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直傻傻分不清,
什麼是拍照,什麼是攝影?
怎麼說呢?大藝術家們都說,這是一種感覺,難以言表一言難盡。但我想,還是可以用簡單的話,讓普通人明白兩者之間是存在巨大差異的。今天我就試試用2張照片、2句話來說一說拍照和攝影的區別。
懂得 【拍照和攝影的區別】,對你有什麼意義呢?
如果你知道了拍照和攝影的不同在哪裡 ,你再拍攝的照片,就會和之前有天壤之別。你就可以,從一個只會按快門拍照的普通玩家,變成一位能拍出感人作品的真正攝影師了。
這不是傳說中「頓悟」的奇效嗎?
是的!看了下面這種草的2張照片,你可能會像被上帝拍了一下腦袋的「頓悟(當然,要看你的悟性了)。
這張照片是拍照▼
你在公園的一個路口,看到了一棵草(墨西哥羽毛草),你給它拍了一張照片,就是這樣。
【拍照】是所見,是記錄你眼睛看到的物體/事件的拍攝行為。
這一張照片是攝影▼
看到這張照片,你仿佛置身於綠色的密林深處,像一個人的心緒綿綿,有明亮的光,有綠色的希望,有無底的深淵,還有拂過的風·····
你甚至不知道這張照片拍的是什麼植物?是怎麼拍出來的?卻感受到了「樹欲靜而風不止」的詩意。一切明明是靜止的,又仿佛在動;你有點不平靜,又得到了安寧。
如果我告訴你,這密林深處,其實就是一顆種在公園路口的墨西哥羽毛草,你相信嗎?
我只是沒有遠遠站著拍它,而是彎腰蹲下來,用手機輕輕地、慢慢地靠近它,讓我的鏡頭深入、滲透到它身體裡,就拍出了這個【一木一森林】的感覺。我做了一個GIF動圖,你來體會一下這種不可思議的感覺。
此刻,你是不是會感慨?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不」在此山中啊!
原來,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當觀察和感知如此深入時,竟然能看見另外一個巨大的新世界。
【攝影】是所感,是穿越看見的事物表象,創造看不見的新世界的視覺藝術。
總之,就是當你看到這張攝影作品時,不僅僅看見:「這就是一顆長在公園裡的墨西哥羽毛草, 葉子挺長的」。而是,會有其他的複雜情感被照片調動了出來,你此時的情感,就是那個【看不見的新世界】,可能是一種情緒、感覺,也可能是一個故事、思想、境界·····
這一組照片拍攝於2017年5月10日,是我正式成為一名攝影師的第2個年頭。
當我看到自己拍到的這組照片,感受到,連一棵長在公園的小草身體裡,都可以有一座看不見盡頭的森林,等待被發現時,我抱著這棵草,淚流滿面······
我們總要用一大把時間去迷茫,在幾個瞬間成長。
這個瞬間,就是我作為一名攝影師,成長的決定性時刻。從此,我有了對攝影的敬畏。敬畏我鏡頭裡的,每一顆小草、每一朵雲、每一座山、每一個人······當然,還有我自己的美。
《失明的攝影師》書中有一句話,特別挑釁我們正常人的認知。
我們的肉眼真是可憐,它們捕捉不到看不見的事物。——卡贊扎基斯
從那一天起,每次拍攝,哪怕是再熟悉或普通的景物,我都要用全身心的力量地去感覺。4年的攝影師生涯,我越來越發現,攝影最大的奧妙,不是拍下了看見的事物,而是創造了他人看不見的新世界。
如果你對「看不見的新世界」還不夠理解的話,我來問你一個問題:
失明的人可以攝影嗎?
能!
《失明的攝影師》書中,收錄了50餘位盲人近200副攝影作品和散文,完成本書的失明攝影師來自全世界眾多國家,墨西哥,英國,斯洛維尼亞,坦尚尼亞,中國,印度……看不見的他們,讓我們從他們的照片裡,重新感覺這個世界。
青草為春天散發的芳香,窗簾邊帶刺花束的形狀,西瓜清涼甜膩的味道,孤獨的小號奏出的迴響;向我們揭示了值得深思的道理:
溫柔地捕捉一個時刻,
需要的不一定是貪婪的目光,而是心的觸動。
失明者是天生的攝影家,正是因為他們的眼睛看不見,只能憑感覺。而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是用眼睛來拍照,很少用到「感覺」。
說到這裡,相信你對拍照和攝影的區別,已經有一些「感覺」了吧?
