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5歲男孩小樂(化名)在某次活動後突然頭痛嘔吐,一查竟然是後腦部長了一個雞蛋大小的腫瘤,這是怎麼回事?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陸馗告訴南都記者,該患兒罹患的是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多表現為行走不穩,家長如果遇到孩子有類似症狀,需及早警覺送診,勿耽誤最佳治療時間。
突發頭痛嘔吐查出腦腫瘤
記者了解到,小樂來自汕尾市。今年春節前,在一次校內家長開放日活動中突然出現頭痛及嘔吐症狀。「那天也沒有什麼碰撞、摔跤之類的異常情況。」小樂父母回憶道,讓孩子好好休息後,症狀有所緩解。不料2天後又開始頭痛,於是趕緊送孩子到當地醫院就診,CT一查,竟提示後顱窩有個腫瘤。今年1月,經父母多方考慮,小樂被轉院至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神經外科治療。
小樂手術前CT影像
根據小樂的既往病史、CT影像資料,該院對小樂進一步完善頭顱MR檢查,結果顯示第四腦室右側側孔-橋小腦角區佔位性病變,大小約48mm×38mm×35mm,呈一個雞蛋大小。腫瘤已累及四腦室側壁和頂壁,四腦室下部明顯受壓變窄,鄰近腦幹及小腦組織受壓移位、變形。據悉,該院神經外科陳陸馗主任團隊於1月16日為小樂進行「第四腦室及左側橋小腦角區巨大佔位切除術」,完整切除了腫瘤。手術順利,病理診斷證實為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WHO1級)。目前,小樂恢復良好,術前的症狀完全消失,於2月1日辦理出院。隨診至今,精神、語言、肢體活動均無任何障礙。
兒童走路不穩警惕這種病
據介紹,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是一種界限較清、緩慢生長且常見於兒童和青年人的囊實性星形細胞瘤。「主要查體可見醉酒步態,不時會向一側傾倒。」陳陸馗指出,患上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的孩子,臨床表現多為行走不穩,但不會出現肢體力弱、言語不清、發熱、抽搐、吞咽嗆咳等情況。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有類似的行走不穩症狀,需及早警覺,勿耽誤最佳治療時機。
「雖歸屬膠質瘤,但它惡性程度並不高,屬於1級良性的腦腫瘤。」陳陸馗主任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表示,該腫瘤生長速度較慢,預後較好,首選治療是在不導致功能缺失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切除腫瘤,而能否完全切除取決於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的發生部位。值得注意的是,小腦囊實性病變與典型血管母細胞瘤的表徵相似,需仔細鑑別,以免造成術中病變殘留。陳主任提醒道,這種位於腦室腦幹型的腫瘤手術風險很高,病灶殘留可能性大。腫瘤亞型的劃分、術前及術中的判斷決策,對治療效果起關鍵性作用。
小樂手術後CT影像
據悉,該類腫瘤術後5年和10年的生存率很高。當腫瘤侵及腦幹、腦神經或血管,可能導致腫瘤切除受限,因腫瘤復發亦會緩慢生長。如果在這期間進行放射治療,併發症發生率較高。陳陸馗建議,此類患者術後不行放射治療,只需定期隨訪複查CT或MRI,必要時應再次手術根治。
採寫:南都記者 曾文瓊
實習生:王鑠儀
通訊員:朱欽文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