 220 萬噸 / 年,此外,北美和亞太地區增加產能接近,均為 60 萬噸 / 年左右。由於 PE 工業不斷併購重組,使主要 PE 生產商生產能力進一步擴大, 1997 年全球十大 PE 生產商產能所佔份額為 38% ,預計到 2007 年十大 PE 生產商產能佔有率將增至 45% ,使產能更加集中,而且出現新的排名和新公司,如表。
表1:預計全球 10 大 PE 生產商變化情況
公司 | 1997 年 | 公司 | 2007 年 | ||
產能 | 產能份額 | 產能 | 產能份額 | ||
陶氏化學 | 3,908 | 7.55 | 陶氏化學 | 7,563 | 9.47 |
埃克森化學 | 3,697 | 7.15 | 埃克森美孚 | 6,757 | 8.46 |
聯碳公司 | 2,081 | 4.02 | 雪佛龍菲利普斯 | 4,026 | 5.04 |
千禧 | 2,080 | 4.02 | 沙特 SABIC | 3,585 | 4.49 |
Borealis | 1,580 | 3.05 | BP Solvay | 3,348 | 4.19 |
Polymeric Europe | 1,380 | 2.67 | Basell | 2,811 | 3.52 |
BP 化學 | 1,300 | 2.51 | 三星化學 | 2,616 | 3.28 |
Solvay | 1,296 | 2.51 | Borealis | 2,206 | 2.76 |
雪佛龍 | 1,248 | 2.41 | 阿託菲納 | 2,056 | 2.57 |
諾華化學 | 1,177 | 2.28 | PolimeriEuropa | 1707 | 2.14 |
總計 | 19,747 | 38.17 | 總計 | 36,675 | 45.92 |
中東地區依託其原料優勢, PE 工業發展迅猛,已成為世界主要 PE 生產地區,且主要供出口,本地區消費量僅佔很小一部分。 2002 年沙特基礎工業公司( SABIC )收購荷蘭 DSM 公司石化業務後正式進入西歐市場,並開始在西歐本地從事 PE 生產和銷售。在東北亞,中東則取代韓國成為中國最大的 PE 進口來源地區。此外,中東還向非洲部分國家出口 PE 產品,並計劃向拉美國家出口 PE 樹脂。到 2010 年時,中東 PE 樹脂將出口到世界各地,遍及亞洲(主要在中國)、非洲、歐洲、拉美及北美地區,出口總量將高達 1200 萬噸 / 年,而 2002 年中東 PE 出口量為 400 萬噸 / 年, 2004 年中東 PE 出口量為 510 萬噸 / 年。
二、 2007 中國 PE 市場供求分析
(一) 2007 年 PE 國產產能
表2:PE 產能(萬噸/ 年)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LDPE | 93 | 153 | 174.5 | 219.5 |
LLDPE | 152 | 187 | 187 | 193 |
HDPE | 176 | 209 | 324 | 324 |
合計 | 421 | 549 | 685.5 | 736.5 |
實際產量 | 431.32 | 522.72 | 601.31 |
|
換算成 365 天產能 | 461 | 601 | 751 | 806 |
設計產能是按全年開工 8000 小時來計算出來的理論值,假如一個裝置全年沒有事故,沒有停產檢修,則全年實際產量會超出理論產能,相信早已有人碰到過這樣的事。而 2007 年理論產能 736.5 萬噸, 裝置基本上全部在 2006 年年底和 2007 年初已達產,不存在年中和下半年投產的裝置。所以為方便計算,就假設全部 736.5 萬噸從 2007 年 1 月 1 號開始就已投產,則換成全年開工 365 年天計算,全年實際產是為 806 萬噸。
表3: 2007 年實際產能 ( 按 365 天計算,萬噸 )
| 全年產能 | 平均每月 | 按 1/3 裝置檢修一月計算全年產量 |
LDPE | 240 | 20 | 233.33 |
LLDPE | 211 | 17.58 | 205.14 |
HDPE | 355 | 29.58 | 345.14 |
合計 | 806 | 67.17 | 783.61 |
按正常,一個裝置約四年大修一次,現在我們按三年大修一次計算,則每年約有 1/3 的裝置大修,大修時間為一個月,則按此計算全年最終可能的實際產量為 783.61 萬噸。
(二) 2006 進口和國產量
表4: 2006年進口、國產、表觀需求量(萬噸)
| 2006年進口 | 2006年國產 | 2006年合計 | 2007年表觀需求 | 增長率 |
LDPE | 93.18 | 153 | 246.18 | 270.8 | 10% |
HDPE | 241.95 | 260 | 501.95 | 522.15 | 10% |
LLDPE | 154.03 | 187 | 341.03 | 375.13 | 10% |
合計 | 489.16 | 600 | 1089.16 | 1168.08 | 7.25% |
上表為 2006 年的進口和國產量,表觀需求量為 1089 萬噸。在此 基礎上預測 2007 年的表觀需求量,估計 2007 年國內下遊加工廠的洗牌繼續,生存艱難情況下,偷工減料,再生料回收料的使用繼續大量增加,從而判斷 2007 年對新料的使用增加不會太大,按分 LDPE 、 LLDPE 、 HDPE 分別比 2006 年增加 10% 計算,則 2007 年的表觀需求量為 1168 萬噸,比 2006 年增長 7.25% 。
另外,表觀需求量中包括實際使用量和投機量,投機量中分貿易商的投機和下遊工廠的投機。隨著貿易商的轉行以及下遊工廠的洗牌,剩下的都是比較有實力的下遊加工廠和較大型貿易商,而這類型的下遊工廠和貿易商經營方式比較不會投機,和上遊生產廠家保持較密切的關係,所以接下去,社會庫存主要集中在上遊生產廠家,這樣投機量也會減少。扣除投機量的減少,筆者認為 2007 年 PE 的年增長率比 2006 年增長 7.25% ,這個數據還是偏高了些。
根據 2007 年國產實際可能產量及表觀需求量,預測 2007 年的進口量,則 2007 年需進口 384.47 噸,國產自給率達 67% 。
表5: 2007 年需進口量 ( 萬噸 )
| 2007 年國產量 | 2007 表觀需求 | 需進口量 | 平均每月需進口量 |
LDPE | 233.33 | 270.8 | 37.47 | 3.12 |
LLDPE | 205.14 | 375.13 | 169.99 | 14.17 |
HDPE | 345.14 | 522.15 | 177.01 | 14.75 |
合計 | 783.61 | 1168.08 | 384.47 | 32.04 |
表6: 2005 、 2006 年 核銷、保稅進口量 ( 噸 )
| 2005年HDPE | 2005年LLDDPE | 2005年LDPE | PE進口 合計 | |||
| 全年總量 | 平均每月 | 全年總量 | 平均每月 | 全年總量 | 平均每月 |
|
一般貿易 | 1295921 | 107993 | 1108590 | 92383 | 372830 | 31069 | 2777341 |
核銷進口 | 854774 | 71231 | 406838 | 33903 | 616052 | 51338 | 1877664 |
保稅進口 | 294490 | 24541 | 188994 | 15750 | 80804 | 6734 | 564288 |
所有總計: | 2445757 | 203813 | 1704429 | 142036 | 1109812 | 92484 | 5259998 |
| 2006年HDPE | 2006年LLDDPE | 2006年LDPE | PE進口 合計 | |||
| 全年總量 | 平均每月 | 全年總量 | 平均每月 | 全年總量 | 平均每月 |
|
一般貿易 | 1121200 | 93433 | 831833 | 69319 | 314930 | 26244 | 2267963 |
核銷進口 | 1004534 | 83711 | 518436 | 43203 | 512414 | 42701 | 2035384 |
保稅進口 | 292591 | 24383 | 189984 | 15832 | 63498 | 5292 | 546073 |
所有總計: | 2419487 | 201624 | 1540293 | 128358 | 931791 | 77649 | 4891571 |
上表是 2005 、 06 兩年的 PE 進口核銷和保稅進口的數量,從上表中可以看出,核銷進口中, 2006 年 HDPE 、 LLDPE 的每月核銷進口量比 2005 年分別增加了約一萬噸,但 2006 年的 LDPE 核銷進口比 2005 年的少了約一萬噸,再根據一些相關海關出口資料,可知中國的購物袋出口方面,量在增加,而高檔透明包裝方面量在減少,從而印正 LLDPE 、 HDPE 核銷進口增加而 LDPE 核銷進口減少的現象。
而保稅進口兩年各品種基本上保持不變,實際上,保稅進口中,好大部份也是流入核銷工廠,有部份是打稅報關,進入人民幣市場。
為計算方便,把 2006 年的核銷進口量和保稅進口量當作 2007 年的核銷進口和保稅進口量,從而計算出 2007 年一般貿易的平均每月進口量。
(三) 2007 年需求進口量
表7: 2007 年需進口量 ( 萬噸 )
| 需進口量 | 平均每月需進口量 | 2006年平均每月核銷進口量 | 2007年平均每月保稅進口量 | 2007年一般貿易平均每月進口量 |
LDPE | 37.47 | 3.12 | 4.27 | 0.53 | -1.68 |
LLDPE | 169.99 | 14.17 | 4.32 | 1.58 | 8.27 |
HDPE | 177.01 | 14.75 | 8.37 | 2.44 | 3.94 |
