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閱讀專項訓練——第565篇
第三隻眼睛
文/張之路
我小的時候,院子裡有一位鄰居是設計機器的老教授,我經常到他家裡去玩。有一次,我在他的房間裡看到一棵白色的小松樹,那樹很小,就像我童年的拳頭那麼大。那樹是用一塊乳白色的木頭加工而成的,用刀從下面往上削,木皮就自然地彎曲翻捲起來,成為樹的枝葉。我非常喜歡。看看房間裡沒有別人,我就悄悄地把小樹帶回了自己的家。到了晚上,我開始後悔和害怕起來,想把小樹送回去,可是小樹已經被我的手弄得黑乎乎的了。第二天上午,教授的大女兒忽然來到我家,我害怕地躲進了衛生間。客人走了,母親把我叫出來,我知道我要倒黴了。母親卻微笑著遞給我兩樣東西,說是人家送給我的禮物,一隻上了弦就可以跳躍的鐵皮小雞,還有一本圖畫書!客人根本沒有和母親提到我偷人家小松樹的事情。我鬆了一口氣,不明白人家為什麼送我禮物。直到長大之後才明白教授的用心,我很感動,但這感動遲到了好多年。
如今想來,他們以這樣的寬容和細心關愛一個幼小稚嫩的心靈,這是我的運氣。
我小時候很少能吃到塊糖,但我的姐姐很有辦法,那會兒她是小學生,我只有五歲。大人們不在的時候,她將家裡的白砂糖放到一個大銅勺裡在爐火上加熱,等糖熔化以後,再將它們倒在一塊早已準備好的玻璃上,糖自然地流淌成雲彩一樣的形狀,趁糖還沒有完全凝固,她用刀畫上小格子,以便一會兒分著吃。那糖是琥珀色的,不但甜,還有一絲很香的糊味兒。有一次她又在做糖,我為了看清楚她的「工藝過程」,就搬了一個小凳子站了上去。不知道怎麼回事,我從凳子上翻倒下來,前額磕在凳子角上,流了很多血。至今,我的兩眉之間還有一道小疤。這小疤是我饞嘴的紀念,也是我好奇的紀念,但它也是我今天體諒孩子、觀察孩子的第三隻眼睛。
今天,當我以成年人的身份給孩子們寫書的時候,我仍然沒有丟掉我童年的記憶,因為那是一種財富。
(摘自《兒童文學》2008年第3期)
《第三隻眼睛》閱讀題目:
1.「今天,當我以成年人的身份給孩子們寫書的時候,我仍然沒有丟掉我童年的記憶」,圍繞「童年的記憶」,作者追憶了哪兩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讀了全文後,請你說說文章標題「第三隻眼睛」的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授是怎樣看待「我」拿走他的小松樹這件事的?請你結合文中的情節試著描述一下教授當時的心理活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段說教授「以這樣的寬容和細心關愛一個幼小稚嫩的心靈,這是我的運氣」,請你說說教授的「寬容」和「細心」具體體現在哪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段詳細了描繪了姐姐製糖的過程,有同學認為根本沒有必要這樣細緻地描繪,你認為呢?把你的觀點和理由寫在下面橫線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回憶作者的另一篇文章《羚羊木雕》,假如那篇文章中的「爸爸」就是張之路,他會如何處理孩子把貴重的木雕送給好朋友這件事?請你設想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隻眼睛》參考答案:
1.(1)「我」拿走了鄰居老教授的白色小松樹後,老教授用另一種方式寬容了「我」;(2)「我」看姐姐製糖時,從凳子上摔下來並留下永久的「紀念」。
2.這裡的「第三隻眼睛」指的是看待孩子時應該具有的體諒之心、寬容之心、呵護之心。(意對即可)
3.示例:真是一個可愛的孩子!他一定是愛上這棵小松樹了!是不是家裡的玩具太少不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呢?乾脆,明天再給他送幾樣玩具去。
4.教授的「寬容」表現在他發現「我」偷偷拿了他的小松樹後,卻沒有怪罪「我」;他的「細心」表現在他覺察到了「我」缺少玩具、喜歡玩具,特意給「我」送來了玩具。
5.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描繪。強烈的好奇心,才導致「我」摔下來並留下了傷疤。因此,細緻地描寫姐姐製糖的過程,可以表現「我」對製糖過程觀察之細緻、記憶之深刻,能體現出「我」的好奇心之強烈。
6.示例:因為張之路有著體諒孩子、觀察孩子的「第三隻眼睛」,我想,他一定能用體諒之心來看待孩子,會以寬容之心來原諒孩子的過失,並且耐心地指導孩子如何正確對待類似的事情。
END
小學常考題型分析及答題結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