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民族音樂理論家烏蘭傑:「草原音樂是生態、生命、生活的藝術」

2021-01-20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草原 ,作者王金梅 趙明霞

中國草原

中國網草原頻道官微,致力於傳播草原文化,保護草原生態。分享草原美圖美景、美食美衣、美文美聲,以及草原兒女的草原故事。

烏蘭傑把草原歌曲的審美張力比作燒紅了的鐵鍋——沒有火光,但它是熾熱的、持久的、溫暖的。

【視頻】專訪民族音樂理論家烏蘭傑

「科爾沁民歌,融進了母親的乳汁裡,一點一滴流進了我的心靈深處。沒有民歌,就沒有我的今天。」剛剛獲得中國音樂理論最高榮譽「楊蔭瀏音樂學術提名」的82歲蒙古族音樂理論家、教育家烏蘭傑,如此詮釋草原音樂賦予他的藝術生命力。

12月31日,中國網草原頻道記者迎著2020年最後一天的朝陽,走進中央民族大學研究員、中國音樂學院特聘博士生導師、《蒙古學百科全書》•藝術卷主編烏蘭傑的住所,聆聽他和草原音樂的故事。

蒙古族音樂理論家、教育家烏蘭傑接受中國網草原頻道記者專訪

「草原音樂是生態的藝術、生命的藝術、生活的藝術」

烏蘭傑介紹,他的母親潔吉嘎是當地有名的民間歌手。從搖籃時期起,那些優美的歌聲就伴隨著烏蘭傑長大,並在後來漫長的歲月中,一直在他的意識深處迴響。

「哪怕一個人不懂蒙古語,聽不懂歌詞,但是音樂本身的意境可以把人們帶到草原的百花叢中。」烏蘭傑認為,草原音樂是生態的藝術、生命的藝術、生活的藝術。

烏蘭傑講述草原音樂故事

「每個民族,尤其是一些古老的民族,都以不同的方式創造著自己的奇蹟,比如有的民族留下了浩瀚的文獻、有的民族建造了宏大的建築……而蒙古民族人們的物質生活非常簡單——幾輛勒勒車、騎著馬、趕著畜群,就可以遊走四方,他們用飽含生命力的激情,創造出震撼世界的藝術,包括音樂。」烏蘭傑說。

「莫道草原的花兒開得不好,別的地方看不到;莫說草原的鳥兒唱得不好,別的地方聽不到。」這首烏蘭傑兒時記憶中的詩,是「草原音樂是生態的藝術」的最好詮釋。在烏蘭傑看來,當代很多大城市的老百姓喜歡伴著草原歌曲跳廣場舞,這正是廣大人民群眾自發審美選擇的結果,「這不是行政命令,這是草原歌曲本身的抒情性、哲理性、史詩性使然。」

烏蘭傑把草原歌曲的審美張力比作燒紅了的鐵鍋——沒有火光,但它是熾熱的、持久的、溫暖的。

「烏蘭巨傑如椽筆,畫出樂史頌蒼狼」

烏蘭傑的研究領域十分廣泛,涉及音樂史、音樂形態學、音樂美學、比較音樂學等諸多學科,著有《蒙古族音樂史》《蒙古族古代音樂舞蹈初探》《中國蒙古族長調民歌》《氈鄉藝史長編》《蒙古族長調民歌演唱藝術概論》等書籍,還因學養深厚、著述頗豐,被聘任為《蒙古學百科全書》藝術卷主編。

烏蘭傑向中國網草原頻道記者介紹自己的著作

「我始終認為一個民族的音樂遺產無論多麼豐富,但是如果沒有成熟的音樂史著作,它在音樂思想上就是不成熟的。」烏蘭傑說。撰寫《蒙古族音樂史》這樣一部「大部頭」著作的想法,可以追溯到1959年烏蘭傑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系攻讀本科的時候。

「當時有三門課對我來說很重要:第一是中國古代音樂史;第二是中國近代音樂史;第三是西洋音樂史。在學習過程中,我突然冒出一個想法:蒙古族草原音樂那麼豐富,長調民歌、短調民歌、說書、安代歌舞、馬頭琴、四胡等音樂遺產浩如煙海,怎麼就沒有自己的音樂史?」於是,「寫一部蒙古族的音樂史」這個大大的夢想,就在這樣一份樸素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驅使下,在烏蘭傑心中悄然萌芽。

