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錶速記卡片:8 氧元素(持續更新)

2021-01-19 李棟老師

元素序號:8

元素符號:O元素名稱:氧元素原子量:16.00元素類型:非金屬發現人:舍勒、普利斯特裡 發現年代:1773至1774年發現過程:1774年,英國的普利斯特裡,在玻璃容器中加熱氧化汞而得;1773年,瑞典的舍勒分解硝酸鹽和利用濃硫酸與二氧化錳作用亦製得氧。元素描述:通常條件下呈無色、無臭和無味的氣體。密度1.429克/升,1.419克/釐米3(液),1.426克/釐米3(固)。熔點-218.4℃,沸點-182.962℃,化合價2。電離能為13.618電子伏特。除惰性氣體外的所有化學元素都能同氧形成化合物。大多數元素在含氧的氣氛中加熱時可生成氧化物。有許多元素可形成一種以上的氧化物。氧分子在低溫下可形成水合晶體O2.H2O和O2.2H2O,後者較不穩定。氧氣在空氣中的溶解度是:4.89毫升/100毫升水(0℃),是水中生命體的基礎。氧在地殼中豐度佔第一位。乾燥空氣中含有20.946%體積的氧;水有88.81%重量的氧組成。除了16O外,還有17O和18O同位素。元素來源:實驗室制氧可在玻璃容器中加熱氧化汞或分解硝酸鹽和利用濃硫酸與二氧化錳作用亦製得氧。還可用氯酸鉀與二氧化錳加熱製取。大規模地生產氧使用空氣的液化和分餾來進行的,少量氧也可有電解水製造。元素用途:氧被大量用於熔煉、精煉、焊接、切割和表面處理等冶金過程中;液體氧是一種製冷劑,也是高能燃料氧化劑。它和鋸屑、煤粉的混合物叫液氧炸藥,是一種比較好的爆炸材料,氧與水蒸氣相混,可用來代替空氣吹入煤氣氣化爐內,能得到較高熱值的煤氣。液體氧也可作火箭推進劑;氧氣是許多生物過程的基本成分,因此氧也就成了擔負空間任何任務是需要大量裝載的必需品之一。醫療上用氧氣療法,醫治肺炎、煤氣中毒等缺氧症。石料和玻璃產品的開採、生產和創造均需要大量的氧。元素輔助資料:氧氣是空氣的主要組成部分。許多氧化合物,例如硝酸鉀、氧化汞等在加熱後都會放出氧氣。氧是所有元素在地殼中含量最大的。這些都說明,氧氣很早就可能被人們取得。但由於氧氣是在平常狀態下以氣體狀況存在,和可接觸到的、可見的固體、液體不同,使人們單純用直覺觀察,是不能認清它的。

從16世紀開始,在西歐,不少研究者們對加熱含氧化合物獲得的氣體,對空氣在物質燃燒和動物呼吸中所起的作用,進行了初期的科學的化學實驗,從而才發現了氧氣。也就是在人們正確認識到燃燒現象,發現氧氣後,才徹底推翻了燃素說。

拉瓦錫通過實驗確定了空氣中促進物質燃燒的氣體物質是一種元素,稱它為oxygène(法文,英文為oxygen)。這一詞來自希臘文oxys(酸)和gene(產、生、源),即「酸之源」的意思。空氣中的另一部分稱為azote,來自希臘文a(沒有)和zoe(生命),是「不能維持生命」的意思。

