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Lens WeLens
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網上搞了個新項目,叫「nasa-at-home」,聽名字就知道,是因為新冠病毒,想讓大家好好待在家裡。
他們提供了從視頻、播客、電子書、AR體驗到兒童探索服務,讓你躺在沙發上就能「仰望星空」。
沒人能拒絕NASA的禮物。
前些天,為了紀念哈勃望遠鏡30周年,NASA開放了哈勃在30年裡拍攝出來的宇宙照片——你輸入自己的生日,就很有可能找到哈勃在那天所拍到的星空。
比如下面這張就是2008年4月11日,哈勃拍到的銀河系中心的紅外圖像。
隨手搜了其他一些生日相關的(略去了具體介紹,好奇的朋友自己玩玩看):
1月3日
1月17日
2月9日
2月16日
4月1日
這張照片非常有名,被稱作「創生之柱」。它是距離地球7000光年外的鷹狀星雲M16,2005年時由哈勃望遠鏡所拍攝。但它傳回給地面的原圖,其實是沒有色彩的,而且有很多噪點,下圖就是其中的局部:
NASA會對照片重新進行疊加計算,和降噪處理。先得到下面這個:
再將照片進行對應的填色處理,得到下面這版:
這些處理都是在可視化科學家的指導下進行,以使照片更接近實際的效果。而且,由於人類只能看見可見光,像電磁波等信息我們是看不見的,NASA處理照片,有時會選擇把這些看不見的畫面呈現出來,以幫助我們對宇宙形成更鮮明的認知。
4月7日
4月20日
6月19日
8月2日
8月23日
這一天也是科比·布萊恩特的生日。但願所有去世的人,此時都是天上的一顆星。至少在掛念他們的親屬心中如此。
10月15日
10月18日
11月8日
哈勃在這一天拍到的一場強烈的太陽磁暴。
如果想接著查詢的話,網址是:
https://www.nasa.gov/content/goddard/what-did-hubble-see-on-your-birthday
這份「生日禮物」倒是應景,因為生命的構成——原子,就是來自於宇宙。
物理學家勞倫斯·克勞斯對此有一個很浪漫的說法:
「你身體裡的每一個原子都來自一顆爆炸了的恆星,你左手的原子和右手的原子也許來自不同的恆星。這實在是我所知道的物理學中最富有詩意的東西:你的一切都是星塵。」
NASA很會搞這些情感的連接,它的instagram帳號就吸引了5599萬關注者,每張圖片都有百萬左右的點讚。
貓爪狀的星雲
尤其是當那些又燃又浪漫的文案出場的時候。
它讚嘆宇宙那些驚人的美麗,也不斷召喚人們加入到這樣的探索中來。
01.
「 這片混亂的星系,
就像一棵開花的櫻花樹。
明亮的區域是恆星的苗圃,
在那裡,新的星星正在綻放
This scrambled galaxy as seen by @nasahubble resembles a flowering cherry blossom tree. The bright regions are actually stellar nurseries, where new stars are blooming.
02.
「 想像一下:從170年前就開始爆炸,
並持續至今的慢動作的煙花
Imagine slow-motion fireworks that started exploding 170 years ago and are still continuing.
03.
「 當恆星結束它們短暫的生命時,
它們會點亮宇宙。
好人不長命。
Only the good die young.
When massive stars die at the end of their short lives, they light up the cosmos with bright
04.
「 一隻宇宙蝴蝶正在用星際氣體和塵埃組成的翅膀振蕩。
A cosmic butterfly fluttering on wings made of interstellar gas and dust.
05.
「 哈勃,你看不到嗎?
你的照片讓我目眩神迷。
Hubble can’t you see? Sometimes your photos just hypnotize me.
06.
「 夜空傑作上,落下的顏料
A little blob of paint on the masterpiece of the night sky
07.
「 無論有多少異同,
每個星系都以自己的方式美麗著。
No matter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every galaxy is beautiful in its own way.
08.
「 當我們深入太空時,
並不想要發現有什麼東西在望著我們。
When we peer deep into space, we don't expect to find something staring back at us...
09.
「 你看到這些星塵了嗎?
你就源自於它
That star stuff you see here? That's what you're made of.
10.
「 成為自己的探險家✨宇宙在等你。
Be your own explorer ✨the cosmos is waiting.
普列維爾有一首詩《公園裡》:
「一千年一萬年
也難以訴說盡
這瞬間的永恆
你吻了我我吻了你
在冬日朦朧的清晨
清晨在蒙蘇利公園
公園在巴黎
巴黎是地上一座城
地球是天上一顆星」
瞬間和永恆,渺小的個人和遼闊的宇宙,這其間微妙的聯繫,總是讓人唏噓不已。
NASA的很多文案,是把人放在宇宙裡,或把人當做一顆星,獨一無二,再小也會發光:
11.
「 你很小,不代表你就不閃亮
Just because you’re small,doesn’t mean you don’t shine bright
12.
「 對某個人來說,
你就是宇宙的中心——
就像這裡的小麥哲倫星雲一樣,
你散發著整個宇宙的光芒,
幫助他們找到方向。
雖然你可能都沒有意識到。
You are the center of somebody’s universe. Like the Small Magellanic Cloud, seen here, you glow with a universe of color and you help others find their way, without even knowing it.
13.
「 我的這盞小燈,
我要讓它閃亮!
This little light of mine,
I’m gonna let it shine!
14.
「 不是所有的星系都是孤獨的,
有些就有它的「銀河戰隊」。
Not all galaxies are lonely. Some have galaxy squads.
15.
「 你會是我的嗎?
你可以和我在一起嗎?