合計 | 384.47 | 32.04 | 18.64 | 4.55 | 12.21 |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 2007 年中國平均每月進口 HDPE3.94 萬噸、 LLDPE8.27 萬噸就可以滿足中國需求, LLDPE 一般貿易需進口量超過 2006 年,因為 2006 年平均每月為 6.93 萬噸,每月增加 1.34 萬噸。
HDPE 則從 2006 年每月 9.34 萬噸銳減到 3.94 萬噸,每月減少 5.4 萬噸。這就是蘭化和茂名 HDPE 新增產能的結果。
LDPE 則不需要一般貿易進口了。但還是有一些花料、重包裝料、高透明料 ( 卡達 0274 、 0474 、大藤 260GG ) 、塗覆料 ( 陶氏 722 ,德國 19N430 ) 需進口,因為國內無法生產這些。所以 LDPE 普通料中,國產料已是供大於求。
(四) PE 市場操作指南
根據以上數據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幾個方面的結論:
1 、市場細分。進口料進入國產料還無法替代的市場,國產料滿足國內低檔產品的需求。
2 、國外生產廠家銷售思路會轉變:主動逐步退出人民幣市場,即外盤報價和人民幣價格總是倒掛。大路朝天,各走一邊。
3 、國內貿易商經營思路的轉變:拿國產貨參與人民幣市場的競爭,進口打稅進入人民幣市場的會越來越少,這樣做虧多賺少。如沒有保稅進口進入核銷工廠這一渠道,則會退出進口行列。
4 、做專進口專用料:此舉會得到越來越多有實力的進口商的重視。
5 、越來越多的 PE 貿易商會轉行退出,速度和規模會越來越大。
6 、 2007 年 1 月份及春節前後,國內中油和中石化聯合降價,並不是兩家主動聯手打擊進口低價的歐美遠洋貨的進口商,而是中石化和中油本身的銷售壓力使然。
2006 年 PP 市場報告及 2007 展望
聚丙烯( PP )是一種性能優良的熱塑性合成樹脂,具有比重小、無毒、易加工、抗衝擊強度高、抗擾曲性以及電絕緣性好等優點,在工業建設、汽車工業、家用電器、電子、包裝及建材家具等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自 1957 年在義大利首次實現工業化生產以來,其發展速度一直居各種通用塑料之首。尤其是近年來,由於聚丙烯生產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領域的不斷開拓,進一步推動了世界聚丙烯工業的快速發展。 2004 年,世界聚丙烯的生產能力達到約 4208 萬噸 / 年,消費量達到約 3925.9 萬噸。我國聚丙烯的生產能力達到約 450 萬噸 / 年,產量約為 474.9 萬噸,表觀消費量達到約 764.7 萬噸。 2006 年我國聚丙烯的表觀消費量已經達到約 950 萬噸,預測 2010 年表觀消費量將達到約 1160 萬噸。我國生產的聚丙烯品種結構中,通用樹脂牌號佔主導地位,高檔次產品比例較低,共聚物產品少,國內產量不能滿足實際生產的需求,每年都得大量進口,聚丙烯在我國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一、聚丙烯生產現狀
(一)世界聚丙烯的生產現狀
1 、生產能力
根據 Nexant Chem. Systems 報導, 2004 年全球聚丙烯的總生產能力約為 4208 萬噸,比 2003 年增長約 6.0% 。 2005 年世界聚丙烯的總生產能力達到約 4485 萬噸, 2006 年則達到了 4750 萬噸。
1.1 地區構成
近年來世界各地區聚丙烯的生產能力逐步增加。北美地區的生產能力約佔世界聚丙烯總生產能力的 21.4% ;南美地區約佔 5.3% ;西歐地區約佔 22.5% ;東歐和中歐地區約佔 3.6% ;中東地區約佔 5.2% ;非洲地區約佔 1.4% ;日本約佔 7.6% ;亞太地區(不含日本)約佔 32.9% 。
1.2 發展趨勢
預測 2010 年總生產能力將達到約 6100 萬噸。其中亞太地區(不含日本)生產能力在世界聚丙烯總生產能力中所佔的比例將由目前的 32.6% 增加到 2010 年的 34.1% ;中東地區所佔的比例將由目前的約 5.2% 增加到 2010 年的約 8.1% 。而北美地區、西歐以及日本所佔的比例將有所下降,其中西歐地區所佔的比例下降最大,將由目前的 23.7% 下降到 2010 年的 17.6% 。今後全球聚丙烯工業的發展將趨向集團化、國際化大生產。國際大石化公司將通過重組、合併優勢業務,利用雄厚的資金,區域內廉價的原料及勞動力來擴大其市場份額,進一步提高市場的競爭能力。
2 、消費現狀
2000年全世界聚丙烯的總消費量約為 3071.1 萬噸, 2004 年增加到約 3925.9 萬噸。 2005年世界聚丙烯的總消費量達到約 4192.8 萬噸, 2006 年世界聚丙烯總消費量達到 4900萬噸。
2.1 消費地區結構
近年來世界各地區聚丙烯的消費逐漸增長。北美地區的消費量約佔世界總消費量的 22.1% ;南美地區約佔 4.6% ;西歐地區約佔 21.2% ;東歐和中歐約佔 3.1% ;中東地區約佔 4.4% ;非洲地區約佔 2.7% ;日本約佔 6.5% ;亞太地區(不含日本)約佔 35.3% 。
2.2 消費產品結構
世界聚丙烯主要用於生產注塑製品、薄膜、纖維、擠出製品以及吹塑製品等, 2006 年的消費結構為:注塑製品約佔總消費量的 38.8% ,纖維製品約佔 31.7% ,薄膜約佔 17.1% ,擠出製品約佔 7.5% ,吹塑製品約佔 1.7% ,其他方面約佔 3.3% 。
(二)我國聚丙烯現狀及發展前景
1 、生產現狀
1.1 生產能力
我國聚丙烯的工業生產始於 20 世紀 70 年代,經過 30 多年的發展,目前已經基本上形成了溶劑法、液相本體-氣相法、間歇式液相本體法、氣相法等多種生產工藝並舉,大中小型生產規模共存的生產格局。現在我國的大型聚丙烯生產裝置以引進技術為主,中型和小型聚丙烯生產裝置以國產化技術為主。國內聚丙烯產量來自乙烯聯合生產企業的約佔 40% ,以煉油廠副產的丙烯為原料的約佔 60% 。引進技術主要有釜式反應器液相本體-氣相本體 Hypol 工藝(三井化學技術)及環管式液相本體-氣相本體組合法 Spheripol 工藝(原海蒙特公司,現巴塞爾公司技術),並在吸收、消化國外釜式液相本體-氣相本體工藝和環管式液相本體-氣相本體工藝的基礎上,自行設計建成了幾套 4 萬噸 / 年 Hypol 工藝和幾套 7 萬噸 / 年 Spheripol 工藝聚丙烯生產裝置。 2002 年初,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化公司)採用中國石化自行開發的第二代環管工藝技術,建成 20 萬噸 / 年聚丙烯生產裝置。 2004 年我國聚丙烯的生產能力達到 450 萬噸 / 年。陝西省延煉實業集團公司的一套 10 萬噸 / 年聚丙烯生產裝置,中石化、上海石化與 BP 公司合資組建的上海賽科石化有限責任公司新建的一套 25 萬噸 / 年聚丙烯生產裝置以及中石油大慶煉化公司引進巴塞爾公司技術新建的一套 30 萬噸 / 年聚丙烯生產裝置於 2005 年上半年建成投產。 2006 年我國聚丙烯的生產廠家有 70 多家,生產裝置共有近 90 套,總生產能力合計約為 779 萬噸 / 年,約佔世界總生產能力的 11.5%
1.2 技術水平
由於歷史上多頭引進及引進年代不同,我國的聚丙烯工藝呈現多樣性,水平參差不齊,總體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
我國有連續法聚丙烯生產裝置 37 套,生產能力合計約為 417.2 萬噸 / 年,約佔國內總生產能力的 81.0% ;間歇式生產裝置有 54 套,生產能力合計為 97.8 萬噸 / 年,約佔國內總生產能力的 19.0% 。
1.3 生產廠家
我國聚丙烯生產能力集中在中石化和中石油兩大公司。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生產裝置有 46 套裝置,生產能力合計為 336.7 萬噸 / 年,約佔我國總生產能力的 65.4% ;中石油集團公司生產裝置有 31 套,生產能力合計為 151.2 萬噸 / 年,約佔我國總生產能力的 29.4% ;地方企業聚丙烯的生產裝置有 14 套,生產能力合計約為 27.1 萬噸 / 年,約佔我國總生產能力的 5.2% 。中石化北京燕山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燕山石化公司)的 44.5 萬噸 / 年聚丙烯裝置是目前我國最大的生產裝置,生產能力約佔國內總生產能力的 8.6% ;其次是中石化揚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揚子石化公司,生產能力為 42.0 萬噸 / 年,生產能力約佔國內總生產能力的 8.2% ;再次是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能力為 40.0 萬噸 / 年,生產能力約佔國內總生產能力的 7.8% 。
1.4 產量
隨著我國聚丙烯生產能力的不斷增加,其產量也不斷增加。 1995 年我國聚丙烯產量只有 102.1 萬噸, 2000 年達到 324.0 萬噸, 1995 ~ 2000 年產量的年均增長率約為 26.0% ; 2004 年產量為 474.9 萬噸, 1999 ~ 2004 年產量的年均增長率約為 12.4% 。 2006 年我國聚丙烯實際產量 584.15 萬噸。
2 、新建、擴建情況