「oxygen」,我們今天稱為氧。它的拉丁名稱是oxygenium,元素符號為O。

相關焦點

  • 元素周期錶速記卡片:17#氯元素 (持續更新)
    它的拉丁名稱chlorum和元素符號Cl由此而來。    氯是自然界中廣泛分布的一種元素,在地殼中存在著各式各樣的氯化物,一個較強的氧化劑就能夠把它從它的化合物中分離出來。因此它能夠在18世紀末,在科學家們發現氧、氮和氫等氣體的同時,製得了它的單質。但是由於一些荒謬的理論,妨礙了科學家們對它本質的認識,經過三十多年才確定它是一種元素。
  • 元素周期錶速記卡片:9 氟元素(持續更新)
    元素序號:9元素符號:F元素名稱:氟元素原子量:19.00元素類型:非金屬發現人:莫瓦桑 發現年代:1886年發現過程:1886年,法國的莫瓦桑,在鉑制U型管中,用鉑銥合金作電極,電解乾燥的氟氫化鉀,製得氟。
  • 元素周期錶速記卡片:4 鈹元素(持續更新)
    元素序號:4元素符號:Be元素名稱:鈹元素原子量:9.012元素類型元素描述:一種稀有金屬,是最輕的結構金屬之一。電離能9.322電子伏特。呈灰白色,質堅硬。密度1.85克/釐米3。熔點1278±5℃。沸點2970℃。化合價為2。和鋰一樣,也形成保護性氧化層,故在空氣中即使紅熱時也很穩定。不溶於冷水,微溶於熱水,可溶於稀鹽酸,稀硫酸和氫氧化鉀溶液而放出氫。
  • 元素周期錶速記卡片:5 硼元素(持續更新)
    >元素符號:B元素名稱:硼元素原子量:10.81元素類型:非金屬發現人:戴維、蓋呂薩克、泰納 發現年代:1808年元素描述:它是最外層少於4個電子的僅有的非金屬元素。其單質有無定形和結晶形兩種。前者呈棕黑色到黑色的粉末。後者呈烏黑色到銀灰色,並有金屬光澤。硬度與金剛石相近。無定形的硼密度2.3克/釐米3,(25-27℃);晶形的硼密度2.31克/釐米3,熔點2300℃,沸點2550℃,化合價3。在室溫下無定形硼在空氣中緩慢氧化,在800℃左右能自燃。
  • 化學秘籍之元素周期表
    他對當時已知的62個元素的原子量按遞增順序排列,發現元素的性質存在著周期性的重複,每八個元素為一周期。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製作了一張周期表,這張表格是化學研究歷史上最重要的一份研究成果。據說,在那年的一個夜晚,門捷列夫夢見已知的63種化學元素一一對應地落在格子裡,構成了一張鱗次櫛比的表格。一夢驚醒,他立即將夢中的表格還原,製成了第一張元素周期表。
  • 元素周期表及原子團
    根據性質的類似,初步把元素分類為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含有稀有元素)【常見的元素符號】1.氫(H);2.氦(He);3.鋰(Li);4.鈹(Be);5.硼(B);6.碳(C);7.氮(N);8.氧(O);9.氟(F);10.氖(Ne);11.鈉(Na);12.鎂(Mg);13.鋁(Al);14.矽(Si);15.磷(P);16.硫(S
  • 元素周期表口訣 如何快速記憶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口訣 如何快速記憶元素周期表很多學生覺得元素周期表很難背誦,想知道怎麼才能快速記憶元素周期表,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元素周期表口訣快速記憶法。快速記憶元素周期表的方法諧音記憶周期表的具體方法如下:一、按周期記憶第一周期:「氫氦」。諧音:「輕嗨!」
  • 科學趣談|元素周期表
    1864年,邁耶爾出版的《近代化學理論》中按元素的原子量遞增順序,論述了個元素的物理性質,之處元素性質與原子量之間的關係。邁耶爾與門捷列夫幾乎同時提出化學元素的周期性規律,邁耶爾的元素周期表與門捷列夫共同地方是都在表上給未發現的元素留有空位,按照原子量遞增的順序排列。但二者不同的是,邁耶爾側重研究元素的物理性質,而門捷列夫重於元素的化學性質。
  • 元素周期表包含了宇宙中的所有元素嗎?
    無論是花鳥樹木,還是山水,或者人類,雖然這些物體看起來形態各異,但追根溯源,非生命和生命都是由幾十種元素組成。舉例來說,水是由氫和氧組成,石頭是由氧、矽、鈣、碳等元素組成,組成水和石頭的元素也都能在人的身上找到。
  • 元素電子字典;說愛你元素周期表
    【親測有效,強烈推薦】元素電子字典             為紀念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年
  • 元素周期表中的未知元素合乎河圖璇璣