閱覽有關蒙古族音樂和歷史的書籍,採訪民間音樂大師,走進草原深處收集第一手音樂資料……20多年的資料積累、實地採風的經驗、理論上的潛心研究,又經過5年嘔心瀝血的創作,烏蘭傑終於讓漢文版《蒙古族音樂史》於1998年面世,填補了蒙古族音樂史研究的一項空白。2019年再版《蒙古族音樂史》中,烏蘭傑又補充了1998年到2019年這一段時間的新成果、新資料、湧現的新人才。

2020年12月28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的首屆學術提名活動在北京舉行發布儀式,烏蘭傑所著的這部《蒙古族音樂史》獲得被稱為「中國音樂理論最高榮譽」的「楊蔭瀏音樂學術提名」。

烏蘭傑發表提名感言

這份沉甸甸的榮譽,對已過耄耋之年的烏蘭傑來說,依然意義非凡:「這不僅是國家和最高研究機構對我學術成就的認可,同時也是對內蒙古音樂界幾代人為之奮鬥、所取得成果的肯定。因為,我身後有一支龐大的理論隊伍,我只是這支隊伍的代表。」

烏蘭傑由衷感嘆:「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時期像今天這樣,投入如此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保護少數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這樣的國家行為,帶動了草原牧民重視和保護自己的長調民歌,這是非常令人欣喜和感動的事情。」

作為一位老一輩的人民教員,烏蘭傑直言自己曾經對文化藝術界在一段時期中出現的「思想平庸化、學術淺薄化、娛樂低俗化」現象有過擔憂。他說:「這次獲得提名,表面上看起來是我們四個人的事情,但是從整個理論界、社會文化生態來看,則具有標誌性的意義。從此我們就可以知道國家鼓勵什麼、人民需要什麼。」

對於烏蘭傑榮獲提名,中國藝術研究院宗教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音樂研究所原所長田青賦詩一首,表達祝賀——「天似穹廬野茫茫,馬頭琴幽長調長。烏蘭巨傑如椽筆,畫出樂史頌蒼狼。」

田青作詩並題字贊「烏蘭巨傑如椽筆,畫出樂史頌蒼狼」

烏蘭傑收到田青的題詩後,深受感動、心潮澎湃,提筆寫下《詠史•答田青君》——「長調胡琴大漠魂,音聲無史悖常倫。長椽難握揮短筆,尋跡覓蹤赤子心。」 兩位朋友的唱和之作,成就本次提名活動一段佳話。

對年輕人說:「民歌是情感的歸宿、行為的準則」

回首自己走過的學術道路,烏蘭傑說:「如果說我做了什麼有益的工作的話,那就是我用20年的時間,畫了一個很大的『十字』。首先是一條豎線,代表著蒙古族音樂發展從古至今的一條時間軸;接著是一條橫線,排列著草原音樂的各個門類——民歌、器樂、歌舞、史詩、宗教音樂、宮廷音樂等,以此構築了一個理論框架。後來的學者們可以根據這個框架按圖索驥或譜寫新章,有所發展、有所發現、有所補充。時至今日,這個『十字』框架依然成立,並得到內蒙古音樂理論界的認可,這讓我頗感欣慰和自豪!」

客廳一角,烏蘭傑和妻子的合影

烏蘭傑說:「我的母親把綠色的民歌的審美底色塗在我的心靈深處,不管走到哪裡,我可以接受任何一種好的音樂,但絕不可能把心靈深處的綠色刮掉,其他色調的音樂藝術只能作為另外一種顏色搭配在綠色的審美底色上,使其變得更豐富,更燦爛。」

烏蘭傑多年關注支持的「烏珠穆沁長調傳習所」部分傳承人合影(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烏蘭傑表示,隨著現代化、城市化的深入,很多草原人流入城市,有的人雖然在城市裡生活多年,但夢中還是家鄉的草原,他們唱起家鄉的民歌傾訴內心的鄉愁。從某種意義上說,草原音樂是他們情感的歸宿。草原兒女祖祖輩輩都是以讚歌、頌歌的歌詞來規範自己的行為,匡正自己的理念,純潔自己的情感。父母通過歌唱勸誡歌教導自己的孩子,要像他們那樣崇拜自然,尊敬長輩,關愛同輩,追求族群和諧。