你一定想問:
如何用「感覺」去攝影呢?
這就是終其一生,你需要探索的攝影之美了!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而其實,你不需要答案,你只需要拍,不停地拍,不斷地在拍攝的過程中去慢慢體會。
如果你想訓練自己對攝影的「感覺」,我建議你可以從【感受光】這件事情開始。
感受光
光,是攝影的靈魂。
如果你開始去感受光,你會發現,從早晨到夜幕光線在不斷變化。你的眼睛會看見,沒有一秒鐘的光和另一秒是完全相同的;你的心會感到 ,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唯一且無法複製的。你會更加愛上攝影,這個把瞬間變成永恆的藝術。
我第一次為光線之美而心靈顫動的剎那,來自這張照片▼
躺在草地上,陽光透過身後的薔薇花,把我的頭髮染上金邊,小草染成了青色,全世界都被塗上了「光」。我,還在為剛才躺下時不夠輕盈,不小心,碰掉了幾滴草葉上的露珠而遺憾。
這張照片是一首詩:
素樸的草葉,可以在世界的覲見廳裡,與陽光和午夜星辰共席。我,同樣可以在世界的心裡,與森林和雲彩的音樂共座。——《園丁集》泰戈爾
這世界最美好的東西,往往是免費而無價的,比如一束早晨的陽光,帶來的詩意和溫暖的感覺。是的,我說到了「感覺」。
我把這張照片未經裁剪的原圖展示給大家,你就會看到:
光,是隨處可見、觸手可及的。
這不是什麼風景名勝區,只是鄭州一個普通的公園裡的小小角落。一個幾乎任何城市都有的公園一角:欄杆、草地、還有早晨的陽光。也就是說,親愛的朋友,你也可以享受這樣的陽光,拍出這樣光線的照片。你,也可以成為光的朋友!
光,卻不是無處不在的,有光明就有黑暗。
你看,早晨的陽光像一個舉著手電筒的巨人,悄悄躲在欄杆後面,用光去挑逗躺在草地上的姑娘。被光照到的草葉 ,有一種透明的青綠,好像葉子都變成了光;而不被光照到的草地則是墨綠色的,這一深一淺,就是光明和黑暗的緣起,也是光與影變幻的剎那。如何才能和天地一起美麗?你,就要選擇——站在被光照耀到的地方,而不是黑暗裡。
光,是稍縱即逝、不斷變化的。
比如照片裡的4月清晨,這悄悄的陽光,大概只有10分鐘左右。我從躺下到抬頭的姿勢,陽光已經爬高了,黑暗面積逐漸減少,越來越多的小草和小花都可以沐浴陽光了。這10分鐘,是一天之中拍攝人像最佳的光線之一。如果你迎著晨光舉起手,你會發現,連皮膚都成了透明的。
很快,簡直就是一瞬間,陽光就爬上了天空,整個世界明亮了。
光,從一束,變成了空氣一樣瀰漫······成了人間最美四月天。
這個4月的清晨,從早上6:28分到48分,20分鐘裡,一個公園角落的光線變化。你感覺到什麼了嗎?我只是用這20分鐘的4張照片,和你一起感受了一下晨光。你想一想,夕陽美不美?為什麼?和早上的光有什麼不同呢?
感受光,只是攝影感知的一部分。當你打開心扉,你就可以感受到一座山的愛、一條河的歌、一朵雲的眼淚、一陣風的輕語、一隻小狗的眷戀·····你就可以穿越表象,拍出你感受到的感覺。
約翰·伯格在《理解一張照片》書中說:
與其把照片看做藝術作品,不如讓我們將其看作心電圖。——「英」約翰·伯格
我覺得「心電圖」這個字眼,特別貼切地形容了「感覺」對於攝影本質的重要性。
最後,我們再來感覺一下:
什麼是拍照,什麼是攝影?
【拍照】是所見,
是記錄你眼睛看到的物體/事件的拍照行為。
【攝影】是所感,
是穿越看見的事物表象,創造看不見的新世界的視覺藝術。
告訴我,你感覺到了嗎?·····
我是影像詩人董藝,資深自拍攝影師、國家2級心理諮詢師、國際高級化妝師。
背著三腳架,我跋山涉水,4年拍了10萬+的自拍照片,被大家送江湖綽號「自拍女神」。我把自己多年的自拍技巧、修片經驗、美學研究成果,總結出系列教程送給你!歡迎關注@影像詩人董藝,讓我們一起把照片拍成詩,一起遇見更美的自己,更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