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近日,雲南大理發生一起「親朋聚餐草烏燉豬腳,六人中毒」的事件。其實近幾年來草烏、附子等烏頭類中草藥的毒性一直伴隨著其他熱點新聞,停留在公眾視線裡。
中醫藥的堅定擁躉替烏頭類草藥辯護的最常用說辭,是「各地那麼多人吃有草烏/附子的藥/食物,都沒出事,渲染烏頭鹼毒性是抹黑中藥。」但除了此次的多人死亡以外,烏頭類中毒在全中國年年都不乏病例。例如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中藥部主任趙中振的文章裡,確認的數據是從2004年到2010年他接觸到的香港烏頭鹼類生物鹼中毒病例,共有62宗吃中藥引發的大劑量攝入中毒個案發生,也就是每年吃烏頭類中藥至少引發十起中毒。中國內地的數據只多不少。在草烏出產與消費大省雲南,2005年雲南第三人民醫院醫生的工作論文稱「我院僅1995年1月~2004年10月共收治197例烏頭鹼中毒患者」,是平均每年近20例。官方媒體《昆明日報》2013年底的報導是「玉溪在12月單月內收治了35名吃草烏『補身』的烏頭鹼中毒者」。其他地方稍好,但也有限:四川攀枝花第二人民醫院的工作論文是「我院 2000年1月——2006年6月收治56例烏頭鹼中毒患者」、四川成都第五人民醫院的工作論文是「2000——2007年收治54例烏頭鹼中毒患者」,平均每年至少十例。江西省井岡山大學附屬醫院的是「2010年2月至2011年3月急診救治20例烏頭鹼中毒的患者」,《溫州都市報》採訪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醫生時的回應是「我們每年都會接觸到5到10例烏頭鹼中毒的病患,基本都是因為攝入過量。」即使浙江的小縣城青田縣也是「每年發生3至5例草烏中毒事件 」。
烏頭類中草藥的毒性,令世界醫學界無不對之側目。外國刊物《急救醫藥雜誌》在1992年就註銷了澳大利亞醫生的論文《烏頭:致命中草藥》。國外的醫學類百科網站WebMD,在「烏頭類」詞條裡也明載「這是香港最常導致中毒的中草藥」。2013年4月17日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在英國銷售的中成藥正天丸造成了一些腎損害、心臟毒性和其他臟器損害的案例,英國藥品與健康產品管理局(MHRA)對該藥進行了警告。MHRA發布的聲明中指出,正天丸中含有烏頭鹼成分,對心臟或者神經系統有一定的毒性。含烏頭鹼成分的中藥,如附子等,在英國被列入嚴格限制使用的藥物清單。MHRA過去已經接到過3宗相關的不良反應報告,其中一名患者在服藥後出現腎臟損害,另一名患者出現頭暈和感覺異常,還有一名患者出現心悸、疼痛和呼吸急促,而在停止服藥後,他們的症狀都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按照各地醫院論文與媒體報導來看,烏頭鹼中毒的主要原因是攝入了用烏頭類草藥浸泡的藥酒,佔了病例的一半以上,其次是各種大劑量攝入草藥製品和「食補」。江西井岡山大學附屬醫院醫生的工作論文直說「如果是(攝入)藥酒,一般洗胃就沒多大意義了」。這是因為烏頭鹼更易溶解於乙醇,而烏頭鹼水解後的相應毒性有所減輕。2013年2月雲南白藥公司就在《關於雲南白藥保密配方及安全性的說明》中稱「通過炮製,烏頭鹼水解成烏頭次鹼並進一步水解成苯甲醯烏頭原鹼,可使毒性大大降低」,所以含有炮製過的烏頭類製品的白藥安全性毋庸置疑。不過,2013年好幾個中國領頭的政府科研基金項目僱全中國最好的醫藥研究人員作出的論文《基於化學分析的毒性中藥附子炮製方法的合理性研究》,其中的結論是「烏頭鹼等雙酯型生物鹼毒性劇烈,而水解炮製後生成的苯甲醯烏頭原鹼等單酯型生物鹼具有相似藥理活性,但毒性低於前者的1/64——1/180」。不少網友指出,普通成人口服攝入烏頭鹼2到4毫克即可致命,致死劑量略等於氰化鉀的1/200,炮製後生成的苯甲醯烏頭原鹼雖然「毒性大減」到1/64——1/180,也不過降低到了相當於口服氰化物的水平。
而且烏頭鹼中毒比烏頭鹼毒死人的劑量要更低得多。按北京中醫藥大學2012年論文《附子中烏頭鹼對大鼠心功能效一毒劑量關係測定》的實驗資料與結論,給實驗用大鼠注射不同劑量的烏頭鹼,大鼠會依次出現室性早搏、室性心動過速、心室纖顫、心室撲動、直到心臟停跳死亡,而出現室性早搏所需的劑量只相當於死亡所需劑量的十分之一、出現室性心動過速所需的劑量是致死劑量的十分之三、心室纖顫與心室撲動所需劑量的是致死劑量的百分之七十。相對於人體來說,這意味著身體較弱的老病婦孺,只消誤服相當於致死劑量一成到三成的烏頭類中藥,肯定就得進急診室。
至於「炮製烏頭、減輕毒性保存療效」,這很難辦到。所有有關烏頭鹼與烏頭類草藥的藥學論文都必須承認「生物鹼不僅是附子、烏頭的毒性成分,也是本類藥物的有效成分」。而2011年中國科技部「十一五」計劃資助的論文產品之一《附子烏頭草烏及其炮製品的毒效比較》,不得不承認「毒性較大的草烏炮製後,其毒性與鎮痛效價都明顯降低」。2013年《基於化學分析的毒性中藥附子炮製方法的合理性研究》中也提到:《中國藥典》所規定的「膽巴水浸泡→煮→漂洗退膽→蒸」的炮製附子工序,儘管可有效「去毒」,但容易損失藥效成分而造成「存性」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