民歌是草原遊牧文化的結晶,既是生活的產物,又是生活的組成部分。對於草原兒女來說,民歌伴隨著駿馬、牧場、氈房、奶茶、炒米,在日常生活中須臾不能離。民歌是草原生活的「百科全書」,也是安身立命的行動指南。

「愛民歌、學民歌、唱民歌、論民歌、交民歌,既是我的事業,也是我的生活方式。我已經82歲了,我主要的事業、主要的著作、主要的成果還是沒有離開民歌。我騎著馬,在學術領域裡面奔跑,快也好,慢也好,從未超越民歌這個領域。」 烏蘭傑說。

「民歌是審美的底色,情感的歸宿,行為的準則。未來終究屬於年輕的一代。民歌是海洋,大海只能橫渡,但不可以窮盡。因此,民歌面前只有學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專家學者。生態不老,生命不息,生活不停。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浩瀚的民歌海洋,貼近人民生活,傳承草原音樂、熱愛草原音樂、弘揚草原音樂。」這是烏蘭傑想對年輕人說的話。

烏蘭傑的書你看過,他唱歌你聽過嗎?

聽草原的歌,迎接美好的新一年……

年過耄耋的烏蘭傑以82歲的「不老嗓音」生動詮釋草原音樂的生命力量,用一首母親教給的科爾沁民歌——《巴彥通拉嘎故鄉》,祝福大家新年快樂!

【草原文化藝術「高峰」人物系列報導——烏蘭傑】

烏蘭傑,1938年出生於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原籍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扎賚特旗,本名扎木蘇。蒙古族當代傑出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中央民族大學研究員、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特聘教授、中國音樂學院特聘博士生導師、《蒙古學大百科全書•藝術卷》主編。研究涉及音樂史學、音樂形態學、民族音樂學、音樂美學、宗教音樂等諸多領域,在蒙古族音樂理論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是蒙古族音樂理論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2020年12月,烏蘭傑在北京家中

幾十年來,烏蘭傑經常深入草原考察,潛心研究蒙古族傳統音樂。主要著作有:《蒙古族音樂史》《蒙古族古代音樂舞蹈初探》《蒙古族薩滿教音樂研究》《中國蒙古族長調民歌》《氈鄉藝史長編》《蒙古族長調民歌演唱藝術概論》《草原文化論稿》《中國元代音樂史》《蒙古族敘事民歌集》(蒙文)、《科爾沁長調民歌》(蒙文)、《蒙古族佛教歌曲選》(蒙文)等。