由於目前我國聚丙烯的生產能力和產量都不能滿足國內實際生產的需求,因此,有許多廠家準備新建或擴建生產裝置。中海油與殼牌公司合資的惠州南海石化項目新建一套 24 萬噸 / 年聚丙烯生產裝置, 2005 年底建成投產;茂名石化公司新建一套 20 萬噸 / 年生產裝置, 2006 年初投產;另外,大慶煉化公司正在研究建設第二套 30 萬噸 / 年裝置,與丙烯擴建項目配套,投產日期尚未確定。福建煉化股份有限公司與埃克森美孚和沙特阿美合資的福建石化項目將建設一套 30 萬噸 / 年裝置,定於 2006 ~ 2007 年投產。福建東信石化公司建在福建泉州泉港石化園區的 10 萬噸 / 年裝置已開始施工建設;蘭州石化公司擬新建一套 30 萬噸 / 年裝置,中石油天然氣公司大連石化公司新建一套 20 萬噸 / 年新裝置, 2006 年投產;浙江紹興富陵集團公司在當地新建兩套 30 萬噸 / 年裝置,分兩期建成,第一套裝置在 2005 年投運,第二套裝置在 2007 年投運,生產裝置採用巴塞爾公司的 Spheripol 技術;臺灣臺灣塑膠公司計劃應用 Novolen 技術,在寧波建設一套產能為 30 萬噸 / 年工廠;中國石化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 BYPC )使用 BP 氣相 Innovene 技術改造並擴建一套 8 萬噸 / 年生產裝置,該項目已經於 2005 年底完成。中石化正在我國海南省洋浦經濟開發區內建設一套 20 萬噸 / 年聚丙烯裝置。另外,中石化巴陵石化公司也擬建一套 20 萬噸 / 年聚丙烯生產裝置。到 2006 年,我國聚丙烯的總生產能力達到約 650 萬噸,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國聚丙烯的供需矛盾。
3 、進出口情況
雖然我國聚丙烯工業發展迅速,但是我國聚丙烯的產量仍不能滿足國內實際生產的需求,自給率只有約 62% 左右,每年都得大量進口。 1995 年我國聚丙烯的進口量只有 107.0 萬噸, 2000 年達到 164.0 萬噸, 1995 ~ 2000 年進口量的年均增長率約為 8.9% 。 1999 ~ 2004 年進口量的年均增長率約為 14.6% 。 2004 年進口量為 291.4 萬噸,從韓國的進口量約佔總進口量的 30.74% ,位居第一位,中國臺灣、新加坡、美國、泰國、日本、印度、沙烏地阿拉伯的進口量分別佔總進口量的 15.64% 、 10.10% 、 9.55% 、 8.72% 、 7.13% 、 5.31% 和 3.10% 。在進口的同時,我國聚丙烯也有少量出口, 2002 年出口量為 1.25 萬噸, 2003 年為 1.19 萬噸, 2004 年為 1.53 萬噸。我國聚丙烯進口貿易方式主要是來料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其中來料加工貿易量約佔總進口量的 52.0% 。 2006 年進口 294.64 萬噸,出口 2.62 萬噸,增長 6.435 %,自給率 66.68 %。
4 、消費現狀及市場前景
4.1 表觀消費量
近年來,我國聚丙烯市場的需求量增長很快。 1995 年我國聚丙烯的表觀消費量只有 207.6 萬噸, 2000 年增加到 486.8 萬噸, 1995 ~ 2006 年表觀消費量的年均增長率約為 18.6% 。 1999 ~ 2006 年表觀消費量的年均增長率約為 13.2% ,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聚丙烯消費國家。
4.2 消費結構
我國聚丙烯產品的應用與歐美國家有所不同,主要用於生產編織製品、薄膜製品、注塑製品、紡織製品等,廣泛應用於包裝、電子與家用電器、汽車、纖維、建築管材等領域。 2006 年我國聚丙烯的消費結構為:編織製品對聚丙烯的需求量約佔總消費量的 50.2% ,纖維製品約佔 10.1% ,雙向拉伸聚丙烯薄膜製品( BOPP )約佔 13.1% ,流延聚丙烯薄膜製品( CPP )約佔 3.7% ,注塑製品約佔 17.0% ,管材約佔 3.8% ,其他產品約佔 2.1% 。
( 1 )編織製品
編織製品(塑編袋、蓬布和繩索等)是我國聚丙烯消費的最大市場,主要用於糧食、化肥、水泥、糖、鹽、工業原料和礦砂等的包裝,另外還有一部分出口到日本、美國和西歐。 1995 ~ 2000 年,編織製品所消耗的聚丙烯樹脂在我國一直佔很高的比例。近年來,由於聚丙烯注塑製品和包裝薄膜的發展,逐步改變了我國聚丙烯的消費結構,用於編織製品的比例有所下降,但仍是我國聚丙烯樹脂最大的消費領域。 2004 年我國編織製品消耗聚丙烯約 385.0 萬噸, 2006 年消費量增加到約 875.0 萬噸, 2010 年消費量將達到約 1000.0 萬噸。
( 2 )雙向拉伸聚丙烯( BOPP )薄膜
BOPP 薄膜具有質量輕、機械強度高、尺寸穩定性好等優點,廣泛應用於包裝領域,特別是食品包裝領域。我國的 BOPP 薄膜生產雖然起步較晚,但技術設備起點較高。目前我國 BOPP 的生產企業有 80 多家, 120 多條生產線,總生產能力約為 140 萬噸 / 年。主要的生產廠家有撫順石化公司、福建現代塑料公司、廣州宏銘塑膠有限公司、廣東中山永寧塑料製品公司、廣東省運通塑料集團公司、廣東湛江包裝材料企業有限公司、安徽合肥塑料一廠、湖北雲夢塑料薄膜廠、江蘇無錫環宇包裝材料公司、江陰華盈新包裝材料公司、浙江諸暨大東南塑膠公司、雲南昆明昆嶺薄膜有限公司、河北保定寶碩富太包裝公司、保定中產塑料包裝材料公司、大慶慶港塑料有限公司以及江蘇武進金氏集團公司、廣東佛山塑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申達包裝集團公司、武進金氏集團有限公司、寧波大榭開發區金源複合材料有限公司以及洛陽石油化工公司等。 2004 年我國 BOPP 薄膜約消耗聚丙烯 100.0 萬噸。 2006 年消費量增加到約 125.0 萬噸, 2010 年消費量將達到約 130.0 萬噸。
( 3 )流延聚丙烯( CPP )薄膜
流延聚丙烯薄膜具有阻隔性好、熱封溫度低、印刷和複合適應性強,耐蒸煮等特點,主要用於食品包裝。我國從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開始先後從德國、日本、義大利、奧地利等國引進流延膜生產線,目前生產裝置有 60 多套,生產能力約為 22.0 萬噸 / 年,年產量約為 18.0 萬噸。 2004 年,我國 CPP 薄膜對聚丙烯的需求量約為 28.0 萬噸,其中均聚物約佔 50% ,二元共聚物約佔 30% ,三元共聚物約佔 20% ,國內產品使用量約佔總量的 30% ,產品牌號主要有上海石化公司的 FC801 、 F800E 、 F800EPS ,北京燕山石化公司的 C1608 、 C4608 ,茂名石化公司 X37F 等,其餘約 70% 依靠進口解決。在進口產品中,複合膜進口料使用比例為 55% ~ 65% ,蒸煮膜和鍍鋁膜進口料使用比例均在 95% 以上。 2005 年我國聚丙烯薄膜對聚丙烯的需求量約 33.0 萬噸, 2010 年消費量將達到約 43.0 萬噸。
( 4 )聚丙烯纖維
聚丙烯纖維(即丙綸)是指以聚丙烯為原料通過熔融紡絲製成的一種纖維用品,在裝飾、產業、服用三大領域中具有廣泛的用途。目前,我國聚丙烯纖維的總生產能力約為 90.0 萬噸 / 年,生產廠家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其中短纖維的生產能力約為 22.0 萬噸 / 年,產量約為 13.0 萬噸 / 年;長絲(含 BCF )生產能力約為 25.0 萬噸 / 年,年產量約為 10.0 萬噸,其中 BCF 年產量約為 5.0 萬噸;無紡布生產能力約為 27.0 萬噸 / 年,年產量約為 28.0 萬噸;煙用絲束的生產能力約為 12.0 萬噸 / 年,年產量約為 4.5 萬噸。目前,我國長絲和短纖市場絕大部分使用國產材料,各大石化公司均有此類材料的生產,如遼化的 502004 、 T30S 、 2401 、 70218 ,吉化公司的 T30S ,燕山石化的 S1018 、 S1318 以及洛陽石化的 YS820 等。無紡布材料 40% 由國產產品佔領,主要有燕山石化公司的 S220040 、湖南長盛公司、九江石化、濟南石化和大連石化的 Z30S 等,產品絕大部分被應用在產業用布和一次性尿布中, 60% 依靠進口來解決,主要有韓國現代公司的 7700 、韓國曉星公司的 S92005 、韓國大林公司的聚丙烯 185 , Exxon 公司的 3155 和 Basell 公司的 PC973 等。菸絲束產品全部使用國產材料,主要有上海石化公司的 Y2600Y 和遼陽石化公司的 71735 等。 2004 年我國聚丙烯纖維行業共消耗聚丙烯約 77.0 萬噸, 2006 年對聚丙烯的消費量約 109.0 萬噸, 2010 年消費量將達到約 164.0 萬噸。
( 5 )注塑製品
注塑製品是我國聚丙烯的第二大消費領域,是今後聚丙烯需求潛力最大的領域之一。產品主要應用於硬包裝(如容器、周轉盤、託盤以及瓶蓋等)、運輸(如汽車內裝飾、保險杆、蓄電池殼以及油箱等)、日常消費用品(如廚具、家具、洗衣機、花盆以及旅遊箱等)、器械以及醫療製品(如注射器、工具箱、料盆)等。聚丙烯注塑料品種多,質量檔次差別很大,有均聚物、嵌段共聚物、無規共聚物以及聚丙烯合金等,可以滿足各種不同性能製品的需要。 2004 年我國注塑製品對聚丙烯的消費量約為 130.0 萬噸, 2005 年對聚丙烯的消費量約 147.0 萬噸, 2010 年消費量將達到約 230.0 萬噸。( 6 )聚丙烯管材
聚丙烯管材具有耐高溫、管道連接方便、可回收使用等特點,主要應用於建築物內冷熱水輸送系統、採暖系統、化工管道系統以及農田輸水系統等,是一種綠色環保型產品。聚丙烯管材按原材料性質分為無規共聚管( PP-R )和嵌段共聚管( PP-B )兩大類。 PP-R 管主要用於散熱器採暖等熱水輸送, PP-B 管則主要用於溫度相對較低的地板採暖、冷水輸送以及化工和農用管道等。 2004 年我國管材對聚丙烯的需求量約為 29.0 萬噸, 2006 年需求量約 40.0 萬噸, 2010 年需求量將達到約 45.0 萬噸。