    從河圖洛書的規律來看元素周期表,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大家學習過中學化學,都了解了元素周期表的基本常識,我們把元素周期表,分成奇數周期組,和偶數周期組,來看他們的對稱性特徵,首先,我們要知道一組數列的規律,1*1=1,2*2=4,3*3=9,4*4=16,
  • 勇於探索的人--門捷列夫創建元素周期表
    化學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科學的基本定律之一,他是俄羅斯化學家門捷列夫發現的。當時,化學家一共知道63種元素。每一種元素都可以與其他物質和元素化合成幾十、幾百、甚至幾千種化合物。這些化學物質的性質,連續講幾個月都講不完。這也讓化學的研究陷入了迷茫。在這種情境下,門捷列夫開始思考:這些化學物質就沒有規律可循嗎?門捷列夫不相信元素間沒有規律,於是他下決心尋找。
  • 勇於探索的人——門捷列夫創建元素周期表
    化學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科學的基本定律之一,他是俄羅斯化學家門捷列夫發現的。當時,化學家一共知道63種元素。每一種元素都可以與其他物質和元素化合成幾十、幾百、甚至幾千種化合物。這些化學物質的性質,連續講幾個月都講不完。這也讓化學的研究陷入了迷茫。
  • 元素周期表專業版2020蘋果版下載_元素周期表專業版2020iOS版免費...
    元素周期表專業版2020 兒童啟蒙 大小: 69.5 MB
  • 元素如何在元素周期表中分組
    當時只有大約60個元素已知,但門捷列夫意識到,當元素按權重組織時,某些類型的元素以規則的間隔或周期發生。該表以最簡單的原子氫開始,然後用原子序數組織其餘元素,原子序數是每個元素包含的質子數。除少數例外情況外,元素的順序與每個原子的質量增加相對應。該表有七行18列。每行代表一個時期; 元素的周期數表示其能量水平中有多少容納電子。例如,鈉位於第三個時期,這意味著鈉原子通常在前三個能級中具有電子。向下移動,周期更長,因為它需要更多的電子來填充更大和更複雜的外層。
  • 來,帶你認識元素周期表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元素周期表嗎?它是一個大表格,包含了許多化學元素。接下來,我們就讓它來介紹一下自己吧。嗨,大家好!我叫元素周期表,在每一本化學教材的最後一頁,你都可以看見我的身影,我詳細有序地記錄著至今為止人類已知的所有化學元素。
  • 【化學大師】元素周期表——宇宙的原始碼
    元素周期表常見的元素周期表有7橫行,18縱列。每一行叫做一個周期,每一列為一個族。而第8,9,10列合為一個族,因此元素周期表有7個周期,16個族。左上角的數字「8」則是元素的原子序數。原子序數是人們為了方便查找,在元素周期表中按元素原子核電荷數遞增的順序給元素編的號。在數值上原子序數等於核電荷數。
  • 科學史上365天——元素周期表誕生
    在講授「基礎化學」時,他本可以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照本宣科,但他卻對所講授的內容存有疑問:究竟為什麼不同元素有不同的化學性質?為什麼有些元素的性質彼此相近?有些又相差甚遠呢?元素的原子量與性質之間到底有什麼聯繫?為了尋求答案,他製作了像紙牌一樣的卡片,並把收集到的元素性質記錄在上面,還常常拿出這些卡片,邊翻看,邊琢磨。
  • 一張不一樣的元素周期表
    ——卡爾·薩根2016年的時候,有四個新元素獲得了元素周期表的永久席位。它們分別是原子序數為113號的「Nihonium」、115號「Moscovium」、117號「Tennesine」和118號「Oganesson」。下面這張元素周期表就是我們所熟悉的:△ 最新版本的元素周期表,包括了四個最新的元素。(圖片來源:IUPAC by C.
  • 化學界的寶圖-元素周期表
    化學周期表就是化學元素的『坐次表」,每個元素該坐在哪一行,哪一列,表上都寫得清清楚楚。在化學和物理學教科書裡,各種手冊裡,甚至連常用的小字典裡都印著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發現,是近代化學史上的一個創舉,對於促進化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看到這張表,人們便會想到它的最早發明者一門捷列夫。在1869年2月19日,門捷列夫發現了元素周期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