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璐/文
想像一個場景,人來人往的火車站,大家摩肩接踵,一位彪形大漢偽裝打扮,悄悄藏在人群之中,試圖逃過追蹤,可是不到一秒鐘,追蹤器便發出滴滴的聲音,屏幕上附近所有的人臉上都有一個藍色方形框,而目標人物的方形框為紅色;又或者,朝你面對面走來一個大美女這時手機突然發出滴滴的警報聲,這個美女是殺手,上面已經顯示出她的姓名和全部檔案……
這是電影《碟中諜》的場景,而如今,一位叫林晨曦的年輕人,帶領他的依圖科技,使之成為現實。
林晨曦,依圖科技聯合創始人。1997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材料學院,2000年轉入計算機系,2002年為交大奪得ACM全球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總決賽首個冠軍,打破亞洲零紀錄。2005年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2008年進入阿里雲任技術總監,搭建中國首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分布式計算平臺「飛天」。2012年與同學朱瓏一起聯合創立「依圖科技」開始了人工智慧領域的探索和實踐。
「我覺得我一直在走直線」
「處在這樣一個大國,你可以不斷發現一些世界級的命題,然後你想去解答。」林晨曦和夥伴朱瓏聯合創立了這家依圖科技,開啟了人工智慧領域的探索,「這個世界需要我們來做些改變。」這家從事人工智慧創新性研究的創企,從圖像識別入手將最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到全國20多個省市的安防領域,並逐步進入了健康醫療和智慧城市領域。這一次,他們要幫助政府構建「城市大腦」。
成立公司之初,很多學生放棄了進入世界500強的機會,來到當時看似不起眼的依圖科技。這些人每天在意的,是代碼哪裡出現了問題,是系統還可以哪些優化,每天晚上整棟大樓亮得最晚得樓層,就是他們的公司。「一步步走過來的人生,才是踏實的;一點點壘起來的財富,才是快樂的。」
林晨曦團隊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埋頭做事。「我在MIT參觀,一整天沒有一個人接過電話。」這種模式,他也想帶入自己的團隊。林晨曦的辦公位跟大家靠在一起,他加入他們,每天單純地努力、學習、吸收、進步,不看來路,不問歸程,可往往就是這樣,他比任何人都走得快。
談及公司的現狀,林晨曦戲謔般地聳聳肩,「賺的不多,我還是個窮光蛋。」「可我知道,中國需要我們這樣的平臺,這大概是我要做一輩子地事情了。」這確實是林晨曦說出來的話,他總是遵循著自己地腳步,在四周黑暗無人的堅持裡,讓自己拔節,瘋狂生長。
「我的公司可能存活,也可能下一秒就死亡。」林晨曦哈哈大笑,銳利的眼睛一下子柔軟起來,「但我篤定啊,還是那句話,要敢想!」
「我覺得自己一直很清楚自己想要幹什麼,我的人生當大概是一條直線吧。」林晨曦鄭重地點了一下頭,「我現在地挺知足的,很盡興。」說這些話的時候,他指了指公司門口那四個金光閃閃的名字。
最聰明的學生是個「留級生」
說到林晨曦,讀書期間可是學校裡的紅人,提到他大家都會說:「我知道!上海交大那個ACM冠軍!」然而鮮有人知,林晨曦的奪冠之路,比想像的還要艱難許多。
林晨曦進入上海交大ACM班的時候,該團隊恰逢處於低谷期。當時被認為史上最強的一支隊伍慘遭出線,連決賽都沒有進入。這一下子挫敗了隊裡當時很多人的信心,很多老隊員選擇退隊。林晨曦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冒冒失失」開始打比賽,也是在這個時候,他遇到了第一個對他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當時隊裡有一個學長的編程能力不算特別強,卻常常給他們講做人的道理。學長掛在嘴邊的名言是:「所有的技術問題都可以用管理的方法解決。」這對解決當時隊裡每個人各做各的、隊員之間缺少配合的問題產生了極大的幫助。
林晨曦第一次參加ACM大賽,就給當時的上海交大帶去了希望——不僅順利打入總決賽,還獲得了全球第七名。獲知這個消息時,林晨曦並沒有十分高興。「我們為什麼不能超越清華?為什麼就不能是我們獲得總冠軍?」他將這兩個問題狠狠砸入自己的內心深處。這時已經大三的他鄭重向總教練俞勇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決定留級(轉入計算機系)」。
