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系了個鞋帶,擦了會地板,上了個廁所……再站起來時,不少人會出現腿麻腳軟、頭暈眼花的現象,而一旦出現這些症狀,很多人下意識會認為是骨質疏鬆了,得多補鈣;貧血了,該補血……
可可想提醒大家,先別急著「補」,弄明白原因再行動也不遲~
1
蹲起後頭暈眼花
可能是體位性低血壓
在蹲起後出現頭暈、兩眼發黑的情況,大家往往最先懷疑的是自己貧血了,但其實也可能只是你血壓沒跟上。這種症狀在醫學上則叫做「體位性(直立性)低血壓」。
人在蹲著或坐著時,腰和腿長時間曲折,血管受壓,容易導致血液不能上下流通;當你突然站起來時,下肢血管受壓情況瞬間解除,好比摺疊住的水管突然被放平了一般,全身血液迅速流向腰部、腿部,導致暫時性的大腦供血不足,從而出現頭暈、眼前發黑的感覺。
這是人體血壓的一個自我調節機制,對於普通人而言一般並沒有什麼大礙。
但對於中老年群體,尤其是患有三高、心血管疾病的人,很容易因體位性低血壓導致神志模糊或意識喪失而跌倒、骨折,甚至更嚴重的傷害!
【自測體位性低血壓】
平臥休息3分鐘,躺著測量一次血壓;起身後休息3分鐘,再測一次血壓。
如果收縮壓下降超過20mmHg,舒張壓下降超過10mmHg,說明可能存在體位性低血壓。
建議:老人及有心血管問題的人在改變體位時,如:蹲-站、坐-站、臥-站,動作一定要緩慢;發生低血壓時,可以喝一杯淡鹽水,能快速補充血容量,促使血壓上升,平時也要嚴格控制好血壓、血脂、血糖。
若蹲起後並不只是單純的頭暈眼花,還伴有其它不適,則需提高警惕:
貧血,貧血的眩暈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會出現的,並不只因為體位的改變,而且還會伴有臉色發白、身體無力的情況。
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肌病等。往往會伴隨心悸、氣短、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胸悶不適等。
腦血管疾病,如腦動脈硬化、腦梗塞、腦腫瘤等。會伴有身體的麻木、上下肢感覺障礙、語言障礙、記憶力下降、視物不清等。
2
蹲久了腿麻
可能是正常現象,也可能是疾病信號
年輕人一般很少腿麻,但有些上了年紀的人,稍微蹲一會就會覺得雙腿麻木,就像很多針扎一般,走路都是煎熬~
而患有動脈硬化、靜脈血栓等血管病的人群也會出現上述症狀,因此,有些人對於腿麻、腿軟症狀就憂心忡忡,生怕得病了……
其實,有時候這類情況也可能只是正常的神經反應。
長時間蹲著的時候,會壓住腿部神經和血管,使神經細胞處於一個缺血缺氧的狀態,此時,腿的神經信號無法順利傳遞到大腦,大腦也就無法感知大腿的任何感覺。
而站起來後,血液重新流通,神經信號也接通了,積壓太久的神經信號一股腦地全部發送給大腦,大腦會產生混亂的感覺,於是就出現了「麻」,這種腿麻屬於正常現象。
緩解方式:腿麻的時候別急著站起來,先試著動動腳趾,一會後腿麻情況會有所緩解。
不過,若是下肢持續發麻,並且還有其它不適的,的確可能是疾病的信號,不容忽視!
1
不尋常的腿麻,可能是疾病信號
上肢和腿麻木,當心腰椎病
腰椎病包括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等,而這些病都會產生病灶刺激、壓迫神經的現象,患者就會出現上肢和腿麻木、疼痛,肌肉萎縮、行走困難,更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大小便失禁。
因此,出現腰部不適並伴有下肢異常時,一定要及時就診。
對稱性麻木,應防糖尿病神經病變
糖尿病病程較長,血脂代謝可能發生紊亂,如果血糖長期處於漂浮不定的狀態,血管容易長時間處於缺血的狀態,神經也會因此而受累,進而出現神經病變。
而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引起的腿麻往往呈對稱性的,且從遠端開始,並逐漸向上發展,接著會出現行走障礙;此外,還可能伴有皮膚瘙癢難忍、聽力下降、嗅覺減退、視物重影等。
如果出現上述症狀,一定要做個糖尿病神經病變方面的檢查,以便早發現早治療。
單側肢體麻木,可能是腦梗先兆
如果手腳麻木出現在一側肢體,而另一側完全正常,那就要警惕是腦梗的先兆了。此外,患者還會有感覺障礙和偏盲;失語、失寫、失讀等現象。
麻木、疼痛不止,小心腫瘤
老年人出現長期慢性的手腳麻木,持續不能緩解,還要考慮可能是惡性腫瘤引起的。
因此,未查出常見原因者,一定要做全面檢查,比如肝、胃、血液等,女性需要特別查看卵巢和乳腺。
3
蹲起時膝蓋響,光補鈣可能還不夠
蹲起時、上下樓梯時,很多人會關節彈響,而此時的第一反應往往覺得是缺鈣了,有點骨質疏鬆~
但這時先別盲目補鈣,因為這種情況有可能只是由於膝蓋骨的移動引起的,對健康沒有什麼影響;不過也可能是關節疾病找上門,如半月板損傷、骨關節炎、交叉韌帶損傷等。
1
區分彈響是生理性的還是病理性的
單純的生理性彈響,響聲一般清脆,常發生在突然拉伸關節的時候,兩次弾響不會挨著,會有時間間隔,而且響過之後關節還有點輕鬆感。
病理性的彈響是有疼痛感,並且關節局部的皮膚伴有紅腫情況。此時一定要及時就醫治療,以避免活動障礙。
中老年人若出現了關節「咔咔」響,建議去醫院檢查一下骨骼的健康情況。
2
養護關節,補鈣還不夠
我們每天的活動,如走路、爬樓梯、跑步等,都會對關節造成不可避免的磨損。時間一長,磨損越來越嚴重,再加上關節的慢慢老化,疼痛難忍的關節疾病就會找上門!
關節作為人體正常活動的支撐,需要好好養護~而除了補充大家熟知的鈣質、維生素D,還有幾種營養素也是不可少的。
生物類黃酮,能加強關節內膠質的能力,加速關節復原。因而像番茄、茶葉、柑橘類水果可以適量多吃。
氨糖,可以保護和修復關節軟骨,抑制關節炎症,以此來保護骨骼。像蝦蟹類食物含有氨糖,不過含量較少,有需要的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營養劑。
維生素C,能夠幫助身體產生膠原蛋白,而膠原蛋白是軟骨、肌腱、韌帶都需要的物質。另外,維生素C還能起到減輕疼痛的作用,相當於抗氧化劑。
像彩椒、獼猴桃、草莓、橙子、芒果等都可以多吃些。
歐米伽-3脂肪酸,有助於減輕關節疼痛,抑制侵蝕軟骨的酶產生,並控制炎症的惡化。
像三文魚、沙丁魚、鯖魚之類的多脂魚,還有堅果都可以添加在日常膳食中。
來源:BTV我是大醫生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