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它不只是地球的「皮膚」

2020-09-19 農業有料兒


在很多人看來,土壤司空見慣,並無特別之處。然而,就像空氣、水和陽光一樣,土壤在維繫人類生存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土壤學家常常將土壤比作「地球的皮膚」,皮膚是人體的最大器官,更是抵禦外來傷害的首要屏障。作為覆蓋在地球表面的一層鬆散物質,土壤也像皮膚一樣維持著陸地生命的存續。我國早在唐代就把土壤稱為「地皮」,這一貼切的比喻,形象地概括了土壤的主要功能與特點。

除了能生長農作物、提供食物,土壤還有許多「特異功能」。它可以調蓄洪水,「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化解危機;可以將產生溫室氣體的碳封存於體內,成為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富豪」;可以為土壤動物、微生物甚至人類提供棲身之所,還可以保存珍貴的文化遺產。另外,有些土壤還是珍貴的旅遊資源,如雲南土林、甘肅彩丘等,「吸睛」無數。倘若離開土壤,人類文明將失去生機,難以為繼。

張掖彩丘(張掖國家地質公園)

然而,要想深入地了解和認識土壤,光靠比喻還不行,土壤的形成與分類則是科學認識土壤的起點。

土壤的形成

土壤的形成主要源自地殼表層巖石的風化。暴露在地表的風化殼是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通過與周圍環境發生一系列複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反應,逐漸形成具有肥力特徵的土壤。19世紀末,俄國著名的土壤學和土壤地理學家道庫恰耶夫創立了土壤發生學說,指出土壤是母質、氣候、生物、地形和時間五大成土因素的產物

英國農業土壤利用景觀

成土母質為土壤的發生、發育提供了最初的物質來源,是構成土壤礦物質、提供植物所需養分的物質基礎,因此,土壤繼承了土壤母質很多重要特徵。值得一提的是,巖石風化並非成土母質的唯一來源,無處不在的大氣降塵也可以為土壤發育提供新鮮底物,甚至從根本上改變原本自上而下的成土模式和風化速率。氣候主要通過溫度和降水全面影響成土過程中的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的強度和方向。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在自身的生命活動中與土壤之間發生著物質和能量交換,改變土壤結構和孔隙狀況。地形主要通過影響其他成土因素而發生作用,以及在重力作用下對地表的物質和能量進行再分配。當然,任何因素對成土過程的影響都與時間有關,作用程度隨時間的延長而加強。此外,人類活動通過調節和改變其他成土因素來控制土壤的發育程度及方向,對土壤發生演化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成為五大成土因素外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例如,水稻土就是長期人為耕作活動的結果。由於環境的差異,五種成土因素的作用並不是均勻相等的,每種因素都可能成為成土過程的主導者。

土壤形成的速率則取決於土壤形成時的環境條件。一般來講,溼熱的環境更利於土壤的形成。不過,即使在南極那種極端惡劣的冰雪環境中,也有一些地衣的著生,進行著緩慢的原始成土過程。已知最快的土壤形成速率出現在紐西蘭的南阿爾卑斯山,速率為2.5毫米/年,更多的土壤則是如龜速般形成。據估算,地球表面土壤的平均形成速率約為0.056毫米/年。也就是說,在不考慮土壤侵蝕的情況下,形成1米厚的土壤,大概需要1.8萬年。我們常見的土壤,其形成一般都在萬年以上,因而有「千年龜萬年土」的說法。

土壤的分類

土壤分類既是科學認識土壤的起點,也是有效管理土壤資源、指導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通過土壤分類,人們不僅可以快速理解土壤的發生演化規律,還可以根據不同土壤類型的特點因地制宜。

我國疆域遼闊,土壤資源絕對量大,資源區域差異明顯,有著豐富的土壤類型。類似於生物分類學的界、門、綱、目、科、屬、種,在我國現行的中國土壤系統分類中,土壤學家將土壤劃分出14個土綱、39個亞綱、138個土類、588個亞類,土系的數量則逾萬,充分說明了土壤資源類型之豐富和變異程度之大。

發育於紅色砂礫巖的土壤景觀(蘇格蘭Stonehaven)

「人為土」最能體現「人土相依」這一樸素的自然哲學理念。在世界上很多地方、特別是在有著悠久耕作歷史的地區,人為活動,包括人工搬運、耕作、施肥和灌溉等,改變了原有土壤的形成過程,土壤的形態和性質也發生了重大改變,而那些原生土壤僅僅作為母土或埋藏土壤存在。這類受人為活動深刻影響的土壤就叫作「人為土」。

