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歌手在暮靄中跳起安代
組圖:蒙古族青年們跳起安代的歡樂場景。
9月8日晚,中國安代藝術之鄉——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庫倫旗點燃了如火的節日激情,中國庫倫首屆安代文化藝術節在這裡隆重開幕。
開幕式上,31個精彩歌舞表演使觀眾大飽眼福。由庫倫旗四所中學學生組成的2009人安代表演隊激情勃發,活力四射,帶著庫倫18萬人民美好的祝願,以蒙古族最盛大隆重的禮儀歡迎遠方的客人。
被稱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安代舞,是流傳在內蒙古科爾沁草原上的一種原生態舞蹈,距今已有近400年歷史,是蒙古族宗教禮儀、那達慕大會和傳統節日上最受歡迎的「萬眾狂歡舞」。2006年,蒙古族安代舞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近年來,庫倫旗通過開展舉辦安代藝術節,建設安代文化廣場、安代博物館等一系列舉措,使安代之鄉的文化建設邁上了一個新臺階。目前,全旗鄉鄉建起了業餘安代舞表演隊,從城鎮到農村牧區,隨處可見歡快奔放的安代舞姿。
神秘的治病舞蹈
安代起源於庫倫旗,最遲形成於明末清初。當時庫倫旗以世居該地區的蒙古族為主體,雜以後來遷居者,素有「五荒八旗」之說。由於居住者來自不同部落、不同地域,其文化素養和風俗習慣各不相同,經過去粗取精、雜糅並陳,形成了鮮明的庫倫蒙古族文化,孕育了蒙古族文化奇葩「安代舞」。關於安代舞的起源,有種種動人心弦的傳說故事。
流傳最廣的傳說中這樣描述安代的起源:幾百年前,科爾沁草原上的一個村莊裡,有一對牧人夫婦,40多歲得了一個漂亮女兒,名叫娜布琪。娜布琪在17歲時得了怪病,久治不愈。於是老人套上勒勒車帶女兒外出求醫,走到庫倫旗境內車軸突然斷裂。面對此情此景,老人非常絕望,一邊用頭巾給女兒轟趕蚊蟲,一邊絕望地唱了起來。這時,村子裡好奇的少男少女們也趕來同情地跟著老人唱起來。娜布琪見到這些陌生的男女,那樣歡快、自由、幸福,自己覺得有些舒服,手扶著車轅坐了起來。男女們唱道:「把你的黑髮放開吧,啊,安代!不要坐著發悶了,啊,安代!……」「安代」是蒙古語音譯詞,意為抬起頭來,人們這樣唱著、跳著、勸著。娜布琪也緩緩地加入了歡快的歌舞行列之中,久醫無效的病就這樣治好。
消息不脛而走,人們皆仿效這種載歌載舞的方式,為患有類似病症的青年婦女治病,取名「安代」。這就是最初的安代,也是世界醫療史上罕見的用舞蹈來治病的神秘安代。以後,安代又在求雨、祭敖包、那達慕大會等群眾集會中被採用,並廣為流傳。
從草原走進城鎮
傳統安代是科爾沁草原上治病的一種方式。原始的安代舞中不乏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祈求神靈庇護、祛魔消災的內容。但到了上世紀50年代中期,這種宗教色彩已經蕩然無存。
安代藝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那仁滿都拉介紹說,新中國成立後,經過音樂和舞蹈工作者的努力和不斷地發掘、整理,使安代舞這一古老民間舞蹈形式,既保持原來質樸草原文化的氣息,又煥發出新的藝術青春。1958年,安代民間老藝人額爾敦巴拉在北京表演安代,引起轟動。如今,安代舞已成為蒙古民族最為耀眼的文化標識,被稱為「蒙古族第一舞」。在庫倫旗,安代已不是哪一個民族的安代,而是庫倫的安代,全民的安代。
據民俗學專家介紹,傳統安代以唱為主,伴以舞蹈動作。但如今的安代逐漸發展成為以舞蹈為主,而且舞蹈動作由3個發展到20多個,從而進一步增加了安代舞的表現力,使之成為既可以作為完整的舞蹈作品在舞臺上演出,又可以擇取其中的舞蹈動作,組合成為廣場舞表演的舞蹈,成為中華民族舞蹈藝苑中一朵盛開的奇葩。
草原的7—8月份,豔陽高照,天空一碧如洗,清風徐來,蒙古包之間,花草之上或小河邊就是安代的舞場。馬頭琴拉起來,歌手唱起來,男如雄鷹、奔馬滿場轉,女如紫燕、流鶯輕歌曼舞。漸漸,人們手拉手舞成幾個圓圈,忽而圓圈重新組合,忽而歌聲迭起變換舞姿。當夜晚到來,繁星閃爍,篝火熊熊,舞蹈進入狂歡的高潮,人人大汗淋漓,有的踏破了鞋底,舞斷了衣衫,歌手也唱啞了嗓子,但盡興的人們仍不願散去。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用來消災、祛病的舞蹈已逐漸變為自娛性民間舞蹈,逐漸由牧野走向城鎮,從草原走進廣場,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民族藝術形式。
安代成為蒙古族健身舞
走進庫倫旗第四中學校門,悠揚的樂聲迎面撲來,循聲望去,體育場上,同學們正揮舞彩綢,跳起歡快奔放的安代舞。現在,在庫倫旗,各中小學每天利用課間操、體育課和課外活動時間,由專業指導老師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安代操培訓,學校成了民族文化成長的搖籃。
來自內蒙古直屬烏蘭牧騎的指導老師吉日嘎拉說,他10多年前來過庫倫,那時候庫倫的安代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再次踏上這片土地,他非常自豪,在這裡,蒙古族安代的傳承和發展邁上了新臺階。
安代舞是個極適於大家一起跳的舞蹈,動作簡潔大方,深受蒙古族、達斡爾族、漢族等群眾的喜愛。為了使安代舞成為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大眾健身項目,庫倫旗所屬的內蒙古通遼市體育局專門聘請內蒙古民族大學體育學院的健身專家和民族音樂專家,編排了一套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時代氣息,融體育、舞蹈、健身於一體,不受場地、時間、人數限制的健身安代舞。
這套健身舞一經推出,便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使安代舞在科爾沁草原的城鄉迅速普及,並在內蒙古廣泛推廣。每天清晨或傍晚,只要熟悉的樂聲響起,聚集在廣場或街巷健身的人們就會和著節拍踏足、甩巾,盡情歡歌。目前,僅通遼市就有安代健身舞業餘輔導員150多名,近130萬人加入到安代健身行列,以安代舞健身、娛樂的人佔通遼市總人口的30%以上。
安代,以其濃鬱的民族特色和時代氣息、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魅力吸引著人們,已成為庫倫旗人民的驕傲,更成了蒙古族文化藝術的一道絢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