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

現場採訪: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文字/攝影:中國網記者 趙明霞

攝像:王宏宇 查森

原標題:《專訪民族音樂理論家烏蘭傑:「草原音樂是生態、生命、生活的藝術」》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草原本是歌舞鄉 為何卻聽不到歌聲嘹亮……
    《蒙古學百科全書·藝術卷》主編,原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副會長。 烏蘭傑母親是當地有名的民間歌手,擅長科爾沁長調民歌。由於受到家庭薰陶,從小喜愛民間音樂,為日後走上音樂道路打下了基礎。1953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1959年升入該院本科音樂學系,主修民族民間音樂。1964年轉入中國音樂學院音樂理論系,畢業後留校工作。1974年入中央音樂學院理論作曲系任教。
  • 「花香中國音樂藝術晚會」演繹花神的生態乘法戰略
    (原標題:「花香中國音樂藝術晚會」演繹花神的生態乘法戰略)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創新發展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 上萬民間藝人玩直播,原生態民族音樂迎來上升空間
    在這之前,音樂廠牌北河三與快手合作舉辦歸山生活音樂節,從5月29日至31日的三天裡,旗下10組音樂人及一組原生態藝人巖洞侗族大歌隊在線演出,日均直播吸引超過110萬觀眾收看,北河三快手站內所有視頻內容的總播放量超過2800萬。快手平臺上容納了上萬名民間藝人,這種注重民間文化的屬性也是北河三在合作時最看重的。
  • 淺談中國民族音樂的特點及特徵,真是長見識了
    世界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民族各有不同的文化特點,同時各個民族又都有著自己本民族、本國家不同的音樂特點。中國的民族音樂富有極強的地域性和風俗性,民族音樂以它特殊的優越形象及特點展示了自己的理想空間。
  • 東方神駿樂團呼麥表演 演繹瀕臨絕種民族音樂
    「呼麥」在內蒙古草原已絕跡了100多年,在新疆阿爾泰地區蒙古民族中,也瀕臨失傳。所幸的是,隨著近年來東方神駿以及一些蒙古樂團的興起,呼麥這門古老的藝術被重新傳誦。「呼麥」是圖瓦文xoomei的中文音譯,又名「浩林•潮爾」(原義指「喉嚨」)、「蒙古喉音」。即為「喉音」,一種藉由喉嚨緊縮而唱出「雙聲」的泛音詠唱技法。
  • 第九屆華樂論壇將在10月舉行 聚焦傑出民族音樂理論評論家
    9月25日,活動主辦方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著名琵琶演奏家、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吳玉霞,學會黨支部書記、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王書偉介紹了第九屆華樂論壇的有關情況。 2019年11月,第九屆華樂論壇暨「新繹杯」傑出民族音樂理論評論家遴選啟動。共有30餘人進入終審。8月10日,「新繹杯」傑出民族音樂理論評論家遴選終審在京舉行。
  • 高雅藝術走進園區星浦學校 學子零距離感受民族音樂魅力
    民族音樂,走進現代園區;古風今韻,奏響青青校園。杜麗娘的經典唱段「皂羅袍·原來奼紫嫣紅開遍」獲得了全場經久不息的掌聲,現場學生們沉浸在演奏的唯美意境中,感受著民族音樂所帶來的獨特魅力。「前世今生」以及每種民族樂器的藝術特點。
  • 民族音樂電影《半個月亮爬上來》絲路電影節發布
    電影《半個月亮爬上來》導演史文、藝術總監貟恩鳳、陝北歌王王向榮、男主角草原歌王齊峰等出席發布會。大型民族音樂電影《半個月亮爬上來》以著名作曲家王洛賓先生的音樂創作為題材,生動地展現了中國西部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歌頌了王洛賓先生為傳播和發展中國西部民歌所做出的突出貢獻。
  • 阿朵定義「未來民族」 陳偉倫任音樂總監
    「生養之地」正式推出首個子廠牌「未來民族」「生養之地」首張音樂作品「阿朵《死裡復活》秀錄音室版原聲專輯」獲得了第二屆CMA唱工委音樂獎「最佳民族/民間演唱專輯」大獎,阿朵以苗鼓傳承人身份完成了從流行歌手到民族音樂人和公司運營者的順利轉型。時至今日,「生養之地」儼然成為內地民族流行音樂、世界音樂重要的新生力量。
  • 音樂藝術,總會讓人盪氣迴腸