人為土的類別與我國長期的農耕歷史文化密切相連,是歷史時期人類生產過程與自然成土過程綜合作用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五穀豐登寓意年成好,糧食豐收。其實,五穀所需的生長環境,如小麥長在旱地、水稻長在水田,決定了人們改土、造土的方式,從而形成了水耕人為土旱耕人為土兩大人為土。

▲山西隰縣的午城黃土(中國最早的黃土)

水耕人為土主要指水稻土,多分布在多雨的江南地區。稻田常年處於周而復始的「灌水—落幹」循環之中,導致土壤亦交替處於「氧化—還原」的狀態,土壤中出現了明顯的水耕氧化還原層。積水條件導致土壤中積累了大量的有機質,但也將原有的很多物質不同程度地淋失掉了。根據這種層次的性態差異及一些反映附加過程的特性,水耕人為土又可被進一步分為簡育、鐵聚、鐵滲和潛育人為土四種類型

旱耕人為土多見於受雨量限制的北方地區。旱耕的方式隨地區變化極大,因而具有很強的區域性。在黃河流域,人們在培肥土壤的過程中,施用大量有機肥、家畜肥、人糞尿以及圈肥等各種肥料,並經過堆墊等作用,在土壤表層形成了一層有機質含量較高的熟化層。在珠江流域,也有廣泛旱耕人為土造土過程,不過方式有所不同,人們將池塘中的淤泥堆墊成型,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泥墊旱耕人為土。

可以說,人為土就是人為創造或者加工出來的土壤。天南地北的農民根據手上現有的物料和工具,又是鋤地又是堆肥泥墊等,使自家地裡原本毫無生機的土壤脫胎換骨地換了模樣。人為土的改造過程,是人們因地制宜、科學管理土壤的典範。

土壤是一種近乎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形成一釐米厚的土壤可能需要成百上千年,甚至都沒有人能完整見證一釐米土壤的形成,而它與毀滅之間,可能只差一場暴雨、一次汙染事件。根據聯合國2015年發布的《世界土壤資源狀況》報告,世界範圍內土壤正面臨土壤侵蝕、土壤酸化、土壤汙染、土壤鹽漬化和土壤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多種威脅。僅以土壤侵蝕為例,每年就會造成250億噸~400億噸表土流失,導致作物減產、土壤固碳能力下降、養分和水分明顯減少。據統計,每年因侵蝕所造成的穀物損失可高達760萬噸。近年來,頻頻見諸網絡的土壤汙染事件,更讓人們對這一寶貴資源的安全充滿憂慮。

▲中國土壤系統分類中的14個土綱

生產性土壤的進一步喪失,不僅將嚴重威脅到糧食生產和安全,有可能使數百萬人陷入飢餓和貧窮,還將加劇對自然的破壞,摧毀人類共同的家園。然而,人們在仰望星空探索未知的時候,常常忽視了自己腳下所踏立的土壤。作為地球皮膚的土壤,需要人們更多的關注和呵護。