( 7 )其他方面
聚丙烯在其他方面的應用還包括聚丙烯塗覆專用樹脂、土工材料、餐具、飲料杯等食品包裝、文件夾等文化用品等, 2004 年對聚丙烯的需求量約為 14.7 萬噸, 2006 年需求量約 21.0 萬噸, 2010 年需求量將達到約 23.0 萬噸。
2005 年我國對聚丙烯的需求量約 835.0 萬噸, 2010 年將達到約 1160.0 萬噸。其中編織製品所佔的比例將逐漸減少,而纖維及注塑製品等所佔的比例將越來越大。
5 、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在聚丙烯催化劑、生產工藝及產品的技術創新和開發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是與世界發達國家聚丙烯生產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1 )生產裝置規模偏小,生產成本較高
截止到 2006 年,我國聚丙烯的總生產能力雖然已經達到 757 萬噸 / 年,但生產裝置數量多,單套裝置生產能力小,其中連續法生產裝置的平均生產能力只有 10 萬噸 / 年左右,遠遠低於世界聚丙烯生產工藝的平均生產規模( Spheripol 工藝為 15.7 萬噸 / 年, Unipol 工藝為 16.8 萬噸 / 年, Novolen 工藝為 19.6 萬噸 / 年, Innovene 工藝為 23.2 萬噸 / 年)。由此導致國內生產能力不足,市場自給率僅有 62% 左右,每年仍需要大量進口。另外由於裝置規模過小,能耗、物耗普遍高於國外先進水平,使得一些企業市場競爭能力較差,在產品成本和質量上難與國外產品相競爭。
( 2 )工藝技術開發能力上存在較大差距
我國雖然開發成功聚丙烯成套生產技術,在此基礎上,又發展了第二代環管聚丙烯技術,但對聚合工藝、產品牌號開發和工程放大等方面的研究力度還不夠,在設備、自控方面的開發研究較少。在聚丙烯催化劑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但開發周期較長,質量不太穩定,如催化劑中鈦含量存在波動,造成配置活性及聚合反應的波動;催化劑粒度分布較寬,易對催化劑管線的運行造成影響,生產中工藝控制不平穩,從而使操作成本上升,對產品質量也產生不利影響。此外,國產主催化劑在生產無規共聚及嵌段共聚產品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同時,茂金屬聚丙烯催化劑的研究還剛剛起步。
( 3 )產品牌號較少,高檔次品種比例小
在我國聚丙烯供應市場,抗衝擊共聚物產品和專用料等高檔次產品生產量較少,且產品質量不穩定,所需產品仍主要依靠進口,如 BO 聚丙烯高速生產線(線速在 400m / min 以上)、耐壓管材料、高流動高抗衝汽車專用料等幾乎全部依靠進口解決。在我國聚丙烯樹脂消費市場中,編織製品消費量最大,而注塑料、薄膜及纖維等所佔的比重偏低,而世界發達國家或地區聚丙烯消費結構中注塑製品的應用卻佔了主要的份額。這說明我國聚丙烯消費市場還不夠成熟,我國聚丙烯樹脂產品結構還有待於進一步改進。
( 4 )加工應用力量薄弱,技術服務需要進一步加強
我國對聚丙烯樹脂進行加工應用研究的人力和物力相對顯得薄弱,大都分散於各個企業,並缺少進行系統加工應用研究的手段,對產品添加劑的研究也很少。
( 5 )基礎研究薄弱,技術儲備少
根據市場需求,獨立自主開發新牌號的能力不足。
6 、建議
為加快發展我國聚丙烯生產技術,儘快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我國聚丙烯行業今後的發展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 1 )加快新型催化劑的研究開發
催化劑的發展是推動聚丙烯生產技術發展的主要動力,目前國外齊格勒 — 納塔催化劑和單活性中心的催化劑仍在不斷發展,我國應該跟蹤世界聚丙烯催化劑的發展動向,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的催化劑技術和應用技術,提高國產催化劑的質量穩定性,加強對微球型聚丙烯催化劑、新型內給電子體聚丙烯催化劑、新型聚丙烯共聚催化劑、醚類高活性新型聚丙烯催化劑和氣相法聚丙烯催化劑的研究開發力度和進度,尤其是要積極配合我國聚丙烯第二代環管成套工藝的開發,研製開發與其配套適用於高抗衝、高剛性聚丙烯產品生產的新型聚丙烯催化劑。開發高溫聚合用聚丙烯催化劑,實現聚丙烯的超臨界生產技術。此外,還應加快茂金屬催化劑和非茂金屬催化劑的研究開發力度。
( 2 )擴大裝置生產能力,提高市場競爭力
在加強現有生產裝置管理的基礎上,應進一步擴大單線生產裝置的生產能力,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除了設計建設新的大規模聚丙烯生產裝置外,通過對現有聚丙烯生產裝置進行擴能改造,提高產量,是增加國內聚丙烯產量,滿足市場需求的一條有效途徑,同時又有利於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 3 )進一步完善並開發聚丙烯新的成套技術
在目前完成 20 萬噸 / 年第二代環管聚丙烯的國產化成套技術開發的基礎上,重點是提高裝置生產能力,設計製造較高的耐壓等級設備、開發氣相共聚流化床技術、配套用的新型高效催化劑的開發、配套用的樹脂新牌號添加劑的研究等。對現有環管聚丙烯裝置進行擴能改造,通過改變現有的聚合操作條件和消除瓶頸,提高裝置的生產能力。另外還應積極準備新技術的研究和開發。
( 4 )調整產品結構,增加高檔次品種牌號的生產比例
針對目前我國聚丙烯的產品結構現狀,各企業應調整生產思路,把生產定位在生產適銷對路,高質量、高附加值產品專用料,代替進口產品上來。聚丙烯的生產將調整品種結構,提高檔次,向多樣化、系列化、專用化和高性能化的方向發展。努力開發 BO 聚丙烯熱封膜及高速生產線專用樹脂,加速三元共聚 C 聚丙烯樹脂的開發,加快汽車用高流動抗衝共聚物聚丙烯的開發和生產,加強高透明聚丙烯產品的研究、生產和應用,開發聚丙烯洗衣機內桶和底座專用樹脂、薄壁注塑製品專用樹脂以及聚丙烯吹塑容器等市場急需的專用樹脂。
( 5 )注重基礎研究,加強結構、性能表徵及加工應用研究
要促進聚丙烯技術的可持續發展,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必不可少。結構、性能表徵及加工應用要與催化劑的研究緊密結合,以新型材料的開發為先導,加速新型聚丙烯牌號的開發工作並提高牌號開發的技術水平。
( 6 )加強雙峰聚丙烯工藝的研究和開發
雙峰聚丙烯工藝可以使用齊格勒 — 納塔催化劑,也可以使用單活性中心催化劑,或者使用雙催化劑體系。該工藝生產的雙峰聚丙烯產品具有優良的性能,可廣泛地應用於薄膜、纖維、熱成型、聚丙烯合金和管材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我國雙峰聚丙烯的生產還屬於空白,應加快該工藝的研究開發和應用,並儘快實現工業化生產,以滿足國內實際生產的需求。
二、 2007 年 PP 發展情況及操作指南
(一) 2007 年的供應情況
表8:2005~2007年國內PP生產企業裝置產能變化(僅統計粒料部分)
單位:萬噸/年
所屬 | 企業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中石油 | 大慶石化 | 10 | 10 | 10 |
大慶煉化 | 30 | 30 | 30 | |
撫順石化 | 9 | 9 | 9 | |
遼陽石化 | 7 | 7 | 7 | |
大連有機 | 12 | 32 | 32 | |
華北油田 | 10 | 10 | 10 | |
獨山子石化 | 14 | 14 | 14 | |
蘭州石化 | 7 | 37 | 37 | |
蘭港石化 | 11 | 11 | 11 | |
合計 | 110 | 160 | 160 | |
中石化 | 燕山石化 | 44.5 | 44.5 | 44.5 |
天津聯化 | 7 | 7 | 7 | |
中原乙烯 | 6 | 6 | 6 | |
洛陽石化 | 8 | 8 | 8 | |
濟南煉廠 | 12 | 12 | 12 | |
齊魯石化 | 7 | 7 | 7 | |
上海石化 | 40 | 40 | 40 | |
揚子石化 | 40 | 40 | 40 | |
鎮海煉廠 | 20 | 20 | 20 | |
九江石化 | 10 | 10 | 10 | |
茂名石化 | 17 | 47 | 47 | |
廣州石化 | 14 | 14 | 14 | |
湖南長盛 | 10 | 10 | 10 | |
荊門石化 | 12 | 12 | 12 | |
武漢鳳凰 | 10.5 | 10.5 | 10.5 | |
海南煉廠 |
| 20 | 20 | |
福建煉廠 | 12 | 12 | 12 | |
合計 | 270 | 320 | 320 | |
其他 | 中海殼 |
| 24 | 24 |
上海賽科 | 25 | 25 | 25 | |
寧波臺塑 |
|
| 45 | |
紹興富陵 |
| 20 | 20 | |
大連西太平洋 | 15 | 15 | 15 | |
盤錦乙烯 | 5 | 5 | 5 | |
延安煉廠 | 10 | 10 | 10 | |
合計 | 55 | 99 | 144 | |
| 總計 | 435 | 579 | 624 |
表9:粉料廠家產能統計表(萬噸 / 年)
公司名稱 |
| 產量 |
天津藍星 | 通用料 | 6 |
石家莊煉廠 | 通用料 | 6 |
滄州獅華 | 通用料 | 2 |