    四、莫扎特的生命短暫而又輝煌。在他短暫的35年生命中,給世界音樂史留下了輝煌的巨作。 五、「我一生只寫了幾個音符」,這是音樂大師貝多芬的最後遺言。貝多芬的音樂是靈魂的絕唱,在他的音樂中,我們能看到與命運抗衡的勇氣。
  • 專訪雷蕾:在音樂海洋中用生命抒發情感
    新華網北京11月1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張漫子 熊琳)自幼受家父、著名作曲家雷振邦的藝術薰陶,科班出身的雷蕾走上音樂之路,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對她來說,作曲與其說是工作,不如說是生活。「只要身處音樂當中,就別無他求。」雷蕾說。
  • 專訪丨吳蠻:即興本就是很多民族定義音樂大師的標準
    可以說全世界的彈撥樂器都有互相之間的影響,沒有純粹的血統,藝術沒有完全純種的,一定都是混血的,交融的,人也一樣。所以(不同)音樂文化之間的合作也是,只要你找到了那些相同的切入點,就能很好的合作。澎湃新聞:當琵琶與風格非常強烈,或者對你來說與陌生(異文化的)的器樂/風格對話時,你會做什麼準備?
  • 音樂之眼,智慧之門
    這就是音樂之眼。   透過音樂之眼,領會什麼?   義大利指揮家克勞迪奧·阿巴多認為指揮藝術在於準確把握作曲家創作的初衷,為此他會找到一切與之相關的資料了解樂曲的時代和作曲家的心理背景,通過他的指揮,樂隊向聽眾傳達遠至數百年前的社會風貌和思潮。
  • 讓孩子在音樂藝術教育的滋養中快樂成長
    央廣網北京4月19日消息 (記者 王啟慧)音樂藝術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有助於促進兒童大腦身心發展和綜合能力的培養。現階段,學前教育在音樂教學方面的研究較少,存在重視技能而忽略感知、欣賞等問題。
  • 專訪|張智:拿掉地域符號的世界音樂人能做什麼
    就像1991年的某天黃昏我在尼勒克種蜂場受到的藝術啟蒙,改變了我的一生。那天我獨自去一個茅草屋後寫生,這時剛下完雨,近處的烏雲遮住了茅草屋和樹林的光線,與遠處草原上的強光形成強烈的色彩反差。在感覺眼睛似乎被灼傷的時候,忽然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感動由心而生。這個經歷讓我一下子頓悟了色彩的奧秘,並一直延續到後來的音樂創作上。
  • 趙季平音樂藝術基金會助力西安音樂之城建設
    據悉,為積極響應西安市建設音樂之城的舉措,陝西趙季平音樂藝術基金會去年以來舉辦了包括 「長江鋼琴杯」青少年鋼琴大賽、《你鼓舞了我》馬丁慈善音樂會在內的多場音樂盛會,為西安廣大觀眾奉獻了一場場精彩的音樂盛宴。同時該基金會還積極投身音樂慈善事業,通過音樂培訓等方式,和鄠邑區等地的教師和孩子們分享音樂帶來的快樂,讓更多人一起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
  • 專訪|音樂人張楚:拋棄固有價值判斷,做音樂從人出發
    記者在演出後臺專訪與竇唯、何勇並稱為「魔巖三傑」的搖滾音樂人張楚,對話其最近的音樂創作。談新專輯:10首新歌,10月底將推出數字專輯當天,離演出登臺還有20分鐘上臺的張楚,在後臺身著褐色花襯衫喝著水,狀態顯得十分輕鬆平和。
  • 唱作人蝶長全新EP正式上線 再創新民族音樂經典
    12月4號,未來民族樂團———蝶長發行了2020年全新同名EP《蝶長》。蝶長是苗族情歌傳承人、新民族音樂人阿朵發起的音樂廠牌「未來民族」旗下的唱作歌手,同年,加入「未來民族樂團」。阿朵通過今年夏天現象級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中的出色表現和大力宣傳,讓新民族音樂成功破圈,吸引了一大批年輕粉絲的喜愛和關注。這張EP中一共收錄了三首歌曲,作詞、作曲都由蝶長親自參與完成。未來民族廠牌主理人馬RS擔任整張EP的製作人。蝶長的創作靈感從苗族情歌,上溯到苗族古歌。採樣流傳千年,瀕臨失傳的古歌選段。
  • 國內首張阿爾泰蒙古原生態音樂錄音室專輯 首發
    原生態音樂組合旱獺樂隊  日前,以傳承和保護民族音樂為己任的蒙古族優秀原生態音樂組合旱獺樂隊在蒙古國國寶級樂隊——「HURD樂隊」的專用錄音棚中錄製完成首張原生態專輯《旱獺》,這張民族風味濃鬱的原生態專輯收錄了《
  • 宗教音樂,又稱聖樂 宗教音樂是歐洲藝術音樂的源頭!
    宗教音樂,又稱聖樂。它既傳達上帝給人們的啟示,又表現信徒對上帝的崇敬、讚美、信靠和祈求。宗教音樂是歐洲藝術音樂的源頭。在18世紀以前,歐洲音樂主要以教會音樂為主,而教會音樂則以聖詠為主。18世紀啟蒙時期以後,音樂開始向世俗化發展,進入蓬勃發展的時期。 但教會音樂仍然佔據著中心地位。從巴洛克時期、古典時期到浪漫時期,眾多的音樂大師們給我們留下了極其豐富的宗教音樂遺產。類型 摺疊彌撒曲 天主教所用的復調風格的聲樂套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