「我們得不到冠軍,不是我們做不到,而是不敢想。」這是林晨曦之後無數次在隊員面前提到的。在之後的訓練中,他們每晚凌晨兩三點回到寢室,第二天九點接著集訓。「當時全天要訓練十個小時,這僅僅是訓練的時間,課後操作和反思的時間甚至更久。可能很多人享受解出難題時的沾沾自喜,但比賽中每道題都是平等的,我們把簡單題練到無以倫比,就給複雜題贏得了時間。」「任何一個人做對題都是團隊做對的,比賽中沒有個人」。
林晨曦的帶隊理念別具一格,而最令周圍的人不解的,他顛覆了以往的陪練模式,拒絕任何形式的其他隊伍的陪練,「每場比賽後只有深刻反省,跟更優秀的自己比」。他給自己的隊伍起名為「Meteor」(流星),轉瞬即逝的美好只屬於那雙會等待更會捕捉的眼,「我就是那個能夠抓住機會的人。」林晨曦自信而果斷。站在總冠軍的領獎臺上,他拍拍隊員肩膀說,「全場所有隊伍中,只有我們敢去想奪冠,也只有我們按照冠軍的方式去訓練——一支想奪冠軍的隊伍是沒有陪練的。」 因為這個比賽,林晨曦也被稱作「世界上最聰明的人。」
回想到這段經歷,林晨曦嘴角透露出一抹微笑——我們是一支冠軍隊伍,就不可能有對手。敢想、自信,有謀略、又步步為營,是林晨曦的標籤。想到了去說,去做,去奔跑,去撞得頭破血流,去拼個石破天驚,總會有人記得他的勇敢。
學會了解題,更要學會給自己出題
與林晨曦交談,你會被他那雙藏在鏡片下的堅定、敏銳的眼睛吸引住。這可能是人生經歷賦予他的顯性表達。畢業後的林晨曦先後進入微軟亞洲研究院和阿里巴巴,他始終在探索尋找一段「更有價值的人生」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戰友」。
「這是比爾蓋茨送給中國的禮物。」提及微軟亞洲研究院林晨曦說,「微軟研究院給了我平臺和視野。」「在我考慮一個問題時,我會站在一個全球、全人類的視角去看待問題」。「ACM是一場智力競技跑,但它只引導我們學會了解題,而在工作後,我發現更難的挑戰,是要會給自己出題。」
「研究院裡匯聚了最聰明的人,當時誰都不會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因為可能覺得外面的世界太Low(低)了。」 「雲計算這件事非做不可。如果我們所有的信息計算都必須通過國外的系統,那麼未來的中國不堪設想。」他的上司兼摯友王堅的這番話深深打動了他,並邀他一起投身阿里雲的分布式計算平臺創建。08年,林晨曦離開了「頂著光環」的微軟亞洲研究院,加入到了當時在他眼裡的「民營企業」阿里巴巴。
「當時的阿里巴巴是一家純粹的電子商務公司,離雲計算還十萬八千裡。」馬雲回想阿里雲的創建之初,自己和公司的很多人都懷疑這個「雲計算」的價值所在。這個聚集了最優資源的技術團隊能否建成分布式計算平臺,以及建成後對阿里的作用何在,一時成為阿里內部爭論的焦點。甚至有人直接當面告訴他:「你們做的東西就不可能成功。」回想起當時的境況,林晨曦皺皺眉頭,坦言當時有被挫傷自信,「算是很艱難的時候吧,其實最難的事情不是技術本身有多難,而是你周圍沒有人相信你能夠做出來。」
「但做這件事是有情懷的」後來林晨曦他們給這個平臺取名「飛天」,「中國一定要有屬於自己的雲計算平臺,才有推動創新社會發展的新引擎。」「想做雲計算,做的時候就要久一些,這樣你成功的概率就會大一些。就像跑步一樣,從100米到1500米再到馬拉松,很多人都停下來休息,而你還在跑。」2013年大規模分布式作業系統「飛天」的研發正式宣告成功,這是中國第一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分布式計算平臺,它不僅解決了阿里自身的數據運算難題,更為社會提供了普惠的資源和計算服務。
「我喜歡解答自己給自己出的難題。」林晨曦笑了。
後記
見到林晨曦之前,我看了央視採訪關於林晨曦雲計算的視頻,視頻中稱他為「最坦誠、最不修邊幅、最聰明的科學家。」我很好奇,究竟什麼樣的人,把這三個最字給佔了?遇到他之前,我以為我對他做足了功課,結果卻出乎我的意料。
「你永遠不要低估林晨曦帶給你的驚喜。」這是採訪之後我在心中對自己說的。初次見到林晨曦,是在他的依圖科技,他比約定的時間還要早到,還沒到上班時間,所以他自由穿行過工位跟我介紹他現在的公司狀況。T恤加夾克的便裝,走路有自己的節奏,很瘦,笑起來嘴咧得大大的,但厚厚鏡片下卻怎麼也掩飾不了一雙銳利的眼睛。
「情懷」這個詞,是我在林晨曦身上見到最獨特的閃光點,他就像個孩子,保持著對世界最原始、最純粹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並且化為對他所做的事情最深的熱愛。採訪中,我一直試圖挖掘點別的什麼原因,讓他義無反顧從事這樣的職業,一直到最後,我才不得不承認,世界上真有如同林晨曦一般的人,但行好事,不問前程,這或許是他比一般人,都走得快的原因吧。