▲江蘇興化的水鄉垛田

遙望廣袤無垠的祖國大地,七連嶼上,海鷗競翔;長江之側,稻花飄香;黃河之濱,麥浪滾滾;黃土高原,千溝萬壑;東北大地,黑土賽金;江南佳地,魚米之鄉;遼闊西北,胡楊林立;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欲與天公試比高。正是我們腳下這寂靜的土壤裝點了遼闊的大地,也支撐了這片土地上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地球上也沒有兩個相同的土壤單元,僅以水稻田為例,有代表性的就有水田、坑田、壠田、砂田和桑基魚塘等豐富多彩的利用類型。我們腳下這一片片寂靜無聲的土壤,提供了我們延續千年的生存所需,造就了四千年的農耕傳奇,也深刻塑造了我們的精神世界。人類與這塊大地形成了命運共同體,被牢牢地綁定在一起!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人類不敢把火星的土壤帶回地球?看完背後一涼
    這就讓一些人好奇了,說既然照片都拍下了,為什麼還不把火星上的土壤帶回來研究呢?這種想法實際上是極其錯誤的,科學家表示說,如果想要活命,是堅決不能把火星上的土壤帶回地球的。 火星是太陽系中生態環境最接近我們地球的一個行星,人們對它也充滿了好奇,有很多科幻電影都演繹過人們在火星上生活的場面。畢竟現在地球上的資源已消耗的太多了,環境也遭到了破壞。
  • 人類不敢把火星土壤帶回地球,到底是在害怕什麼?看完緊張了
    人類不敢把火星土壤帶回地球,到底是在害怕什麼?看完緊張了火星是科學家們非常感興趣的行星,主要是因為這顆行星類似於地球環境,去年火星首先在南極覆蓋的液態湖中被發現,這更加加深了人們對於火星的好奇和探知欲,對於火星的好奇心,甚至有很多人推測30億年前,火星就像今天的地球一樣,也有著燦爛的文明,但由於一些突如其來的意外,火星最終成了無人居住的星球!
  • 為什麼不把火星土壤,帶回地球研究?因為後果我們無力承擔
    為什麼科學家,不把火星土壤帶回地球研究?後果我們無力承擔!火星和地球有部分相似,也是一顆類地行星,很久之前人類科學家就提出過移民火星的設想,認為火星可能是人類第二個家園。在對火星長達半個世紀的探索中,人類對火星已經有了初步認識,火星表面可以看得到大量的河床,也就證明這顆星球表面曾經有大量液態水資源的存在,至於為什麼會消失,這就不得而知了,畢竟人類只是了解了火星的表面而已。
  • 土壤有多少種顏色? 土壤是如何形成的?
    幸運的是,馬克是植物學家,他懂得土壤之於植物的意義,火星土壤成了他在火星生存下來的救星。     不用去探討太多馬克在火星種土豆的真實可能性,畢竟那是科幻。也許,只有到了火星那樣的環境,才能更切身體會土壤的重要性。在很多人看來,土壤無非就是我們常說的泥土或者塵埃,它是大自然裡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甚至是一文不值的「糞土」。
  • 地球上的土壤是怎麼形成的?
    土壤是地球上最常見的物質。我們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土壤的痕跡。眾所周知,這些普通的土壤是地球上所有陸地植物生存的基礎。它們為各種生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從而在陸地上創造了生機勃勃的生態環境。因此,土壤是地球的寶藏。
  • 月球土壤和地球一樣嗎 月球土壤和地球有什麼區別
    對月球土壤的研究,將對人類未來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那麼,到底月球土壤和地球一樣嗎?如果不一樣,具體月球土壤和地球有什麼區別呢?一起來了解。月球土壤和地球一樣嗎 月球土壤和地球有什麼區別月球土壤不一樣。
  • 土壤是人類最常見的東西,如果沒有土壤,地球會怎麼樣?
    但是,如果你能抓起一把月球或者火星上的土壤來看,會發現它們和地球的土壤基本不是一種東西。那種土壤特有的褐色在哪裡?土壤好聞的(或者難聞的)腥氣在哪裡?土壤黏黏的質感在哪裡?比較月球和火星的土壤,你才會真正注意到地球土壤的精華——腐殖質。月球雖然和地球幾乎同時出現於宇宙,距今已幾十億年了,但仍舊停留在原始的巖石狀態,而沒有我們在地球上所看到的土壤。
  • 人類為什麼不敢把火星土壤帶回地球?到底是在怕什麼?
    在月球的經驗下,我們帶回來了非常多的土壤作為研究用的。但是為什麼我們人類已經派出了50多個火星探測器,然而都沒有帶回來一次土壤呢?這個原因有很多的說法,有人說了因為我們對於火星沒有太多的了解,對於它的土壤會不會含有細菌或者病毒。
  • 為什麼人類不敢把火星土壤帶回地球?聽完專家的解釋明白了
    由於人類科技的限制,目前我們只能對太空系進行探索,太陽系有八大行星,其中讓最受科學家關注的是火星,原因就是火星和地球一樣也是類地行星,而且它也是宜居帶內的行星,科學家之所以對它的關注度如此之高,目的是為了人類未來的移民計劃做準備。
  • 究竟是什麼原因,困擾多年,為何地球會擁有如此豐富的土壤?
