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收穫更多GIS精彩
國際標準化組織網站相關截圖
由武漢大學邵遠徵副研究員代表中國牽頭制定的國際標準《地理信息 影像與格網數據的內容模型及編碼規則 第2部分:實現模式》(Geographic information -- Content components and encoding rules for imagery and gridded Data -- Part 2: Implementation schema)提前1年順利完成編制工作,於2020年7月份由國際標準化組織正式發布,標準編號為ISO/TS 19163-2:2020。
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家標準化戰略,將更多的中國地理信息優勢技術推向國際,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地理信息和遙感關鍵國際標準研究」課題的支撐下,武漢大學同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ISO/TC 211國內技術歸口辦公室開展了ISO 19163-2的研究工作,經過充分論證和各成員國投票,該提案於2018年2月正式通過立項。
該項目由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邵遠徵博士負責,來自中國、加拿大、美國、挪威和泰國等國家的5名專家學者共同參與了標準的編制工作。
《地理信息 影像與格網數據的內容模型及編碼規則 第2部分:實現模式》(ISO 19163-2)針對影像與格網數據的內容模型,面向專題格網數據(包括數值型專題格網數據、分類型專題格網數據)及影像數據(包括微波數據、光學影像數據、合成影像數據),定義了可操作的編碼實現方式,從而支撐地球科學領域對影像與格網數據的網絡互操作要求。
該標準的發布與實施,實現了對多來源、多類型遙感影像與格網數據在內容模型上的統一編碼,為影像數據的生產、使用和管理部門,提供數據共享與互操作實現模式上的一致性基礎。
該標準有助於提升全球地球觀測系統(GEOSS)、「一帶一路」戰略中對地觀測數據的共享服務能力,為綜合對地觀測、自然資源管理、生態環境監測等領域發揮出標準化的數據支撐作用。
目前,ISO/TS 19163標準已經發布兩部分,其中ISO/TS 19163-1:2016《地理信息 影像與格網數據內容模型及編碼規則 第1部分:內容模型》(ISO/TS 19163-1:2016),由武漢大學龔健雅院士牽頭制定並於2016年1月正式發布。
全國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相關截圖
近年,我國在地理信息國際標準化領域成績顯著,由中國專家主導編制的地理信息國際標準已發布4項,即將發布1項,在研3項,呈現出階梯式可持續發展趨勢。
自然資源部將組織國內技術歸口辦公室,持續支持我國專家參與地理信息國際標準化活動,提升中國在地理信息國際標準領域的話語權,為不斷開拓地理信息領域國際合作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 本文轉載自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網站,圖片由GIS圈添加,版權歸原媒體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來源: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網站
作者:石立特
原標題:邵遠徵副研究員主導制定的地理信息國際標準正式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