石家莊煉化 | 通用料 | 4 |
中捷石化 | 通用料 | 6 |
湖北金澳科技 | 通用料 | 2 |
湖北百科藥業 | 高熔質粉為主 | 3 |
嶽陽興長 | 通用料 | 3 |
洛陽宏力 | 通用料 | 3 |
中原油田 | 通用料 | 2 |
南京紅葉實業 | 通用料 | 8 |
金陵石化塑化 | 通用料 | 12 |
山東恆源 | 通用料 | 8 |
山東恆祥 | 通用料 | 5 |
寧波甬興 | 通用料 | 2.7 |
東明煉廠 | 通用料 | 4 |
青島石化 | 通用料 | 7 |
山東凱日化工 | 通用料 | 7 |
廣饒石化 | 通用料 | 1 |
錦州石化 | 通用料 | 3 |
錦西石化 | 通用料 | 5 |
遼河石化 | 通用料 | 2 |
吉林錦江油化 | 通用料 | 3 |
大慶華科 | 通用料 | 3 |
寧夏煉化 | 通用料 | 3 |
烏魯木齊 | 通用料 | 3 |
獨山子天利 | 通用料 | 3 |
格爾木煉廠 | 通用料 | 2 |
總計 |
| 118.7 |
把產能按每天開工 24 小時換算,因臺塑的 45 萬噸是在第二季度投產,就按 7 月 1 號開始正常投產計算。則下半年這 45 萬噸還可以生產 25 萬噸。
624-45=579 ,把 579 萬噸換成一年 365 天產能,則為 634 萬噸產能。按一半產能檢修一個月計算,則這 634 萬噸可以生產 608 萬噸的 PP ,把這 608 萬噸加上臺塑的 25 萬噸,則粒料的全年產能為 608+25=633 萬噸。粉料就按全年 118 萬噸計算,則 2007 年中國國產 PP 產量為 633+118=751 萬噸。
(二) 2007 年表觀需求量預測
表10:2000~2007年國內PP表觀消費量統計表(單位:萬噸)
(2007年的為預測數據)
年份 | 產量 | 進口量 | 出口量 | 表觀消費量 | 增長率% | 自給率% |
2000 年 | 303.51 | 164.03 | 1.03 | 466.51 |
| 65.06 |
2001 年 | 322.54 | 208.65 | 0.93 | 530.26 | 13.665 | 60.8 |
2002 年 | 345 | 236 | 1.27 | 579.73 | 9.329 | 59.51 |
2003 年 | 448.48 | 273.43 | 1.19 | 720.72 | 24.32 | 62.2 |
2004 年 | 474.88 | 291.39 | 1.53 | 764.74 | 6.108 | 62.1 |
2005 年 | 522.95 | 302 | 1.92 | 823.03 | 7.622 | 63.54 |
2006 年 | 584.15 | 294.467 | 2.624 | 875.993 | 6.435 | 66.68 |
2007 年 | 751 | 182 | 0 | 933 | 6.5 | 80.49 |
(三) 2007 年進口結構分析
表11: 2005 、 2006PP 年進口分析(單位:噸)
| 2005 年 PP 進口 | 2006 年 PP 進口 | ||||
匯總項目名稱 | 全年合計 | 所佔比例 | 平均每月 | 全年合計 | 所佔比例 | 平均每月 |
一般貿易 | 92200407 | 0.3 | 76701 | 657201 | 0.22 | 54767 |
核銷進口 | 1857391 | 0.61 | 154783 | 2018146 | 0.69 | 168179 |
保稅進口 | 339584 | 0.11 | 28299 | 265723 | 0.09 | 22144 |
總計: | 3023315 | 1 | 251943 | 2944673 | 1 | 245389 |
通過逐月分析 2005 ~ 2006 年的進口結構,可以發現,核銷進口保持相對穩定的量, 2006 年比 2005 年平均每月增加了 13000 噸。
現假設 2007 年的平均每月核銷進口 PP 數量和 2006 年的一樣,即每月為 168000 噸,而保稅進口量正常情況下,好大一部份也是進入核銷工廠,現為了分析方便,假設保稅進口量暫時不考慮,則以這個數據來分析 2007 年 PP 一般貿易的進口量。
(四)國內 PP 產能的結構
國內 PP 產能中,只能生產低端的均聚料,且又以拉絲料佔絕大部份,據一家分析數據顯示,國產粒料中,拉絲料佔了 78% 。
按這個比例來分析國產 PP 拉絲料的產量, 2007 年粒料 608 萬噸(臺塑的不計算在內), 608 × 78%=474 萬噸,粒料再加上粉料, 474+118=592 萬噸。
中國的 PP 製品結構中,編織袋佔 60% ,不考慮再生料, 933X0.6=559 萬噸。
從這個分析角度,再一次揭示了中國國產的 PP 就足以滿足國內低端產品的需求。按這個分析, 2007 年印度進口的拉絲料 030SG 、 110MA 會在人民幣市場上越來越少,直至看不到。
(五)核銷進口
2007 年每月 16.8 萬噸的核銷進口中,這些都應該是高檔的共聚產品,主要是以韓國、日本、新加坡、臺灣的共聚料為主。有部份在人民幣市場流通的進口料,也是以國內無生產的高端進口料。
(六)經營思路
1 、國產料的價格標杆應該是向中石化、中石油看齊,受外盤的影響將非常小。
2 、在一年中的某些時候,國產拉絲料極有可能出口。
3 、美國產的拉絲料在今年將非常難於進入中國。
表12:中東 PP 擴產計劃表(萬噸 / 年)
國家 | 公司 | 地點 | 能力(萬噸) | 投產年份 |
阿曼 | 索哈煉訥廠 | 索哈 | 34 | 2006 |
伊朗 | Jam | Assaluyeh | 30 | 2006 |
伊朗 | Marun | Assaluyeh | 30 | 2006 |
伊朗 | Rejal Bandar | Imam | 8 | 2006 |
以色列 | Carmel 烯烴 | 海法 | 20 | 2006 |
科威特 | PIC | 舒巴 | 10 | 2007 |
沙烏地阿拉伯 | NatPet | 延布 | 40 | 2007 |
沙烏地阿拉伯 | Petro-Rabigh | 拉比格 | 70 | 2008 |
卡達 | QP/ 湖南石化 | 梅賽德 | 70 | 2009 |
沙烏地阿拉伯 | Ibn Zahr | 朱拜勒 | 50 | 2009 |
沙烏地阿拉伯 | YanSab | 延布 | 35 | 2009 |
沙烏地阿拉伯 | 沙特聚烯烴 | 朱拜勒 | 28 | 2009 |
沙特阿拉 | Kayan | 朱拜勒 | 35 | 2009 |
阿聯 | 博祿 | 臘韋斯 | 80 | 2010 |
表13: 2007 年國內 PP 生產企業裝置檢修計劃
生產企業 | 產能 | 檢修時間 |
燕山石化 | 37 萬噸 | 計劃 07 年 3 月中旬開始檢修 30 ~ 40 天 |
大連西太 | 10 萬噸 | 計劃 07 年 3 月中旬檢修一個月 |
鎮海煉廠 | 20 萬噸 | 計劃 3 月份進行檢修 |
中原乙烯 | 6 萬噸 | 計劃 4 月開始檢修一個月 |
九江石化 | 10 萬噸 | 計劃 07 年 5 ~ 6 月上遊大修並擴能 30 天 |
前郭煉廠 | 5 萬噸 | 計劃 6 ~ 7 月檢修 45 天左右 |
上海石化 | 40 ~ 45 萬噸 | 計劃 07 年 7 ~ 8 月停車檢修 |
大慶石化 | 10 萬噸 | 計劃 7 ~ 8 月檢修一個月 |
大慶煉化 | 30 萬噸 | 計劃 8 ~ 9 月檢修兩個月 |
遼陽石化 | 7 萬噸 | 計劃 6 ~ 10 月檢修將近 4 個月 |
獨山子石化 | 14 萬噸 | 計劃 8 ~ 9 月檢修一個月 |
華北油田 | 10 萬噸 | 計劃 9 月上遊擴能,下遊停車 |
濟南煉廠 | 12 萬噸 | 計劃 07 年 10 月份大修 30 天 |
備註:以上檢修計劃均為初步意向,尚未最後確定,僅供參考。
2006 年中國 PVC 樹脂市場報告
普華諮詢市場分析師 劉岸
一、基本情況
目前,中國大陸共有 95 家企業生產 PVC 樹脂,總生產能力達 1058.5 萬噸 / 年, 2006 年產量達到 824 萬噸,其中電石法 594 萬噸,乙烯法 230 萬噸,年平均開工率為 77.85% 。 2006 年中國共進口 PVC 樹脂 145.22 萬噸,出口 PVC49.94 萬噸,表觀消費量為 919.28 萬噸,自給率為 89.64% 。雖然中國 PVC 出口絕對量仍然遠遠少於進口量,但與之前幾乎全部依靠進口,出口量幾乎為零的進出口格局相比,中國 PVC 產業已經發生實質性飛躍,出口增長速度也居五大通用塑料原料之首。中國近幾年 PVC 樹脂總體情況見圖。圖 2 : 2001 ~ 2006 年中國 PVC 樹脂總體情況 單位:萬噸
二、生產情況
1 、產能產量
截至 2006 年底我國 PVC 的總生產能力達 1058.5 萬噸 / 年,其中電石法比重接近 70 %。西北、西南、華中、華北地區由於電石法擴能迅速,產量迅猛增加;華東、華北地區仍是我國 PVC 主要產地,合計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 60 %以上;而西北地區雖然企業數量較少,但是憑藉其原料優勢大有後來者居上之勢。在各省區中,天津地區隨著天津大沽擴能完成,產量躍居首位;上海地區由於只有上海氯鹼一家生產企業,而且隨著原油價格持續高位運行,其產量有所減少,排名從 2005 年的第 6 位下滑至第 9 位。我國 PVC 主要省、市產量統計及分布見表 1 、表 2 、圖 2 、圖 3 。
表14:我國 PVC 主要省、市產量統計 單位:萬噸 / 年
省、市 | 2005 年 | 份額 | 2006 年 | 份額 | 同比 |
天津 | 88.2 | 13.59% | 109.6 | 13.30% | 24.26% |
山東 | 94 | 14.48% | 107.3 | 13.03% | 14.15% |
