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很懶,早上起來比較晚,洗漱的時候九點多了。聽到頭頂上有嘰嘰喳喳的鳥叫聲,抬頭一看,是一隻麻雀在撲稜翅膀。找了一會兒,才發現有隻麻雀順著衛生間換氣扇的通氣口鑽進來了。之前的塑料管老化了,要換新的管子,還沒有換,所以麻雀就從玻璃窗上的圓口鑽了進來,由於向光的一面都是玻璃,麻雀大概眼花了,所以找不到出口。
麻雀飛到家裡來,已經不是小概率事件了,相反,是很常見的現象,就像走在街上總能遇上小黃毛。城市化的進程不僅在人類中存在,在動物——我是說飛禽走獸——中同樣普遍存在。作為其中的傑出代表,寵物是第一梯隊,麻雀則似乎是野生鳥類中的「領軍物」,城裡的麻雀早就不怕人了。十個麻雀大概有八個是「家雀兒」吧?我這還是傳說中的「十八線城市」。想來天下的麻雀都是這般?小時候在山上住,能抓住麻雀的機會似乎不多,一是用食物誘捕,二是掏鳥窩,三是冬天的時候在路邊雪地裡撿到凍僵的麻雀,或者堵住飛進室內取暖的麻雀,一直攆到它飛不動了,再抓住。那時候的麻雀氣性大,抓住了不放走,多數時候都絕食而死了,基本養不活。上高中的時候,二高餐廳二樓的麻雀從不怕人,有時候麻雀群就在餐桌上哄搶學生們丟棄的難吃的飯菜,離人只有兩三米的距離。
由於麻雀貪吃,經常吃莊稼、果實或者晾曬的穀物,還到處拉屎,我們潛意識裡認為麻雀是一種害蟲(「五蟲」的「蟲」)。既然是害蟲,理所當然不會給好臉色,抓不住的時候,轟走就成了最佳選擇。但不論如何處理,麻雀終究是不受歡迎的——初非有貪吃的主兒,專門抓麻雀來吃。後來聽說麻雀似乎也瀕危了,不知道是什麼緣故。但不論如何,終究不曾對麻雀留意。
上一次對麻雀產生厭煩,是因為臥室牆壁上以前留下的空調眼兒,換了安裝位置之後沒有把舊孔徹底封死,只是從裡面塞進去了一些填充物,冬天太冷了,有一窩麻雀鑽進去了,就在裡面定居了。過了兩年,還在裡面繁育了新一代的麻雀(具體幾次忘了)。我在家時間少,也懶得讓它鳥飛蛋打,就一直沒動它。有時候睡覺醒來,就能聽到麻雀在裡面打架,撲稜翅膀,嘰嘰喳喳。今年不知道是何緣故,這一窩麻雀似乎飛走了。
衛生間裡的麻雀還在撲楞著,因為有吊頂隔著,看不清具體情況。窗外防盜窗上還有一隻小胖麻雀,在那裡蹦蹦跳跳,嘰嘰喳喳叫著,估計是在等它的麻雀朋友脫困。看樣子這兩隻麻雀沒有做「大難來時各自飛」的同林鳥,倒也算是夠意思夠朋友。沒有驚動它們倆,繼續一邊刷牙一邊看戲——據說這種小東西是很聰明的。沒過兩分鐘,聽不到撲稜聲響了,再去看窗外的麻雀,也不見了蹤影。再過一會兒,也不見有什麼動靜兒。果不其然,麻雀脫困飛走了。
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系之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