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或影響中簡科技千噸級碳纖維擴建項目調試
(文/觀察者網 王世怡)2月4日盤前,中簡科技發布公告稱,疫情的發展可能影響「1000噸/年國產T700級碳纖維擴建項目」調試進度。碳纖維復材是軍民兩用的重要基礎材料,儘管經歷了幾代科學家的努力,我國逐步突破了一系列碳纖維卡脖子技術,但由於我國需求大且國內企業產能有限,大約2/3的碳纖維仍然依賴進口。昨天,中簡科技股價跌停;截至發稿,該公司股價今日反彈一度超4%。
-
碳纖維行業深度報告:下遊應用領域廣闊,國內增長空間巨大
公司1998年引入國內首條寬幅碳纖維預浸料生產線,填補了國內空白。2007年公司GQ3522型碳纖維(T300級)應用驗證經總裝批准立項,自此持續為軍方穩定供貨。2016年碳纖維民品應用取得突破,實現了風電葉片碳梁的產業化,成為全球風電整機巨頭VESTAS的主要供貨商之一。
-
率先實現碳納米管纖維產業化
2016年6月,章勝華與鄧飛合夥創辦深圳烯灣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烯灣科技」),致力於解決下一代碳材料——碳納米管纖維的量產製備及其產業化應用。通過自主創新,烯灣科技在全球從事該領域研究的約15個團隊中脫穎而出,成功突破量產技術瓶頸,率先實現產業化。歷經3次創業不斷接近夢想「我進行了三次創業。
-
日美競相突破第三代碳纖維技術
高端碳纖維絕大部分是小絲束的聚丙烯腈(PAN)基碳纖維。目前全球最主要的6家小絲束碳纖維供應商的市場佔比情況是:日本東麗公司佔35%~40%、東邦公司佔23%、三菱麗陽公司佔14%;美國赫氏公司佔12%、氰特工業公司佔8%;臺灣塑料工業和英國SGL公司佔3%~5%。
-
碳纖維的製備和分類[碳纖維布]
按照生產碳纖維的原料不同將碳纖維分為兩大類:1.人造纖維,如粘膠絲、人造棉、木質素纖維等;2.合成纖維,從石油等自然資源中提純出來的原料,在經過處理後紡織成絲,如腈綸纖維,瀝青基纖維,聚丙烯腈(PAN)基纖維等。目前實現了工業化製備工藝的只有以瀝青基纖維、膠粘(纖維素)基纖維以及聚丙烯腈(PAN)基纖維三種。
-
碳纖維行業深度研究:技術、市場、格局、標杆啟示
以中簡科技為例,中簡科技 生產的碳纖維及碳纖維織物主要客戶為國內大型航空航天企業集團, 相關碳纖維產品整體呈現低需求彈性,該公司在 2016-2018 年碳纖維 價格維持平穩。民用航天航空領域,除了技術考量外,成本亦為重要考慮因素。
-
碳纖維行業深度報告:碳纖維成型工藝及瓶頸探討
小絲束的產品是碳纖維的標準品,乃是碳纖維複合材料成品開發的基本素材。小絲束碳纖維在工藝控制上要求更嚴格,碳化等設備造價高, 主要應用於國防軍工等高科技領域,以及體育用品,如飛機、飛彈、火箭、衛星和漁具、高爾夫球桿、網球拍等。大絲束碳纖維成本相對較低,具有更高的性價比,不過在產品的開發初期,存在著性能難以提高、加工過程操作困難等問題。目前主要應用於醫療器械、機電、土木建築、交通運輸和能源等工業領域。
-
解密中國碳纖維龍頭:你所不知道的另一個高技術含量材料產業,全球...
產品範圍從原絲、碳纖維、織物、預浸料到複合材料、碳纖維製品,主要應用領域為國防軍工和民用兩大板塊。2017年8月,光威復材獲準在創業板上市,IPO 合計發行9200萬股股份,佔發行後總股本的25%,扣除發行費用後募集資金淨額94648.80萬元,全部用於軍民融合高強度碳纖維高效製備技術產業化項目、高強高模型碳纖維產業化項目、先進複合材料研發中心項目及補充公司營運資金。
-
碳纖維行業龍頭光威復材深度解析
公司自 2005 年起成為軍方 T300 級小絲束碳纖維主要供貨商,目前已為軍方穩定供貨 10 餘年, 產品主要應用於三代機、直升機、無人機等主要軍用航空裝備。此外,科技部、財政部等部位通過「973 計劃」、「863 計劃」、科技支撐計 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等科技計劃,支撐高性能碳纖 維相關的基礎研究、產業化及工程應用。在國家的政策扶持與引導下,國內企業快 速突破高性能碳纖維技術瓶頸,高性能碳纖維產業化程度和工程應用水平呈現出加 速發展的勢頭。國內有 8 家產能千噸以上碳纖維企業,規模效應帶來產品成本的降低。
-
中國碳纖維發展背後的故事[天安新材料]
20世紀50年代,自從日本學者開發出聚丙烯腈纖維(PAN)基碳纖維發展到現在,碳纖維類型按照原材料主要分為聚丙烯腈基碳纖維、瀝青基碳纖維以及粘膠基碳纖維。之後以日、美等國家佔據碳纖維領域的先進行列,並對中國實行了高性能小絲束碳纖維技術的嚴格封鎖和產品的禁運。
-
【碳纖】碳纖維及製作、成型工藝詳解!