江蘇 | 69.7 | 10.74% | 76.4 | 9.27% | 9.61% |
四川 | 59.9 | 9.23% | 74.2 | 9.01% | 23.87% |
新疆 | 33.1 | 5.10% | 52.8 | 6.41% | 59.52% |
浙江 | 34.8 | 5.36% | 52.5 | 6.37% | 50.86% |
河南 | 32.4 | 4.99% | 41.5 | 5.04% | 28.09% |
河北 | 41.1 | 6.33% | 41.3 | 5.01% | 0.49% |
上海 | 32.6 | 5.02% | 32.7 | 3.97% | 0.31% |
山西 | 26 | 4.00% | 30.8 | 3.74% | 18.46% |
全國 | 649.2 | 100.00% | 823.8 | 100.00% | 26.89% |
圖 3 : 2005 年 PVC 主要省市產量份額
圖 4 : 2006 年 PVC 主要省市產量份額
表15: 中國 PVC 產能在各地區的分布 單位:萬噸
地 區 | 1995 年 | 2000 年 | 2005 年 | 2008 年 |
東 北 | 119 | 315 ( 9.2% ) | 315 ( 3.9% ) | 935 ( 9.5% ) |
華 北 | 488 | 1 , 281 | 3 , 341 | 3 , 581 |
華 東 | 335 | 1 , 005 | 1 , 735 | 2 , 035 |
華 南 | 48 ( 3.3% ) | 133 ( 3.9% ) | 1 , 209 | 1 , 209 |
中部及西部 | 476 | 675 ( 19.8% ) | 1 , 502 | 2 , 090 |
我國現有 PVC 生產企業 95 家,數量眾多,企業平均生產規模為 11 萬多噸。前 5 位 PVC 生產企業的產量之和佔全國總產量的 25.66% ,前 10 位企業的產量之和佔全國總產量的 40.13% 。近幾年來行業內各企業為追求高利潤,競相擴產,產量排名名次交替變更,大企業產量規模日趨擴大。擴產和新建企業大部分集中在中西部地區,具有一定的資源和成本優勢。
2006 年我國 PVC 主要生產企業產量排名略有變化: ① 滄州化工由於乙烯法生產裝置基本處於停產狀態,產量大幅減少,從而退出前 10 名; ② 新疆天業依靠成本以及能源優勢迅速發展,成為我國電石法 PVC 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③ 天津大沽化工完成裝置擴能,年產能達到 70 萬噸,產量超過齊魯石化成為我國第一大生產企業。 2005 ~ 2006 年我國 PVC 主要生產企業產量統計見下面圖表。
表16:我國 PVC主要生產企業產量 單位:萬噸
企 業 | 產能 | 工藝 | 2005 年 | 2006 年 | ||
產量 | 份額 | 產量 | 份額 | |||
齊魯石化 | 60 | 乙烯 | 58.61 | 9.03% | 57.5 | 6.98% |
天津大沽 | 70 | 電石、 VCM | 41.02 | 6.32% | 58.2 | 7.06% |
上海氯鹼 | 43 | 乙烯 | 32.64 | 5.03% | 32.7 | 3.97% |
樂金大沽 | 34 | VCM | 27.92 | 4.30% | 31.2 | 3.79% |
宜賓天原 | 32 | 電石 | 25.17 | 3.88% | 31.8 | 3.86% |
1-5 小計 | 239 |
| 185.36 | 28.55% | 211.4 | 25.66% |
新疆天業 | 46 | 電石 | 18.98 | 2.92% | 29.2 | 3.54% |
四川金路 | 20 | 電石 | 23.47 | 3.62% | 26.49 | 3.21% |
臺塑寧波 | 30 | 乙烯 | 21 | 3.23% | 25.87 | 3.14% |
江蘇江東 | 20 | 電石、 VCM | 18 | 2.77% | 22.94 | 2.78% |
中泰化學 | 30 | 電石 | 14.06 | 2.17% | 14.74 | 1.79% |
1-10 小計 | 385 |
| 280.87 | 43.26% | 330.64 | 40.13% |
全國總產量 | 1059 |
| 649.2 | 100% | 824 | 100% |
圖 5 : 2005 年中國 PVC 生產企業產量份額
圖 6 : 2006 年中國 PVC 生產企業產量份額
2 、擴能情況
預計 2007 ~ 2008 年我國 PVC 的擴產勢頭有所放緩,但是產能仍有較大增加,預計新增產能 737.5 萬噸 / 年。由於 2008 年後新建裝置較少,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加,有望逐漸恢復供需平衡。 2007 ~ 2008 年我國 PVC 擴能統計見表 17 。表17: 2007 ~ 2008 年我國 PVC 擴能統計 單位:萬噸 / 年
省份 | 產能增長 | 所佔比例 | 省份 | 產能增長 | 所佔比例 |
內蒙古 | 114 | 14.44% | 貴州 | 26 | 3.29% |
河南 | 110 | 13.93% | 廣東 | 22 | 2.79% |
山東 | 69 | 8.74% | 江蘇 | 20 | 2.53% |
陝西 | 59 | 7.47% | 吉林 | 20 | 2.53% |
新疆 | 52 | 6.59% | 寧夏 | 20 | 2.53% |
安徽 | 50 | 6.33% | 湖北 | 15 | 1.90% |
山西 | 45 | 5.70% | 湖南 | 15 | 1.90% |
青海 | 40 | 5.07% | 河北 | 10 | 1.27% |
雲南 | 38 | 4.81% | 其他 | 28.5 | 3.61% |
四川 | 36 | 4.56% | 合計 | 789.5 | 100.00% |
三、消費情況
1 、消費量
2006 年,中國的 PVC 產能為 1058.5 萬噸,較 2005 年增長 8.90% ,產量為 824 萬噸,較 2005 年增長 26.93% ,表觀消費量達到 919.28 萬噸,較 2005 年增長 14.86% 。由此可見,中國 PVC 的產量增長速度超過表觀消費量的增長速度,隨著產能的不斷擴大,相信不久的將來中國在滿足本國消費的同時,會有越來越多的 PVC 出口到國外。
2 、消費結構
中國 PVC 的消費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是軟製品,主要包括電線電纜、各種用途的膜、鋪地材料、織物塗層、人造革、各類軟管、手套、玩具、塑料鞋以及一些專用塗料和密封劑等。二是硬製品,主要包括各種型材、管材、板材、硬片、瓶等。
目前,我國 PVC 消費總量約佔世界總消費量的 19.8% ,人均消費量只有世界平均消費水平的一半。美國硬製品比例為 69.2% ,西歐為 66.8% ,日本為 55% 。近幾年,我國 PVC 消費構成變化較大,硬製品比例不斷提高,現在我國硬製品比例已近 60% 。據不完全統計,各種 PVC 製品消費構成比例見下面圖表。
表18: PVC 製品消費構成比例
名稱 | 比例 | 合計 | |
硬製品 | 型材 | 22.90% | 59.20% |
管材 | 13.30% | ||
硬片、板材 | 9% | ||
管件 | 2.30% | ||
其他 | 11.70% | ||
軟製品 | 薄膜 | 12% | 40.80% |
電纜料 | 7% | ||
人造革 | 6% | ||
鞋及鞋底材料 | 5.20% | ||
地板革、壁紙、發泡材料 | 2.10% | ||
其他 | 8.50% |
圖 7 : PVC 製品消費構成比例
四、行情走勢
2006 年的 PVC 行情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以乙烯法為例,主流成交價格從 1 月低點 6300 元 / 噸到 9 月高點 8300 元 / 噸,價差 2000 元 / 噸,年末回落到 7000 元 / 噸,市場的波動性很大。近幾年來我國 PVC 價格走勢見圖 8 。
圖 8 :中國 PVC 市場價格走勢 單位:元 / 噸
筆者認為,影響國內 PVC 市場走向的因素主要有:
1 、生產
由於近幾年產能迅猛擴張,國內 PVC 供需關係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但據預測, 2007 年全國 PVC 產能仍將繼續增長,估計將達 1300 萬噸,因為國內幾家規模較大的新裝置將投入生產,屆時將對市場產生明顯影響。
產能的增長給乙烯法 PVC 帶來的市場壓力相對較重。乙烯法 PVC 在上遊乙烯價格居高不下、電石法 PVC 產能不斷擴增的雙重打擊下, 2006 年銷售十分吃力。同時,由於原油、乙烯價格高揚,開工率一直較低的國內乙烯法 PVC 廠家,經營壓力將難以緩解。實行差別電價後電石法 PVC 價格水漲船高,乙烯法 PVC 也跟風上漲,但隨著價格的逐漸盤整回調,乙烯法 PVC 由於缺乏提價因素,要想保持在高位具有很大的難度。
2 、下遊
2006 年國內 PVC 下遊需求雖然仍保持了一定增速,但與較快的產能增速相比,需求增長顯然無法消化過快增長的產能。如果產能繼續過度擴張, 2007 年國內 PVC 市場供應過剩的趨勢將會繼續加劇,價格下滑不可避免。
3 、出口
2006 年 6 月 28 日 ,印度商工部發布公告,接受印度 4 家 PVC 生產企業申請,對來自中國(包括中國臺灣)、印尼、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泰國和美國的懸浮法 PVC 進行反傾銷初始調查。 8 月 15 日 ,土耳其發布公告,從即日起 200 天內對產自中國的 PVC (所有未到港貨)每噸徵收 320 美元的保證金。可見,隨著國內 PVC 產能過剩,轉向出口,也同時遭遇了反傾銷困擾。如果不能順利擴大出口,過快增長的產能將無法及時消化,必然對國內 PVC 市場產生影響。
