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動測量是指檢測振動變化量,將其轉換為與之對應的,便於顯示、分析和處理的電信號,並從中提取所需的有用信息的測量技術。振動測量除了需要具備必要的傳感器和儀器設備以外,還必須掌握正確的測試方法,才能獲得可靠的數據和正確的結果。由於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現代振動測試技術的應用已超出了經典機械振動的領域,已應用到各種物理現象的檢測、分析、預報和控制中,如環境噪聲的監測、地震預報與分析、地質勘查和礦藏探測、飛行器的監測與控制等。
由中國計量院起草的國際標準ISO 16063-45《內建校準線圈振動傳感器的在線校準方法》即將由ISO(國際標準化組織)正式向全球發布。該國際標準是ISO/TC108(國際標準化組織/機械振動、衝擊與狀態監測技術委員會)制定的第一項振動在線校準國際標準,也是我國在振動和衝擊測量領域主導完成的首項國際標準。填補了國際在線振動校準方法標準的空白,也標誌著我國在全球振動測量領域擁有了話語權。
振動傳感器
振動傳感器在測試技術中是關鍵部件之一,它的作用主要是將機械量接收下來,並轉換為與之成比例的電量。由於它也是一種機電轉換裝置。所以我們有時也稱它為換能器、拾振器等。振動傳感器並不是直接將原始要測的機械量轉變為電量,而是將原始要測的機械量作為振動傳感器的輸入量,然後由機械接收部分加以接收,形成另一個適合於變換的機械量,最後由機電變換部分再將變換為電量。因此一個傳感器的工作性能是由機械接收部分和機電變換部分的工作性能來決定的。
振動測量的基本過程為:
傳感器把振動體的運動轉化為電信號,但由於傳感器的輸出信號(電壓或電流)太弱,不能夠直接作為顯示和分析儀器的輸入,需要經過信號調理器對其進行放大;由於傳感器輸出的是模擬信號,而現代信號分析處理儀和儲存單元用的都是數字集成電路或計算機,因此要用數據採集裝置將模擬信號轉換成離散數位訊號才能進行處理;而且為了避免採樣後的數位訊號可能會不正確地反映原有連續信號,在對連續信號採樣之前還要對信號進行濾波,去掉信號的高頻分量。此外,若測量對象是無振動激勵源的機械零部件或結構,還需要用激振器對被測對象施加激勵使其產生振動才能進行測量。測到的振動信號經數位訊號分析儀或計算機處理後便得到功率譜、結構模態參數和頻率響應函數等有用的結果。
振動測量技術
振動測量包括兩類:一是對引起噪聲輻射的物體振動測量,二是對環境振動測量;在環境問題中應用較多。聲頻範圍振動測量輻射噪聲的振動測量,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測點。不僅要測量發聲物體的振動,還要測量振源(如電動機、齒輪或凸輪軸等)的振動和傳導振動的物體的振動。
機電變換
振動傳感器在機械接收原理方面,只有相對式、慣性式兩種,但在機電變換方面,由於變換方法和性質不同,其種類繁多,應用範圍也極其廣泛。
在現代振動測量中所用的傳感器,已不是傳統概念上獨立的機械測量裝置,它僅是整個測量系統中的一個環節,且與後續的電子線路緊密相關。
由於傳感器內部機電變換原理的不同,輸出的電量也各不相同。有的是將機械量的變化變換為電動勢、電荷的變化,有的是將機械振動量的變化變換為電阻、電感等電參量的變化。一般說來,這些電量並不能直接被後續的顯示、記錄、分析儀器所接受。因此針對不同機電變換原理的傳感器,必須附以專配的測量線路。測量線路的作用是將傳感器的輸出電量最後變為後續顯示、分析儀器所能接受的一般電壓信號。因此,振動傳感器按其功能可有以下幾種分類方法:
按機械接收原理分:相對式、慣性式;
按機電變換原理分:電動式、壓電式、電渦流式、電感式、電容式、電阻式、光電式;
按所測機械量分:位移傳感器、速度傳感器、加速度傳感器、力傳感器、應變傳感器、扭振傳感器、扭矩傳感器。
以上三種分類法中的傳感器是相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