你可以來做我的鄰居嗎?
Would you be mine? Could you be mine? Won't you be my neighbor?
(註:「Won't you be my neighbor?」也是一部著名紀錄片的名字,主人公是陪伴美國幾代孩子成長的主持人弗雷德·羅傑斯。)
16.
「 沒有黑暗,光就不可能存在
The light cannot exist without the dark
還有很多是關於地球的。無數次,太空人在拍下地球照片時,都在感慨它是如此之美。
這張圖片下寫著: 「哥們,那是你的大地母親。她很漂亮,不是嗎?」
這種心理,甚至有個專門的概念,叫「總觀效應」( Overview Effect)。指的就是太空人們從太空回看地球時體驗到的深刻反應。
這個名詞由太空作家弗蘭克·懷特(Frank White)提出,他發現許多太空人都經歷了「真正的改變性的經歷,包括奇蹟感和驚嘆感,以及與自然合一、超越和宇宙一家之感」。
心理學家對此作了進一步研究,發現我們在仰望高山,或是凝視嬰兒的眼睛時,都會有類似的驚嘆之感,他們認為這是一種「自我超越」——感受到與某種比自我更偉大的存在相連結。
17.
「 我們一路走來探索月亮,
最重要的是,我們發現了地球。
——阿波羅8號太空人威廉·安德斯
「We came all this way to explore the Moon, and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we discovered the Earth.」—— William Anders, Apollo 8 astronaut
18.
「 沒有「藝術(ART)」,
就無法寫就「地球(Earth)
You can’t spell Earth without ART
19.
「 不要放棄你的白日夢……
感受這個美麗的地方,
我們稱它為家,甜蜜的家。
Don't quit your daydream! ……Take in the beauty of the place we call home, sweet home.
20.
「 「用你們的語言,怎麼來說『月亮』?」
「無論怎麼說,
我們都是在看著同一個月亮。」
How do you say "Moon" in your language? No matter what you call it, we all look at the same Moon.
21.
「 當你最好的朋友,
實現了她此生的太空夢時,
這就是它從空間站裡看到的樣子。
"What it looks like from the space station when your best friend achieves her lifelong dream to go to space."
✨✨✨
(動圖)2019年11月11日,水星過境太陽
在NASA帳號下,看到一條留言:
「每天來這裡看看,對短暫的人生,是個安慰。」
有時候,我們通過確認自我的價值來追求生命的意義,有時候則是通過躍出它。
超弦理論的提出者加來道雄,在他的《超越時空》裡寫道:
「我常想,我們就像自鳴得意地在池中遊動的鯉魚,我們的一生就在我們自己的『池子『裡度過,以為我們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
天文學家卡爾·薩根的《宇宙》裡也有提到,相對於宇宙的進化:
「我們就像蝴蝶,只能振翅一日,卻以為那是永恆。」
NASA有過一個傳奇的項目——旅行者號「黃金唱片」,一張寄給外星人的地球檔案,包含了118張照片、90分鐘音樂、55種人類語言問候和一段地球進化之聲的音頻。
它的幕後策劃人就是卡爾·薩根。
還有一張關於地球的著名照片,名叫「淡藍點」,也是薩根命名的。
這張照片是1990年的情人節,一艘距離地球近40億英裡遠的宇宙飛船拍下。仔細看,那個極小極小的圓點就是地球。
「再看看那個點。在這裡。那是家。那是我們。」
「沒有什麼比我們這個渺小世界的遙遠肖像更能證明人類自負的愚蠢了,」薩根說,「我們有責任更加和善地對待彼此,保護和珍惜淡藍色的圓點,這是我們所知的唯一的家園。」
說起來,人性是如此複雜,有時向善,想要幫助別人,願意尋求合作,有時又恐懼,攻伐異己,服膺於暴力。很多時候,它也是同一個人身上的不同狀態,你自己可能都不知道哪一種會更佔優。
太空邊緣的明信片。只有當太陽位於地球地平線以下並照亮它們時,才能看見這些電藍雲。
或許,當我們在為那些抉擇、那些攻訐苦惱不已的時候,也需要給自己一個更安寧的維度、超越自我或者暫時忘卻自我的維度。
「Look at the star,
look how they shine for you.」
——Coldplay《Yellow》
這張圖片下寫著:「 僅僅50年前,我們還在敬畏於星空,今天,我們在宇宙中微笑。」
天體物理學家Neil Degrasse Tyson
有一次接受《時代》採訪,
被問到「關於宇宙,
你覺得最震撼的事實是什麼?」
他回答說,是知識。
知道了生命的構成、人體的構成——原子,可以追溯至宇宙之初。
「每當我仰望星空,
我能夠非常肯定,
我們就是宇宙的一部分,
但比這些更重要的是,
這宇宙也存在於你我之間。
每當我沉思於此,總不禁抬起頭。
相比宇宙的浩瀚,
人類總是覺得自己如此渺小,
但我覺得自己能夠傲視天地,
構成我的原子正是來自那些星辰,
我與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關係,
這正是很多人畢生追尋的存在感,
渴望成為大千世界的一部分,
渴望與周遭發生的事有所聯繫,
渴望成為參與者。
但其實,只要我們活著,
我們就已經是參與者。」
這段時間,沒辦法遠足旅行的時候,不妨抬頭多看看星空。
難得現在的空氣很好。
主要參考資料:
https://www.nasa.gov/
https://www.instagram.com/nasa/
https://www.nasa.gov/content/goddard/what-did-hubble-see-on-your-birthday
原標題:《「對某人來說, 你就是宇宙的中心」 | 科學的浪漫》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