    在我們的世界中,可能我們最常見也最容易忽視的一樣東西就是我們腳下的土地,也就是泥土,在我們的眼中,泥土是不值錢的。但是如果沒有泥土,人類世界肯定是寸步難行,我們就吃不到糧食,水果,沒有泥土就沒有植物,沒有植物就沒有地球完美的大氣層。但是就是這樣隨處可見,到處都是的泥土,為什麼別的星球上面沒有呢?泥土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
  • 人類不敢把火星土壤帶回地球?異星崛起式異形入侵大概率不會發生
    有人問:人類為什麼不敢把火星土壤帶回地球?到底是在怕什麼?題主可能是看了《異星崛起》,被來自火星的生命凱文給嚇得夠嗆吧。事實上美國宇航局(NASA)已經打定主意,要把火星樣本帶回地球了,並且已經著手實施該計劃,這就是即將於2020年發射的火星車「火星2020」。聽到這個消息,題主是不是該瑟瑟發抖了呢?新的火星車將會對火星巖石和土壤取樣,並保存起來,等來自地球的登陸器到來後,再移交給返回器帶回地球。只是目前還沒有登陸火星並返回地球的裝置的信息,估計還在開發之中。
  • 為什麼不把火星上的土壤帶回地球研究?看完恍然大悟
    把火星上的物質帶回地球吧?不可以!很多科幻電影都有描述人們進入外太空的生活,探索新的星球,這些科幻電影帶來很多觀影震撼。火星作為地球的鄰居,為了揭開火星的神秘面紗,人類對曾一次次對火星進行探索。想必很多人觀看後曾產生過這樣的疑問:為什麼不將火星上的物質帶回直接進行研究呢?
  • 土壤裡生長著的蚯蚓靠吃什麼生存?它們對土壤到底有利還是有害?
    以及腐熟透的農家肥,一般肥沃的土壤上層30釐米都是腐植土壤。但只有雨季,蚯蚓才會運動到表土上面。其它時間還是願意生活在深點的土層。從蚯蚓排出的黃色土顆粒來看,蚯蚓不僅僅是吃腐植土壤。更願意吃腐植土以下的黃粘土壤。這種土壤才是地球原本有的土地。略帶土腥氣味。據說是地球形成時最原始的土地。神話傳說是宇宙更高生命,排出體外的黃泥,就是這黃色土壤。
  • 人類為什麼不敢把火星土壤帶回地球?到底是在怕什麼?
    在1960年人類第一次成功進入太空之後,我們的下一個目標就變成了火星,火星作為地球的近鄰,位於宜居帶上,從外面來看,其顏色以橘紅色為主。為了更好的探索火星,了解火星上是否有水源以及其它生命的存在,到現在為止,人類已經派出了50多個火星探測器,用來採集相關的土壤樣本,但奇怪的是,人類從來沒有把火星土壤帶回地球。
  • 人類為什麼不敢把火星上的土壤帶回地球?到底是在怕什麼?
    人類為什麼不敢把火星上的土壤帶回地球?到底是在怕什麼?自古以來人類探索外太空的腳步就從沒停止過,智慧文明的快速發展讓人類不再局限在地球上生存,在1960年人類第一次成功飛進太空環境中時,我們知道人類新的旅程開始了,自從成功登陸月球之後,人類下一個目標就是火星。
  • 呵護地球皮膚,「地下王國」正上演一場攻防戰
    科技日報記者 金鳳土壤猶如地球的皮膚,地球上至少有1/4 的生物蘊藏於土壤中,這裡可謂微生物的「大本營」,每克土壤中的微生物數以億計 ,種類數以萬計 。細菌、古菌、真菌、病毒以千姿百態的生存方式與人類共生。
  • 科普 | 認識我們腳下的土壤
    萬物土中生,土壤是糧食生產的核心,也是地球生命的基石。那麼,你知道土壤是怎麼形成的嗎?土壤有哪些類型?土壤也有生老病死嗎?土壤由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組成,與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和生物圈一起構成了自然環境的五大圈層。土壤陳鋪在地球陸地表面,猶如一層皮膚保護著地球,也供養著不計其數的陸地生命。
  • 皮肌炎傷害的不只是皮膚,它是如何引起的?治療手段有哪些?
    導語:現實生活之中,皮肌炎屬於一種特別嚴重的皮膚病,所傷害的,不僅僅是患者的局部皮膚,更是患者的整個身體系統,甚至還會誘發一些腫瘤的發生,危害性是毋庸置疑的。那麼,皮肌炎究竟是怎麼樣引起的?皮肌炎該如何治療呢?下面讓我們了解一下吧。
  • 地球上的土壤從何而來?這一切與「吃土」細菌有關,它們貢獻巨大
    土壤是地球上最普遍且最繁雜的構造之一,從表層上看它由各種各樣土壤、小石頭混合而成,平淡無奇。事實上土壤中帶有各式各樣的顆粒礦物、水分、微生物、有機化合物等,諸多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的混合構建了創造性命的關鍵場地。正由於土壤中帶有這般豐富多彩的化學物質,才促使性命的創造變成很有可能,讓當然生物的存活足以持續。那麼多的土壤是以哪來?
  • 火星土壤,與地球土壤有多大區別?看完之後覺得還是不要移民了
    火星土壤,與地球土壤有多大區別?看完之後覺得不去火星最好文/濤聲依舊火星土壤,與地球土壤有多大區別?看完之後覺得還是不要移民了我們都知道地球並非是太陽系唯一的一個行星,在太陽系當中除了唯一的一個恆星之外,還存在了很多的小行星以及行星,比如說水星,火星,金星,木星,土星等等行星,而在太陽系的幾個行星當中,每一個行星都有著自己的獨特的特色,比如說金星的地獄面貌,木星的巨大體積,當然少不了的,還有有生命存在的地球,不過說起人類最為關注的行星,除了地球之外,就是火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