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民族各有不同的文化特點,同時各個民族又都有著自己本民族、本國家不同的音樂特點。中國的民族音樂富有極強的地域性和風俗性,民族音樂以它特殊的優越形象及特點展示了自己的理想空間。我們在欣賞音樂樂曲的過程中,也不難感到由於不同的地域風俗人情而表現出的各種不同風格。那麼中國的民族音樂為什麼會這麼豐富多彩呢?中國是一個既有著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各個民族的傳統風俗各不相同的國家,又是一個有複雜多樣的自然環境、地理地貌的國度。下面筆者就按民歌與民樂兩個大類,分析中國民族音樂的特點及特性。
一、民歌的由來 民歌是怎麼來的?民歌來自人民的生活和勞動中,由勞動大眾在日常的勞作過程中口口相傳、口耳相傳而形成的,同時這也是中國民歌一個很大的特點。比如,人們談到的流行於陝北地區的信天遊體裁中的一首具有典型信天遊風格的陝西歌曲——《腳夫調》,它就是趕腳人在長期的趕腳過程中,為了排解寂寞、緩解思念家人的心情,從而你傳唱給我、我傳唱給你聽的一首信天遊體裁的歌曲,歌曲表達了腳夫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的無奈。但是當初創作或唱這首歌曲的人未必就會寫詞譜曲,歌曲的隨意性極強,也許這個人唱的歌詞與曲調是一個調而那個人唱的歌詞與曲調就是另一個調,兩人的詞曲風格雖然差異,但表現的思想精髓是一樣的。這就體現了民歌的隨意性。當然,現在中國發展這麼快,在與國際接軌、信息快速發展的今天已經沒有這種職業的人。這首歌曲現在已經被中國一個民族歌唱家在國家大劇院進行演唱,可見它存在的價值與它自身的藝術價值之高。
二、民歌的分類 民歌的分類大致分為三類:號子、山歌、小調。(1)號子:號子體現的是一領眾合的團結精神,其中有打夯號子、插秧號子,最受廣大群眾喜歡的是船工號子,當然,在科技迅猛發展的21世紀,在長江、黃河上已經沒有了那些同驚濤駭浪搏鬥的船工,但這樣的民族音樂是永遠不會消失的,它已經根深蒂固於文化之中,代表了一個時期的政治色彩、音樂色彩。(2)山歌:山歌的特點有別於號子,它的節奏自由緩慢,多數都是廣大民眾抒發情感的歌曲。山歌包括「花兒」「信天遊」等。主要歌曲有《上去高山望平川》《腳夫調》。(3)小調:小調也被叫做小曲,基本流行於農村,內容涉及各個方面,有訴苦的,有抒情的,也有表現日常生活的。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現代民歌與古代民歌的表現內容雖然有所不同,但是創作方法和表現形式卻有著一脈相傳的淵源關係,在文化現象上它們有著一個共同的根。
三、典型的少數民族歌曲的特點 1.蒙古族長調歌曲 長調歌曲曲調悠長,裝飾音非常多,這一特點奠定了蒙古族長調在世界音樂領域的地位,目前世界各地的聲樂愛好者中有很多人在研究蒙古族長調。典型的長調歌曲《遼闊的草原》,表現了蒙古族牧民青年對愛情的追求與渴望。 2.維吾爾族歌曲 維吾爾族歌曲分為愛情歌曲、勞動歌曲、習俗歌曲等類別。維吾爾族歌曲《牡丹汗》屬於愛情歌曲的分類,它的歌詞是在讚美戀人,勸人們選擇好人交朋友,對愛情要專一,表現出維吾爾族人民開闊的胸懷。 3.藏族歌曲 藏族人民主要居住在中國青藏高原以及甘肅、四川等省,由於特殊的地域特點,藏族民歌的旋律起伏較大,悠長且高亢,非常具有高原特色,經常用到民族調式、重點羽調式、徵調式、商調式及宮調式等幾種調式。
四、民族器樂 我國有著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在這個土地上生活著五十六個民族,各個民族都是一朵美麗的花,各少數民族的樂器也是紛繁多樣,有打擊樂器,有弦樂器,有彈撥樂器,各有特色與不同。 1.蒙古族民族樂器「馬頭琴」。「馬頭琴」歷史悠久,是從唐代的奚琴發展演變來的。在成吉思汗時期流行於民間,整個琴身為木質,有兩根琴弦。它的發音箱體是梯形,這個樂器的聲音圓潤,低回並且婉轉,音量不大,傳說是一個牧民為懷念自己心愛的已經死去的小馬而做的,用小馬的腿骨做了琴柱,用馬尾巴上的毛做了琴的弓子和琴弦,並且按照小馬的樣子雕刻了一個馬頭裝在了琴柄的頂部,這樣即便是不了解蒙古族的外國人也一目了然地知道這個樂器叫做「馬頭琴」。這個樂器在表現駿馬在草原上馳騁、撒歡兒、嘶鳴上獨具特點,是任何樂器所不能替代的。尤其是中國的一位馬頭琴大師的演奏,更是出神入化,琴人合一。它已經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2.新疆的樂器以鼓類為多,鼓身扁圓,鼓口直徑大小不一,但多以能一隻手就能拿到的大小為宜,還有的在其外簷安裝上金屬質地的小片,這樣在敲擊樂器的時候,鼓身的動物皮質與金屬聲音融合在一起,也是非常別具一格的美妙之聲。 以上所述只是民族音樂的皮毛,音樂的各個領域更是博大精深,要想學會欣賞民族音樂任重而道遠,需繼續學習各方面知識,了解多方面技巧,常出去採風,多聽多看,才能將我們的民族音樂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