目前業內沒有統一的碳纖維型號劃分標準,在實際使用中,龍頭企業日本東麗公司的產品編號常被作為行業標準,如東麗的碳纖維產品編號有 T300、T800、M30 等多種,其中T表示強度,M表示模量。在實際生產和應用中,碳纖維並非以單根形式獨立存在,而是由一定數量的碳纖維絲束組成的,公司提供的產品信息中都會表明其碳纖維品為幾K。其中1K就代表在一束碳纖維絲束中有 1000 根絲,通常小於 24K(含)的碳纖維被稱為小絲束,小絲束碳纖維主要應用於航空航天、武器裝備和體育休閒領域,因此又被稱為「宇航級」碳纖維。
-
上海石化大絲束碳纖維項目開建!有何優勢?國內還有誰在布局?
3月份,成功試製出了國內真正意義上的48K大絲束碳纖維,並貫通工藝全流程。 2020年3月 上海石化發布公告稱,隨著大絲束碳纖維應用的不斷深入,大絲束碳纖維產品開始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為滿足國內市場對碳纖維複合材料需求,促進公司碳纖維產業的技術進步,公司擬投資建設2.4萬噸/年原絲、1.2萬噸/年48K大絲束碳纖維項目。
-
「2019年軍民兩用纖維新材料研發與應用發展論壇」在寧召開
在2019年軍民兩用纖維新材料研發與應用發展論壇上,來自全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第五三研究所、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中國軍事科學研究院軍需工程技術研究所、中國石化儀徵化纖有限責任公司、江蘇奧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強生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陝西天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專家學者聚焦碳纖維、高強聚醯胺纖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高強高模聚醯亞胺纖維、石墨烯複合纖維、
-
中國碳纖維發展背後的故事「天安新材料」
20世紀50年代,自從日本學者開發出聚丙烯腈纖維(PAN)基碳纖維發展到現在,碳纖維類型按照原材料主要分為聚丙烯腈基碳纖維、瀝青基碳纖維以及粘膠基碳纖維。之後以日、美等國家佔據碳纖維領域的先進行列,並對中國實行了高性能小絲束碳纖維技術的嚴格封鎖和產品的禁運。
-
轉型進行時丨「搶灘」碳纖維,山西為什麼要力爭「下遊」
碳纖維造價每千克20美元,是傳統鋼質材料的20倍。正因如此,輕如鴻毛的碳纖維卻有貴比黃金的美譽。 常說做什麼事都要力爭上遊,但碳纖維卻要力爭「下遊」。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碳纖維製備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呂春祥這樣解釋:碳纖維材料要在100多公裡長度上實現穩定,反覆拉扯中不能折斷,這些都是難關。從技術角度講,碳纖維製備需要1400攝氏度高溫。
-
碳纖維在土木建築中的應用
因此其近年來發展十分迅速,在航空、航天、汽車、環境工程、化工、能源、交通、建築、電子、運動器材等眾多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在土木建材領域中,水泥的用量最大,但水泥有脆性大、抗拉強度低等缺點。為了改善這些弊端,人們利用碳纖維的力學特性,用混凝土或水泥做基體製成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
-
汽車碳纖維的低成本應用技術
汽車碳纖維複合材料(CFRP)可以說是汽車輕量化發展中的明星材料,近年來,行業對於這一「黑色黃金」材料的應用研究也在不斷發展。隨著國內前途K50和蔚來ES6兩款量產碳纖維複合材料部件車型的亮相,自主品牌已進入碳纖維應用的量產時代!與此同時,碳纖維複合材料的應用範圍也不斷擴展。
-
碳纖維國產意義重大,給予長期投資的關注度!
(2)按絲束大小分,大絲束強度和剛度方面的性能比小絲束差,主要用於風電葉片、汽車等領域,被稱為「工業級」碳纖維;小絲束主要應用於航空航天等領域,被稱為「宇航級」碳纖維。 (3)按原料分類,包括PAN/瀝青/粘膠基碳纖維,其中PAN基為主流。
-
張國良:做中國人自己的碳纖維|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科技英才③
談起張國良,不得不提碳纖維。日常生活中,我們對碳纖維自行車、羽毛球拍、球桿、滑雪板、弓箭等都有所耳聞,這種神奇的新材料被稱為「黑色黃金」。「碳纖維是材料領域皇冠上的一顆明珠。假如沒有碳纖維,就不會有現代的競技體育運動會。」一談起碳纖維,張國良便滔滔不絕,他告訴記者,除了體育領域,碳纖維還廣泛應用於其他領域。
-
中國· 丹陽碳纖維及複合材料產業鏈創新發展論壇召開
,中復神鷹、光威復材、江蘇恆神等龍頭碳纖維企業的合計年產量(碳絲)已接近國產碳纖維年產量的80%,同時,產業技術進步明顯,規格和產品結構更加豐富。 對於「十四五」時期碳纖維行業如何發展,北京化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徐樑華給出的思路和建議是:在正視碳纖維的難度和風險的前提下,要以國防和國民經濟重大需求為導向,以提高自主保障和自主創新能力為目標,以纖維研製生產和複合材料擴大應用為主線,布局國產碳纖維產業化製造的成套裝備與工藝技術、國產碳纖維複合材料擴大應用技術、碳纖維及其複合材料前沿創新技術,並圍繞這些思路和布局構建國家級聯合創新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