4 、調控
2006 年,由於國家加強宏觀調控,房地產行業受到影響較大,造成建材行業對 PVC 需求出現萎縮,這一影響延續到 2007 年。同時,涉及循環經濟、環保和能源等方面的宏觀政策,將繼續影響 PVC 市場走向。 2007 年 4 月 9 日 國家出臺差別電價政策以來,西部的電石企業電價上漲 0.03 ~ 0.05 元不等,而電價的提高使電石成本提高 150 元 / 噸左右。 5 月 21 日 ,山西省經委等十部門合力圍殲落後電石產能,對列入關閉取締的電石企業依法淘汰,造成很多電石小廠減產、停產。同時,藍炭、白灰價格也呈現不同程度的上漲,這些都對電石價格的上漲起到推動作用,給電石法 PVC 生產企業帶來較大的成本壓力,不得不提高 PVC 出廠價格。
五、進出口情況
隨著國內產業快速發展,中國 PVC 進出口格局已發生重大變化,出口迅速擴張,進口逐年減少。據統計, 2006 年中國共出口 PVC 近 50 萬噸,同比大幅增長 233.4% ;出口平均價格為 772 美元,同比下跌 10% 左右。同期進口 145.2 萬噸,同比減少 12.6% ;進口平均價格達 876 美元。雖然中國 PVC 出口絕對量仍然遠遠少於進口量,但與之前幾乎全部依靠進口,出口量幾乎為零的進出口格局相比,中國 PVC 產業已經發生實質性飛躍,出口增長速度也居五大通用塑料原料之首。 PVC 進出口同期對比見下圖。
圖 9 : PVC 進口同期對比 單位:噸、美元 / 噸
圖 10 : PVC 出口同期對比 單位:噸、美元 / 噸
分析顯示,中國 PVC 出口以一般貿易方式為主,進口則以加工貿易為主。 2006 年,全國以一般貿易方式出口 PVC36 萬噸,同比大幅增長 241.4% ,佔全部出口量的 72% ;出口平均價格為 760 美元,同比下跌 10% 左右。另外,以進料加工貿易方式出口也大幅增長,出口量達 13.2 萬噸,同比大增 330% 。 2006 年,全國以進料加工貿易方式進口 PVC105.4 萬噸,同比減少 8.8% ,佔全部進口量的 73% ;以一般貿易方式進口 PVC 雖然只有 5.3 萬噸,佔全部進口量的 3.7% ,但在整體進口減少的情況下,以一般貿易方式進口量卻增長了 8.4% 。
統計數據顯示,中國 PVC 出口市場相對分散, 2006 年共向世界 112 個國家或地區出口了 PVC ,其中土耳其和印度是最主要的出口目的地。 2006 年,中國向土耳其出口 PVC11.8 萬噸,同比大幅增長 635.1% ,佔全部出口量的 23.7% ,出口平均價格為 748 美元;向印度出口 9 萬噸,同比大增 610% ,佔全部出口量的 18% ,出口平均價格為 746 美元。出口到上述兩國的平均價格均略低於 PVC 出口整體平均價格。同期,中國進口 PVC 前三大產地分別為日本、中國臺灣省和韓國,進口量分別為 55 萬噸、 47 萬噸和 12.4 萬噸,同比分別增長 8.3% 和減少 20% 、 27.8% ,進口平均價格分別為 829 美元、 825 美元和 1009 美元。
上海、天津和江蘇為中國出口 PVC 主要貨源地,並均呈迅猛增長勢頭。 2006 年,自上述 3 個省份出口量分別為 11.3 萬噸、 8.2 萬噸和 6.2 萬噸,同比分別大幅增長 230% 、 534% 和 395% ,出口總和佔全部出口量的一半以上。廣東省為中國 PVC 最主要進口地, 2006 年進口量達 95.7 萬噸,同比減少 13.4% ,佔全部進口量的 66% 。
隨著 2003 年中國對來自部分國家和地區的 PVC 開始徵收反傾銷稅,國外產品進入國內市場的門檻提高,客觀上保護了國內產業,使之進入快速成長期,中國 PVC 產業迅猛擴張,隨之產生的問題不容忽視。首先,行業擴張過快容易引起國內企業惡性競爭和盲目出口,導致打出口價格戰,使出口遭遇反傾銷的風險加劇;其次,行業不斷盲目擴張,最終會導致產品結構不合理和質量下降,從而降低中國 PVC 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這些問題值得全行業關注。
六、預測與展望
1 、產品發展預測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在近 1 ~ 2 年中,聚氯乙烯新擴建項目較多,到 2007 年,中國 PVC 產能將超過 1300 萬噸以上。如果這些項目得到實施,國內產品供求結構將會有很大改善,預測電石法生產工藝仍會為主體。
我國 PVC 生產工藝中,電石乙炔法仍將佔據相當大的比重。雖然電石乙炔法有能耗高、汙染大等缺點,但在目前高油價的情況下,國內企業充分利用煤炭資源優勢發展電石乙炔法制 PVC ,能有效緩解國內 PVC 供給偏緊的局面。因而我們預計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電石乙炔法仍將在我國 PVC 生產中佔據相當重要的位置。
規模化和上下遊一體化是電石乙炔法氯鹼企業的發展方向。 2006 年國內 PVC 產量排名前三位的氯鹼企業走的是石油路線,採用的是石油乙烯法生產乙烯。而電石乙炔法氯鹼企業的生產規模一般較小。在國內氯鹼企業產能不斷擴張的情況下,那些擁有規模優勢的企業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於更有利的位置。同時為保證生產,氯鹼企業會向擁有煤炭、電石、原鹽等資源的區集中,氯鹼企業紛紛向上遊拓展,控制資源、自建電廠,以降低生產成本,增強競爭力。
2 、需求預測
中國在未來的幾年中,仍是世界最大的 PVC 消費市場之一。據有關部門預測, PVC 下遊行業仍會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其中節水灌溉、建築化學建材、包裝、電子電氣、汽車、日用品、工程塑料等是重點增長領域。預測到 2007 年中國 PVC 需求量將超過 1000 萬噸。在今後若干年中國有可能會從聚氯乙烯進口國變為出口國。
受各種因素影響(如國家總體經濟發展狀況、國外經濟發展環境、國家宏觀產業政策,能源、原材料供應及價格,國內外產品市場及價格變化,規劃中項目實施情況等),實際需要狀況也可能出現變化。
企業布局結構將會發生改變,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今後,隨著西部及有能源優勢區域生產企業的崛起,國外大公司、大企業集團在華產地化項目的擴張,和原有優勢企業新擴建項目的實施,中國聚氯乙烯生產者的主體結構及布局將會有所改變,產品市場競爭會更加激烈。可以預測,今後的競爭將會從成本、技術、品種、質量、環保、安全等方面全方位展開。
預計未來幾年國內 PVC 價格將保持相對穩定。在國內 PVC 產能迅速擴張的情況下, 2006 年底國內 PVC 產能已擴至 1300 萬噸。國內 PVC 供給偏緊的狀況得到有效改善。在未來幾年國內 PVC 產能繼續擴張的情況下, PVC 價格將呈現穩步回落的走勢,但在原油、煤炭、電力等原材料成本繼續高位維持的情況下,國內 PVC 價格下降幅度有限,總體上仍然會維持在一個較高的價位。
2006 年 ABS/PS 年度報告
一、國際油價對 ABS/PS 市場影響
2006 年國際原油價格一路連創新高,雖在後期出現少幅回落,年末價格與去年基本持平,但伴隨高價原油而起的各類硬膠原料產品價格卻並無出現下滑現象,相反,在保住價格高位的同時,年末平穩過渡。需要指出的是,上半年原油價格起伏對業者操作具有很大的引導作用,但在下半年當油價一直衝刷歷史高位時,當油價一跌再跌時,業者心態不免出現躊躇,猶豫的同時漸漸的把油價效應看得平淡。可以說,業者在心理承受和操作判斷上都越顯成熟。
圖 11 :原油走勢對比圖
二、 SM 外盤動態及國內 ABS 、 PS 市場動態分析
從下圖我們不難看出, SM 外盤年初表現一般,但走勢在 3 月就出現明朗化,一路飈升並且在下半年大體處於高位盤整期。而國內 ABS 、 PS 市場雖有出現些許波折,但總體價格仍然向上,且與去年想比,有較大幅度提升。
圖 12 :苯乙烯價格走勢對比圖
圖 13 : 2006 年 ABS 價格走勢對比圖
苯乙烯外盤的利好表現是導致整體市場價格一路上揚的主要原因,在國內 ABS 、 PS 市場旺季需求不旺,淡季需求不淡的情況下,成本因素一再帶動市場激情。國內市場一開市即出現凌厲走勢,雖然在上半年 4 月份的時候出現一個小波谷,但在成本因素的刺激下,價格很快提升;而下半年可以說是整個處於一個高位盤整期,雖然年末多數貿易商反映貨源較難走動,但在高位成本支撐下,並無出現多大跌幅,年末平穩過渡。而市場需求方面,雖然說供求關係是主導市場的關鍵,但在市場需求一直處於一個比較平淡的狀態下,原料價格能有這麼大的提升空間,商家已是從中獲益匪淺。下面,我們來談談市場一些備受關注的的動態。
圖 14 : 2006 年 PS 價格走勢對比圖
首先, SM 與 PS 價格的嚴重倒掛。市場在經歷了第一季度的調整後,由於苯乙烯價格一路扶搖直上,國內大部分 PS 廠家不得不降低開工率甚至停止生產,致使 PS 原料市場經常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價格一直上揚。但在這裡筆者要補充的是,國內市場中 GPPS 原料由於在需求相對比好的情況下,價格曾一度略高於 HIPS 原料,而這現象雖是意料之中但仍不得不令人驚訝。
另外,本來在上半年走勢一度出現如火如荼的進口原料,卻在第四季度與國產原料價格出現失衡。而究竟為何會產生這樣一種狀況呢?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三點。
1 、炒作背後的庫存。貿易商在 11 月份一波行情炒作後而遺留下的庫存壓力較大,其中不乏出現暴倉者,且貨源多以進口原料為主;
2 、國內廠家低下的開工率。由於成本壓力較大,國內多數廠家今年一直保持著較低開工率,所以國產貨源供不應求也就不足為奇,價格高漲不下;
3 、國內廠家出廠價格上調的同時,外盤卻表現低迷。
三、國內 ABS 、 PS 廠家產銷情況
表19:國內 ABS 廠家 2005 、 2006 年產能統計及 07 年擴產量
生產商名稱 | 2005年產能 | 2006 年產能 (萬噸 / 年) | 07 擴產量(萬噸 / 年) |
寧波 LG 甬興化工有限公司 | 30 | 50 |
|
鎮江奇美化工有限公司 | 25 | 25 |
|
鎮江國亨化學有限公司 | 16 | 16 | 10 |
臺化塑膠(寧波)有限公司 | 12.5 | 12.5 | 12.5 |
新湖石化(常州)有限公司 | 10 | 10 |
|
吉林石化有限公司 | 18.9 | 18.9 |
|
遼寧盤錦乙烯工業有限公司 | 5 | 5 |
|
大慶石化總廠 | 5 | 12.5 | 2.5 |
蘭州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 5 | 4 |
|
高橋石化 | 2006 年 12 月投產,年產能 20 萬噸 | ||
總計 | 127.4 | 154.9 | 25 |
表20:國內 PS 廠家 2005 、 2006 年產能統計
生產商名稱 | 2005 年產能 | 2006 年產能 | 07 年擴產量 |
鎮江奇美 | 36 | 36 |
|
揚子巴斯夫 | 18 | 18 |
|
汕頭海洋 | 15 | 被 SK 收購,更名:愛思開 | |
泉港海洋 | 12 | 12 |
|
陶氏斯泰隆 | 12 | 12 |
|
雪佛龍菲利普斯 | 12 | 12 |
|
新中美 | 10 | 10 |
|
北京燕山 | 5 | 5 |
|
廣石化 | 5 | 5 |
|
盤錦乙烯 | 4 | 4 |
|
A 噸 ofina 三水 | 10 | 10 |
|
無錫偉達 | 5 | 5 | 5 |
大慶石化 | 2.5 | 下半年已計劃改造成 AS 裝置 | |
撫順石化 | 4 | 4 |
|
上海賽科 | 30 | 30 |
|
江蘇萊頓 | 5 | 10 |
|
寧波臺化 | 07 年 6 月投產,年產能 20 萬噸 | ||
合計 | 185.5 | 190.5 | 213.5 |
2006 年國內 ABS 、 PS 廠家在上遊原料價格一直處於高位的情況下,始終保持著較低的開工率甚至停止生產,比如華南四家石化企業就曾出現三家停產的尷尬局面。可見, 2006 年在國內原料方面並沒有延續過去連續 5 年需求和供應穩步上升的趨勢,而是多依賴進口原料來填補貨源供應方面。但當商家買盤增多,在到港貨源連續衝擊下,必然造成目前市場進口原料價格低迷的現象。在 2007 年,隨著一些廠家裝置擴產完成,國內 ABS 、 PS 總體產能將繼續增大,是否到時仍將受迫於成本而保持低生產率來維持原料高價呢?可見,成本因素仍將是明年市場關鍵。
四、 2004 ~ 2006 年 ABS 、 PS 進口數據統計
圖 15 : 2004 ~ 2006 年 ABS 進口量對比圖
圖 16 : 2004 ~ 2006 年 GPPS 、 HTPS 進口量對比圖
圖 17 : 2004 ~ 2006 年苯乙烯進口量對比圖
表 21: 2005 ~ 2006 年進口總量增減表(單位:萬噸)
| ABS | PS | 苯乙烯 |
進口增減量 | 2.03 | -6 | -38.55 |
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低進口量預示著國內 ABS 和 PS 需求量可能會出現首次下降。可以看出, PS 總體需求出現了萎縮,這除了跟成本( SM 和純苯)高位掛上勾外,也跟 PS 生產用料的轉移和替代,以及人均消費能力的下降有所關聯。
五、 2007 年展望
回顧 2006 年國內 ABS 、 PS 市場,在穿插小許波折中,總體給人感覺是在成本力撐下按部就班的往上走。展望 2007 年,由於多套苯乙烯裝置如期投產,國內苯乙烯產能將大幅提升,國內苯乙烯供應格局明顯改變,預計苯乙烯進口量將繼續 2006 年「大幅縮水」走勢,成本利好因素將受衝擊。不過,在下遊新擴建項目紛紛投入使用,苯乙烯需求繼續穩步增長的情況下,筆者認為, 2007 年成本應作為一個比較平穩的因素看待。值得注意的是,隨著 2007 年國內部分 ABS 、 PS 廠家裝置擴產完成並投入生產後,國內 ABS 、 PS 產能將大幅提高,但市場需求在經歷了一整年的平淡走勢之後,屆時能否跟上上遊供應才是關鍵。總的來說,目前市場貨源較多,商家報價幅度亦相差不大,貨源走動艱難 ,連日的低迷成交已經反映出市場的疲累。所以,筆者並不看好 2007 年前期市場,不過在商家手中貨源得到釋放後,市場在第二季度應會出現一番調漲。
2007 年塑料行情預測及展望
(一)關於大宗商品牛熊逆轉的爭論
相關市場人士預測 07 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將會下降至 3.25% 左右,全球自 70 年代初以來最強勁的連續四年增長期有望告一段落,而緊密相關的大宗商品及原油價格預計將出現一定程度的回落,石化行業的整體運行成本隨之降低。儘管各方對 07 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都作出了保守的估計,但基於大宗商品牛熊逆轉的爭論並未消解:商品牛市的鼓吹者吉姆·羅傑斯宣稱雖然全球商品的供應不斷下降,但需求卻在不斷上升,這是造成本輪商品牛市的一個重要原因。根據歷史經驗來看,最短的商品牛市持續了 15 年,一般都在 20 年左右。以此判斷,始於 1999 年的商品牛市,將會一直持續,預計在 2014 年至 2022 年結束。但摩根史坦利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投資大師索羅斯和巴菲特卻坦言商品市場出現了非理性繁榮,資產泡沫主導了全球金融市場,這是大量投機資本進行炒作的結果,而商品牛市也走到了盡頭。
保守來看,雖然說全球商品市場資金流動性目前依然過剩,但隨著全球資本市場新一輪加息周期的推移,石油期價能夠超過 2006 新高繼續牛市神話的可能性在中短期內已經微乎其微。
(二)石化景氣周期和塑料產能裝置擴張的辨證演繹
與行業景氣周期相伴隨而至的產能擴張過剩最終仍會導致行業景氣結束,但是 2006 年油價出人意料的持續高漲並創出歷史新高,高油價不僅吞噬掉了景氣高峰期的部分利潤,而且導致景氣峰值提前出現。從某種程度上說,石化行業景氣周期已經收窄變短, 07 年塑料價格再攀新高樂觀成分不多,相反隨著利潤空間的壓縮和石化裝置產能的擴張推進,塑料行業再度出現 02 ~ 04 年暴漲行情的可能性在逐步削弱。
明細數據上看, 2006 年我國合成樹脂新增聚乙烯產能 155 萬噸 / 年,新增聚丙烯產能 144 萬噸 / 年,新增聚氯乙烯產能 70 萬噸,使得接近年末國內原料供需已經基本趨於平衡。同時「十一五」期間,我國將新建、改擴建一批乙烯裝置,形成一批百萬噸級的乙烯生產基地,國內乙烯能力也將從目前的 800 萬噸增加到 1700 ~ 1800 萬噸,能力淨增加近千萬噸,這將為我國聚烯烴工業的發展增加大量的原料,也會造成聚烯烴工業原料的供大於求。同時聚烯烴市場對於經濟狀況、產需平衡情況十分敏感,如果項目投資時機不當,短期內大量出現的產能將會破壞全球市場的正常秩序,從而帶來收益水平的降低,甚至出現虧損。
(三)關稅調節加劇國產料與進口料的競爭
按照最新關稅調整時刻表, 2007 年 1 月, LDPE 和 HDPE 從 9.1% 調整至 7.8% , LLDPE 和 EVA 關稅維持在 6.5% , PP 從 8.6% 調整至 7.6% 。這將仍會刺激進口料的進入,增強與國產料之間的競爭,從而進一步遏制原料價格增長的空間。同時隨著國外中東地區聚烯烴產量增加,由於中東地區原料成本相對較低,價格相對便宜,將逐漸取代歐洲、北美及日本產品,成為供應我國的主要來源地,加之國內中石油、中石化與中海油不斷增加產量,滿足市場對合成樹脂產量、質量的需求,這樣也導致聚烯烴產品,尤其是聚乙烯樹脂市場價格能保持相對的穩定。
除以上的因素外,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也將影響塑料行業,政府還是有意控制一些重要商品的國內價格,試圖減少大宗商品對國內的衝擊。同時石化統銷策略的完善和市場控制力的增強,也將減小塑料現貨價格的波動頻率並鎖定行業一部分利潤空間。
結合中塑指數、中塑現貨指數走勢情況看,目前價格整體仍然處於高位,但 2006 年三季度後的高位回落和歲末的滯漲震蕩形態,與 2004 和 2005 同期表現迥然不同,塑料價格延續高位振蕩甚至大幅再度衝高的可能性已經在眾多利空因素的侵襲下逐漸消散。綜合來看, 07 年塑料現貨市場將會在國內原料供需狀況寬裕、人民幣繼續升值、關稅下調以及商品市場價格整體回落等一系列預期下走入一個高位下降通道,繼續衝高的可能性不大。
作者介紹:
劉岸,男,工商管理碩士,現任環球聚氨酯網市場分析師。曾就職於中石化,具有豐富的石化行業從業經驗,熟悉石油化工業生產管理模式及業務流程。主要研究方向為聚氨酯及通用塑料市場,多次參加技術交流及行業研討會,撰寫的調研報告和分析報告深受好評。
謝美容,男,高級經濟師,廈大經濟學碩士, 1994 年開始從事塑料原料貿易研究,曾就職廈門象嶼貿易集團、中航科技進出口集團等,塑料貿易實戰經驗豐富。曾成功預測了塑料市場幾次行情波動,並自創一套先進的塑料行情波動預測理論。多次受邀參加塑料業內專業研討會,並發表研究報告數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